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弦戏的唱腔特点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丝弦戏的相关弦戏

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湖南丝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已然具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常德丝弦是流行于洞庭湖一带的民间曲艺,以扬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弦乐器为伴奏乐器,故称“常德丝弦”。常德丝弦源于明代江、浙一带流行的时调小曲。明清之际,携伎往来贸易的商贾将这些时调小曲传入常德,与常德方言融合,逐渐演变发展为常德丝弦。 常德丝弦是一种民间说唱表演艺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穿插交替,容量较大,可以演唱有人物、有情节的大型故事,也可以演唱短小精悍的段子。常德丝弦传统演唱形式是坐唱,大都是演唱有故事、有人物的长段丝弦。演唱者一般为6人,分别扮演生、旦、净、丑等不同角色,并兼操乐器。乐器分别为板鼓、扬琴、琵琶、京胡、二胡、三弦,其中掌鼓者兼指挥,把握整个演唱的节奏。如果演唱曲目中的角色多于演唱者时,则每人除担任一个主要角色外,再分别兼任。由于丝弦演唱艺术的不断改革、发展,演唱形式也多样化了,不仅有单人演唱、双人演唱、群唱,而且还作为丝弦戏搬上了舞台。同时有了专门的乐队,不再用演员兼任乐师。伴奏乐器也随之增多,除原有乐器外,又加上了高胡、长三弦、低音提琴等,给常德丝弦的伴奏增添了色彩。 关于武冈丝弦,它是一个外来的音乐品种,传入武冈后,渗入、加进了本地乡土之音,从而形成了武冈丝弦的个性与特色。武冈是一个名见于汉代的古城,后来成为州治之所,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就在这里当过县令,建过学宫。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它不会是一个“终岁不闻丝竹声”的地方。据史料考证,明代以前,武冈已设有祭孔的礼乐了,这本身就是文化发展的象征。至于是什么时候,是什么地方的音乐,又是怎样传入武冈的问题,现无史料可查。1960年,我在为杨瑞祥老先生所演唱的丝弦录音时,曾问及武冈丝弦的来源,他也谈不出所以然。但是,我从武冈的历史沿革中可以作这样的分析与推测:明代早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朱 被封来武冈为王以后,世袭二百多年,几十位被封为王的明宗室也先后从外地迁居武冈,他们有可能带来一群歌妓和乐工供自己享受。久而久之,他们所演唱的音乐从量到质产生了变异,并最终从宫廷流到民间,繁衍开来。其次,清末和民国年间,社会动荡,外敌入侵,连年兵灾,致使长江中下游的许多中小城市的商人和歌妓退居以致定居到象武冈这样的山城,为武冈丝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由于戏曲的蓬勃兴起,丝弦这类小曲在占领不了大舞台的情况下,只有在小城、乡间扎根生存,经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整理,其地方特色也变得越来越浓郁,最终成为武冈民间音乐中一朵清香的小茉莉——武冈丝弦。初步考究,武冈第一代演唱丝弦者为张坦宜,后来有李七爷、李国珍、它它麻子,焦和尚、游云龙,杨瑞祥、张玉如等。当时县衙里有一名官员名叫钟藻,其人酷爱丝弦,他和游云龙一起,对武冈丝弦进行过一些词曲的加工,这就不难看出,武冈丝弦的演变过程。丝弦道具简单,唱腔优美,表演形式生动活泼,且雅俗共赏,不受场地限制,随处可作演,因而到了清末民初,丝弦在武冈的街头小巷,乃至乡村院落己经广为传唱,或冬天围炉赏雪,或夏夜巷口乘凉,都可闻到丝弦之声。有钱人家的寿诞、婚姻、喜庆,商家为招引客商也往往请丝弦班子去演唱,凑热闹。抗战胜利后,中央日报社湖南分社社长唐际清在家乡武冈竞选国大代表时就曾唱过三天丝弦,并主动发起组建过“丝韶文社”。慢慢地,武冈丝弦不但遍及武冈城乡,且远流于武冈周边地区隆回、洞口、新宁和邵阳一带。再从武冈丝弦演奏的主要乐器来看,扬琴和瑟琶,在唐代以前就流行于江浙一带,它不产生于武冈以至湘黔地区。与湘黔一带当今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的山歌唱腔相比,武冈丝弦曲调优美,唱腔婉转,颇具江浙吴音软语的遗风,词的风格更具宫殿文学的特点,与湘黔一带粗犷豪放的山歌及唱腔大不相同。