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弦戏的相关弦戏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关于丝弦戏的介绍?

丝弦,是河北省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河北汉族地方戏曲之一。金元时代,北曲三大摇篮之一的真定,曾经出现过尚仲贤、侯正卿、李文蔚、戴善甫等著名杂剧作家。后来真定改名为正定,又成为河北丝弦戏——古名“弦索腔”的摇篮和发展中心。康熙年间,丝弦戏在束鹿就已遍于闾里,乾隆年间,曾在北京向清王朝献艺。丝弦戏流行地域东至河北省的献县、高阳、保定,南至邢台、沙河、广宗,北至山西省的繁峙、浑源、灵丘,西至和顺、昔阳、平定。

1、丝弦戏唱腔特点:
丝弦唱腔,除有《山坡羊》、《桂枝香》、《锁南枝》、《歌南子》等到散曲之外,还有官调与越调两个板丝弦戏式变化系统,是混合唱腔体制的剧种。丝弦唱腔以真声唱字,然后旋律向上大跳翻高,再用假声拖腔,旋律顺级下行。因而激越悠扬、慷慨奔放,时而有如怒涛旋转翻滚,时而又如瀑布急泻直下。

2、丝弦戏表演特色:
丝弦原由木偶变为真人登台,并在山区、农村扎根,因此,表演既有朴实、敦厚和浓郁的乡土特色,又有夸张、刻板和直线条的木偶动作遗风。此外,还有耍牙、耍碗、耍鞭,以及耍帽翅等特殊表演技巧。

