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特产是什么?介绍一下当地风俗民情及注意事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6
问福州特产是什么?

1.枕头饼
平和特产,有400多年的制作历史,用精面粉、优质猪油、冬瓜、条粉、麦芽糖、柑皮、炸葱花等多种原料精制而成。因饼状如枕头,故称"枕头饼"。它新颖别致,小巧芳香,常被用来做赠品。

2.双糕润
海澄双糕润是传统的名牌糕点之一,已有170多年的历史,用白糖、糯米粉、猪油加冬瓜、栗子肉、油葱精制而成。特点是:糕如树胶,气味芳香,甘甜适口,质纯不粘。
3.豪仔煎
龙海市石码镇附近溪干一带,盛产“珠豪”。“珠豪”壳薄肉少,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矿物质,含糖量达60%,用“珠豪”做成的豪仔煎早已闻名。做豪仔煎时,先在钵头里用清水调匀蕃薯粉,加上适量的鸭蛋、切碎的蒜苗、上等酱油和味精,然后再把珠豪倒进钵里搅匀,放入平底锅用油煎,外酥肉软,吃起来分外鲜嫩香脆。
4.漳州卤面
每逢佳节喜庆,漳州人用以请客的大众食品就是卤面。小时候去赶集回来,总是有人打招呼说:“去吃卤面啦?”而不说:“去赶集了吗?”自古,在漳州常把去吃卤面而作为区赶集的说法。甚至有“没吃卤面,不算去过赶集的说法”!做卤面时,要精菇、黄花菜、猪肉、扁鱼、沙虫、虾干、鱿鱼和笋丝等。拌和调味品,倒进卤汤锅里,再调以蛋和薯粉之类。进餐时,先在碗底放些韭菜或豆芽,再放上面条,面条上放点香菜,再用卤汤调拌,吃起来另有一番风味。

5.豆干面粉
也称“手抓面”。面条打得较细,用开水烫热后捞出来,抓在手掌大小的面份,放在竹篱上铺开,叫“面份”。吃时在“面份”上放上“炸豆干”(油炸豆腐),加芥辣、酸辣、酱、蒜茸等调料,然后把“面份”卷起来用手抓着吃,故叫“手抓面”。这样吃法面条软中带韧,香甜酸辣,冰凉润滑,留有余香,别有风味。
6.面煎果
“面煎果”有甜、咸两种。甜的做法:先将面粉掺上适量的白糖、苏打、冷清水,一起混合拌匀成浆糊状,然后倒在擦了花生油的平底煎盘上,同时撒下一些切成小块的冬瓜糖、油葱等配料,以铁锅盖封严。煎时,烧柴要保持中火,以防煎焦。煎熟后取出来切成数块,果皮酥香,面糕甜而细软;咸“面煎果”的做法与甜的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面粉湖掺适量的味精与盐水,配料用虾米、胡椒粉、油葱等,吃时可蘸芥辣、辣椒酱,与甜的相比另有一种风味。

7.石码五香
“石码五香”是龙海传统名小吃。长期以来,每逢过年过节、婚寿喜庆,家家户户必备卤面,配以五香条来招待亲朋好友,这已成了石码的传统民俗。“石码五香”的主要原料是:猪瘦肉、淀粉、洋葱、精盐、味精、砂糖、五香粉等。配上蕃茄汁或辣椒酱、酸萝卜片等,趁热食之,外酥内嫩、醇香可口、回味无穷。

8.东山芦笋
芦笋学名石刁柏,是一种多年生的连作蔬菜,一次种植多年受益。东山岛沙壤地多,尤适种植芦笋。芦笋中含有丰富的能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组蛋白和多种氨基酸,是抗疲劳、增强体力的营养滋补品,具有防癌、抗癌、降低血脂、预防冠心病等药用价值。多年来,东山岛人总结出多种多样的芦笋吃法,芦笋炒鸡蛋、芦笋余海鱼、芦笋炒虾仁、芦笋煮排骨、芦笋花炒肉片,以及芦笋粥、芦笋油饭等都是东山岛的特色菜肴。此外,东山岛还有芦笋干、芦笋茶、芦笋酒、芦笋小菜、芦笋蜜饯等多种芦笋食品,令人食指大动。

