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饮酒小知识(古代饮酒有哪些讲究)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7
1.古代饮酒有哪些讲究
1.时间

饮酒的时间在西周开始就有严格的规定——只能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或喜庆典礼的场合下进饮,违时而饮则是违礼。若是酒瘾犯了,想趁机提前偷点小酒解馋,可能就直接被抓住然后赶出会场啦。

(古代正式筵宴,尤其是御宴,都要设立专门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这酒官职位颇多,有酒监、酒吏、酒令、明府……他们的职责,一般是纠察酒筵秩序,将那些违反礼仪者撵出宴会场合。)

2.顺序

入席时,主人入门后坐右边,客人坐左边,主人就东阶,客人就西阶。《礼记·乡饮酒义》中提到过,坐北方享的是天地之气,面向的是南方的德气,简言之即为人们常说的“坐北朝南”。

鸿门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酒宴之一,司马迁着意描述了这场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酒宴中,项王、项伯朝东坐,亚父朝南坐。刘邦朝北坐,张良朝西侍。通常主人邀请宾客以宾客为尊让宾客坐北边,但亚父(范增)最为年长,按照尊卑顺序坐北位实属合理,项王、项伯坐西北以辅主人,张良、樊哙坐于东南,作为辅宾。

除了朝向以外,古人在席位设置上还有首尾上下之别。

3.敬酒

古人饮酒,倡导“温克”,即是说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教人不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

所谓“三爵不识”,指不懂以三爵为限的礼仪。《礼记·玉藻》提及三爵之礼云:“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就是说,正人君子饮酒,三爵而止,饮过三爵,就该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所以,这美酒虽好,但不是你想喝多少就能喝多少的啊。

大唐盛世,名酒辈出,喝酒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到了宋代,则开始强调节饮和礼饮。清代时,文人们著书将礼饮的规矩一条条陈述出来,约束自己,也劝诫世人。

清人张晋寿《酒德》中有这样的句子:“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各适其意,勿强所难。”大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喝不了就赶紧跑”的意思吧。

4.劝酒

劝酒使用甜言蜜语,喝酒就当豪言壮语。喝酒加划拳,酒桌上坑爹的不止是假酒,还多了个好友。不过别以为古人就没有这样的烦恼,除了需遵守“三杯即止”的规定外,有时你还得有让你喝你就必须喝的困扰。而具有这样霸道权利的正是前文所说的酒官。

酒官是酒宴上神一般的存在,因为赴宴者在酒筵上要服从酒官意志,有时你偷喝了点酒官把你赶出宴席,有时他们的职责又是强劝人饮酒,专门找醉了不喝或者喝很多都不怎么醉的人,将酒令作为军令,你不听还真不行,如此一来甚至闹出人命。赴宴者因此不能随心所欲,如若不服也视为违礼。
2.古人喝酒都有哪些讲究
春秋战国诸子百家,至秦朝一统天下,崇尚法家,焚书坑儒,到汉朝又推崇儒家,普及礼法,经历数百年。期间根深蒂固的礼仪文化早已经深入人心,约束着世人的言行举止。

在饮酒上,古人同样受到礼法的约束,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儒家讲究酒德二字。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饮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这里面很多要求和现代饮酒习俗都差不多,比如劝少饮、禁过度。但有病的时候更适宜饮酒和现代有出入,现代医学表明,即使是轻微感冒,也不适宜饮酒。

饮酒作为一种饮食文化,在远古时代就是一种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这种礼节或简单或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会被认为不懂规矩。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我国古代饮酒有一些礼节,一直流传下来: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这是完全按照古代三纲五常、伦理顺序制定的。

另外,古代饮酒的礼仪还有四步,分别是: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这一套繁琐的动作今天已经看不到了,现代人饮酒,要么小杯慢酌,要么一饮而尽。

