对闻、思、修、行的一些理解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6
最近对“闻思修行”的一些理解:

1: 闻是听闻佛法,比如一些典故,佛理,法理;思是思考,比如说当听了这些佛理之后,能否转换到空性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去修持,因为世间法对我们影响根深蒂固,我们很难改变。

因为一直以来的教育都是让我们认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包括我们社会主义社会体制下,所有的法理制度都是基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建立的,而空性理论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这也是我们初学佛之人很难一下子转变过来的,所以对于决定修佛之人来讲,之前的理论太多,也未必是件好事。尤其是这种观点的转变。

2:佛的核心是空性、自性,是向内求法,而不是向外求法,如果我们承认空性,那么我们要修持的东西就很多,也就是我们的业障是很深的,业障不消,空性难寻。所以,对于修行人这是一辈子都在追求的。

所以突然之间就理解了那一句话: 修行是一场远行,佛法无边!上段时间特意了解了一下什么是观心?

观心法门其实是我们消除业障的一种很好的方式,说白了,观心我觉得也可以理解为“闻思修行”四个字中的“思”,观心的目的,是观业障、观空性,因为空性是很难观的,尤其是我们初学者,一直在徘徊在空性是什么的问题上。

理解了空性,再观心,就突然发现确实人是充满着深深的业障,比如傲慢心,自以为是,嫉妒等等贪嗔痴慢疑。而这些就是修佛需要调伏的,最后回归到空性的状态。

3:关于闻思与修行的关系,闻与思是前提,然后才是修与行。

我发现我们学佛初入门,闻思不足,很多佛理,法理都还没弄通,很难在修与行上下功夫,因为主观上还有疑惑,不知所以然,在修与行上怎能坚定与决心呢?如果通过闻思,道理通了,不纠结了,那剩下就是行动的问题了。

上几天听了索达吉堪布的讲座,他说心比较清净,闻思就会快,如果心不够清净,每个人根器不一样,就很难闻到空性,也很难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被业障深深的裹着,很多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反复出现,修行路上走了很多弯路。

他说修与行要分开来看,修就是训练,锻炼,没有一些尝试与训练,你也不可能有那么大的行动力发心真正去利益众生。

最后才是“行”,也就是行动,修持,传法等等去带动更多的人去利益众生。个人理解,这四者的修持是一个杂揉交集,螺旋上升的过程,有主次先后关系,也不完全。

4:关于佛法中的闻思修行与世间法的关系,我理解后,总结下就是:

相同点是它们在辩证关系方面是相通,世间法也需要我们来闻思修行,听闻正确的知识原理(正知),思考觉察其中的问题与关系(正觉),进行刻意练习与锻炼,并付诸实际的落地行动(正行)。

第一个不同点是本源不同,佛学的闻思是建立在自性的基础上,而世间法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物质决定意识,自性是唯心的,世间本无一物,所有的物质都是外加的,而世间法认为物质是本源。

第二个不同点是目的不同,修佛的目的是利益一切众生(他利),解脱今生,往生极乐,是用来世观看待问题!而世间法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追求人类美好生活(自利),更多是用现世观看待。

  • 闻思修证四个层次的理解
    答:闻、思、修都是慧,证是证果。闻、思、修都是慧,完整的名称是: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也简称闻慧、思慧、修慧。证是证果,证必须以修为前提,没有修,就不可能证果,修也必须以思为基础,而思又以闻为基础,正确的闻,是入修证果的前提。闻是闻所成慧,思是思所成慧,修是修所...
  •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闻思修的环境对你有哪
    答:这时你所修的心就算修成了。所以说每一个内容都要有闻、思、修三个过程的修行。这样一来,你的心很快就可以达到如经典里面所说的,每一个不同阶段所产生的非常完美的思想体系和意识形态了。咱们学佛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如果一个一个的修行阶段都能这样修下来,修到静虑波罗蜜的时候,就不难了。
  • 闻思修究竟有哪些功德
    答:佛法修行的三大步骤,被统称为闻思修,它们依次是理解和领悟佛法、深入思考与实践以及通过实践达到觉悟。首先,"闻"是指通过研读佛典和聆听讲经,获得对佛法的基本认识,即"闻慧"。接着,"思"则是在理解基础上进行深入思考,形成对佛法的洞察力,这被称为"思慧"。最后,"修"是将思考转化为行动,通过...
  • 究竟什么是闻思修?讲得太明白啦
    答:修学佛法的三大次第。闻,谓听闻佛法,包括研读佛典、听讲经说法等,由此可知晓佛法,得“闻慧”。次则由闻而思,思,谓对所闻法思索理解,由此得“思慧”。次则依思慧而修行,由修行证得“修慧”,以修慧断尽烦恼,证得道果。由闻而思,由思而修,由修而证,乃修学通途。简单一点就是,学理论...
  • 达摩祖师点化世人如何才能真正成佛
    答:达摩祖师说:入道多门,不离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这与佛经中的闻、思、修暗合。众生开始时不了解佛法,所以必须先宣说佛法,这是一般的理入。闻思佛法后,再依法门修持;修持一段时间后,逐渐行入佛法、通达佛法;这是一般的行入。理入与行入二者不是绝对的先理后行,有的人先理入,后行入;有的人先行入,...
  • 原文“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请思考什么是“修”,有...
    答:这里的修身修心的意思,修为的意思来修炼我们的言谈举止
  • 隆迅法师:略说佛教的修行
    答:身口意三业清净,就是修十善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 修八正道也是修身口意三业: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我以九字真言概括修行,闻思修,信愿行,戒定慧。 闻、思、修: 闻是诵经闻法,深入经藏,佛家称为“文字般若...
  • 只靠闻,思,没有行门,能证悟吗?
    答:“闻、思、修”即开慧,思慧、修慧,这是省称(省略的说法),其全称为: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闻所成慧”为听闻或阅读佛法,以八识田心中无始以来所得的善根(信解力),而对所闻之佛法,起正信正解之智慧,称为闻所成慧。若有人善根力不足,或少善根、或无善根,因此虽得听...
  • 子路如何理解“闻”与“行”之间的关系?
    答:“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篇》),只需埋下身子去做,有了实实在在的成就,不立自立,不达自达,一些本不属于自己的名声,也会强加于已。如社会上树立的一些先进人物,有许多事迹,都是无中生有加工的。当然,也有的人“未之能行也,唯恐有闻”,也有的人“未之能行也,唯恐...
  • 子路问:“闻斯行诸?”
    答:闻斯行诸的理解,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在古人眼中,知识如果不能付诸实践,那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子路所问,可能是希望了解是否一听到某种好的行为或道理,就应该立刻付诸实践。这种态度表现出一种对实践的极高重视,认为理论与实践应当紧密结合。这种询问也反映了子路对于行动力的关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