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剧的声腔介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滇剧的基本介绍

滇剧是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 滇剧是戏曲剧种。滇剧包括丝弦、襄阳、胡琴等3种声腔和部分。杂调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逐渐吸收当地民间艺术,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汉族戏曲剧种。滇剧的丝弦、胡琴、襄阳三大声腔和一些杂调,都来源于省外传人的戏曲声腔:丝弦源于秦腔,胡琴源于由腔演变成的徽调,襄阳源于楚调(辛亥革命后改称汉剧),三种声腔,传入云南后,结合云南的方言语音和风土人情、民间音乐,变化形成了滇剧的三大声腔。此外,滇剧的昆头子、昆倒板之类,同昆腔有关,而平板、架桥、人参调、安庆调等,则同吹腔(又名石牌腔)有渊源关系。这些声腔在云南戏剧舞台上融汇就形成了滇剧。

滇剧在云南民间广泛流行,拥有众多玩友、票友。不少文人学士也是滇剧爱好者,由于他们的参与,对滇剧剧本的创作、加工,声腔和表演艺术的提高、改进起了很大的作用。云南原住居民人数最多的白族和彝族,有本主和土主崇拜习俗,各村寨都有本主庙或土主庙,庙内均有戏台。每年春节以后至农历三月农事轻闲,便成了庙会的集中时期,几乎村村都要轮流唱戏,各戏班都生意兴隆。但是唱戏的演员更多的还是普通群众中的业余爱好者,开戏之前数周都要先请戏师傅到村中教戏。剑川文人赵师程(赵藩之父)有《社戏曲》一诗对春社演乡戏有形象生动的描述:“南村北村同赛神,大男中男粉墨新。大男昂长扮项羽,中男学扮虞美人。下台不除紫巾岸,收场不洗翠眉频。但逢相识拉拉次,肥肉大酒欢良辰。明年多收十斗麦,为君再把粉墨匀。”由此可见滇剧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云南许多地方都有群众性自发组织的乡戏班,平时常有数人相聚,拉起二胡、打开锣鼓清唱的“打围鼓”活动,茶馆是开展这一活动的主要地点。一些滇剧特有的剧目在艺术上有浓郁的云南地方色彩,在内容上也强烈地反映云南的社会状况。1884年中法战争,帝国主义侵略的触角已直接伸向云南,全省民众群情激昂,护路、护矿,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逢勃开展,继之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亦得到云南志士的积极响应,滇剧成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重要手段。为适应民主革命形成的发展,便产生了滇剧改良活动,一批反映云南历史和现实题材的剧目出现。滇剧自出现之日起就是大众型、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大理、玉溪的群众一直都很喜爱这种剧种,但相对于花灯来说,滇剧要求更高,更城市化,表演更难,对剧本的要求也更高。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非常有名的剧目,花了许多时间和精力去编排,但编排好后被束之高阁。比如1999年,《赵京娘与赵匡胤》在北京演出引起了轰动,演出结束后演员被围住要求签名合影。演员冯咏梅更是获得我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但《赵京娘与赵匡胤》自上京演出回来就没有在玉溪公开演出过。优秀的节目难与观众见面,一则是观众的兴趣问题,另一则可能就是剧目与观众还有一定的距离,不管从表现形式上还是剧目取材上都不能适应观众多方面的要求。在记者采访省滇剧院的青年演员王树萍、周霞(此次滇剧花灯艺术周中展演的滇剧《童心劫》里两位女主角)时,两位演员也表示,放下滇剧高雅的架子,加入群众更感兴趣的东西,从群众的角度来编写剧本,改变传统的冗长的演绎手法,真正走到群众中间,能使滇剧被观众和市场接受。

丝弦腔源于秦腔,在滇戏三种构成因素中是主要的一种,它的唱法有“甜品”、“苦品”之分,可用于喜剧,也可用于悲剧。胡琴源于徽调的石牌腔,与二黄腔同源,故近似京剧二黄,但与京剧二黄又有不同,没有〔原板〕,其中有一种〔梅花板〕是由〔二流〕跺起来加以变化而成的,在歌唱中夹带诉说,可以唱到数十句不觉其繁复,真是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常用于《黛玉焚稿》之类情节悲啼的戏里。
襄阳腔来自湖北汉剧襄河派。由于长期在云南流行,不断发展,并以云南土音演唱,与汉剧西皮已不尽相同而自具一格。特点是曲调流畅,旋律轻快、幽默,长于表达轻松欢畅的情绪。
胡琴腔即二簧,来自徽调,入滇后也具有了地方特点,其曲调庄重、委婉。杂调有以唢呐伴奏的“七句半”,以南胡伴奏的“筒筒腔”,以锣鼓打击乐器伴奏的“课课子”等,多用于生活小戏。
几种声腔的使用,多以丝弦腔为主,一般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一出戏一种声腔歌唱到底,如丝弦腔的“春、梅、花、梵”四大本(即《春秋配》、《梅绛亵》、《花田错》、《梵王宫》)等;另一种是多种声腔混用,艺人称“两下锅”或“三下锅”,如《二龙山》是胡琴、襄阳“两下锅”,《三祭江》、《杀四门》等是“三下锅”。
滇剧的三种主要声腔,结构均为板式变化体,都有倒板、机头(类似回龙,但变化更多)、一字、二流、三板和滚板等板式。此外,各声腔又有各自独有的板式唱腔,如丝弦腔有安庆调、坝儿腔、二十四梆梆、飞梆子等;胡琴腔有平板、架桥、梅花板、人参调等。伴奏乐器丝弦腔以锯琴(近似秦腔的二股弦)为主,襄阳腔、胡琴腔以胡琴为主。此外尚有南胡、月琴、三弦、撒啦(大唢呐)、叫鸡(小锁呐)、笛子等。打击乐器有小鼓、大鼓、梆梆、提手、大锣、小锣、钹、碰铃、镲等。



