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察队到南极考察有哪些危险?(要最完整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南极考察队员在考察中会遇到哪些危险?

1.暴风雪迎面扑来,看不清路。
2.积雪,冰隙,随时都有可能吞没人。
3.酷冷的严寒,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

政治意义:中国的极地科学考察事业是振兴中华、为国争光、造福人类的事业.因此,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和重视、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关注.自1984年中国政府组织首次南极考察至今,在短短的20年中,已成功地完成了20次南极科学考察和2次北极科学考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成为四大国际极地组织(ATCM--南极条约协商国组织、SCAR--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COMNAP—国家南极局局长理事会,IASC—国际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的正式成员国.从此,中国在极地政治、外交、科学研究、资源的和平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国际事务中取得和维护了应有的地位和权益.
  科学意义:地球的南北两极,是全球变化的驱动器、全球气候变化的冷源、也是人类居住的地球与外星联系的重要窗口.尤其是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未被开发、未被污染的洁净大陆,那里蕴藏着无数的科学之谜和信息.在全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20世纪中,已有40多个国家在南极建立了100多个科学考察站,对南极开展了多学科考察研究,有多项重大科学研究都是在南极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例如;南极大气层中臭氧空洞的发现与研究、南极冰下大湖——东方湖的发现与研究等.所以,南北极地区是科学研究和实验的圣地,是与全球环境变化、经济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和命运休戚相关的最后疆土.
  为探索南极地区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拟订了一项区域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该计划有7项核心科学问题;
  1,南极海冰区在全球地圈—生物圈系统中的相互作用和反馈作用.
  2,南极冰盖、海洋和陆地沉积物中的全球古环境记录.
  3,南极冰盖的物质平衡和海平面.
  4,南极平流层臭氧、对流层化学和紫外线辐射对生物圈的作用.
  5,南极地区在全球地球化学循环和交换中的作用:大气和海洋.
  6,在南极地区监测和探测全球环境变化.
  经济意义:北极地区丰富的资源早已为人们所开发利用.而南极蕴藏着较北极更为丰富的资源和能源,有世界上最大的铁山和煤田、丰富的海洋生物(特别是南极磷虾)和油气资源、地球上72%以上的天然淡水资源.所以,南极是地球上至今惟一没有常住居民、没有国界、其巨大的潜在资源未被开发利用的独特地区.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南极资源的和平利用及其领土的归属问题,始终是南极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21世纪中,南极这一悬而未决的棘手问题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有待于世界共同协商解决.
  社会意义:自我国开展极地考察的短短20年中,在科学考察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在国际极地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与影响,充分反应了我们伟大祖国在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和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经济持续发展、科技水平快速提高、综合国力大大增强的日新月异面貌,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鼓舞了极地考察健儿为祖国、为科学不畏艰险、顽强拼搏、为国争光的创新精神.与此同时,也由于极地充满着神奇色彩和科学之谜,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学生对极地充满着浓厚的情趣,被深深地吸引和向往,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极地、认识极地、更好地支持和参与极地考察.被“极地人”的敢与冰魔争高低、誓为科学献青春的“极地精神”和人生哲理所折服、所敬佩、所学习、受益匪浅,都立志要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岗位上为人民、为社会做出更大成绩和贡献.

  南极考察的三种杀人气候
  危险一:冰裂隙
  冰裂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冰缝,是冰川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冰层受应力作用而形成的裂隙。

  南极冰盖上的冰裂隙常深达上千米。沿着冰裂隙向下望的感觉,比站在几十层的高楼上向下看还要恐怖——底下是万丈深渊,根本看不到尽头。冰裂隙两边露出的蓝色冰体,像魔兽巨口中的蓝色牙齿,欲把人吞噬。因此,冰裂隙被南极考察队员称为“地狱之门”。