古代还有一些特殊的饮酒叫法,根据饮酒对象的不同进行划分。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可以看出,古人喝酒是很有讲究的,也许他们更看重的不是喝酒这件事,而是喝酒的过程,以及和谁一起喝。不过如此注重礼仪和伦理纲常,应该是平原地区,而这些地区更偏爱绵柔型酒,应该和性格有关。
3.古代人喝酒都有什么讲究
儒家讲究酒德二字。酒德两字最早见于《尚书》和《诗经》,其含义是说饮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夏纣王那样,“颠覆厥德,荒湛饮酒”,《尚书.酒诰》中集中体现了儒家的酒德,这就是:“饮惟祀”,只有在祭祀时才能饮酒;“无彝酒”,不要经常饮酒,平常少饮酒,以节约粮食,只有在有病时才宜饮酒;“执群饮”,禁止民聚众饮酒;“禁沉湎”,禁止饮酒过度。儒家并不反对饮酒,用酒祭祀敬神,养老奉宾,都是德行。

饮酒作为一种食文化,在远古时代就形成了一种大家必须遵守的礼节。有时这种礼节还非常繁琐。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乱的嫌疑。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

我国古代饮酒有以下一些礼节:主人和宾客一起饮酒时,要相互跪拜。晚辈在长辈面前饮酒,叫侍饮,通常要先行跪拜礼,然后坐入次席。长辈命晚辈饮酒,晚辈才可举杯;长辈酒杯中的酒尚未饮完,晚辈也不能先饮尽。

古代饮酒的礼仪约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尝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酢,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时还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4.古代人怎么喝酒
从西周时代开始,我国就已建立了一套比较规范的饮酒礼仪,它成了那个礼制社会的重要礼法之一。西周饮酒礼仪可以概括为4个字:时、序、效、令。时,指严格掌握饮酒的时间,只能在冠礼、婚礼、丧礼、祭礼或喜庆典礼的场合下进饮,违时视为违礼。序,指在饮酒时,遵循先天、地、鬼、神,后长、幼、尊、卑的顺序,违序也视为违礼。效,指在饮时不可发狂,适量而止,三爵即止,过量亦视为违礼。令,指在酒筵上要服从酒官意志,不能随心所欲,不服也视为违礼。

正式筵宴,尤其是御宴,都要设立专门监督饮酒仪节的酒官,有酒监、酒吏、酒令、明府之名。他们的职责,一般是纠察酒筵秩序,将那些违反礼仪者撵出宴会场合。不过有时他们的职责又是强劝人饮酒,反而要纠举饮而不醉或醉而不饮的人,以酒令为军令,甚至闹出人命来。如《说苑》云,战国时魏文侯与大夫们饮酒,命公乘不仁为“觞政”,觞政即是酒令官。公乘不仁办事非常认真,与君臣相约:“饮不觞者,浮以大白”,也就是说,谁要是杯中没有饮尽,就要再罚他一大杯。没想到魏文侯最先违反了这个规矩,饮而不尽,于是公乘不仁举起大杯,要罚他的君上。魏文侯看着这杯酒,并不理睬。侍者在一旁说:“ 不仁还不快快退下,君上已经饮醉了。”公乘不仁不仅不退,还引经据典地说了一通为臣不易、为君也不易的道理,理直气壮地说:“今天君上自己同意设了这样的酒令,有令却又不行,这能行吗?”魏文侯听了,说了声“善”,端起杯子便一饮而尽,饮完还说“以公乘不仁为上客”,对他称赞了一番。

古人饮酒,倡导“温克”,即是说虽然多饮,也要能自持,要保证不失言、不失态。教人不做“三爵不识”,狂饮不止的人。

所谓“三爵不识”,指不懂以三爵为限的礼仪。《礼记·玉藻》提及三爵之礼云:“君子之饮酒也,受一爵而色洒如也,二爵而言言斯,礼已三爵而油油,以退,退则坐。”就是说,正人君子饮酒,三爵而止,饮过三爵,就该自觉放下杯子,退出酒筵。所谓三爵,指的是适量,量足为止,这也就是《论语·乡党》所说的“惟酒无量不及乱”的意思。

