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乘四念处与禅宗的观心法门的区别!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6
佛教与禅宗的区别

佛教与禅宗其实最大的区别是:佛教是包括禅宗的,禅宗只是佛教多个宗派中的一个而已。少林寺属于禅宗。禅宗最初的祖师达摩,曾在少林寺修行并传给了二祖慧可大师,所以少林寺是禅宗寺庙。禅宗是中国汉传佛教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发展最成熟的一个宗派。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佛教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佛,意思是"觉者"。佛又称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世尊。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禅宗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化后的佛教--即禅宗。

佛教与禅宗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佛教的范围广,禅宗是佛教中的一个宗派。
禅宗又名佛心宗。禅宗不是汉传佛教,又不离汉传佛教,是中国特色的本土佛教—汉族佛教(即禅宗)。禅宗是达摩祖师传到中国的,他最早是在少林寺传道的,所以少林寺是禅宗的发源地。所以少林寺是佛教,又是禅宗的一支。
禅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之一。主张顿悟法要“见性成佛”自初祖达摩祖师起,皆指人心,不拘修行。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本源为主旨,亦称佛心宗。传说创始人为菩提达摩,下传慧可、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下分为南宗惠能,北宗神秀,时称“南能北秀”。
北宗神秀是以“坐禅观定法“为依归,渐进禅法,渐修菩提。所以称之为“渐悟”。南宗慧能大师是以“即心即佛!”“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为依归。不拘泥”坐禅“”观定"与否即成佛道,所以称之为“顿悟”。

扩展资料: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
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后,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诸派向南传播,盛行于斯里兰卡,遍传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广西等地。称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属于巴利语系,故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
北传的佛教分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进行。陆路经西北印度和西域诸国古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印度大月氏贵霜皇朝等时代,其势力范围曾直接覆盖到西域诸地,与中国西部边境接壤),另一路由海路直接传入中国南方,如达摩,真谛等大祖师,均从海路直接来到中国在广州登陆后北上。
公元前后,佛教就已正式传入中国。随着汉明帝打开官方迎请佛教的大门,随后数百年间,天竺西域与中原两地传经、取经之高僧络绎不绝,如鸠摩罗什、真谛、法显等祖师菩萨。
到了唐朝的玄奘法师遍参天竺数十国取经,并在大小乘各派均取得最高成就圆满归唐后,印度佛教大小乘各部派的主要经典之后都渐翻译到了汉地。
《六祖坛经》《五灯会元》等是禅宗的佛经。 《百丈清规》是禅宗的律。百丈禅师认为《瑜伽菩萨戒》和《璎珞菩萨戒本》虽属大乘,却是佛陀根据印度情况而制定的戒律,不便生搬硬套。
慧能传承的禅宗,让中国人知道佛教不从外来,如众生的佛性本具。得佛心者知佛不从外得,信佛教不从外来。印度达摩西来传的就是这个心印。慧能指出佛性人人皆有,创顿悟成佛之学,一方面使繁琐的佛教简易化,一方面也使从印度传入的佛教中国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禅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小乘四念处是用智慧观察身、受、心、法四念处,破除常、乐、我、净四颠倒。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处的内容主要以五蕴为主: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从而走上涅槃成佛之路。
小乘四念处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方法,佛经中说,认真修学四念处的人,快者七天,慢者七年方可证悟初果。四念处能去除众生有常、乐、我、净四颠倒,使众生清净,克制一切烦恼和悲哀、祛除痛苦和忧愁,从而走上涅槃成佛之路。
禅宗的观心法门,属于观照法门,观照的对象是“心”。观照即是觉照。从根本上来说,觉为体,照为用,体必有用,用不离体,如镜体必有镜面,镜面不离镜体,二者不可分。
从修证的角度来说,必是有觉方能照,照随觉,如同影随形,还如同立竿而见影,觉照基本同步。无觉则迷失,迷失就无法照。

正宗的大乘禅法就是用菩提心,可以看二入四行禅法。
据我所接触的小乘教徒来看,小乘佛法最适合现代人,这些教法要运用逻辑思维,逻辑判断,拐弯抹角最后入道。
不论修什么禅法,最重要的是要发菩提心,一定要记住,发心要比打坐本身重要千百倍。
禅法有很多,有行禅,有坐禅,有非行非坐禅。重要是的是找到合适的方法。
我再提一下菩提心是仅次于出离心最重要的一种发心,当发了坚定(注意我说的是坚定)的出离心后就是大乘菩提心,菩提心不是发一个小小的善心那是真菩提心,然后才是无二慧。
如果你真想学佛,菩提心绝对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没有菩提心就与一切佛法不相应。
哪怕你不学禅不学佛,对佛法一窍不通,甚至大字不识一个,只要有个坚固的菩提心成大道也会早晚的。
能做到割肉喂鹰的人绝对不识只发了一个小小的善心。
你只要记住菩提心的重要上面所有人所得话你一个字都不用看。

