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丨从美好到幻灭,从内省到启示,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从青春时牵手相伴到晚年时相敬如宾,婚姻关系走过10年、20年、30年、60年……本以为每个人的婚姻都有独一无二的特质,但是在阅读了《亲密关系》后,却发现,幸福的婚姻、不幸的婚姻都是类似的。

在爱与被爱的过程中,我们都曾经历过痛苦、恐惧,也体验过狂喜与极乐,我们渴望建立永恒真挚的亲密关系,却又害怕再度受伤。生命是一场旅程,而我们寻找真挚永恒的亲密关系,其实就是寻找自我。每一段亲密关系都会经历4个阶段:月晕、幻灭、内省、启示。但只要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作家张德芬的这句话,适用于婚姻关系吗?

在阅读《亲密关系》之前,我一直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双方都付出努力才能够变得更好。

但是《亲密关系》的作者说,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么即便你一个人做出了100%的努力,那也只能起到50%的效果,因此很多人对于婚姻特别绝望,认为我再怎么样努力都没有效,因为对方没有改变。我们总期望对方和我们同频同节奏地努力,这样才行。事实上,可能双方努力的方式不一样,所造就的结果是,你们两人都会坚持自己已经做了自己该做的那一份,却指责对方不肯尽全力。

当你解决了内心深处的问题,能够准确地理解清楚你的需求,如何用爱来解决这些事情时,会有种通透的感觉。因为 当你对自己100% 地 负责时,不但能让你的亲密关系起死回生,还能让一部分的你——你认为早已死去或从未存在过的那部分——也活过来。

一个人的努力就足以让婚姻生活变得更好,但是这不意味着这两个人永远都会在一起。如果真的不合拍,如果两个人在一起感受到的只有折磨,感受不到情感的流动,两个人在一起真的不开心时,那么,离开也是一种很好的结果。 选择的核心是看它是不是出自于爱。

从卿卿我我的恋爱,到面红耳赤的争吵,再到麻木不仁的生活,亲密关系到底经历了什么?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到底什么变了?

作者把亲密关系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月晕。恋爱的光环效应,让我们感觉太棒了,你就是我理想中的那个他/她。

第二阶段:幻灭。恋爱的美好烟消云散,怀疑自己“瞎了眼找来他/她”,越来越糟糕的东西出现在生活中。

第三阶段:内省。我们反思、后悔,每天不断地琢磨事情等,有很多情侣去参加了婚姻辅导。

第四阶段:启示。如果你足够幸运能迈入这个阶段的话,你将获得启示进而获得真正属于你的亲密关系。

人为什么要谈恋爱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 你内心的需求。

真爱来自于对童年没有被满足的需求的追求,人们在童年的时候始终追求的两样东西:归属感,确认自己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的时候,没有得到来自父母的足够的归属感,以及确定他是一个对整个家庭非常特殊、非常重要的角色的话,他就会在一生当中不断地去寻找谁能够给他带来这样的感觉。

而在恋爱阶段,双方都把对方视作重要他人,在对方展现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而我们自己也经常会扮为理想情人的模样,用很多幻象来吸引到我们最想要的那个人。你自己需要努力假扮拥有的东西,就是你越追求的东西。比如,我不自信,就会扮成自信的人,以此也想吸引到自信阳光的伴侣。

对方也是如此,所以双方都不是为了简单爱一个人去谈恋爱的,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在某方面的这种缺陷而去寻找对象。

当你发现伴侣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好,没有给到你想要的归属感和认为自己重要的这些特质,你会怎么办?改造对方。

然而, 期望是通往地狱之路。 因为期望会把接受和让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门外。当把梦想寄托在别人身上时,我们会因为梦想即将成真而感到兴奋。而梦想无法实现时,心情就会坠入深渊。

你对他的期望越来越高,你就特别想改造他。你越想改造他,你就越会发现这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任务,而且是错误的选择。

