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选官制度原则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1
秦代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军功、世袭、举荐结合
秦国厉行军功制,致成统一大业,已成定论,不再赘述。然而,以秦始皇统一为界,战国时期的军功制,到统一以后的秦代是否仍在具体实施,似乎未见明确论证。颇有学者不分秦国与秦代,认为统一后的秦代,依然实行军功入仕,甚至有称秦代仍以军功为主要仕途者。据笔者之见,秦代是否沿用战国时期的军功制,颇有疑问。即使秦代仍有军功入仕之途,较之战国时期也有所变化。

战国入仕之途,一为军功,一为养士,七国皆然,以秦为甚。且秦国以军功与养士合二而一,形成客卿以军功升擢的定例,卓有成效,黄留珠先生在《秦汉仕进制度》一书中论之颇详。该书列秦仕进之途为六,即保举、军功、客、吏道、通法、征士。关于秦统一后的仕途,该书指出有些仕途已明显不复存在,如以客出仕;而有些仕途又有较明显发展,如征士;始皇三十四年之后仕进大多出自“法”、“吏”二途[①]。独未论保举、军功二途在秦统一后的变化,本文试对军功一途在秦统一后的情形略加补充。

秦的统一,奠定了国家的和平环境,尽管有北御匈奴、南戍五岭之举,但相对于七国争雄的战争环境而言,秦代从建立皇帝制度起直至二世爆发大规模的起义反抗为止,战争不是国家的主要任务。因此,可以说在统一后的年代里,军功入仕已经失去其存在的现实基础。且秦国的军功入仕,在惠文王十年以后,已与以客入仕密切结合。既然统一后以客入仕已明显不复存在,那么,在基本和平的环境下,又失去了与其配套的客卿途径,军功制亦当不再盛行,起码不再是秦代的主要仕途。

当然,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没有废除军功入仕的明确记载,但同样也没有废除以客入仕的明确记载。我们既然可以根据统一后失去了以客入仕的客观条件而称其不复存在,何不可对军功入仕同理对待呢?现有史料中,有关军功入仕的记载,均为统一前的材料,统一后无一例,足以说明问题。

还有,纵观历史,任何一个朝代,并不是伴随着开国的炮声就能建立起自己的选官制度的,西汉的察举,隋唐的科举,无不如此。西汉之察举,经高、惠到文、景,方才创立,武帝时才逐渐昌盛。隋唐之科举,真正成为重要仕途,是在高宗武后乃至玄宗时才实现的。或者有人可举出曹魏九品中正制为反证,孰不知曹丕开国之前有曹操多年执政为铺垫,且有东汉的察举和清议、月旦评为基础。即使同为科举制,宋代沿袭唐制,也是在太宗、真宗时才逐渐完善的。明代尽管有朱元璋煞费苦心地为后代立祖制,然官制的实际定型,是在成祖永乐以后。清代制度,则多建立于康雍期间。甚至新中国创立后,公务员制度的建立也在80年代。大体上,每个朝代的选官制度,真正实施往往距开国少则三四十年,多则七八十年。其原因据笔者推测,当有两点:一是任何制度的施行,均需一定的社会基础,须建国者努力积累一定时间;二是开国之初有大量功臣勋吏,不存在立即进行人事大换班问题。秦王朝国祚短促,统一前的大量功臣元勋和选用六国降官[②],足以满足其统治的需要,而且直至秦亡也不存在官吏队伍的换代问题。所以,秦王朝不可能、也无必要在选官制度方面有重大建树。不管是秦始皇还是秦二世,在军功入仕已经失去作用的情况下,并没有能够创造出全新的替代制度。论者往往忽视这一点,苦于秦统一后没有选官制度重大变化的史料,故以战国之秦制推论统一后之秦制,误将军功制推到了统一后的秦代。

军功制在秦统一后失去其社会基础,但又没有明确废除,那它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从史料可知,秦国在战国时期,军功就与劳考相结合。入仕靠军功,而升迁则靠劳绩,由于秦汉时期选考合一,故人们多把含有考课劳绩内容的军功制以“军功”一词总而括之。实际上,云梦秦简有关于考劳的不少记载,《秦律十八种》和《秦律杂抄》不乏其内容,甚至专门有《中劳律》,《秦律杂抄》的《中劳律》条称:“敢深益其劳岁数者,赀一甲,弃劳。”[③]显然,“中劳”是关于劳绩的考课制度,而且和年资紧密相关。据《秦律十八种》,考课殿最者,可罚劳或赐劳,均以时间计算,按年考课,最者可赐“三旬”,殿者可罚“二月”。既然赐劳和罚劳都有时间,则可以肯定,官吏的升迁和俸酬有一定的年资要求。随着统一,战争的减少和治理国家的需要,考定劳绩肯定会越来越重要。因此,随着秦的统一,在不急于补充大量官员的前提下,过去将入仕与考课合二而一并以入仕为主的军功制,肯定会出现向以升迁为主而考察劳绩的中劳制转化,即由“功”向“劳”的转化。而《中劳律》不仅有秦简资料为证,还有居延汉简资料为证[④]。从“汉承秦制”的角度说,“中劳”应当是秦代的主要人事制度之一,而且极有可能已将统一前的军功制取而代之。