唐人饮酒,少有节制。大概从宋代开始,人们比较强调节饮和礼饮。至清代时,文人们著书将礼饮的规矩一条条陈述出来,约束自己,也劝诫世人,如:《酒箴》、《酒政》、《觞政》、《酒评》等。清人张晋寿《酒德》中有这样的句子: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各适其意,勿强所难。由此可以看到清代奉行的礼饮规范的具体内容。
5.古人饮酒的方式是怎样的
古人饮酒的方式,大抵不外乎独酌与群饮。

所谓独酌,也就是一个人喝酒。“独酌南轩,拥琴孤听”,“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独酌梅花下”,“操一瓢兮独酌”,可见独酌是古人常有的事。

所谓群饮,顾名思义,就是不是一个人喝酒,例如亲朋相聚,迎宾待友,直到各种宴会。 人们在独酌时,尽管各有不同的心态,但归纳起来也无非因喜或因愁。

遇有高兴之事,或劳累了一天,完成了某项任务,吟诗作画的间隙,喝上点酒,心情舒坦,消除疲劳,提神助兴,都是乐事。这样的独酌,至今也随处可见。

但遇有悲愁之事,如有志难伸、官场失意,经营受挫,亲友散亡等等,且难于对人言讲时,多想借酒麻痹自己的神经,取得暂时的平静,所谓“借酒消愁”是也。 这种独酌,今天习惯上叫“喝闷酒儿”,它不仅不能消愁,且严重地有损健康,虽说人们几乎都懂这个道理,但仍有人这么做,确有些令人遗憾。

古人还有些奇怪的饮酒方式方法,如不着衣服的“裸饮”,打扮得怪里怪气的“妆饮”,头朝下脚朝上的“倒饮”,夜不燃烛的“鬼饮”,不戴帽、不着鞋、铐手镣脚的“囚饮”,坐在树上的“巢饮”,突唱挽歌、涕泪倶下的“了饮”,饮完一杯立即上树的“鹤饮”,以草缠身伸头就酒的“鳖饮”等等。 不可否认一些文人用如此的方式饮酒,确含有蔑视“礼法”的因素,但总归不足为法,故虽有人“首创”,却并无人“继承”。
6.中国古代饮酒有哪些规矩,最好给出明确的史料记载
一、我国古代文人雅士饮酒很讲究饮人、饮地、饮候、饮趣、饮禁、饮阑。

饮人相饮者应当是风度高雅、性情豪爽、直率的知己故交。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知”。

饮地饮酒场所以花下、竹林、高阁、画舫、幽馆、平畴、名山、荷亭等地为佳。

饮候选择与饮地相和谐的清秋、新绿雨、雨霁、积雪、新月、晚凉等最富诗情画意之时饮酒。

饮趣以联吟、清淡、焚香、传花、度曲、围炉等烘托氛围,提高兴致。

饮禁包括苦劝、恶谑、喷秽等,避免饮酒发生不愉快的事情。

饮阑酒之将尽,可以相以依韵赋诗,或相邀散步,或欹枕养神,或登高,或垂钓。郑板桥有对联曰:“酌量饮酒;放胆吟诗。”□荔夫

二、饮酒礼仪: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动作,表示敬意,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祭谢大地生养之德,然后尝厂酒味,并加以赞扬令主人高兴,最后仰杯而尽。酬--主人要向客人敬酒,酢--客人要回敬主人,敬酒时还有说上几句敬酒辞,旅酬--客人之间相互也可敬酒,行酒--依次向人敬酒,避席--敬酒时,敬酒的人和被敬的人都要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为度。

没想到古人喝酒就有这么多讲究,怪不得现在酒桌上有那么多讲究,搞得不懂的人好不尴尬。现在我们不仅沿袭了很多古代的饮酒礼仪,而且更加丰富化了。如果有机会好好请教经常喝酒的人。
7.古代在家中饮酒都有什么讲究
在家里饮酒,有些是含有很强烈的功利目的,有时候不惜让自己喜爱的美妾来亲自为客人把盏劝酒。不过也有纯粹为了友谊而招待朋友在家宴客的。白居易在《问刘十九》中写道:“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在风雪欲来的时候,我有新酿的美酒,朋友可以来我的家里吗?我们守着温暖的红泥小火炉,慢慢地品尝火炉上温热的美酒,在一起随意地说说话,该有多么畅快!这样温馨的场景,这样美好的友谊,听着外面的风雪,更显出屋内的温暖和酒液的醇厚。

