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裂隙:南极内陆的“死亡阴影”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南极地区是一个自然资源的大仓库 , ,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孤立的大陆,周围被一片茫茫的海洋所包围。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寒冷的大陆,迄今为止,世界上记录到的最低温度-88.3℃就是在那里观测到的。
  南极是世界上风最大的大陆,南极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风速为17~18米/秒,一阵风可达40~50米/秒,最大风速达 到100米/秒,被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为“风极”。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南极洲的平均海拔高度是2350米。
  南极大陆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大陆,在南极点附近,年降水量近于零,比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降水量还稀少,形成干燥的“白色的沙漠”。
  南极大陆是冰雪量最多的大陆南极洲的面积约1400万平方千米,南极大陆上的大冰盖及其岛屿上的冰雪量约为24×106立方千米,大于全世界冰雪总量的95%
  折叠编辑本段南极的危险
  折叠冰裂隙
  冰裂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冰缝,是冰川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冰层受应力作用而形成的裂隙。[1]南极冰盖上的冰裂隙常深达上千米。沿着冰裂隙向下望的感觉,比站在几十层的高楼上向下看还要恐怖——底下是万丈深渊,根本看不到尽头。冰裂隙两边露出的蓝色冰体,像魔兽巨口中的蓝色牙齿,欲把人吞噬。因此,冰裂隙被南极考察队员称为“地狱之门”。距中国南极中山站直线距离约400公里的格罗夫山地区由于冰下地形复杂,冰川流动速度快而不均,因此冰裂隙密布。考察队在进入格罗夫山地区的当天,即遭遇多条宽度不等的冰裂隙,其中一条宽度达1.5米。由于冰裂隙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同周围的雪面几乎毫无差别,考察队驾驶的雪地车通过冰裂隙前毫无察觉,直到第一辆雪地车通过冰裂隙后,跟在后面的雪地车机械师才眼睁睁地看到原本平坦的雪面轰然垮塌,露出一个不规则的大窟窿。进入格罗夫山地区后,冰裂隙更是无处不在。在格罗夫山的陨石富集区——阵风悬崖北段,分布着纵横交错的冰裂隙,宽则1米,窄则十余厘米。考察队员在冰面上行走,必须万分小心。  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致命危险,在中国南极格罗夫山考察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可怕的名言:你在格罗夫山迈出的每一步都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步,但也可能是你自己的最后一步。
  折叠杀人风
  “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但南极的风能杀人。”这句话初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亲身领教过南极暴风威力的考察队员对此却有着切身感受。南极被称为“暴风雪的故乡”,风暴比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频繁,也更猛烈,且瞬息万变。这里平均每年有300天会刮8级以上的大风,年平均风速达19.4米每秒。1972年澳大利亚莫森站观测到的最大风速为每秒82米,法国的南极迪尔维尔站曾观测到每秒100米的强风,相当于12级台风风力的3倍。此次中国南极考察队进入格罗夫山地区后,便屡遭暴风侵袭,特别是考察队2010年1月1日将营地移至格罗夫山地区核心区——哈丁山附近后,狂风更是昼夜相随。在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里,考察队宿营地附近风力均超过6级,其中多日风力达8级以上,最大一次风力达11级。暴风裹挟的巨量积雪常堆积起近半人高的雪垅,将考察队使用的雪地车及住舱等围困其中。研究表明,南极风暴之所以这样强大,是因为南极大陆冰盖中心高原与四周沿岸地区之间是一个陡坡地形,内陆高原的空气遇冷收缩而“变重”,从冰盖高原沿冰面陡坡向四周急剧下滑,到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在海拔1800米至3000米的南极内陆高原,这种下降风尤为剧烈而频繁,而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格罗夫山地区恰恰就位于下降风盛行的这一区间之内。  狂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温度骤降。医学研究表明,在大风中站立10分钟,人的四肢便会失去知觉,15分钟后皮肤开始冻伤,不足20分钟便会因全身冻僵而死亡。因此,暴风来临时,考察队会调整野外作业时间,确保考察队员的生命安全。
  折叠白化天
  南极洲的低温和冷空气的特殊作用还能产生一种十分危险的天气现象,这就是令南极探险家们谈之色变的“白化天”。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阳光射到镜面似的冰层上时,会立即被反射到低空的云层,而低空云层中无数的细小雪粒又像千万个小镜子将光线散射开来,再反射回地面冰层上。如此来回反射,便产生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乳白色光线,形成白化天。格罗夫山考察队进入南极内陆冰盖后,便多次与这样的白化天“不期而遇”。白化天来临时,天地间浑然一片,人仿佛融入浓稠的牛奶里,看不清景物,辨不明方向,视线也会产生错觉,分不清景物的距离和大小。白化天是各国极地探险家、考察人员和极地飞行器的大敌之一。遇到这种天气,行驶的车辆容易发生翻车事故,飞机则会失控而坠落,这样的惨痛事件,在南极探险史和考察史上屡见不鲜。1971年,一名驾驶大力神飞机的美国人就在白化天气中突然与地面失去联系而失踪。具有南极考察经验的队员都知道,遭遇白化天时,正在进行野外活动的人应保持原地不动,注意保暖,耐心等待白化天的消失,或等待救援人员前来营救。

世界寒极,白色沙漠,风极。
因为南极地区气候特征酷寒狂风降水稀少

  • 冰裂隙:南极内陆的“死亡阴影”
    答:冰裂隙就是通常说的冰缝,是冰川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冰层相互挤压作用而形成的裂隙。南极冰盖下的冰裂隙深不可测,深度常达到上千米,顺着冰裂隙向下望的感觉,比站在几十层的高楼上向下看还要恐怖,两边露出的蓝色冰体,笔直地向下切去,就如同“地狱之门”。由于南极内陆冰下地形复杂,冰川流动速度快而且...