如果你真的能够放下你对配偶的期望,那么这段婚姻生活就很有可能会从月晕阶段一步踏入亲密关系当中。

在月晕阶段,我们因为需求找到了对象。因为期望,走向了第二阶段:幻灭。

表面看起来,幻灭中的伴侣,亲密关系紧张,剑拔弩张,然而, 幻灭不是一个坏事,幻灭是一个礼物,能够让我们从从外寻求快乐的错误当中解脱出来 。当我们向内看,不再向外追求,内心会逐渐地变得更加大。这时候,你才能够更多地找到爱的流动的感觉。

在幻灭过程当中,人们会出现4种偏差行为:

——引起注意(看看我!注意我!)

——权力斗争(我不想做,你不能逼我!)

——报复心理(你伤害了我多少我也要伤害你多少。)

——自我放逐(努力有什么用呢?反正我一点也不重要。)

为何亲密关系的两个人,成为了彼此的刺猬呢?

作者说: 当我想和妻子吵架时,原因往往不是出在她身上,而是来自过去未解决的伤痛。

成人的亲密关系往往能让旧伤复发,因为当我们的需求没有被满足时,会瞬间看到小时候那个没有被满足的自己。

面对哭闹不止的孩子,很多家长都会安慰自己:亲生的,亲生的,忍住。

面对伴侣时,为什么少了耐心?其实,未处理好童年伤痛的成年人,也是个孩子。

作者说: “每个选择都有其后果。不幸的是,有时你早已忘了自己的选择,后果才浮现。”

孩子是自己生的,伴侣也是自己选的。

我们要意识到, 让权力斗争更痛苦的原因是,争执的两方往往是真的关心对方。只不过痛苦实在太强烈了,让我们感受不到内心里渴望与对方分享的爱 。只要找出解决痛苦的方法,我们就会发现自己其实是多么好的人,而让过去的创伤决定我们怎么看自己,又是一个多大的错误。

为什么跟夫妻之间会爆发出来呢,就是你今天对我的这个行为, 触发了我潜意识当中不幸福的童年生活 ,此时他不愿意揭示自己童年的生活,反倒愿意就这件小事来吵架,为什么? 因为争吵要比承受心碎简单得多。我们宁愿用生气来解决。

和心爱的人吵架并不能解决任何事,而只会让我们愈来愈不信任对方,也愈不信任我们的爱。

下次当你和情侣争吵时,试着去觉察,到底你是因为对方没有及时整理家务、没有早点回家而发脾气,还是因为这种行为触发了自己未被满足、未被重视的恐惧之感呢?

亲密关系通过爱来吸引,也依靠爱来疗伤,爱能够拉近彼此的距离,而怒气却能破坏亲密的关系。发现权力之争背后的需求,面对痛苦才能最终拥抱爱意。“ 你要的是幸福,还是对错” ,肯定是前者,那么慢慢停息心中的怒火,看到自己对爱的渴望和需求。

当走到了第三个阶段,内省阶段,你面临着两条路可以选择,第一条是无止境的追逐需求,如果有必要就操纵他人,能拿什么就尽管拿,并在其他方法都失败的时候选择妥协,这就是从开始吸引注意力,到权力争夺,到报复。

第二条路是借由以下的方法来了解真正的自己,放弃期望,用沟通来达成让双方都满意的结果,以及永远把自己与伴侣的快乐一并当作优先的选择。

作者一再强调说,内省阶段是最黑暗的阶段。因为这时候你不得不面对内心特别多的伤痛。作者认为, 我们每个人在婚姻当中有3个角色:受害者、迫害者、拯救者 。

第一个:受害者角。你会把一切东西都怪罪他人,觉得特别痛苦。

第二个:迫害者角色。你最大的感受是愤怒,要么是迫害别人,要么就是冲别人不断发脾气,给对方施加压力。要么迫害自己,有的人生起气来打自己的耳光,揪自己的头发,拿头撞墙,这就是他的迫害者角色在膨胀,他的愤怒控制了一切。

