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习禅宗里第八意识的"禅"?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3
如何修习禅宗里第八意识的"禅"? 修习的方法是“灭尽定”吗?

四禅八定,什么粗心坐、细心坐等等,你能做到吗?就最最基础第一禅,粗心坐,身心云定,不受外界干扰,你能做到吗?末法时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不要贪图好奇,走了弯路。关于禅定,南传佛教《清净论道》讲的比较多,可以看看。但我还那句话,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坐禅除非极有慧根,悟性通达,否则难成道业。

禅宗适合慧根很深的人,比如慧能大师只听了《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明悟了。我们一般的普通人没有这个根性,我们的罪业、业障就够我们背负的了,这些业障如果有形象,整个虚空都不能容纳。并不是我说禅宗不好,而是禅宗已经不适合现代人修行了。更何况你六识尚且未能“定”,还有第七识末那识,怎么能到第八识呢?第八识是大阿罗汉的境界,罗汉是什么概念?寺庙中十八罗汉你知道不?他们的禅定功夫才能达到!

禅是修心观而产生的。

是“第八识”,不是“第八意识”,又叫阿赖耶识。

对于阿赖耶识,禅宗与其它宗派的看法不同。禅宗又把它成为“如来藏”,是真心本性。禅宗说的回归自性,就是这个。

按照大乘大多宗派特别是大乘最早的创始人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的看法,阿赖耶识是“妄心”,是真如不守自性,一念妄念起后,变成阿赖耶识。所以,阿赖耶识是真心与妄心的和合体。

但即便破除第六意识即分别识,证到阿赖耶识,也就很高了,已经是大菩萨的境界了。因为阿赖耶识的性质是“无记”,即不区分善恶的,所以大菩萨之所以是破除了“分别心”(即第六意识),就是因为大菩萨用的是阿赖耶识。

至于阿赖耶识是真心还是真妄和合体,对咱们不重要。那不是凡夫的境界,只是名言而已。

即便是妄心,这个妄,比凡夫乃至阿罗汉的“妄”,已经是轻多了,已经没有分别心了。

你要是照这个大菩萨标准修禅,那就是行乘菩萨道了。

怎么修,圆觉经云:离妄即真。离开第六意识的分别心,阿赖耶识就现前了。

所以,修行此大乘禅定,就是坛经上说的“外不着相为禅,内不动心为定”,就是金刚经说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不取、不着相,就是不被外界诱惑,不为外界所迷,而不是想方设法避开外界。

要如此,就须做到“一心”。即专注于一个境界,8万4千法门,都是要我们“一心”。

就不能以我们的凡情揣度,还要对外境了了分明,怎么做到呢,举例说明。

怎样持经修定 印光大师

若欲随分亲得实益,必须至诚恳切,清净三业。或先端坐少顷,凝定身心,然后拜佛朗诵,或止默阅。或拜佛后端坐少顷,然后开经。必须端身正坐,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萌一念懈怠,【【【【【不敢起一念分别,从首至尾,一直阅去,无论若文若义,一概不加理会。】】】】】如是阅经,利根之人,便能悟二空理,证实相法。即根机钝劣,亦可以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六祖谓,但看金刚经,即能明心见性,即指如此看耳,故名曰“但”。能如此看,诸大乘经,皆能明心见性,岂独金刚经为然。
  【【【【【若一路分别,此一句是甚么义,此一段是甚么义,全属凡情妄想】】】】】,卜度思量,岂能冥符佛意,圆悟经旨,因兹业障消灭,福慧增崇乎?若知恭敬,犹能少种善根,倘全如老学究之读儒书,将见亵慢之罪,岳耸渊深。以善因而招恶果,即此一辈人也。