那么,武冈丝弦又是怎样独树一帜的呢?我认为,一是道白所形成的地方特色;二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曲目的不断创新发展了原丝弦的风格。以丝弦的道白而论,武冈丝弦的道白都是祁阳腔,这是因为祁剧在武冈的历史较悠久,影响较广,是“大戏”。而戏曲的道白与丝弦的道白都是韵白,那么,丝弦在演唱过程中慢慢向流行较广的戏曲靠拢,吸收“大戏”的道白形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到后来,话剧占领了舞台,丝弦也紧跟时代步伐有了新的进步。现代丝弦戏《双送煤》《一箩谷》等搬上了舞台。武冈丝弦《方向盘》参加湖南省曲艺调演获得好评。湖南省花鼓剧院的曲作者张国辉(花鼓戏《补锅》的音乐作者)看了以后约我谈话,说:“武冈丝弦有特色,旋律很优美,很有挖掘潜力。”并嘱我“好好研究。”京剧《龙江颂》的《闸上风云》一场也用武冈丝弦移植,由湖南省民间歌舞团伴奏演出。他们对武冈丝弦很感兴趣,一位姓卢的女乐手说:“这曲调好听,我一定要背下来。”

昆腔
昆曲,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揉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的表演艺术。现在一般亦指代其舞台形式昆剧。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形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共有19个申报项目入选,其中包括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发源于江苏太仓南码头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昆曲(南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像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和广东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等等,都受到过昆剧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
  昆曲,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1],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昆曲早在元末明初之际(14世纪中叶)即产生于江苏昆山(属太仓州)一带,它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 “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即时,无锡昆曲社对昆曲起到了繁荣推广的作用。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昆曲的表演,也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它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语言上,该剧种原先分南曲和北曲。南昆以苏州白话为主,北昆以大都韵白和京白为主。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宋、元以来,中国戏曲有南、北之分,南曲在不同地方唱法也不一样。元末,顾坚等人把流行于昆山一带的南曲原有腔调加以整理和改进,称之为“昆山腔”,为昆曲之雏形。明朝嘉靖年间,杰出的戏曲音乐家魏良辅对昆山腔的声律和唱法进行了改革创新,吸取了海盐腔、弋阳腔等南曲的长处,发挥昆山腔自身流丽悠远的特点,又吸收了北曲结构严谨的特点,运用北曲的演唱方法,以笛、箫、笙、琵琶的伴奏乐器,造就了一种细腻优雅,集南北曲优点于一体的“水磨调”,通称昆曲。
  昆山人梁辰鱼,继承魏良辅的成就,对昆腔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改革,让昆曲以清唱的形式出现,终于使昆腔在无大锣大鼓烘托的气氛下能够清丽悠远,旋律更加优美;对伴奏乐器改革原来南曲伴奏以箫、管为主要乐器,为了使昆腔的演唱更富有感染力,他将笛、管、笙、琴、琵琶、弦子等乐器集合于一堂,用来伴奏昆腔的演唱,获得成功。隆庆末年,他编写了第一部昆腔传奇《浣纱记》。这部传奇的上演,扩大了昆腔的影响,文人学士,争用昆腔创作传奇,习昆腔者日益增多,尤以歌妓为主。历史上有名的陈圆圆就会唱昆曲。