9.霞美牡蛎
牡蛎:俗称“蚵”、“蚝”、“蛎黄”等名称,属于贝壳软体动物。牡蛎肉质洁白细嫩,营养丰富,鲜美无比,在国外素有“海洋牛奶”之美称。具有软坚散结化痰,益阴潜阳,安神定惊,涩精敛汁等功效。霞美牡蛎属于褶牡蛎种类,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地方志书就有记载用破瓦缸、乱厂头养蚵的史实。

10.东山鲍鱼
鲍鱼古称“鳆”、又叫“海耳”、“九节螺”、“千里光”、“牛眉”,属单壳类软体动物,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特种水产品,素有“海产八珍之冠”的美誉,含蛋白质多,肝糖份高,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清香爽口,是佳肴上的珍品,具有平胆明目,收敛生肌,降血压,调肾亏,防癌病之功效。鲍鱼壳中药称为“石决明”,是名贵的中药材,可治眼疾。现在国家已投资在东山建起一座中国最大的“鲍鱼增殖场”。
11.云霄枇杷
云霄枇杷种植有较长的历史,历来产品多以鲜果及药用干叶为主。集中了父本早熟、优质、果大等特点,还能比一般品种提早15至30天成熟,每年元宵佳节即可上市,此品种具有果皮果肉均呈橙红色,肉质细嫩,香气浓郁,甜质多、酸味少等优点,1992年被省有关部门评定为“枇杷更新换代优良品种”。此外,云霄枇杷种植还有解放钟种、大钟种、红肉长种、红肉圆种、温州种、莆田种、下坂土圆种、鸭蛋本种、大红袍种、软条白纱种等等,堪谓种类繁多,产量丰富,驰誉大江南北乃至海外,成为云霄水果品种之首。

12. 六鳌紫菜
紫菜历来被人们视为海味珍品,它是一种味美而营养丰富的海洋食用藻类,具有化痰软坚,清热利水,补肾养心等功效。宋朝时,六鳌紫菜已列为贡品,清末民初,曾出口东南亚。六鳌紫菜大规模的人工养殖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
13.明姜
长泰明姜既是品茗珍品,又可供药用,早就驰名中外。品种有姜片、姜条、姜粒、姜丁等,成品洁净明爽,皎然若霜,兼有调中制逆、消痰镇喘、祛风驱寒和开脾健胃之功。远销东南亚各国。
14.木偶头
漳州著名的手工艺品。以樟木为原料,经艺人精雕细琢而成,共有四百多种造型,既有传统戏剧中的知名角色,及生、旦、净、未、丑多种行当,又有仙道佛释、天神魔怪等形象,个个面目不同,性格各异,生动传神。它不仅是木偶戏的演出道具,更是民间艺术中的"工笔画精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15.片仔癀
漳州制药厂独家生产的名贵药品,以一片即可推癀(消炎止痛)而得名。它采用麝香、牛黄、蛇胆、田七等名贵中药精制而成,对急慢性肝炎、枪、骨折和烧、烫等多种创伤、脓肿、无名肿毒及一切炎症引起的疼痛、发热等,有显著疗效。外科手术后服用,能消炎止痛,防止伤口感染,加快愈合,被誉为"中国特效抗菌素",有"国宝神药"之美称。

16.八宝印泥
文房中的珍宝。采用珍珠、梅片、金薄等八种珍贵材料精制而成,具有色泽鲜艳,气味芬芳,入水不化,火烧留痕,夏不渗油,冬不凝固等特点,素有"国货之光、品重珍珠"的美誉,是中外书画家酷爱的珍品。

17.皇后牌片仔癀珍珠膏
漳州化学品厂生产的高级养颜护肤化妆品。选用名贵中成药"片仔癀"、珍珠水解液以及数种高级护肤基质精制而成,对青春痘、黑黄褐斑、痱子、须疮等面部皮肤患者具有显著功效。

18.九龙壁
产于华安县九龙江北溪三峡,以其质地优良,色彩斑斓,形状奇特而被列为全国十大奇石之一,是石玩的珍宝,不可多得的天然盆景石,也是高级建筑装饰材料的奇货。
19.蘑菇
种植蘑菇是漳州新兴的农村副业生产项目,是罐头厂的主要原料之一。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增长,蘑菇生产迅速发展。1985年,全市蘑菇种植面积869平方米,产量5.13吨,占全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1989年种植面积1300万平方米,产量7.56万吨。蘑菇罐头是本市出口的“拳头”产品之一,年出口金额500万元以上。1986~1989年,外贸部门收购蘑菇罐头46529吨。
20.水仙牌风油精
该产品由漳州香料总厂生产,选用上等天然药物和芳香植物精油配制而成,气味舒适,清凉芬芳,外擦内服可防治伤风感冒、头痛、牙痛、风湿骨痛、小儿肚痛、舟车晕浪及蚊虫叮咬引起的不适,有抗菌、抗炎、局麻等效果,与国际名牌德国鹰牌风油精相似。行销全国,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巴基斯坦等国。 