  • 考察队到南极考察有哪些危险?(要最完整的)
    答:危险一:冰裂隙 冰裂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冰缝,是冰川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冰层受应力作用而形成的裂隙。南极冰盖上的冰裂隙常深达上千米。沿着冰裂隙向下望的感觉,比站在几十层的高楼上向下看还要恐怖——底下是万丈深渊,根本看不到尽头。冰裂隙两边露出的蓝色冰体,像魔兽巨口中的蓝色牙齿,欲把人吞噬。
  • 中国南极考察英雄事迹
    答:尽管如此,南极冰盖上随处可见的冰裂隙却仍旧像一道道地狱之门,随时可能吞噬在冰面上考察的科研工作者的生命。就在队员们从格罗夫山考察返回途中,所乘坐的一辆雪橇就差一点掉进一条两米左右的冰裂隙,使他们与死神擦肩而过。此次考察是我国南极科考上的大满贯。从格罗夫山考察队找到的583块陨石样品,到...
  • 大陆冰盖的成冰因素
    答:今年1月2日,考察队平安穿越距离中山站约330公里至560公里的冰裂隙密集区;1月4日,到达距离中山站806公里的雄鹰营地;1月6日,顺利到达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1月9日,挺进南极冰穹A核心区。此次内陆冰盖考察为我国在南极大陆建立第三个科学考察站选址做前期准备,同时执行“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的核心计划———熊猫...
  • 征战南极
    答:启程,在1200多公里的行程中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气、高山反应、严寒等诸多困难。 2005年1月9日22时15分,中国南极内陆冰盖昆仑科考队李院生队长一行成功“登”上卫星遥测标识的南极内陆冰盖冰穹A的“北高点”,所在位置为南纬80度22分51秒,东经77度27分23秒,从而标志着人类首次抵达南极冰盖冰穹A核心区域。 1月18...
  • 有哪些人奉献了自己却不求回报?
    答:2004 年 10 月 25 日,中国第 21 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起航奔赴南极,共有队员和船员 146 人。在从南极中山站向冰穹 A 行进的 1200 多公里的行程中,中国科考队员们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气、高山反应、严寒等诸多困难。 冰穹A 是南极内陆冰盖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
  • 到南极考察有什么困难
    答:第25次南极考察队内陆冰盖队队长李院生说:“内陆队的全体28名队员都经过了体检、心理测试,高原适应性训练等一系列的严格考核,他们将克服高寒、低氧等困难完成建站、考察等任务。”从中山站到冰穹A,近1300公里的距离,他们经历了令人头疼的软学带、深不可测的冰裂隙,昼夜兼程用了19天的时间于2009年1...
  • 有关于奉献的论据要5个
    答:1932年,受命党中央委托到东北组织抗日联军,历任抗日联军总指挥政委等职。率领东北军民与日寇血战于白山黑水之间,他在冰天雪地,弹尽粮绝的紧急情况下,最后孤身一人与大量日寇周旋战斗几昼夜后壮烈牺牲。杨靖宇将军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4、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钱学森,世界...
  • ...科考队员前往青藏高原进行高原适应训练是要去南极哪个科考
    答:要成为中国南极考察内陆队员之前,必须参加高原适应性训练,提高抵抗低氧能力,增强低氧耐受能力,提升自身对高原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还安排有特殊的训练科目,针对南极内陆雪冰环境中可能遇到的冰裂缝情形而设立,通过互救训练和自救训练,使参训队员掌握摆脱不慎跌入冰裂隙的技术。因疫情防控要求,来自不同...
  • 口述情感故事
    答:2004 年 10 月 25 日,中国第 21 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从上海起航奔赴南极,共有队员和船员 146 人。在从南极中山站向冰穹 A 行进的 1200 多公里的行程中,中国科考队员们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气、高山反应、严寒等诸多困难。 冰穹A 是南极内陆冰盖距海岸线最遥远的一个冰穹,也是南极内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