高腔
高腔是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是戏曲声腔的统称。高腔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高腔是戏曲四大声腔之一,是戏曲声腔的统称。高腔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包括赣剧高腔,湖北的清戏,湖南的长沙、常德、祁阳、辰河诸高腔,四川的川剧高腔,云南的滇剧高腔,北京的京腔,以及浙江的西安、西吴、侯阳、松阳诸高腔,还有广东、福建等省某些剧种中保存的高腔。
  2006年5月20日,高腔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腔以弋阳腔为代表的高腔,渊源是比较清楚的:宋元时期的南北曲,孕育了高腔音乐。从史料和所演剧目等方面,都能看出宋元南曲与高腔之间的渊源关系,此外,在演唱方式和伴奏形式上,高腔的“帮腔”及打击乐伴奏和南曲“一唱众和”及“不被管弦”也有一定的渊源关系。高腔在对宋元南曲有一定承袭的同时,对元代北曲也有多方面的吸收。高腔在流传的过程中,运用徒歌加众和的演唱形式,和当地的民间音乐相结合,改腔换调,趋于自由化。经过长时间的流变,高腔在各地的支脉变迁很大,它们与各地的民间音乐都有不同程度的结合,因而形成各地不同音乐风格的高腔。明中期至清前期是高腔历史上的黄金时期,但到乾隆年间,梆子、皮簧等花部戏曲兴起,高腔在总体上呈衰落趋势,即便如此,仍有十余种高腔存留于南方各地,以川剧高腔、湘剧高腔、祁剧高腔和赣剧高腔较有影响。

梆子腔
梆子腔,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因以硬木梆子击节而得名。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剧)是现存最早的梆子腔剧种,它们对梆子腔基本音乐风格的形成起了很大的作用。陕西的秦腔、山西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北梆子、河南的豫剧(河南梆子)、山东的山东梆子(曹州梆子)、山东的莱芜梆子等,均属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以硬木梆子击节为特色而得名。源于明末的西秦腔,是戏曲中最早采用板式变化结构的声腔。西秦腔与各地方言和民间音东结合,逐渐衍变成梆子腔支系,其中历史最早、影响较大的是陕西的同州梆子和山西的蒲州梆子(今蒲剧),之后又有秦腔、汉调桄桄、中路梆子、北路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河北梆子等。它以硬木梆子击节,并以不同形制的板胡主奏乐器;调式多为徵调式,唱调为上下句式,多有华彩流畅的花腔乐句为辅;曲调以七声音阶为主,旋法上多跳进,常用闪板,整个音乐风格高亢激越,悲壮粗犷。
  起源地:梆子腔起源于陕西,陕西古属秦地,因此,梆子腔也称为秦腔。古秦地慷慨豪迈的民风,形成了秦腔高亢激越的基调,长于表现雄壮、悲愤的情绪,与此相应,秦腔的传统剧目中有很大一批是演忠奸斗争的,当然,秦腔传统剧目中也不乏诙谐、活泼、充满生活气息的剧目。
  梆子腔是陕西、甘肃一带的民歌和民间小戏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不少人认为,梆子腔的直接前身是吹腔,也叫陇东调或西秦腔;而最早的梆子腔剧种则产生于陕西和山西交界处的同州(今陕西省大荔县)和蒲州(今山西省永济县),分别形成了同州梆子和蒲州梆子,所以,同州梆子在陕西也被称为老秦腔。
关于梆子腔的渊源,不少研究者均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各不相同,较有说服力的是陕西学者王依群的研究成果。他从音乐的角度分析了秦腔的基本板式“二六板”与过去在陕西关中地区流行的道教“善人”讲经劝善的“劝善调”基本唱法之间的联系,认为秦腔的核心唱调,极有可能是由类似劝善调之类的说唱音乐发展而来的。也有学者从文学的角度进行探讨,将早期秦腔剧本与明代主要唱七字句唱词的说唱“词话”联系起来分析,发现二者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着诸多联系,从而从文学的角度上得出秦腔是由说唱词话演变而来的结论。位于黄河两岸的同州和蒲州地区,不但是梆子腔的形成地,也是梆子腔向其他地区传播的根据地。梆子腔在各地的演变,其实就是它从“秦地”流传到晋、冀、豫、川、滇等地以后在当地方言和地方音乐影响下的演变和发展。以陕西的中部、山西的南部为中心,梆子腔在向北流传的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以山西太原为中心的“中路梆子”(今称晋剧),以及流行于山西北部的“北路梆子”和“河北梆子”;在向东流传的过程中,则形成了“河南梆子”(今称豫剧)和山东梆子;流传到西南地区,变成四川的“弹戏”和云南的“丝弦戏”。