第三个:拯救者角色。他会想办法解决问题。

我们在婚姻生活当中,这3个角色是在不断的变化。如果你处理不好你的婚姻的话,你很有可能会进入一个叫做受害者牢笼的墙壁当中。这个受害者牢笼里边,无论是迫害者受害者,他们的角色都是在不断转化的。

在内省的过程当中,你能发现婚姻中很多痛苦的模式。

①左右为难的监牢。

左右为难,往往发生在2选1之中。然而问题是不论选择了哪一个,我们都会遗憾自己无法得到另一个。书中举例说,一个女士说她想离婚,因为丈夫有了外遇,那朋友劝她说你就离婚;她说不能离,没有经济收入。当一个人处在左右为难的这个境界的时候,你会发现他走不出这个牢笼。

如何突破左右为难的困境?作者的建议是,跟随真理。就是你静下来好好的想一想自己的内心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有可能你真的离婚了,离婚了也可能没有你想的那么糟,你也可能会分到一些财产,你也可能会自力更生,慢慢地学会自己养家糊口。

②对家庭的死忠。

在这里所谓对家庭的死忠,是指死忠于家中世世代代相传的处理感情及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死忠于这些,就没有办法自己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很多人在婚姻当中出现大量的问题,是因为对自己的原生家庭的死忠现象,比如说家族性的愤怒。爸爸从小在家里的形象就是发脾气,爸爸喜欢大喊大叫。儿子一遇到关键时候,也会回到他爸爸的老路上去,这个其实是一种行为上对家庭死忠的现象。

③牺牲心态。

这个牺牲心态特别常见。有的妈妈会看到一家孩子吃饭,会觉得心满意足特别地开心。而有的妈妈一看到这一家,是先皱眉头说这得做多少饭,觉得好烦。

当一个人有着特别强烈的牺牲者心态的时候,他的身边会一定出现一个放纵者。当你是完全牺牲者心态在做家庭的各种各样的事情的时候,就一定有一个人心安理得的认为这一切都是应得。

你牺牲到什么程度,对方就会放纵到什么程度。

如果你在家庭当中,并不觉得为自己老公做一些事,为孩子做一些事儿,为朋友们做一些事是开心的话,你进入了牺牲者心态。你就会视一切为负担,这是另外一个特别痛苦的家庭的模式。

④依附心态。

一切委曲求全,我怎么样委屈都没关系,只要我让对方开心就行。

这种依附的关系对双方都是极大的伤害。情感上依附对方的人,对自己的满意度会极差,自我认同感会非常低,在生活中很难处理好亲密关系。

⑤投射。

当我们在批评别人的时候,你经常会发现自己说的那些特质都是你自己最具备的特质,这是投射。

我们所看到的每件事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投射。我们怎么评论别人,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如果我觉得别人太爱批评而讨厌他,就代表我讨厌自己爱批评的习性。

我攻击别人的缺点,正是我在潜意识里攻击自己的缺点。

我们对别人最不满意的地方,可能恰恰是我们需求最旺盛的地方,就是我们对自己也同样不满意的地方,我们才会大力地去批评别人。

⑥死亡的诱惑。

很多人觉得死可能还更简单一点,有大量的婚姻关系走到最后,其中的一方都会陷入绝望,都会觉得说这辈子就毁在这个人手上,然后破罐子破摔了。那么怎么样去穿墙,这么多的墙耸立在我们的周围,怎么样去穿墙?