  • 滇剧的解释
    答:滇剧的解释[Yunnan opera] 云南的主要戏曲剧种 之一 。唱腔以皮黄为主。在云南全省以及四川、贵州的一些地方流行 详细解释 戏曲剧种。流行于云南汉族居住区。是兼唱丝弦腔、襄阳腔、 胡琴 腔以及杂调小曲的多声腔剧种。丝弦腔源于秦腔,襄阳腔源于汉剧,胡琴腔即 二黄 。三种声腔于清代中叶传入云南后,...
  • 云南的戏剧有哪些?
    答:1、滇剧:作为云南省的地方戏剧,滇剧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声腔包括丝弦腔、胡琴腔和襄阳腔,这些声腔源自秦腔、徽调、汉调等古老剧种,并融入了云南的民族音乐元素。2、云南花灯戏:这种民间歌舞剧种,其根源可追溯至明代甚至更早的民间“社火”活动。云南花灯戏在云南全省及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广为...
  • 滇剧的介绍
    答:滇剧是云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声腔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而逐渐发展形成的,流行于云南九十多个县市的广大地区和四川、贵州的部分地区。2008年6月7日,滇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滇剧~!滇剧是什么?它主要的名演员是那几个?
    答:滇剧是云南的一个地方特色剧种,唱腔以皮黄为主,但又融入了一些云南地方特色,素有“九调十八腔”之说,但是其实它的唱腔千变万化,所以远不止九调十八腔。目前比较可以的滇剧团是云南滇剧团和玉溪滇剧团,其中玉溪滇剧团的实力较为强一些。名演员吧,如碧金玉等老演员就不说了,现在比较当红的也有...
  • 滇剧的历史沿革和如何弘扬地方民族文化
    答:滇剧形成于清代道光年间,到光绪年间,滇剧演出活动在玉溪等地区已十分盛行。滇剧流行于云南全省及贵州、四川的部分地区,缅甸、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一些地区也都有滇剧的演唱活动。 滇剧声腔独特,表现力强。其三大声腔丝弦腔、胡琴腔、襄阳腔分别源于秦腔、徽调、汉调等古老的声腔,同时又受到...
  • 昆阳著名的地方戏曲有哪些?
    答:1、滇剧:云南省传统地方戏剧剧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滇剧声腔独特,表现力强。其三大声腔丝弦腔、胡琴腔、襄阳腔分别源于秦腔、徽调、汉调等古老的声腔,同时又受到云南民族民间音乐的滋养。2、云南花灯戏:云南花灯戏是一种民间歌舞。渊源于明代或更早一些时候的民间“社火”活动中的花灯,流行...
  • 滇剧艺术特点
    答:滇剧艺术特点在于其深厚的表演底蕴和鲜明的民族风情。它汲取了徽、汉、秦腔等剧种的精华,形成了坚实的基础。云南作为多民族的省份,滇剧在农村草台的长期演出中,吸收了民间丰富的艺术元素,使其具有独特的民族和乡土特色。滇剧的表演者们各具绝技,例如李少白在《审潘洪》中的精湛演技,通过纱帽的微妙...
  • 中国戏曲声腔分类???
    答:2. 地方戏兴起后,中国戏曲四大声腔系统的说法之一是“南昆、北弋、东柳(柳子戏)、西梆”。3. 现在比较通行的说法是指梆子腔、皮黄腔、昆腔和高腔。4. 梆子腔以秦腔、豫剧、晋剧、河北梆子、滇剧的丝弦腔宴清、川剧的弹戏等为代表。5. 皮黄腔系主要有:徽剧、汉剧、京剧、粤剧、湘剧、川剧、...
  • 滇剧和京剧有什么区别?
    答:其他方面因为两者同宗同源,服饰、化妆等方面区别就不大了。主要的区别还是在于声腔方面。至于“真正能保持中国之正统者,唯有滇剧”这句话,不过是看了滇剧泰斗栗成之与京剧大师马连良联合演出后,大学者刘文典出于对艺术者的爱护及有意提倡发扬戏曲而言。最后说一点,我还很年轻,不老……...
  • 清代戏曲的四大声腔
    答:1. 昆腔(昆出腔):清代前期,昆腔与弋阳腔、柳子腔、梆子腔并称为四大声腔。昆腔以昆山腔著称,亦称昆曲或昆剧。2001年,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 弋阳腔(高腔):弋阳腔及其衍生剧种,如秦腔、豫剧、晋剧、河北梆子、滇剧的丝弦腔、川剧的弹戏等,均属于高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