皮黄腔
皮黄腔是四大声腔系统之一,是“西皮”“二黄”两种腔调的合称。以西皮、二黄为主要腔调的剧种均属于此系。由于受到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的影响,皮黄腔各剧种在音乐上各具特色,但共同之处在于:不论西皮还是二黄,在词格上都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对偶句式,并都用胡琴作为主奏乐器。西皮起源于秦腔,二黄是由吹腔、高拨子演变而成。在有些剧种中,“西皮”“二黄”又被分别称为“北路”、“南路”,合称“南北路”。
戏曲声腔系统。以二簧腔及西皮腔作为主要腔调的剧种,均属皮簧腔系。如徽剧、汉剧、京剧、粤剧和湘剧、赣剧、桂剧中的南北路及川剧胡琴腔,滇剧的襄阳腔、胡琴腔等,全国不下20多个剧种。
  皮簧各剧种有共同的血缘关系,在音乐上也有许多共同的因素。但由于受各地语音和民间音乐的影响,在音乐上也各具特色。
  皮簧腔系各剧种在音乐上的共同之处,反映在词格上,不论西皮腔或二簧腔,都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对偶句式。在慢速、中速的板式中,七言分作二、二、三的音节(逗),十言分作三、三、四的音节(逗),并于逗句间嵌以长短不同的过门及尾腔。西皮及二簧的各种板式,全以原板作基础衍变派生而成。某些辅助性曲调,除南梆子为京剧特有外,其他如吹腔、四平调、拨子等,也是皮簧诸剧种所共用,只是名称及具体变化不同。各剧种均以胡琴为主奏乐器,行当唱腔的分类及发声方法,除个别剧种不同外,也大体相似。
  皮簧腔系各剧种在音乐上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旋律上的差异。如同为二簧慢三眼,京剧的唱腔及过门就比较细腻华彩,拖腔也比较曲折,徽调则比较朴实,花音不多,起伏不大,且多衬字,仍保留着皮簧形成初期的简朴特色。川剧胡琴腔二簧,用音较简单,过门不多,拖腔也较短。湘剧南路和汉剧的句尾延伸旋律,比京剧长,且在拖腔中多次作正、反式的移宫,使人听了有跌宕婉转之感。由于方言不同,字音调值不同,造成旋律、行腔的差异。徽戏的促调,在京剧中已派入平、上、去三声之中,徽戏中的阳上与阴去差不多,京剧中就根本无此调值。粤剧、桂剧中的闭口音,在其他皮簧腔系中也不多见。所以在各皮簧腔系的剧种中,除了西皮、二簧的上下句中结音与终止音以及某些骨架音相同外,其旋律与逗尾落音却不相同。
“西皮”和“二黄”各有其特定的唱腔结构、旋律模式和调性特征。那么,它们的主要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以老生唱腔为例,将“西皮”和“二黄”的主要特征简单作一描述和比较。
  在旋律发展中,由于“西皮”跳进音程较多,整体音区偏高,其调式多以“宫”调式为主,因此,其旋律色调明亮、华丽、尖锐,用平缓节奏处理时,多表现明快、抒情的喜剧情节和愉悦的人物情绪。用轻快或强劲节奏处理时,多表现热烈、激烈的戏剧场面和活泼、激动的人物情绪。相比之下,“二黄”则以级进音程为主,整体音区偏低,其调式多以“商”调式为主,其旋律的色调暗淡、凝重、平静,节奏缓慢时,多用来表现压抑的悲剧情节和忧郁的人物情绪;节奏强劲时,多表现压抑、悲壮的戏剧场面和凄楚、悲愤的人物情绪。另外,"西皮"和"二黄"在入唱(或起唱)位置上有明显的不同。“西皮”的入唱位置在弱拍(如2/4节拍时,在弱拍入唱;4/4节拍时,在次强拍入唱)。“二黄”的入唱位置在强拍(任何节拍均如此)。前者由于是弱拍入唱,且强弱关系时而模糊又时而清晰,增强了节奏的不稳定感和旋律的流动感,因此,西皮唱腔总是给人以婉转流畅如行云流水之感;后者由于是强拍入唱,强弱关系比较明确,节奏扎实、稳定,增强了旋律的凝重感和力度感,因此,二黄唱腔总是给人以沉静、悲凉之感。当然,这些只是它们最基本、最典型的特征,至于特殊情况的各种特殊处理也是存在的。

1、丝弦戏唱腔特点:
丝弦唱腔,除有《山坡羊》、《桂枝香》、《锁南枝》、《歌南子》等到散曲之外,还有官调与越调两个板丝弦戏式变化系统,是混合唱腔体制的剧种。丝弦唱腔以真声唱字,然后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因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时而有如怒涛旋转翻滚,时而又如瀑布急泻直下。