  距中国南极中山站直线距离约400公里的格罗夫山地区由于冰下地形复杂,冰川流动速度快而不均,因此冰裂隙密布。考察队在进入格罗夫山地区的当天,即遭遇多条宽度不等的冰裂隙,其中一条宽度达1.5米。由于冰裂隙上覆盖着厚厚的积雪,同周围的雪面几乎毫无差别,考察队驾驶的雪地车通过冰裂隙前毫无察觉,直到第一辆雪地车通过冰裂隙后,跟在后面的雪地车机械师才眼睁睁地看到原本平坦的雪面轰然垮塌,露出一个不规则的大窟窿。

  进入格罗夫山地区后,冰裂隙更是无处不在。在格罗夫山的陨石富集区——阵风悬崖北段,分布着纵横交错的冰裂隙,宽则1米,窄则十余厘米。考察队员在冰面上行走,必须万分小心。

  正是由于存在这样的致命危险,在中国南极格罗夫山考察队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可怕的名言:你在格罗夫山迈出的每一步都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步,但也可能是你自己的最后一步。

  危险二:杀人风

  “南极的冷不一定能冻死人,但南极的风能杀人。”这句话初听起来令人难以置信,但亲身领教过南极暴风威力的考察队员对此却有着切身感受。

  南极被称为“暴风雪的故乡”,风暴比地球上任何一个地方都频繁,也更猛烈,且瞬息万变。这里平均每年有300天会刮8级以上的大风,年平均风速达19.4米每秒。1972年澳大利亚莫森站观测到的最大风速为每秒82米,法国的南极迪尔维尔站曾观测到每秒100米的强风,相当于12级台风风力的3倍。

  此次中国南极考察队进入格罗夫山地区后,便屡遭暴风侵袭,特别是考察队2010年1月1日将营地移至格罗夫山地区核心区——哈丁山附近后,狂风更是昼夜相随。在超过三分之二的时间里,考察队宿营地附近风力均超过6级,其中多日风力达8级以上,最大一次风力达11级。暴风裹挟的巨量积雪常堆积起近半人高的雪垅,将考察队使用的雪地车及住舱等围困其中。

  研究表明,南极风暴之所以这样强大,是因为南极大陆冰盖中心高原与四周沿岸地区之间是一个陡坡地形,内陆高原的空气遇冷收缩而“变重”,从冰盖高原沿冰面陡坡向四周急剧下滑,到沿海地带,因地势骤然下降,使冷气流下滑速度加大,于是形成了强劲的、速度极快的下降风。在海拔1800米至3000米的南极内陆高原,这种下降风尤为剧烈而频繁,而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的格罗夫山地区恰恰就位于下降风盛行的这一区间之内。

  狂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温度骤降。医学研究表明,在大风中站立10分钟,人的四肢便会失去知觉,15分钟后皮肤开始冻伤,不足20分钟便会因全身冻僵而死亡。因此,暴风来临时,考察队会调整野外作业时间,确保考察队员的生命安全。

  危险三:白化天

  南极洲的低温和冷空气的特殊作用还能产生一种十分危险的天气现象,这就是令南极探险家们谈之色变的“白化天”。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当阳光射到镜面似的冰层上时,会立即被反射到低空的云层,而低空云层中无数的细小雪粒又像千万个小镜子将光线散射开来,再反射回地面冰层上。如此来回反射,便产生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乳白色光线,形成白化天。

  此次格罗夫山考察队进入南极内陆冰盖后,便多次与这样的白化天“不期而遇”。白化天来临时,天地间浑然一片,人仿佛融入浓稠的牛奶里,看不清景物,辨不明方向,视线也会产生错觉,分不清景物的距离和大小。

  白化天是各国极地探险家、考察人员和极地飞行器的大敌之一。遇到这种天气,行驶的车辆容易发生翻车事故,飞机则会失控而坠落,这样的惨痛事件,在南极探险史和考察史上屡见不鲜。1971年,一名驾驶大力神飞机的美国人就在白化天气中突然与地面失去联系而失踪。