秦朝选官制度是三公九卿制度、军功授爵是秦孝公时期商鞅变法的一个措施、政策。而举孝廉是汉代选官制度,后来又被科举制度给取代了……

文职以孝廉制,武官以军功提拔。
秦朝选官制度:吕相为相前及为相初期多采用官吏世袭制,少数情况是统治阶级荐举提拔人才;军队系统着多是采用累军功的方法(二十级爵)。
秦国以军功与养士合二而一,形成客卿以军功升擢的定例,卓有成效,黄留珠先生在《秦汉仕进制度》一书中论之颇详。该书列秦仕进之途为六,即保举、军功、客、吏道、通法、征士。
秦国在战国时期,军功就与劳考相结合。入仕靠军功,而升迁则靠劳绩。

原则:以军功为主要依据的原则。
一、秦代选拔官吏,主要依据军功大小,这个是商鞅变法时规定的。商君之法日: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之官。斩二首者爵二级,欲为官者为百石之官。秦统一后,官吏队伍迅速扩大,急需补充新人,而其来源,除保留少量原六国旧有官员外,便由在战争中建立军功的将士充任,特别是中央政权机关的高级官僚和地方县以上官员,多半是功臣。
二、关于县以下的基层小吏,秦有试吏法,即通过目测口试,选用地方有一定威望和能力的人,充担本地基层官吏。

秦朝建立以后,为适应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逐步改变以军功授爵的方式,建立和发展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选官制度,对官员的选拔以直接考查和举荐为主,其中主要方式以皇帝征召、地方及官员推荐,辅之考试考核甄选任用,

  • 秦朝的选官制度和西周的选官制度有什么不同?
    答: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实行的是郡县制,实行的是以军功为主要的依据
  • 从秦朝到唐朝的选拔标准?
    答:秦:军功制。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两汉:汉朝建立了版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任子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隋炀帝以后至清末:科举制(唐朝时期是权科举制的鼎盛时期)。
  • 秦朝的选官制度是什么?
    答:这往往意味着未来仕途的广阔前景和地方封疆大吏的可能。秦朝的选官制度不仅体现了对人才的公正选拔,还彰显了国家对军事、知识和政绩的高度重视,这些制度共同构建了秦朝的强大与繁荣。每一条晋升之路,都是对个人才能和贡献的肯定,也塑造了秦朝辉煌的历史篇章。
  •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哪些?
    答:2.按军功授爵制 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3.察举制和征辟制 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
  • 请问:1.秦朝的时候选官制度是什么? 2.科举制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我...
    答:1、秦朝表面上的选官制度是世袭制,不过实际上已经走向终结,李斯之类的重臣都是嬴政直接提拔的客卿,这些重臣再推举人才入职,此外爵位凭军功亦不世袭。2、科举制从隋唐始,至晚清终 隋:隋文帝命各州“岁贡三人”应考“秀才”,隋炀帝设进士科取士。这是科举制的开始。唐:分为常科与制科两类,...
  • 秦朝到元朝的选官制度
    答:秦朝一开始进行的是按照军工大小分配的选官制度之后秦始皇大一统才开始一种被称为“殿”“最”制的选官制度,其内容就像是现在的监督考核,中央会派一个专门管这一件事的官吏去对选官者进行监督,并进行“殿”和“最”的评价,其中得到“最”评价的会得到奖赏,而得到“殿”评价的会被惩罚。两汉时期...
  • 秦朝的选官制度是什么啊,和察举制有什么区别?
    答:秦朝的选官制度是军功爵制。就是按照军功授予官爵,察举制是地方官向中央推荐人才,由皇帝考察任用。
  • 秦朝的选官制度是?
    答:秦朝选官制度主要采取"推择为吏","考试取吏","通法入仕"和"征士"等选官制度。三公九卿是中央政府机构的总称,不是选官制度。
  • 中国各朝代选官制度
    答:2、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
  • 试述秦汉到隋唐选官制度的改革
    答:1秦朝世官制 2汉朝察举制 3隋朝九品中正制 4唐朝科举制:隋创立——唐完善——宋发展——明清进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