2、丝弦戏表演特色:
丝弦原由木偶变为真人登台,并在山区、农村扎根,因此,表演既有朴实、敦厚和浓郁的乡土特色,又有夸张、刻板和直线条的木偶动作遗风。此外,还有耍牙、耍碗、耍鞭,以及耍帽翅等特殊表演技巧。

戏剧种类  按容量大小,戏剧文学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  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戏曲等;  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等;  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  不过最基本、使用最多的分类是悲剧、喜剧和正剧,其中悲剧出现的时间早于喜剧。  我国戏剧种类非常丰富。据统计,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比较流行的剧种有:昆剧、越剧、豫剧、黄梅戏、评剧、粤剧、徽剧、淮剧、沪剧、吕剧、湘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湖南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梅花大鼓、梨花大鼓、京韵大鼓、西河大鼓、评弹、单弦、山东快书、山东琴书等五十余种。  北京市  京剧北方昆曲西路评剧北京曲剧  河北省  河北梆子评剧丝弦老调哈哈腔河北乱弹武安平调武安落子西调蔚县秧歌隆尧秧歌定县秧歌四股弦唐剧横岐调上四调  山西省  蒲州梆子中路梆子北路梆子上党梆子锣鼓杂戏耍孩儿灵邱罗罗上党皮黄上党落子永济道情洪洞道情临县道情晋北道情襄武秧歌壶关秧歌沁源秧歌祁太秧歌繁峙秧歌朔县秧歌孝义碗碗腔曲沃碗碗腔弦子腔凤台小戏  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大秧歌二人台漫瀚剧  辽宁省  海城喇叭戏辽南影调戏蒙古剧彩扮莲花落  吉林省  二人转吉剧新城戏黄龙戏  黑龙江省  龙江剧  陕西省  秦腔汉调二黄阿宫腔合阳跳戏合阳线腔眉户腔陕西碗碗腔陕西老腔陕南端公戏陕西道情弦板腔陕南花鼓戏安康弦子戏  甘肃省:陇剧高山剧影子腔甘南藏戏  青海省  青海藏戏青海平弦戏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新疆曲子戏  山东省  山东梆子枣梆莱芜梆子东路梆子柳子戏吕剧茂腔柳腔五音戏柳琴戏两夹弦四平调  江苏省:昆曲淮剧扬剧通剧锡剧苏剧淮海戏丹剧丁丁腔海门山歌剧淮红剧  安徽省  黄梅戏徽剧青阳腔沙河调岳西高腔安徽目连戏安徽傩戏庐剧安徽端公戏泗洲戏坠子戏含弓戏芜湖梨簧戏文南词皖南花鼓戏凤阳花鼓戏淮北花鼓戏推剧嗨字戏洪山戏  上海市  沪剧滑稽戏奉贤山歌剧  浙江省  越剧婺剧绍剧新昌高腔宁海平调松阳高腔醒感戏温州昆曲金华昆腔戏黄岩乱弹诸暨乱弹瓯剧和剧杭剧甬剧湖剧姚剧睦剧  江西省  赣剧弋阳腔盱河戏东河戏宁河戏瑞河戏宜黄戏南昌采茶戏赣南采茶戏萍乡采茶戏万载花灯戏抚州采茶戏吉安采茶戏宁都采茶戏赣东采茶戏九江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武宁采茶戏高安采茶戏  福建省  莆仙戏梨园戏高甲戏平讲戏闽剧庶民戏词明戏大腔戏闽西汉剧北路戏梅林戏右词南剑调小腔戏三角戏闽西采茶戏南词戏闽西山歌戏芗剧打城戏竹马戏游春戏肩膀戏  台湾省  歌仔戏  广东省  粤剧潮剧正字戏白字戏广东汉剧西秦戏花朝戏粤北采茶戏乐昌花鼓戏雷剧粤西白戏  广西壮族自治区  桂剧邕剧丝弦戏广西师公戏彩调牛娘剧桂南采茶戏壮剧苗戏侗戏  海南省:琼剧临剧  湖南省  湘剧祁剧常德汉剧衡阳湘剧巴陵戏辰河戏湘昆长沙花鼓戏岳阳花鼓戏常德花鼓戏湘西花灯戏湘西阳戏衡阳花鼓戏邵阳花鼓戏零陵花鼓戏师道戏湘西苗戏新晃侗族傩戏  湖北省  汉剧荆河戏南剧湖北越调山二黄湖北高腔楚剧东路花鼓戏黄梅采茶戏阳新采茶戏远安花鼓戏襄阳花鼓戏荆州花鼓戏梁山调郧阳花鼓戏随县花鼓戏堂戏文曲戏鄂西柳子戏  河南省  豫剧河南越调南阳梆子大平调怀梆大弦戏罗戏卷戏河南曲剧河南道情豫南花鼓戏乐腔五调腔  四川省  川剧四川灯戏四川曲艺剧秀山花灯戏  云南省  滇剧云南花灯戏昆明曲剧关索剧傣剧白剧彝剧云南壮剧  贵州省  黔剧贵州本地梆子贵州花灯剧贵州侗戏贵州布依戏贵州苗戏安顺地戏  西藏自治区:藏戏  京剧是流传全国的一种戏曲剧种。在国外,它往往代表着中国的戏曲艺术,所以又被称为“国剧”  我国最具影响力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至今已有将近二百年的历史。