21.羽毛球
1954年由漳州归国华侨陈金泉的手工业小作坊所产,1956年纳入漳州文教用品厂,1962年成立漳州羽毛球厂。1965年产量4万打,1967年增至11万打,仅次于上海羽毛球厂,居全国第二位。所产东海牌101羽毛球,1980年分获轻工业部和福建省优质产品奖。畅销于港澳、泰国、台湾、新加坡、欧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2.棉花画
棉花画是漳州市弹棉师傅黄家声等人于1964年创造的一朵工艺新花,用脱脂棉花、桃胶、金丝棉等数十种原料,吸取传统的彩扎、浮雕、图画等工艺手法,创造出一幅幅飞禽走兽、花草树木,古代人物等造型生动,有立体感的棉花画。黄家声创作的《鹅群》、《松鹤延年》、《玉羽献瑞》等棉花画,曾在日本东京和加拿大蒙特利尔《人与世界》展览会上展出,受到好评。花色品种多样,有普通棉花画、绸扎棉花画,绒线画,银线画,有各种规格的棉花画挂框,有小巧玲珑的棉花画摆设,销售北京、上海、江苏、广东等10多个省、市,远销日本、西德、美国等地。

23.藤制品
漳州西北部山区竹藤资源丰富,藤编制品很多,早在100多年前,漳州人到南洋谋生时所带的行李筐,多为藤箱、藤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漳州竹编厂设藤编车间。1985年,划出成立漳州藤制品厂,并逐步发展成为福建省工艺美术行业出口重点厂。该厂的主要产品除日用家具藤箱、藤椅、藤篮、藤书架、藤枕等以外,还有美观实用的工艺品共8大类400多个品种,年产出口藤制品近50万件。该厂主要产品之一藤皮凉枕,采用进口藤皮编成,经纬均匀,造型新颖,具有通风透气,舒适凉爽等优点。

特别推荐:
豆花——元光南路尾漳州四中对面。
牛肉火锅——延安北路“延北加油站”斜对面,“吉旺麻辣烫”往前50米左右。
手抓面——小吃街“达聪巷手抓面”,新华东路世纪广场力丹健身俱乐部往里50米左右(晚上6点以后基本上就没东西了)。
鲁面笸ū甭氛闹菀恢泻竺哦悦妫把罄现蘼趁妗保ㄖ挥档街形纾笼r
在九龙公园西门对面的百嘉花园里有一摊“鲁面海”。
烧烤——大通北路芝山公园大门旁“宝姨烧烤”。
四果汤——胜利东路发展广场对面,漳州三中教师宿舍对面 。
大肠咸菜火锅——新浦路漳州芗城中学旁,“阿南大排挡”。
干拌面--北京路的“松树干拌面”;
进步巷内的“阿国干拌面”;
钟法路那家原来不错的,现在就是有点贵了;
原新浦路有一家,现搬到鑫荣小区的小肥羊对面了,原来是钟法路帮手的小弟;
晚上南昌路邮政边上的小吃摊也有一家,原来是钟法路帮手的小妹;
元光南路漳州市中行旁的小路,往里走大概150左右。
肠粉--(八中旁边),东岳新村名流小学前面那条路的两间小店面,只在早上卖
平等路手抓面(原达聪巷):打锡巷小吃街。
南昌路——好粥道(原来宝姨烧烤隔壁)。
沙茶牛肉面--天下广场门口。
芝麻糊和藕粉--中山公园后门(府呈那里有一个老头踩着三轮车在卖,远远的就能听到哨子声)。
常常满五香--龙海市石码镇街心公园旁,新浦路。
大头鸭面--竹围市场,延通市场。
太古桥牛肉--建元路。
炖品--东一号路。
油不腻填鸭——东一号路。
鱼粥--原本圆圈头的鱼粥,现在搬进里面那条路。
炒牛肉面--北京路,五中过来一点;
龙机店面大榕树下广发牛肉。
煲仔饭--在民主路"好朋友"大排档对面"广东大师傅" 。
粿条汤--新浦路乌辉粿条汤。
锅边糊--新浦路芗客隆斜对面。
漳浦手工纯肉丸--漳州市苍园路96-3号店面。
西安小吃---腊汁肉夹馍:建设路4-3号。
小玉清烫、拌面线--丹霞路。
东岳酸菜拌面--丹霞路中福饭店隔壁 。
手抓面阿元--世纪广场星星美发后门 。
臭豆腐:八卦楼下。 “臭头粿”--前锋菜市场旁一小铺内。
干煸鳝鱼:云洞岩山脚下"大头盐鸡"店。
鸡仔胎:南昌路阿章鸭面店里有卖 。
扁食--漳州中山公园附近的那家老字号做的扁食。也就是阿肥发扁食店。那才真叫皮薄馅多啊。