Tips:亲密关系共同的原则:

①要解决问题,必须先跳脱问题的框架。②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经过伪装的礼物和宝贵经验。③你所看到的每件事,都是你内心世界的投射。④每个人都有能力为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百分之百负责。⑤自由并非来自答案,而是来自问题。⑥没有什么问题是大到爱无法解决的。

真心诚意的付出是一种完全不同的体验,你不会觉得心力交瘁,也不会因为得不到感激而愤愤不平。当然也不是为了偿还罪恶感才付出的,这样的付出是完全不求回报的,你是听从自己的心在做事。因为你知道这样的付出对每个人都好,要记得所谓的每个人包括了你自己。

如果你能够找到这种用爱来解决所有的这些牢笼的问题的捷径的时候,那么你就能够走到婚姻的第四个阶段:启示。

启示是一个特别神秘的东西,就是有时候它会突然之间出现,就是你获得了启示。这本书里边没有给我们一个必然的获得启示的路径,说你怎么做就一定能够获得启示,但是他说如果你能够打开你的心愿意去接受这种感觉的话,它说不定哪天就突然跳出来。

所以书中有一句话讲得特别好,“如果你想尽快到达一个地方,那么最快的方式就是你已经在那里了。”

物理上有个词:量子隧道。从这个点到那个点看起来遥不可及,但是宇宙一折叠直接就过去了,这个叫量子隧道。

作者认为,如果在婚姻当中,我们能够找到这个量子隧道的话,我们就能够一步之间走到爱的当中。不管陷于怎样的困境,只要我们的意愿是想了解无条件的爱,就有机会穿越“量子隧道”,从而立刻体验到灵魂关系。重点全在于我们愿不愿意臣服。如果我们选择臣服,就会从“做事”的模式转换成“接受”,而“接受”正是一切有意识的人际关系的关键。我们可以接受引导、接受启发,获得知识增长见识,这其中任何一项都能让我们立“随他去”,这个随他去就是一种允许的状态。

那允许是不干事吗?不是,允许是好好地干事。因为在你不允许的状态之下,内心非常乱,烦躁,患得患失,所以你做事不纯净。而如果你能够放下对结果的控制欲,把它的得失放在一边,安安心心把每一件事做到好,这才叫尽人事,接下来用听天命来做到允许。

我们只要能够在心中听到允许这个词,焦虑情绪就立刻会降低,因为焦虑来自对无常的抗拒。如果你总是抗拒一切事情的发生,你就会焦虑。如果你在生活中有了允许的态度,你会发现你就能够依据你灵魂的本质去做事。

亲密关系中,我们是为了弥补我们的需求不足才去找伴侣,所以我们会发现给伴侣的压力和负担特别大。然而,改造他又是那么困难的一件事情,这是吵架的根本原因。

随着失望、斗争、报复不断累积,婚姻就会变得像牢笼一样。实际上解决这一切问题的根本根源在于你自己的内心。如果你在你的内心中,能够感谢你的父母、能够回到童年去接受到他们对你的爱,你会发现,你婚姻的那个需求是不用从对方身上找的。

人际关系是一条心灵之路,它所反映出的,是“爱”为全人类所做的计划。你的伴侣就是你的良师,而那呼唤你的声音,就是在要求你去学习无条件的爱。

当你说话时,要让你的话语发自于爱;当你沉默时,要让你的沉默发自于爱;当你骂人时,要让你的责骂发自于爱;当你与你的伴侣相互保护时,你们彼此的保护也应该发自于爱。让爱在你的生命里生根,美好的事就会发生。