京剧之名始见于清光绪二年(1876)的《申报》。  京剧原起于四个地方的剧种:一是原来流行于安徽省一带的徽剧;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汉剧;三是流行于江苏一带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陕西的秦剧,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进北京后,于嘉庆、道光年间同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逐渐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北京土语,逐渐融合发展。  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用胡琴(京胡)、和锣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声腔为主的“三庆”,所以京剧也称“皮黄”。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京剧的传统剧目约在一千个,常演的约有三四百个,其中除来自徽戏、汉戏、昆曲与秦腔者外,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较擅长于表现历史题材的政治、军事斗争,故事大多取自历史演义和小说话本。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的折子戏,此外还有一些连台本戏。  2010年11月16日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表现手法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结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  京剧行当  京剧角色的行当划分比较严格,早期分为生、旦、净、末、丑、武行、流行(龙套)七行,以后归为生、旦、净、丑四大行,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分工。“生”是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又分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揺旦)刀马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京剧脸谱  京剧脸谱(6张)  在人的脸上涂上某种颜色以象征这个人的性格和特质,角色和命运,是京剧的一大特点,可以帮助理解剧情。简单地讲,红脸含有褒义,代表忠勇;黑脸为中性,代表猛智;蓝脸和绿脸也为中性,代表草莽英雄;黄脸和白脸含贬义,代表凶诈凶恶;金脸和银脸是神秘,代表神妖。脸谱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宗教和舞蹈面具,今天许多地方戏中都保留了这种传统。  编辑本段京剧板式  京剧的板式是指:唱腔的板眼结构形式。通俗的讲就是——唱腔节奏。通常有四类:一眼板,三眼板,无眼板,散板。在各种声腔中,原板是变化的基础。除原板外,还有慢板,快板,导板,散板,摇板,二六,流水板,快三眼,反二黄,反西皮,高拨子等。  编辑本段艺术特色  京剧王子复仇记  京剧耐人寻味,韵味醇厚。京剧舞台艺术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构成了一套互相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式。它创造舞台形象艺术的手段十分丰富,用法又十分严格。不能驾驭这些程式,就无法完成京剧舞台艺术的创造。由于京剧在形成之初,便进入了宫廷,使它的发育成长不同于地方剧种。要求它所要表现的生活领域更宽,所要塑造的人物类型,对它的技艺的全面性、完整性也要求得更严,对它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要求也更高。同时也相应地减弱民间乡土气息,纯朴、粗犷的风格特色相对淡薄。因而,其表演艺术更趋于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超脱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武戏则不以火爆勇猛取胜,而以“武戏文唱”见佳。

  • 丝弦戏的唱腔特点是什么?