福州风俗主要为节俗、婚俗、食俗、传统技艺,具体如下:
1、节俗
游神、迎神是福州乡村正月里举行的一种习俗活动。农历的正月初三至十五,便是游神的时间。以村为单位,有时数村联合,用敞篷大轿抬着当地供奉的神祗塑像,在锣鼓和鞭炮声中结队巡游村境,百姓夹道观看、迎接,场面热烈。
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拗九节”却渐渐被“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
2、食俗
福州菜是闽菜的代表,闽菜有“福州菜香飘四海,食文化千古流传”之称。选料精致,刀工严密谨慎;讲究火候,注重调汤;喜用佐料,口味多变。著名汤品如历史悠久的佛跳墙,有“坛起荤香飘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美誉。
福州五大代表菜是佛跳墙、鸡汤氽海蚌、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五碗代表是太极芋泥、锅边糊、肉丸、鱼丸、肉燕。福州的素菜也很有名,以面筋、豆腐皮、豆腐筋、香菇、木耳等植物食物为原料。名素菜有“南海金莲”、“半月沉江”、“石鼓三鲜”、“涌泉三丝”等30多种。
3、婚俗
福州结婚习俗分为订婚仪式、男方下聘礼、女方回礼、女方置办嫁妆、接亲、吃太平面、铺床、见长辈、酒店设酒宴、回门。“过礼”之后,男女双方即可商定日期,到当地政府办理结婚证,正式确定婚姻关系。
4、传统技艺
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民国十三年(1924年),郑振铎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
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
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扩展资料:
福州城市标志

1、市标——三山一水
福州城内于山、乌山、屏山“三山”鼎峙,闽江宛如绿带穿城而过。史载,五代梁开平二年闽王王审知扩建城池,将风景秀丽的于山、乌山、屏山圈入城内,形成了福州“山在城中、城在山内”的独特风貌。“三山一水”成为榕城主要标志,故福州亦称“三山”。
2、市树——榕树
福州植榕,古已成风。榕树四季常青、枝荣叶茂、雄伟挺拔、生机盎然,象征着福州城市精神风貌。福州城区有古榕树近千株,其中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内的一株千年古榕被誉为福州第一大榕,相传是北宋冶平年间三位武官在此练武时植下的,树高20米,树冠地面投影面积达1330多平方米。
3、市花——茉莉花
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都居中国之首。宋时福州已普遍栽培茉莉。福州城郊有许多成片栽培的茉莉园。它象征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芬香四播。以茉莉花薰制的福建茉莉花茶亦久负盛名,远销海内外。1985年2月8日福州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决定命名茉莉花为市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福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 福州结婚习俗