  • 关于小乘四念处与禅宗的观心法门的区别!
    答:小乘四念处是用智慧观察身、受、心、法四念处,破除常、乐、我、净四颠倒。四念处包括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四念处的内容主要以五蕴为主: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从而走上涅槃成佛之路。小乘四念处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行方法,佛经中说,认真修学四念处的人,快...
  • 关于小乘四念处与禅宗的观心法门的区别!
    答:我个人一点看法:心念处和观心同多异少。同者都是培养观的能力,然后见本性。可以说路子都是一个方向的。异者繁琐无用,不如忽略,大体就是一种。我认为心的觉受就是受念处,所以心念处不可能是心的觉受。第二个问题,破无我,连非想非非想处定都还有我,更别说还没有入定时方法的区别了,不...
  • 小乘的禅定和现在的禅宗有什么关系,佛教网
    答:观身不净,观受有苦,观心生灭,观法无我,是小乘四念处;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是大乘四念处。”从修禅的形式上看,大小乘禅也有很大的不同。小乘佛教以自度为主,解脱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主要目标,故修禅者往往是远避喧嚣的尘世,独处清静的山林,...
  • 小乘的四念處,大乘的禪及密教的大手印,有何不同
    答:不去管什么小乘、大乘、密乘,四念处是一切佛法中的基本修行纲领,在佛教中,一般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处与八正道。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简单说也就是观身是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诸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
  • 请教大乘观心与小乘心念处的问题?
    答:再说小乘的修行,他们都是在变化的生灭的感受,思想,身体,物质,行为等上面观察这些是无常,是苦,是空,是无我的,这个就是他们所谓的四念处修行,但是这些都些生灭性的表相,他们的修行并没有涉及到表相下面的真实,所以怎么可能有大乘殊胜哪?他们得到了无常苦空无我的定见就断了我见,乃至断尽...
  • 禅宗观心法门,观照是什么意思
    答:观心法门本意是观照心念,你可以不加分析,只是“看”着念头,如一束光始终跟随,或如传感器,念头一动,马上照亮,所谓“念起即觉”。此觉其实即是定,无定不可能觉。定是专注义,能始终让心专注于觉,那不是定是什么?所以说啦,不用再去求其他的定,那是头上再安头,多此一举,反而做作失真...
  • 小乘的禅定和现在的禅宗有什么关系?
    答:《法门名义集》中说:“四念处,大小乘名有异。观身不净,观受有苦,观心生灭,观法无我,是小乘四念处;观身如虚空,观受内外空,观心但名字,观法善恶俱不可得,是大乘四念处。”从修禅的形式上看,大小乘禅也有很大的不同。小乘佛教以自度为主,解脱以“灰身灭智,捐形绝虑”为主要目标,故修禅者往往是远避...
  • 知道吗,小乘四念处和大乘四念处是不同的
    答: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其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的四法(四种方法)观察四念处,以四种念(四种正念)来破除四颠倒(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安住。 四法: 四念处: 四种念: 四颠倒: 不净--身念处--观身不净--执著身心是干净的(净) ...
  • 关于学佛的一些问题。
    答:正确行解四念处到一个程度,当不难辨别其它法门的止观程度,因为它有择法觉知能力。 佛陀一再强调:这是达至涅盘的唯一道路。 我们既然已声闻了佛陀自觉的教法,为何我们还要舍本逐未、于回曲折呢? 为何我们不理性、公正、勇敢的放下先入为主的情感包袱呢? 何以我们要自作聪明、固执顽强、怀疑又曲解佛陀的教法呢?
  • 历史上真有达摩这个人吗?
    答:《涅盘》虽为大经,而四念处法则原为小乘最胜之方便。僧稠特重四念处法,故与达摩取法于大乘虚宗者不同。故曰,即乘之二轨也。四念处法,观身、观受、观心、观法,其阶藉所由,步骤井然。故情事甚显,而易于遵行。大乘虚宗,以无分别智,无所得心,悟入实相。依此正观,立证菩提。故其旨玄妙幽赜。由常人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