  • 《亲密关系》丨从美好到幻灭,从内省到启示,婚姻不是爱情的坟墓_百度知 ...
    答:在阅读《亲密关系》之前,我一直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的事,双方都付出努力才能够变得更好。 但是《亲密关系》的作者说,如果你这样想的话,那么即便你一个人做出了100%的努力,那也只能起到50%的效果,因此很多人对于婚姻特别绝望,认为我再怎么样努力都没有效,因为对方没有改变。我们总期望对方和我们同频同节奏地努力,...
  • 《亲密关系》克里斯多福·孟
    答:三:亲密关系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月晕 恋爱、美好、缺啥找啥、伪装(想自信装自信找自信)童年的需求到成年没有得到满足,就要试图去改变对方吵架开始。相互的需求,有期望就会失望 第二个阶段:幻灭 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 不要企图去改变别人,只有影响别人️效(TA愿意和你在一起,TA想成为...
  • 《亲密关系》克里斯多福·孟
    答:四:亲密关系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月晕 恋爱、美好、缺啥找啥、伪装(想自信装自信找自信)童年的需求到成年没有得到满足,就要试图去改变对方吵架开始。相互的需求,有期望就会失望 第二个阶段:幻灭 期望就是通往地狱之路 不要企图去改变别人,只有影响别人️效(TA愿意和你在一起,TA想成为...
  • 《亲密关系》 里的最高境界需要必备佛学的核心思维!
    答:在《亲密关系》一书中,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提出了夫妻或情侣在关系中必经的四个阶段:月晕阶段、幻灭阶段、内省阶段和启示阶段。一、月晕阶段 月晕阶段是恋爱期的朦胧之美,彼此看不清对方,看见的皆为假象。这个阶段的美好就在于它的朦胧。这种朦胧之美,正如《金刚经》中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
  • 《亲密关系》——克里斯多福·孟
    答:看完这本书心中留下的是书中说的亲密关系中的几个阶段:月晕现象——幻灭阶段——内省阶段——启示。每个人心中都会构筑自己梦中理想情人的模样,现实生活中会因为某人身上拥有梦中情人的某些特征,所以选择与之建立亲密关系。而在交往过程中会寻求幼时缺失的情感体验,会对爱人寄予越来越多的期望,并把...
  • 《亲密关系》:经历四个阶段让你真正学会“爱人”
    答:《亲密关系》一书的作者把亲密关系分成了月晕、幻灭、内省、启示共四个阶段。通过四个章节的剖析让读者从中学会这种处理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升爱的能力。01 爱他/她就要学会放手和接受 ,这是告诉处于“月晕”也叫“热恋”阶段的人要学会的一种能力。要学会放手和接受你的另一半,就要明白恋爱的真正...
  • 《亲密关系》阅读随笔:伴侣身上隐藏着你真正的自己
    答:为什么曾经那么相爱的两个人,到最后却走到分手的地步,甚至一提到对方就咬牙切齿,恨不得撕碎对方呢?在《亲密关系》这本书里,作者克里斯多福告诉我们, 每一段亲密关系都要经历四个过程:月晕、幻灭、内省、启示。 假如能够顺利走过这四个阶段,那么婚姻就会坚实稳固,可惜朋友夫妻没有熬过这段艰难的...
  • 我经历的亲密关系四阶段——绚丽、幻灭、反省、启示
    答:克里斯多福把亲密关系分为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四个阶段。每读一个章节,看到作者分享的例子,我都能把自己代入进去,找到自己的影子。回想初识老公时,我被他的英俊帅气、温柔体贴、单纯善良的特质深深吸引,与他在一起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他第一次牵我手时他手掌的温度带给我触电的感觉我...
  • 如何评价《亲密关系》罗兰.米勒著这本书?从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答:在亲密关系的内省阶段,你有机会了解到问题其实只是个指标,它指出远比受苦的人本身还要重大的事物。一旦你发觉自己伤害自己的行为,其实是从家人身上学来的偏差行为,你就可以选择赋予自己力量,去改变这个你之前认为不可能改变的习惯。如果选择真理,你就能从陷阱中解脱出来,找到通往自由的道路,这不只是...
  • 读书笔记《亲密关系》
    答:亲密关系,与我们小时候和父母互动的关系有关。 你的亲密关系伴侣,是来帮助你更加认识自己,进而疗愈创伤,最终找回真正的自己。 书中把亲密关系的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绚丽、幻灭、内省和启示四个阶段。为什么在绚丽期爱得死去活来的两个人,在幻灭期可以形同陌路?其实这是我们把心目中最理想的父母的原型投射到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