  福州特产有橄榄、福桔、龙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福州角梳是中国传统的名牌产品,曾在巴拿马、芝加哥、加拿大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过,荣获金牌奖和金盾奖。福州角梳采用中国南方水牛角和北方的绵羊角为原料。角梳的加工,工艺精细。一把角梳从原料制成产品,需经过二十五道工序,使每支角梳都色泽莹亮,光润如镜,现又增加了新品种,在制成的角梳上运用传统漆画工艺技法,精心绘制了虎、豹、狮、象等10多种飞禽走兽和南国花草的图案花样,画面生动,永不褪色,深受国内外顾客的欢迎。
  橄榄:福州名果之一,有丁香、惠圆、长营等名品,果面青绿、肉色黄白、味甘质脆。可加工成拷扁橄榄、甘草橄榄、五香果等,深受游客欢迎。
  福桔:福州名果之一,鲜红美观,甜酸可口,大部分都销往华北市场,福桔皮、核、络都具有药效,制成的桔饼有化痰镇咳、温胃健脾的效用。
  龙眼:福建六大名果之一,果实清甜可口,龙眼干为滋补名品,以郊区红核仔、长乐扁匣榛等为名品,驰名中外。
  荔枝:福建名果之一,唐以后历为贡品,有亮功红、下番枝、红绿、陈紫等为名品,可晒干,酿酒和制成罐头等食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芙蓉李:以永泰县最为出名,甜酸适口,品质上乘,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应子、李片、李咸、李饼等,为县外贸传统出口商品。
  福州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历史悠久。这种纸伞做工十分的精细。工人们采用油画、彩画喷花和绢印等方法,在纸伞上绘制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十分雅致美观。一把优质的纸伞可在撑开、收回一万多次后仍不变形,在水里浸泡二十四小时不变质,在近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下不变质。福州纸伞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畅销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寿山石:福州的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之一。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
  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涓涓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黄色,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饮食文化——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选料精细,制作严谨,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饪界独树一帜,在海内外素有盛名。闽菜之首佛跳墙,原料珍贵,制作讲究,汤浓味厚。鸡汤氽海蚌,制法独特,汤清味醇,清新靓丽,号称百菜之后。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香芋鸭等福州名菜也独具特色。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按制作原料分类,可分为米类、粉类、淀粉类、干果类、肉类和海鲜类等,尤以米、豆、糖为主要原料的最为著名。春节期间的红、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冬至的搓等,是福州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近年来,福州聚春园大酒店的“太极芋泥”,安泰楼、美食园的“鼎边糊”、“肉丸”、“鱼丸”、“扁肉燕”等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
  传统艺术——闽剧、评话、十番: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民俗演变于交替中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风尚、习俗,基本反映出福州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闽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沿革的脉络看,福州风俗继承古越文化的遗风,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到了近现代吸收融汇海外文化习俗。
  在福州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州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户。
  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州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伊斯兰教对福州的习俗影响较小。
  近代以来,在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我们一方面继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遗产,一方面 又为下一代人创造新的民俗文化。加上当今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 各种文化空前活跃,新旧民俗交替也不断产生。我们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鸭蛋与 “压乱” 谐音,故福州人 称它为 “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小,面对宴席中的 庞然大物 太平蛋,感到 爱莫能吞 。为此,厨师们绞尽脑汁,最终以鹌鹑蛋、鸽蛋代之,这样既细雅, 又有原意,逐渐成为一种新俗。况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意义,很快被群众接受。
  泊来节入侵传统节。近年来,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 等进口节 大有成为都市新潮之势。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 拗九节” 却渐渐被“ 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 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此外,情人节、圣诞节也在入侵之中。最近福州大饭店拟在今年“七月七夕” 搞中国传统情人节活动,不知是否能逮住情人们的心。
  “长一位”要转正 。在传统的宴会上,最长辈者要坐“长一位”。以旧民居厅中(前厅)摆八仙(桌)宴为例,靠左边的为一桌,一桌左边靠里的为一桌一位,即“长一位”,只有年最长、辈份最大者才有资格坐。但现在“长一位” 转正了。不论什么样的居所,也不论八仙桌还是圆桌,凡居中一桌面对门口的当中一位为最大位 。坐最大位者,一为主人,二为职务最高者,三为贵宾中的“头人” ;按年龄、辈份坐“最大位” 的,只有家宴和乡俗活动才有。从左边一桌一位转到当中的“ 中” 一位 ,让年轻人容易理解,当然就要一转到底了。
  回扣取代酒包。福州传统宴会有“ 挟酒包” 的习俗,即设宴者除让宾客吃得又饱又醉(福州俗)外,还让你带一大包酒包回去,让父母或妻儿共享,这在食品匮乏的年代是很有意义的。 但在 有钱日日节(福州俗语)的今天,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赘,带回去也没人吃,只好倒掉。为此人们想出许多改革的办法,先以铝桶、保温瓶等代替酒包,弄得常赴宴者家里此类酒包成灾。但酒包之俗又不可废,无奈之下,只好以现金回扣代之。现在赴婚庆喜宴,你送了大红包,东家回你小红包,内有10元、30 元不等,客人免了旧酒包的拖累,又有了可装入口袋的“ 酒包”,何乐而不为? 凡此种种,许多新民俗正在代替旧民俗,出现了新旧民俗互相交替、同时存在的局面,其中不乏带有革新意义的内容。
  闽都文化四大品牌
  福州沿海外向的区域特色和渊源流长的历史底蕴,塑造了福州人民顺势有为、爱拼会赢、豪爽义气、恋祖爱乡的优良品质,形成了具有开放博大、兼容并蓄等海洋文明显著特征的城市人文底蕴,孕育出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等四大文化品牌。
  昙石山文化
  昙石山文化因昙石山古人类遗址而名。遗址位于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实物最多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5000多年的昙石山文化,堪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并具有海洋文明独特而鲜明的特征。1954年发现昙石山文化遗址以来,已先后进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陶灯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
  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兴办时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1866年创办于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在其兴办的40多年里,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中国造船、冶金、电信、铁路、飞机制造等新式工业的诞生与发展,并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丰硕的思想文化成果。
  “三坊七巷”文化
  “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总占地约45公顷,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坊坊相连、巷巷相通,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
  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文化以寿山石雕为载体。出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的寿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因其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素有“石之君子”、“国之瑰宝”的美誉,寿山田黄石被誉为“石帝”、“石中之王”。