  具有南极考察经验的队员都知道,遭遇白化天时,正在进行野外活动的人应保持原地不动,注意保暖,耐心等待白化天的消失,或等待救援人员前来营救。

  • 简单的说说南极天气的难以捉摸表现在哪些地方?给考察队员造成哪些困难...
    答:100米/秒,能轻而易举地把200多公斤的大油桶抛到几千米以外。 冰多却异常干燥 虽然大陆周围是辽阔的海洋,南极内陆还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之一。南极内陆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50毫米,大陆内部年降水量仅30毫米左右,有些地方降水仅几毫米,因此,南极大陆还有“白色沙漠”之称。
  • ...大陆已经41周年了,科学家在南极遇到过什么危险?
    答:我国在南极考察队先后建立南极考察站、制订国家南极考察计划,我国极地考察事业迅猛发展。南极洲不仅是各国科考队员展示民族精神的科学阵地,更是各国竞相展示综合国力的大舞台,各个国家都争先在南极进行考察。不过,我们的科学工作者在南极也遇到了不少的危险。第一、暴风雪迎面扑来,能见度低。这样的环境下...
  • 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要克服的恶劣气候是?
    答:南极生存所面临的挑战有:1.奇寒 2.杀人风 3.冰缝 4.白色沙漠 5.冰与火的世界 6.移动的岛屿 7.乳白天空 8.雪盲
  • 小明列举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在考察时可能遇见的危险,其中不可信的...
    答:南极大陆95%以上的面积为厚度极高的冰雪所覆盖,素有“白色大陆”之称,南极地区气候特点是酷寒、大风和干燥,北极熊是北极地区的代表动物,选项AB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
  • 南极考察的艰难历程中斯科特探险队遇到了哪些困难
    答:寒冷,饥饿,体力不支
  • ...材料一:我国第30次南极科考队于2013年11月7日从上海启
    答:(2)沿途海上:“雪龙”号去南极距离遥远,要穿越咆哮西风带和浮冰带,对海上航行造成极大的困难和危险。(4分)陆上活动:交通困难,地面积雪深厚,有深不可测的冰裂隙,物资运输极为困难;酷寒,南极大陆为世界最冷的陆地,队员脸部、手、脚和其他暴露皮肤的部位会冻伤;天气恶劣,南极大陆是世界上...
  • ...30题.小明列举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考察时可能
    答:极地酷寒,多狂风,降水稀少.夏季出现极昼时,太阳总在地平线上,但太阳高度小,阳光娇弱无力,根本无法驱散冰原上的寒气.冬季出现极夜时,长夜漫漫,暴风雪在冰原上不停地咆哮.冰雪覆盖冰隙、冰沟,随时有可能吞没考察队员.南极洲的年平均降水量仅为55毫米,是地球上降水最少的大陆,而且降水几乎全部...
  • 初一地理问题
    答:由于南极大陆十分干燥,取暖和科学研究又使用着大量的电气,发电机的用油和科学考察用的易燃化学药品都是导致火灾的隐患,所以考察站的防火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南极考察站的房屋一旦失火,要想扑灭是很困难的,失火后,又会给考察站的工作和考察队员的生活带来及其严重的影响。苏联东方站、日本昭和站...
  • 南极考察的艰难历程
    答:1.南极考察的艰难历程 表现了探险队员什么精神 坚毅,执着有为事业现身的英雄气概 ,不畏艰难,艰苦奋斗,锲而不舍,勇于挑战极限,征服自然的雄心和勇气,努力实现人生价值。2.南极考察的艰难历程中斯科特探险队遇到了哪些困难 寒冷,饥饿,体力不支 3.从惊心动魄体会到南极考察很艰难,使人...
  • 在南极大陆上的三个考察站中我国考察人员长期感受到的气候条件是?
    答:南极大陆突出的气候特征是酷寒、烈风、干燥,地表面有厚厚的积雪。在南极大陆上的三个考察站中我国考察人员长期感受到的气候条件是寒冷干燥大风,天气恶劣。地面积雪给科考队员行走带来比较大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