在家中饮酒,没有酒店的喧哗,没有酒店言语之失的禁忌,也没有酒店仪态和礼节的拘谨。在家可以酒菜丰盛,舒心畅意地大快朵颐,也可以三两素菜,一壶老酒,只要几个人情投意合,就可以把盏言欢,或者把酒话桑麻。

有时候劳累一天,身心俱疲,回到家中,坐在炕上,妻子端上热 腾腾的饭菜,如果能够倒上一杯自己喜爱的美酒,慢慢品味,就会洗去疲乏,在微醺中沉入梦乡。有时候看到花好月圆,夫妻望月,情窦顿生,一杯小酒,夫妻俩浅斟慢酌,情意绵绵,也会感到春宵一刻值千金。

在家中招待至亲好友,菜肴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自由随意不说,还可以由主人或客人亲自下厨,一展身手。特别是如果这时候主人拿出珍藏多年的美酒,也有的拿出自酿的家酒,或者有珍奇的菜肴与大家分享,在大家共同品尝美味的同时,对这样的聚会也会留下美好的 回忆。中国古代名门贵胄之家,有时候自贵身份,不肯去酒楼茶肆,往往在自己家里备有专业的厨师,对尊贵的客人用家宴来招待。
8.打破你的历史常识,看看古代为什么禁酒
其实中国古代一直不鼓励饮酒,这背后有很多原因。

其实中国古代一直不鼓励饮酒,这背后有很多原因。远古时代,由于粮食生产并不稳定,酒的生产很受到粮食产量的影响。

而且在远古社会,有资格饮酒的都是上层人物。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酒之内都是上层社会的专享品,所以还不是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一直到汉代,酒才成为在市场上流通的饮品。

但是这并不是代表远古社会对酒持有开放的态度。很早以前古人就已经有开始酿酒,相传在夏禹时期仪狄发明了酿酒。

《吕氏春秋》就有说到:「仪狄作酒」,而《战国策》里面的记载则是更为详细,《鲁共公择言》当中有记载到这段关于酿酒的故事。但是故事记载的确实夏禹如何疏远仪狄,「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

』」而事实证明夏禹的预见是正确的。夏商的两代末君都是因为酒而引来杀身之祸而导至亡国的。

从史料记载及出土的大量酒器来看,夏商两代的统治者饮酒风气十分盛行。推翻商代的统治之后,相传周公发布了中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

其中就对前朝因为过度饮酒而灭亡而有了反思,强调不要经常饮酒,只有祭祀时,才能饮酒。这点可从出土的器物中,酒器所占的比重减少得到证明。

《酒诰》中对于酒的看法主要就是: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可见从周代开始就认为酒是大乱丧德,亡国的根源。

这构成了中国禁酒的主导思想之一,《酒诰》成为后世人们引经据典的典范。所以后代基本上都有关于饮酒、或者酿酒方面的政策。

酒政的具体实施形式和程度随各朝而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有三种主要措施:禁酒,榷酒和税酒。所谓禁酒,顾名思义即由 *** 下令禁止酒的生产,流通和消费。

禁酒有两个主要目的:减少粮食消耗,预防民众酗酒。酿酒消耗的粮食对于农业生产其实有着很大的负担,一旦国家需要备战,或者收成不好,就会禁止民众利用粮食酿酒。

而防止民众酗酒则是道德方面的考虑。过度饮酒,伤德败性,甚至酒后狂言,更可能聚众殴斗,所以禁止饮酒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有时候的禁酒,也会是禁群饮,西汉前期实行「禁群饮」的制度,相国萧何制定的律令规定:「三人以上无故群饮酒,罚金四两」。榷酒,其实是一种酒类专卖制度,亦称榷酤、酒榷。