福州特产有橄榄、福桔、龙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福州角梳是中国传统的名牌产品,曾在巴拿马、芝加哥、加拿大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过,荣获金牌奖和金盾奖。福州角梳采用中国南方水牛角和北方的绵羊角为原料。角梳的加工,工艺精细。一把角梳从原料制成产品,需经过二十五道工序,使每支角梳都色泽莹亮,光润如镜,现又增加了新品种,在制成的角梳上运用传统漆画工艺技法,精心绘制了虎、豹、狮、象等10多种飞禽走兽和南国花草的图案花样,画面生动,永不褪色,深受国内外顾客的欢迎。
橄榄:福州名果之一,有丁香、惠圆、长营等名品,果面青绿、肉色黄白、味甘质脆。可加工成拷扁橄榄、甘草橄榄、五香果等,深受游客欢迎。
福桔:福州名果之一,鲜红美观,甜酸可口,大部分都销往华北市场,福桔皮、核、络都具有药效,制成的桔饼有化痰镇咳、温胃健脾的效用。
龙眼:福建六大名果之一,果实清甜可口,龙眼干为滋补名品,以郊区红核仔、长乐扁匣榛等为名品,驰名中外。
荔枝:福建名果之一,唐以后历为贡品,有亮功红、下番枝、红绿、陈紫等为名品,可晒干,酿酒和制成罐头等食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芙蓉李:以永泰县最为出名,甜酸适口,品质上乘,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应子、李片、李咸、李饼等,为县外贸传统出口商品。
福州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历史悠久。这种纸伞做工十分的精细。工人们采用油画、彩画喷花和绢印等方法,在纸伞上绘制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十分雅致美观。一把优质的纸伞可在撑开、收回一万多次后仍不变形,在水里浸泡二十四小时不变质,在近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下不变质。福州纸伞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畅销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寿山石:福州的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之一。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
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涓涓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黄色,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饮食文化——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选料精细,制作严谨,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饪界独树一帜,在海内外素有盛名。闽菜之首佛跳墙,原料珍贵,制作讲究,汤浓味厚。鸡汤氽海蚌,制法独特,汤清味醇,清新靓丽,号称百菜之后。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香芋鸭等福州名菜也独具特色。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按制作原料分类,可分为米类、粉类、淀粉类、干果类、肉类和海鲜类等,尤以米、豆、糖为主要原料的最为著名。春节期间的红、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冬至的搓等,是福州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近年来,福州聚春园大酒店的“太极芋泥”,安泰楼、美食园的“鼎边糊”、“肉丸”、“鱼丸”、“扁肉燕”等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
传统艺术——闽剧、评话、十番: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民俗演变于交替中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风尚、习俗,基本反映出福州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闽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沿革的脉络看,福州风俗继承古越文化的遗风,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到了近现代吸收融汇海外文化习俗。
在福州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州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户。
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州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伊斯兰教对福州的习俗影响较小。