常德丝弦是湖南曲种湖南丝弦的重要分支,因在湖南丝弦中最为发达,影响最大,已然具有了独立曲种的地位。常德丝弦是流行于洞庭湖一带的民间曲艺,以扬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等弦乐器为伴奏乐器,故称“常德丝弦”。常德丝弦源于明代江、浙一带流行的时调小曲。明清之际,携伎往来贸易的商贾将这些时调小曲传入常德,与常德方言融合,逐渐演变发展为常德丝弦。 常德丝弦是一种民间说唱表演艺术,以唱为主,以说为辅,说唱穿插交替,容量较大,可以演唱有人物、有情节的大型故事,也可以演唱短小精悍的段子。
常德丝弦传统演唱形式是坐唱,大都是演唱有故事、有人物的长段丝弦。演唱者一般为6人,分别扮演生、旦、净、丑等不同角色,并兼操乐器。乐器分别为板鼓、扬琴、琵琶、京胡、二胡、三弦,其中掌鼓者兼指挥,把握整个演唱的节奏。如果演唱曲目中的角色多于演唱者时,则每人除担任一个主要角色外,再分别兼任。由于丝弦演唱艺术的不断改革、发展,演唱形式也多样化了,不仅有单人演唱、双人演唱、群唱,而且还作为丝弦戏搬上了舞台。同时有了专门的乐队,不再用演员兼任乐师。伴奏乐器也随之增多,除原有乐器外,又加上了高胡、长三弦、低音提琴等,给常德丝弦的伴奏增添了色彩。 关于武冈丝弦,它是一个外来的音乐品种,传入武冈后,渗入、加进了本地乡土之音,从而形成了武冈丝弦的个性与特色。
武冈是一个名见于汉代的古城,后来成为州治之所,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就在这里当过县令,建过学宫。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它不会是一个“终岁不闻丝竹声”的地方。据史料考证,明代以前,武冈已设有祭孔的礼乐了,这本身就是文化发展的象征。至于是什么时候,是什么地方的音乐,又是怎样传入武冈的问题,现无史料可查。1960年,我在为杨瑞祥老先生所演唱的丝弦录音时,曾问及武冈丝弦的来源,他也谈不出所以然。但是,我从武冈的历史沿革中可以作这样的分析与推测:明代早期,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八子朱 被封来武冈为王以后,世袭二百多年,几十位被封为王的明宗室也先后从外地迁居武冈,他们有可能带来一群歌妓和乐工供自己享受。久而久之,他们所演唱的音乐从量到质产生了变异,并最终从宫廷流到民间,繁衍开来。
其次,清末和民国年间,社会动荡,外敌入侵,连年兵灾,致使长江中下游的许多中小城市的商人和歌妓退居以致定居到象武冈这样的山城,为武冈丝弦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由于戏曲的蓬勃兴起,丝弦这类小曲在占领不了大舞台的情况下,只有在小城、乡间扎根生存,经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整理,其地方特色也变得越来越浓郁,最终成为武冈民间音乐中一朵清香的小茉莉——武冈丝弦。
初步考究,武冈第一代演唱丝弦者为张坦宜,后来有李七爷、李国珍、它它麻子,焦和尚、游云龙,杨瑞祥、张玉如等。当时县衙里有一名官员名叫钟藻,其人酷爱丝弦,他和游云龙一起,对武冈丝弦进行过一些词曲的加工,这就不难看出,武冈丝弦的演变过程。
丝弦道具简单,唱腔优美,表演形式生动活泼,且雅俗共赏,不受场地限制,随处可作演,因而到了清末民初,丝弦在武冈的街头小巷,乃至乡村院落己经广为传唱,或冬天围炉赏雪,或夏夜巷口乘凉,都可闻到丝弦之声。有钱人家的寿诞、婚姻、喜庆,商家为招引客商也往往请丝弦班子去演唱,凑热闹。抗战胜利后,中央日报社湖南分社社长唐际清在家乡武冈竞选国大代表时就曾唱过三天丝弦,并主动发起组建过“丝韶文社”。慢慢地,武冈丝弦不但遍及武冈城乡,且远流于武冈周边地区隆回、洞口、新宁和邵阳一带。
再从武冈丝弦演奏的主要乐器来看,扬琴和瑟琶,在唐代以前就流行于江浙一带,它不产生于武冈以至湘黔地区。与湘黔一带当今少数民族的粗犷豪放的山歌唱腔相比,武冈丝弦曲调优美,唱腔婉转,颇具江浙吴音软语的遗风,词的风格更具宫殿文学的特点,与湘黔一带粗犷豪放的山歌及唱腔大不相同。
那么,武冈丝弦又是怎样独树一帜的呢?我认为,一是道白所形成的地方特色;二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曲目的不断创新发展了原丝弦的风格。
以丝弦的道白而论,武冈丝弦的道白都是祁阳腔,这是因为祁剧在武冈的历史较悠久,影响较广,是“大戏”。而戏曲的道白与丝弦的道白都是韵白,那么,丝弦在演唱过程中慢慢向流行较广的戏曲靠拢,吸收“大戏”的道白形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到后来,话剧占领了舞台,丝弦也紧跟时代步伐有了新的进步。现代丝弦戏《双送煤》《一箩谷》等搬上了舞台。武冈丝弦《方向盘》参加湖南省曲艺调演获得好评。湖南省花鼓剧院的曲作者张国辉(花鼓戏《补锅》的音乐作者)看了以后约我谈话,说:“武冈丝弦有特色,旋律很优美,很有挖掘潜力。”并嘱我“好好研究。”京剧《龙江颂》的《闸上风云》一场也用武冈丝弦移植,由湖南省民间歌舞团伴奏演出。他们对武冈丝弦很感兴趣,一位姓卢的女乐手说:“这曲调好听,我一定要背下来。”



