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考察英雄事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我国南极探险的英雄的动人事迹

在南极,不管是哪个国家都放些补给在冰上

南极内陆考察有太多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苦中作乐”是队员们最先学会的一门本事。
从南极中山站到冰穹A地区1200多公里冰雪路,内陆队几十天的吃住行绑在一起。面对严酷的自然条件,任务繁重的队员们士气却不能低落。李院生会拿起对讲机,给队员们讲几个笑话,寂静的南极内陆深处回响起一阵笑声。
冰穹A地区气压只有500多百帕,空气含氧量极低,每晚给中山站打铱星电话通报最新进展时,李院生总要喘着气慢慢叙述。冰穹A大多时候是晴天,虽然平时风不大,但一旦刮起四五级风,气温骤降,寒风刺骨。如果当天风小,他不忘跟中山站的考察队队友们调侃一句,“今天很暖和”。

  距离“雪龙”号载着圆满完成各项科考任务的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回归已经一个多月了。一个月来,很多队员在重归本职工作的同时,仍在忙于此次南极科考的后续工作。
  那是地球的寒极、旱极、风极,而科考队员们就是挑战极限的追梦人。在那160多个追梦的日子里,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发生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建站:危机当前 英雄本色
  由于在南极内陆停留时间超过两个月,工作一直处于无菌的环境下,导致免疫力下降,叶超回国后不得不经过两周的修养,身体才有所好转。最近身体刚恢复,他又扑到各种工作中去了。
  叶超是宝钢南极泰山站项目经理,担任南极科考第30次队泰山队副队长、泰山站副站长,这是他第一次去南极。
  “担任泰山站副站长是一份特殊的荣耀,但也更加是一种责任。”叶超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说。
  建设南极泰山站是第30次队考察的重中之重,是我国极地考察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然而,当国人隔着电视屏幕看见泰山站在万里之外的南极大陆拔地而起之时,很少有人了解队员们建站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艰辛。
  因为没有任何外界资源可以调动,在南极开展工程建设,少一颗螺丝钉都会导致建设任务无法完成。然而,泰山站建站过程中却仍数次遭遇施工器械严重故障的危机,尤其是队伍到达内陆出发基地开展工作的第一天,最为重要的两台卡特吊车中的1台竟然出现机械故障。
  “当卡特吊车故障发生且知道无法修复时,整个泰山队沉默了。”叶超回忆说。
  面对危机,泰山站三位队长一边迅速提出“泰山队任务不变、信心不变”的要求,一边沉着冷静地思考对策。次日,叶超等人拿出了通宵赶制出的替换方案,使建站压力得以缓解。
  同时,南极内陆一向拥有“极限施工”的称号,自然环境对施工的影响更是家常便饭,队员们就想出各种对策见招拆招。由于受大风影响,泰山站外墙板安装时在起吊过程中晃动得太厉害,泰山队就提出先施工迎风面、再施工背风面,起吊时吊机完全靠近建筑;国内与南极温差将近50摄氏度,使得原来一一编号对位的建筑木檩条全部变形,而且就连整个钢结构建筑体都缩小了两公分左右,队员们就在现场调节木檩条与钢结构之间的间距,确保了外围护板与钢结构紧密结合,使外保温系统“天衣无缝”。
  “由于工作强度大,队员们身体的热量损失迅速,除了一日三餐外,每两个小时需要加餐一次,补充能量。尽管如此,由于平均每天连续工作13小时,最后回到中山站时大家的体重平均减轻了14斤!”叶超说。
  正是由于队员们冒着零下三四十度的极寒,顶着每秒10~15米的风速,克服了低气压、暴雪、极端干燥、强烈紫外线伤害、混乱生物钟、艰苦饮食起居等一系列问题,才有了泰山站的按时完美交工。
  科考:生死较量 成绩骄人
  时间紧、任务重,是此次科考的一个特点。要等到第一批运送物资到泰山站的队员们返回后,科考队才能出发,所以整个科考时间比原计划缩短了半个月。为此,格罗夫山队多次细化研究野外实施方案,最终安全顺利、按质按量地完成了各项既定任务。
  “我们一共是9个队员,科考任务主要包括冰雷达探测、天然地震观测、地质与矿产资源考察项目、生态环境考察项目、冰盖进退与古气候事件考察等六个项目。”桂林理工大学教授、第30次队格罗夫山考察队队长缪秉魁向记者介绍说。
  尽管这已经是缪秉魁第三次参加南极科考,但担任队长一职对他来说仍是首次,如何保证队员在安全前提下完成任务是他的最大压力。“很幸运的是,我们有一位经验非常丰富的老机械师李金雁,他曾六次到格罗夫山考察,是我们的‘活地图’。”缪秉魁笑言。
  尽管如此,南极冰盖上随处可见的冰裂隙却仍旧像一道道地狱之门,随时可能吞噬在冰面上考察的科研工作者的生命。就在队员们从格罗夫山考察返回途中,所乘坐的一辆雪橇就差一点掉进一条两米左右的冰裂隙,使他们与死神擦肩而过。
  此次考察是我国南极科考上的大满贯。从格罗夫山考察队找到的583块陨石样品,到初步摸清格罗夫山中心地带哈丁山地区的冰下地形,到10台地震仪的安装,再到对格罗夫山地质与矿产资源进行的调查,都让队员们骄傲。
  “南极的科考成果是一个国家科学实力和水平最直接的象征。”缪秉魁表示,目前所有的科考项目仍在进行着下一步的工作计划,比如对采集的陨石进行进一步分类、命名、编号并获得国际陨石协会命名委员会批准;通过冰雷达数据进行冰下地形分析;通过天然地震仪记录每天的地震信息;其他项目也都在开展一系列室内研究工作等。
  未来:荣誉过后,再接再厉
  除了泰山站建站和格罗夫山科考外,首次实现环南极大陆航行、86小时完成维多利亚新站址地勘任务、填补南大洋断面大纵深综合观测空白等都是此次科考的亮点成果。
  与此同时,成功救援俄船并自行脱困,临危受命搜寻马航失联客机,也让此次南极考察备受关注。“救援是一种义务和责任,为我国树立了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缪秉魁说。
  由于出色地完成任务,4月24日,载誉归来的第30次南极考察队代表在中南海受到中央领导接见。
  “泰山站的建成不仅有助于增强我国南极考察能力,提升我国南极科学研究水平,特别是巩固我国东南极传统科研优势,也有利于我国行使在东南极格罗夫山哈丁山特别保护区的管理权力,拓展我国在南极的活动空间。”中国海洋局极地办主任曲探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关于未来我国在南极的发展前景,很多参与南极科考的队员都抱有坚定的信心。
  “我国在南极科考的支撑能力和平台建设方面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下一步在科学决策上还应加强科考、科研方面的实力和水平建设。这才是最根本的问题。”缪秉魁表示。
  “能够完成任务,靠的是必胜的信心与坚持不懈的埋头苦干。我们要把‘爱国、求实、创新、拼搏’的南极精神传递给每一位科考队员!”叶超说。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南极考察?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长一句话讲述原因