始行于汉武帝天汉三年,官府控制酒的生产和流通,独占酒利,不许私人自由酿酤。这种禁酒措施主要是以经济上的考虑出发,往往是因为 *** 见到酒类有巨大利润而决定独占市场。

但是实行上也有很多不同的做法,唐时除官府设专店卖酒外,又有官府售卖酒曲、或者特许的酒户向 *** 缴交酒价一半的榷酒钱、或者将榷酒钱分摊于地税之上等不同的作法。而宋代实行包税制,包税人承买酒坊,酿酒沽卖,不许他人插手,属于委托专卖的性质。

而税酒则是最简单的做法,历史也很悠久。秦国商鞅变法,税重抑商,酒价十倍于成本。

《秦律》禁用余粮酿酒,沽卖取利。金代初期严禁民间私酿,后改由 *** 招酒户酿酒,依产量抽税。

元初设酒醋务坊场官办理酒税,后来设酒课提举司,官办糟房。官卖每石售价为五两,民酿每石则为十两。

元代的酒税甚至有着民族之分, *** 的酒税是十分之一,色目人酿的葡萄酒,却收三十分之一的税。明清两朝在法律上禁止自酿贩卖,但实质上屡禁不止。

清 *** 一度索性在一些地区直接向酿酒户、酒铺征税,使得禁酒制度流于形式。清廷规定酒户向 *** 按月、按季纳税,酒贩则设有关卡查税,如发现酒坛上没有完税的「烧锅发票」,必定重罚。

从这些政策可见在中国的历史中,一直对酒有着提防之心,但偏偏无法完全禁止酒在生活中的存在。所以禁酒的历史,和酒的历史可谓同样长久。
9.古代喝酒的方法
不止这四种!

喝酒的形式。一般的饮酒总是坐在桌边的凳子或椅子上,用杯或碗、壶倒人冲品尝,现代人喝酒基本没什么其他形式。

历史上有很多奇怪的形式,无奇不有。广东、广西地区流行一种以鼻饮(从汉代一直盛行至宋代)。怪僻的招式还有鳖饮、鹤饮、旧饮、巢饮等(宋代的诗人苏舜钦、石延年等人相聚饮酒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卓绝个性而独创)喝酒招式。古代的奇异喝酒还有立鬼饮、了饮等方法,因样式实在古怪,少数人偶然为之,难以流传与推广,故而其具体形态今人也无从查考。

在古代,人们不仅注重酒的质量和强调节制饮酒,而且还十分讲究饮酒的环境和方法,如什么时候能饮、什么时候不宜饮、在什么地方饮酒、饮什么酒、如何饮酒等,都有许多规矩和讲究。比如关于饮酒的理想环境,昊彬就曾做过如下概括:

饮人:高雅、衰侠、直率、忘机、知己、故交、玉人、可儿。

饮地:花下、竹林、高间、画舫、幽馆、曲石间、平嘻、荷亭。另,春饮宜庭,夏饮宜效,秋饮宜舟,冬饮宜室,夜饮宜月。

饮候:春效、花时、情秋、瓣绿、寸雾、积雪、新月、晚凉。

饮趣:清淡、妙今、联吟、焚香、传花、度曲、返棹、围炉。

饮禁:华诞、座宵、苦劝、争执、避酒、恶谵、唷秽、佯醉。

饮阑:散步、歌枕、踞石、分匏、垂钓、岸岸、煮泉、投壶(《檀几丛书全集》卷下昊彬《酒政三则》)。

附:曲水流觞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人,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留传至今。当时,王羲之等在举行修禊祭祀仪式后,在兰亭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中,由上游浮水徐徐而下,经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的即兴赋诗并饮酒。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而《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