  • 丝弦戏的相关弦戏
    答:乐器分别为板鼓、扬琴、琵琶、京胡、二胡、三弦,其中掌鼓者兼指挥,把握整个演唱的节奏。如果演唱曲目中的角色多于演唱者时,则每人除担任一个主要角色外,再分别兼任。由于丝弦演唱艺术的不断改革、发展,演唱形式也多样化了,不仅有单人演唱、双人演唱、群唱,而且还作为丝弦戏搬上了舞台。同时有了专门...
  • 丝弦戏简介
    答:丝弦戏,一种源于河北省的传统戏曲艺术,拥有深远的历史底蕴。在金元时代的璀璨文化背景下,作为北曲三大摇篮之一的真定,孕育了诸如尚仲贤、侯正卿、李文蔚、戴善甫等杰出的杂剧作家,为丝弦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随着历史的变迁,真定更名为正定,这里更是成为了丝弦戏,古称“弦索腔”的发源地和重要发展...
  • 丝弦戏历史发展
    答:丝弦戏,源于明末,又名弦索腔,是河北省中南部的珍贵剧种,其声腔源于元明时期的小令,在燕赵地区广为流传。清初,《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记载,丝弦已深受群众喜爱,戏场高搭,声名远播。同治七年,丝弦戏在井陉白花村和廊坊地区得到了复兴,如韩大仓老调丝弦班的成立。光绪年间,东路丝弦与老调开始同...
  • 丝弦戏艺术特色
    答:丝弦戏的唱腔特色独具一格,融合了多种元素。她不仅包含《山坡羊》、《桂枝香》、《锁南枝》、《歌南子》等富有特色的散曲,而且采用官调与越调的板式,形成了独特的丝弦戏式变化系统,展现了一个混合唱腔体制的剧种风貌。其唱腔过程尤为生动,以真声起唱,旋律随后向上大幅度跳跃,再以假声拖腔顺阶下行,...
  • 石家庄丝弦的剧种简史
    答:丝弦又名河西调、弦子腔、弦腔、小鼓腔、女儿腔、罗罗腔等。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和山西省的晋中地区东部以及雁北地区。丝弦剧种起源不详。认为早期的丝弦戏是在元人小令、明清俗曲基础上衍变而成的。 清初,丝弦在河北已经普遍流行,并深受群众的欢迎。康熙十年(1671)纂修《保定府祁州束鹿县志》卷...
  • 丝弦戏艺术成就
    答:丝弦的传统剧目数量繁多,大约有五百出之多。其中,《赶女婿》、《白罗衫》、《花烛恨》和《审姚达》等剧目,因其深入人心的故事和精湛的表演,成为了丝弦戏的经典之作,深受观众喜爱。这些剧目不仅展示了丝弦戏的深厚历史底蕴,也体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尤为重视。在2007...
  • 中国的民间戏剧
    答:丝弦戏是河北省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它是北曲“弦索调”的一个支脉,古名叫“弦索腔”。丝弦戏原来没有女演员,男女角色都由男演员扮演,形成了唱腔真假声交替运用的特点。丝弦的伴奏乐器,长期沿用两把柳琴与两把三弦,清咸丰年间,因与老调梆子经常同台演出,主要伴奏乐器改用了老调的中音板胡,其它乐器也有增减。在发展...
  • 丝弦戏的艺术特色
    答:自此,石家庄地区的丝弦主要伴奏乐器由弦索(土琵琶,状小)、三弦等弹拨乐器改为板胡、曲笛、笙。 在清咸丰年间(1851—1861),中路丝弦便与老调戏同台,使老调戏的剧目、音乐传入丝弦。丝弦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由弦索(月琴)、三弦改为板胡、曲笛、笙。清末民初,出现了既唱丝弦又唱老调、河北梆子的...
  • 丝弦戏一代宗师刘魁显
    答:被誉为丝弦"四红"之一的"平山红"封广亭,他的拿手好戏《下河东》中,扮演的呼奉(呼延寿廷)以其精湛的大趟马功夫闻名遐迩,无论是左趟右趟、前趟后趟,还是十字趟和朝天凳,他的动作流畅而有力,赢得观众无尽掌声。封广亭甚至能在踢腿耍枪的舞蹈中,上下翻飞,技艺高超。已故的丝弦表演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