近代以来,在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我们一方面继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遗产,一方面 又为下一代人创造新的民俗文化。加上当今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 各种文化空前活跃,新旧民俗交替也不断产生。我们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鸭蛋与 “压乱” 谐音,故福州人 称它为 “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小,面对宴席中的 庞然大物 太平蛋,感到 爱莫能吞 。为此,厨师们绞尽脑汁,最终以鹌鹑蛋、鸽蛋代之,这样既细雅, 又有原意,逐渐成为一种新俗。况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意义,很快被群众接受。
泊来节入侵传统节。近年来,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 等进口节 大有成为都市新潮之势。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 拗九节” 却渐渐被“ 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 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此外,情人节、圣诞节也在入侵之中。最近福州大饭店拟在今年“七月七夕” 搞中国传统情人节活动,不知是否能逮住情人们的心。
“长一位”要转正 。在传统的宴会上,最长辈者要坐“长一位”。以旧民居厅中(前厅)摆八仙(桌)宴为例,靠左边的为一桌,一桌左边靠里的为一桌一位,即“长一位”,只有年最长、辈份最大者才有资格坐。但现在“长一位” 转正了。不论什么样的居所,也不论八仙桌还是圆桌,凡居中一桌面对门口的当中一位为最大位 。坐最大位者,一为主人,二为职务最高者,三为贵宾中的“头人” ;按年龄、辈份坐“最大位” 的,只有家宴和乡俗活动才有。从左边一桌一位转到当中的“ 中” 一位 ,让年轻人容易理解,当然就要一转到底了。
回扣取代酒包。福州传统宴会有“ 挟酒包” 的习俗,即设宴者除让宾客吃得又饱又醉(福州俗)外,还让你带一大包酒包回去,让父母或妻儿共享,这在食品匮乏的年代是很有意义的。 但在 有钱日日节(福州俗语)的今天,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赘,带回去也没人吃,只好倒掉。为此人们想出许多改革的办法,先以铝桶、保温瓶等代替酒包,弄得常赴宴者家里此类酒包成灾。但酒包之俗又不可废,无奈之下,只好以现金回扣代之。现在赴婚庆喜宴,你送了大红包,东家回你小红包,内有10元、30 元不等,客人免了旧酒包的拖累,又有了可装入口袋的“ 酒包”,何乐而不为? 凡此种种,许多新民俗正在代替旧民俗,出现了新旧民俗互相交替、同时存在的局面,其中不乏带有革新意义的内容。
闽都文化四大品牌
福州沿海外向的区域特色和渊源流长的历史底蕴,塑造了福州人民顺势有为、爱拼会赢、豪爽义气、恋祖爱乡的优良品质,形成了具有开放博大、兼容并蓄等海洋文明显著特征的城市人文底蕴,孕育出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等四大文化品牌。
昙石山文化
昙石山文化因昙石山古人类遗址而名。遗址位于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实物最多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5000多年的昙石山文化,堪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并具有海洋文明独特而鲜明的特征。1954年发现昙石山文化遗址以来,已先后进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陶灯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
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兴办时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1866年创办于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在其兴办的40多年里,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中国造船、冶金、电信、铁路、飞机制造等新式工业的诞生与发展,并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丰硕的思想文化成果。
“三坊七巷”文化
“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总占地约45公顷,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坊坊相连、巷巷相通,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
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文化以寿山石雕为载体。出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的寿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因其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素有“石之君子”、“国之瑰宝”的美誉,寿山田黄石被誉为“石帝”、“石中之王”。
传统特色小吃有:鱼丸、芋泥、锅边糊,芋果、九层果、光饼、肉松、葱肉饼、燕皮、线面、春卷。在“味中味”小吃店,可以品尝到福州的各种传统名点。但福州街头最多的小吃店为沙县小吃,沙县是福建的一个地名,沙县小吃就是由该地方的人带来的,主要经营拌面、炖罐、鱼丸、馄饨以及各种卤味。这种小吃店门面很小,却是福州旅游不可不去品尝的好地方。