古人专重听经,以心不能起分别故。如有一人出声诵经,一人于旁摄心谛听,字字句句,务期分明。其心专注,不敢外缘一切声色。若稍微放纵,便致断绝,文义不能贯通矣。诵者有文可依,心不大摄,亦能诵得清楚;听者惟声是托,一经放纵,便成割裂。若能如此听,比诵者能至诚恭敬之功德等。若诵者恭敬稍疏,则其功德,难与听者相比矣。
  今人视佛经如故纸,经案上杂物与经乱堆。而手不盥洗,口不漱荡,身或摇摆,足或翘举,甚至放屁抠脚,一切肆无忌惮,而欲阅经获福灭罪,唯欲灭佛法之魔王,为之证明赞叹,谓其活泼圆融,深合大乘不执著之妙道。真修实践之佛子见之,唯有黯然神伤,潸焉出涕,嗟其魔眷横兴,无可如何耳。
  智者诵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岂有分别心之所能得哉。一古德写法华经,一心专注,遂得念极情亡,至天黑定,尚依旧写,侍者入来,言天黑定了,只么还写,随即伸手不见掌矣。如此阅经,与参禅看话头,持咒念佛,同一专心致志。至于用力之久,自有一旦豁然贯通之益耳。明雪峤信禅师,宁波府城人,目不识丁。中年出家,苦参力究,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其苦行实为人所难能,久之大彻大悟,随口所说,妙契禅机。犹不识字,不能写,久之则识字矣。又久之则手笔纵横,居然一大写家。此诸利益,皆从不分别专精参究中来。阅经者亦当以此为法。
  【【阅经时,断断不可起分别,自然妄念潜伏,天真发现。若欲研究义理,或翻阅注疏,当另立一时,唯事研究。】】当研究时,虽不如阅时之严肃,亦不可全无恭敬,不过比阅时稍舒泰些。【【未能业消智朗,须以阅为主,研究但略带;否则终日穷年,但事研究,纵令研得如拨云见月、开门见山一样,亦只是口头活计,于身心性命、生死分上,毫无干涉。】】腊月三十日到来,决定一毫也用不著。
。。。。

禅宗参话头,也是一心。要只想着这话头,不妄想,慢慢就会达到一个奇妙的时刻:刹那间第六意识分别心停止,阿赖耶识现前,即禅宗讲的大地平沉,我融入宇宙。

净土宗念佛,也是要一心不乱,不乱的功夫到了,就明心见性了。明的心是“阿赖耶识”,见的是真性。叫借假修真,以妄遣妄。

可以看看一些书籍,入门有《圣严法师教默照禅》《禅修入门》,再有例如释印顺的书《净土与禅》,净慧法师的《生活禅钥》。我看过一本《如何安心如何空》感觉还不错。选书要选好出版社的,例如三联。
其他材料:个我修习的三个境界
  禅,乃“禅那”之略称。义为静虑,谓:宁静散乱之心,而起契理思虑也。本为色界诸天所具之德,而亦一切定境之通名。
  (一)神秀为教授师,德高望重,徒众都以为他会接班为六祖,所以推让他作偈。神秀作偈云: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
  前二句描写根身境界。因仅破分别我执,分别法执;分别人我之心,虽很淡薄,但俱生我执未破,异熟缘至之时,仍会惹起烦恼:故须时时提高警惕,以防“无明熏真如,致迷真逐妄,造业轮回”。故五祖云:“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这一境界则是个我修习的初级境界。是种时时保持自我内心的清静,不被外界因素打扰的状态。讲求自我的克制力,意志坚定。有所为,有所不为。心中明辨是非,是修心过程的起始。
  (二)惠能当年在磨坊舂米,由童子引他出来听人念神秀偈,一听则反应神速,即说我亦有偈: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元一物
  何处惹尘埃”
  前二句指明神秀所证的不足,后二句是破俱生我执的见地。既破俱生我执,则实证禅宗重关,生空真如现前,诸法毕竟空寂,故日“本来无一物”;既破七识,则一切不染,故日“何处惹尘埃”。
  这是个我修习的中级阶段,已达到物既是空的境界。这与《心经》中的“不生不灭,不垢不静,不增不减——”的境界是一致的。这一境界中,参透了物的本质,人已是脱离物质世界成为独立存在的精神了。此阶段中,杂念逐渐褪去、消减,是走向彻悟的关键。
  (三)惠能初偈之后,五祖知他只差一点,观察“时节因缘”将至,乃潜入碓坊……以杖击碓三下而去。
  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杨按,唐密传大法时,先须作法,保护坛场,以防邪魔混入破坏,五祖以袈裟遮围,然后为惠能说法,亦具上述密意。)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说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犹如触电一样,言下大悟,一连说出了五个“何期”“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即:真空之中能出妙有;明体,达用:深契性、相不二妙旨。对于万法,以智证之,唯性无相;以识志之,依性起相。即“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个阶段则是个我修习的至高境界。六祖的大彻大悟则是看破了精神与物质的界限。可谓成“佛”——“佛”乃大彻大悟之人(人乃未彻未悟之佛)。到达这一境界,人可以找回自我,凡事从心而发,“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自我的活动呈现得透明、单纯、无杂念。大彻大悟是人在非意识形态上的想通,将一切看懂、看透,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人的个性整合的过程。未彻悟的人处世常是“心随境转”,而彻悟之后则达到“境随心转”的状态。