    答:丝弦原由木偶变为真人登台,并在山区、农村扎根,因此,表演既有朴实、敦厚和浓郁的乡土特色,又有夸张、刻板和直线条的木偶动作遗风。此外,还有耍牙、耍碗、耍鞭,以及耍帽翅等特殊表演技巧。
  • 丝弦是什么意思
    答:丝弦起腔是指京剧、昆曲等戏曲中的一种唱腔起法。它是一种表现唱腔的方式,通过演员的音乐表演和动作表演来增加表演的趣味性和观赏性。丝弦起腔的特点是字正腔圆,唱腔华丽,节奏流畅,富有情感表现力。在表演中,演员会结合手势、面部表情、舞蹈动作等元素,来呈现出唱腔的音乐性和戏剧性,让观众更加深...
  • 常德丝弦的艺术特色
    答:板腔体,又惯称扳子丝弦,是一种不受曲调限制而具备戏曲音乐特点的板腔体音乐,是常德丝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系统完整的唱腔并具有情真意切的感染力,是演唱大型曲目(即丝弦戏)必不可少的基本音乐。它包括老路和川路两种声腔。据丝弦老艺人介绍,老路是由本地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演变而成;川路则与四川一带的...
  • 滇剧的声腔介绍
    答:特点是曲调流畅,旋律轻快、幽默,长于表达轻松欢畅的情绪。胡琴腔即二簧,来自徽调,入滇后也具有了地方特点,其曲调庄重、委婉。杂调有以唢呐伴奏的“七句半”,以南胡伴奏的“筒筒腔”,以锣鼓打击乐器伴奏的“课课子”等,多用于生活小戏。几种声腔的使用,多以丝弦腔为主,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
  • 中国戏剧种类
    答:唱腔流畅婉转,词句通俗易懂,为群众喜闻乐见,流传很广,大江以北,长城内外,均有它的足迹。2008年6月7日,河北省深泽县、 安徽省宿州市联合申报的“坠子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序号: Ⅳ-97。3、粤剧 粤剧(Cantonese Opera),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
  • 河北省有什么有名的传统的民俗文化吗(急)
    答:2、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又名“西河调”,是河北省流行地区最广的一个地方曲种。它起源于冀中一带农村,流行于河北、河南、山东、东北及京津等地。其特点是:演唱者右手执鼓犍子击鼓,左手操鸳鸳板,用方言演唱;曲调灵活,语言大众化,富于表现力。它说唱并重,长篇、中篇、短篇书目兼有。3、丝弦戏 丝...
  • 丝弦戏的相关弦戏
    答:乐器分别为板鼓、扬琴、琵琶、京胡、二胡、三弦,其中掌鼓者兼指挥,把握整个演唱的节奏。如果演唱曲目中的角色多于演唱者时,则每人除担任一个主要角色外,再分别兼任。由于丝弦演唱艺术的不断改革、发展,演唱形式也多样化了,不仅有单人演唱、双人演唱、群唱,而且还作为丝弦戏搬上了舞台。同时有了专门...
  • 丝弦戏的艺术特色
    答:丝弦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由弦索(月琴)、三弦改为板胡、曲笛、笙。清末民初,出现了既唱丝弦又唱老调、河北梆子的三合班。打击乐器也由“京家伙”改用“苏家伙”。后又从昆曲、京剧吸收大量营养充实自己,“京家伙”、“苏家伙”并用。丝弦戏音乐有官、越两个腔调,全部音乐分弦索腔曲牌、板式变化...
  • 戏剧的种类有哪些?
    答:唱腔圆润柔美,悠扬徐缓。表演细腻,身段动作和歌唱紧密结合,舞蹈性很强。伴奏乐器主要是笛子,有时也用三弦、笙、唢呐等。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
  • 常德丝弦的乡土气息浓郁吗?
    答:板腔体,又惯称板子丝弦,是一种不受曲调限制而具备戏曲音乐特点的板腔体音乐,是常德丝弦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系统完整的唱腔并具有情真意切的感染力,是演唱大型丝弦戏必不可少的基本音乐。 板子丝弦它包括“老路”和“川路”两种声腔。“老路”大多深沉浑厚,雄壮激荡;“川路”一般明朗宽阔,苍劲有力。 除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