英语骨6序有货676u67u76iu76i888i87i78i7

  • 关于探险家的英雄事迹的作文
    答: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无高不可攀、无坚不可摧,吓不倒压不垮的革命英雄主义...阿蒙森在探险史上获得了两个“第一”:第一个航行于西北航道;第一个到达南极。 1903年6月,阿蒙森的...至今他已经完成四十三个考察旅行探险项目。足迹遍及祖国大陆的山山水水,港台及世界数百家报刊、杂志、...
  • 踏上南极第一人是谁
    答:两部汇报片有一部是春节期间国家海洋据给曾培炎副总理做汇报用的,其中一部航拍是我给他做的,我们拍的很多的素材是很好的,跟中央台的记者合作,他们也帮我很多忙,他把资料传给北京,在北京合成的,我们的做的汇报片叫《中国第22次南极考察纪实》,而且我觉得是比较圆满,在上海播这部片子的时候,国家海洋局领导对...
  • 人类探寻南极洲的历史以及相关突破
    答:CCTV.com消息(纪事):2004年11月底,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137名队员抵达南极。 他们此行的使命是前往南极冰盖冰穹A寻找南极冰盖最高点。南极冰盖最高点又被称为地球不可接近之极,此前从未有人类到达过。这是中国人的脚步进入南极内陆最深入的一次。 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曾经推测在地球的最南端应该有...
  • 有关于奉献的论据要5个
    答:他在中国核武器的研制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鲜为人知,直到他死后,人们才知道了他的事迹。 他是最具有农民朴实气质的科学家。邓稼先敏锐的眼光使中国的核武器发展继续快步推进了十年,终于赶在全面禁止核试验之前,达到了实验室模拟水平。3、抗日英雄杨靖宇 杨靖宇,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河南省确山县...
  • 有哪些探险英雄,简述一下他们的事迹
    答: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课文写的是这场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马克·波罗:走进中国 探险成果:最早考察中国的欧洲人之一 时间:始于1271年 在中世纪,当其他小伙伴还沉迷于弹子游戏时,马可·波罗的父亲和叔叔问他:要不要...
  • 南极大陆的英雄是谁?
    答:你的英雄气概不能不令人钦佩,你的伟大勇气不能不令人震撼。致斯科特的颁奖词 你坚持不懈热情高涨的完成探险———这一人类的不朽事业,当你到达南极点时,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的时候,现出你的绅士风度,甘为胜利者作证。你在归途中的恶劣环境下,不畏艰险,勇敢与死神作顽强斗争,你在生命的最后一息...
  • 南极发现100多年前的胶卷,科学家冲洗后,记录的影像引起轰动
    答:南极的考察经历了 “帆船时代”、“英雄时代”、“机械时代”和“科学考察时代”。 1840年法国的迪尔维南下并用他妻子的名字命名了“阿德雷地”和“阿德雷企鹅”。在1840年1月18日这天,英国的查尔斯·威尔克斯和法国的杜蒙·杜维尔几乎同时发现了南极大陆,从此人们正式踏上了这片冰封已久的土地。罗尔德...
  • 试写出一名探险家,并介绍其事迹
    答:从此,斯科特成了一个传奇,一个英国人心目中的英雄象征;而真正的胜利者,亚孟森却为人们轻蔑、不屑。同样的经历,却带来如此强烈的反差。或许,这个现实的故事也暗合了大多数故事中英雄必死的结局规律。回答者:不吃人的狼 - 经理 五级 5-17 21:04 1911年12月14日,挪威人罗尔德-亚孟森征服了南极,...
  • 急求人类探索南极的英雄故事。。。
    答:1911年12月14日,挪威著名极地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历尽艰辛,闯过难关,终于成为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人。斯科特被英国人称为20世纪初探险时代的伟大英雄。1910年6月1日,他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向南极点发起 冲刺。 当时,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也率领着另外一支探险队向南极点进发。两支队...
  • 初一课本下的伟大的悲剧!!急!!!
    答:11月12日,英雄们的尸体被找到了,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他们的底片和电影胶卷被带了回来,事迹传遍世界,看来徒劳的事竟再次结出果实。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四、美科学家为英南极探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