先爆发小宇宙,或者在娑罗双树员中,直面雅典娜之惊叹。

都谁跟你说的第八识

  • 圣严法师《禅的入门方法》
    答:②倒数:当修行者,用顺数之时,渐渐变成机械化,心中把数数目变成了无意识的或下意识的行为之时,杂念便乘机活跃起来,所以不妨把数目倒过来,从十、九、八……而至一。 ③隔数:倒数又成了机械化时,不妨顺着数单数或双数,单数数到第十九,双数数到二十。也可以倒著由第二十起数双数或由第十九起数单数。 2、随息...
  • 【我醒了!!!】1
    答:第八识就是禅宗所悟的“自性”、“真心”;也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悟的“如来智慧德相”;人人具足,因此而成佛。其次,八识心是凡夫位,在开悟明心之后,实修六度万行的过程中,八识会转为“四智”,这就是“转识成智”: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在成佛时转为“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
  • 佛教第八识指什么
    答: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
  • 禅宗里的智慧?
    答:上文所说的心,不是我们的肉团心,那只是我们肉身上的一个器官,而我们平时用于思考判断的那个“心”则是妄心,是第六意识(即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识),第六意识的根就是末那识即“我执”,也称为第七识,而第八识阿赖耶识被称为"藏识"也叫“种子识”,那就是第七识的依靠了。第八识本来是...
  • 如何开悟?如何见道?如何修道?
    答:不要把人家的 什么话都当成真的,不要把人家的什么话都往意识里走, 这很重要。不管人家说什么,笑一笑。对人家好,要往意 识里走;人家对你不好,就不要往意识里走,否则伤害自 己。你们要学师父的精神——不要被自己先压倒,人不要 自己把自己压倒 。所以师父给你们讲一句话:“真正限制、 ...
  • 禅宗哲学象征目录
    答:第四章'禅悟境界'涵盖了'一切现成'的当下意识,'能所俱泯'的超越对立,以及'圆融互摄'的全面包容。这些境界是禅修者追求的至高目标。禅宗哲学的本心论在第五章中展开,包括'本来面目'的真我探索,'无位真人'对无拘无束的境界的描述,以及一系列象征性的表达,如'这个'、'那个'等。'父母未生时'...
  • 意识心。。。
    答:需要指出一点:念佛就是典型的用清净念去除贪、嗔、痴等污染的修行法门;念佛日久,第七识做主、攀援时,所起之现行就是佛号。这样,即使寿终之时,意识心断灭而第七识却是恒常不灭的(第七识是来往三世的,除无想定断灭一部分,涅盘是全断;这一点与意识不同;因此末那识有“恒”的体性),...
  • ...也曾研究过禅宗的。你可以看看关于第八意识
    答:当中少了个“意”。身识之后,末那识之前。
  • 谁能介绍一下禅宗?
    答:相传中国禅为菩提达摩(南朝宋末人)创立,达摩于北魏末年首先活动于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后来来到嵩山(今河南登封市)少林寺,面壁九年修持佛法,修习禅定,倡二入四行之禅修原则,以《楞伽经》授徒,后世以达摩为中国禅宗初祖,以嵩山少林寺为禅宗祖庭,嵩山少林寺并有“天下第一名刹”之称。达摩在少林寺有嗣法弟子慧可、...
  • 请教一个关于佛教中“八识”的问题。
    答:禅宗修行者是如何处理六识和七识的转化的?禅宗修行者从第七识入手,当疑情达到一定程度并突然爆破无明时,八个识会一次性全部转变。这与教下菩萨的逐步破除烦恼和破我见的修行过程不同。禅宗的修行是否意味着在见性之前,行者并未进行断烦恼的功夫,也未破除我见?是的,在见性之前,禅宗行者并未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