  • 中国古代的酒文化,和礼仪 是什么?(中国古代酒文化知识)
    答:首先要明确的是:饮酒必须有一定的限度。在古代,适量地享受饮酒对于身体健康非常重要。无论是家庭聚会还是朋友小聚,都要掌握合理的饮酒节奏和时间。其次,应该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能过激或随意行为,否则可能会影响他人对你的看法或做出不良决策。同时要注意自身的安全性和卫生安全问题。最后还要保持良好的...
  • 古代喝酒的礼仪你知道多少
    答:君子可以“礼”、“宴”,可以“沤”,但不可以“沉”、“湎”,也就是说前三种做法符合礼节,后两者是喝酒时应该严格禁止的。古人在宴席上总是离不开酒,自然喝酒时的礼仪规范也不少。宴席上在祭食礼仪后,便接着行饮酒的礼仪。主人举杯向宾客敬酒,叫“献”;宾客回敬主人,叫“酢”;主人先自...
  • 古人通常会在哪些场合饮酒
    答: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逢年过节和一些人生重要时刻都有饮酒的习俗。那么古代,会在哪些重要时刻饮酒呢?(1)降诞礼饮酒 生儿育女,是家庭的大事。过去生子增丁,添人进口,人人为喜。但在医药卫生不发达的情况下,又令人多有担心。围绕生子之俗,一为贺,二为忌,三为寿。所以有贺的仪礼,忌的陋俗,...
  • 古人喝酒有什么规矩,和现在规矩有多大区别?
    答:古代饮酒文化礼仪 古代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人斟酒敬酒叫行酒。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 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古人饮酒,就仪礼而言,约有四部曲:拜、祭、礼、卒爵。 1、先作出“拜”的操作表示敬意。 2、接着把酒倒出一点在地上,以祭谢大地生养之德。 3、...
  • 中华酒文化趣谈,古人如何喝酒?
    答:友情提醒 在古代,酒被看作是神圣的饮品,因为社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又是经过粮食发酵的,属于稀缺物品。所以,有钱人在饮酒的时候,特别讲究,要有一定的仪式感,不想现在划拳、猜拳、拼酒。现在的喝酒方式,要是放到古代压根没人跟你喝,主要是太不讲究了。“喝酒虽解乏,切勿多贪杯”。
  • 我国古代有什么样的饮酒习俗
    答: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赋诗较多,唐代白居易在...
  • 古人喝酒都有哪些讲究?
    答:又因为饮酒过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乱,制定饮酒礼节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饮酒时不遵守酒礼,深感长辈有责任,于是从古代的书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资料,专门写了一篇《觞政》。这虽然是为饮酒行令者写的,但对于一般的饮酒者也有一定的意义。我国古代饮酒有一些礼节,一直流传下来:主人和宾客一...
  • 古人在什么情况下喝酒
    答:清人张晋寿《酒德》中有这样的句子:量小随意,客各尽欢,宽严并济。各适其意,勿强所难。由此可以看到清代奉行的礼饮规范的具体内容。 问题二:我国古代有什么样的饮酒习俗? 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分布各地的众多民族,酝酿了丰富多彩的民间酒俗。有的酒俗留传至今。 (1) 传统的饮酒文化根基──酒德和酒礼...
  • 有哪些饮酒的习俗?
    答:始于春秋时期的晋国。这个节日饮酒不受限制。据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阳杂俎》记载:在唐朝时,于清明节宫中设宴饮酒之后,宪宗李纯又赐给宰相李绛酴酒。清明节饮酒有两种原因:一是寒食节期间,不能生火吃热食,只能吃凉食,饮酒可以增加热量;二是借酒来平缓或暂时麻醉人们哀悼亲人的心情。古人对清明饮酒...
  • 上桌喝酒必备礼仪大全
    答:今天,就和大家一起探讨饮酒文化礼仪。01古代饮酒文化礼仪古代客人之间相互交错敬酒叫旅酬,依次向人斟酒敬酒叫行酒。敬人和被敬的,都要避席起立,席间往往有歌舞助兴。这些古礼堪称源远流长,迄今不衰。古人饮酒,就仪礼而言,约有四部曲:拜、祭、啐、卒爵。1、先作出拜的操作表示敬意。2、接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