福州特产有橄榄、福桔、龙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福州角梳是中国传统的名牌产品,曾在巴拿马、芝加哥、加拿大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过,荣获金牌奖和金盾奖。福州角梳采用中国南方水牛角和北方的绵羊角为原料。角梳的加工,工艺精细。一把角梳从原料制成产品,需经过二十五道工序,使每支角梳都色泽莹亮,光润如镜,现又增加了新品种,在制成的角梳上运用传统漆画工艺技法,精心绘制了虎、豹、狮、象等10多种飞禽走兽和南国花草的图案花样,画面生动,永不褪色,深受国内外顾客的欢迎。
橄榄:福州名果之一,有丁香、惠圆、长营等名品,果面青绿、肉色黄白、味甘质脆。可加工成拷扁橄榄、甘草橄榄、五香果等,深受游客欢迎。
福桔:福州名果之一,鲜红美观,甜酸可口,大部分都销往华北市场,福桔皮、核、络都具有药效,制成的桔饼有化痰镇咳、温胃健脾的效用。
龙眼:福建六大名果之一,果实清甜可口,龙眼干为滋补名品,以郊区红核仔、长乐扁匣榛等为名品,驰名中外。
荔枝:福建名果之一,唐以后历为贡品,有亮功红、下番枝、红绿、陈紫等为名品,可晒干,酿酒和制成罐头等食品,深受中外游客的喜爱。
芙蓉李:以永泰县最为出名,甜酸适口,品质上乘,可鲜食,也可加工成应子、李片、李咸、李饼等,为县外贸传统出口商品。
福州纸伞是福州三宝之一,历史悠久。这种纸伞做工十分的精细。工人们采用油画、彩画喷花和绢印等方法,在纸伞上绘制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图案,十分雅致美观。一把优质的纸伞可在撑开、收回一万多次后仍不变形,在水里浸泡二十四小时不变质,在近五十摄氏度的高温下不变质。福州纸伞除畅销国内市场外,还畅销于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
寿山石:福州的寿山石,我国传统的“四大印章”之一。石分布在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因为寿山矿区开采得早,旧说的“田坑、水坑、山坑”,就是指在此矿区的田底、水涧、山洞开采的矿石,经过1500年的采掘,涌现的品种达百数十种之多。
寿山石在宝石和彩石学中,属彩石大类的岩石亚类,它的种属,石名很复杂,约有一百多个品种。按传统习惯寿山石的总目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
环绕着寿山村的是一条涓涓流水,就在这涓涓绕村行的寿山溪两旁的水田底层,出产着一种“石中之王”寿田石。因为产于田底,又多现黄色,故称为田坑石或田黄。田石以色泽分类,一般可分为黄田、红田、白田、灰田、黑田和花田等。
饮食文化——以福州菜肴为代表的闽菜,历史悠久,品种繁多,选料精细,制作严谨,为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在烹饪界独树一帜,在海内外素有盛名。闽菜之首佛跳墙,原料珍贵,制作讲究,汤浓味厚。鸡汤氽海蚌,制法独特,汤清味醇,清新靓丽,号称百菜之后。淡糟香螺片、荔枝肉、醉糟鸡、香芋鸭等福州名菜也独具特色。风味小吃也是福州饮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按制作原料分类,可分为米类、粉类、淀粉类、干果类、肉类和海鲜类等,尤以米、豆、糖为主要原料的最为著名。春节期间的红、白年糕,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冬至的搓等,是福州群众喜爱的传统食品。近年来,福州聚春园大酒店的“太极芋泥”,安泰楼、美食园的“鼎边糊”、“肉丸”、“鱼丸”、“扁肉燕”等获得了“中华名小吃”称号。
传统艺术——闽剧、评话、十番:闽剧又称“福州戏”。明代,昆山腔、弋阳腔等传入福州,福州方言戏曲逐渐兴起。清光绪初到辛亥革命前后,称“闽班”。1924年,郑振铎先生出版传统剧目《紫玉钗》等,正式以“闽剧”取代了“闽班”的称号。评话是福州地区主要曲艺品种,讲究唱、说、做、表,有“人文活化石”之美誉。十番原名“协欢”,意为声协和而成欢,是福州主要地方乐曲之一,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曲调悠扬动听。
福州民间习俗可分为节俗、婚丧寿事俗、乡俗、食俗、穿戴俗五大类别,主要有闹花灯、踩高跷、舞龙灯、舞狮子、赛龙舟、登高等民俗活动。
民俗演变于交替中
千百年来流行于民间的风尚、习俗,基本反映出福州地区人民群众的生活传统习惯、道德规范和精神风貌,是闽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鲜明标志。从历史沿革的脉络看,福州风俗继承古越文化的遗风,大量接受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受到宗教特别是佛教和道教的影响;到了近现代吸收融汇海外文化习俗。
在福州传统时令节俗中,迎春、迎年等生动体现了古越遗风的履痕;而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以及婚丧寿庆传统风俗中的合婚、定聘等和信仰民风中的关公诞、迎城隍、魁星诞、土地诞、鲁班诞等则明显来自中原文化的影响,是古代中原文化的活化石。
福州民间对海上女神林默娘(即马祖,俗呼马祖)和对陆上女神陈靖姑(即临水太后陈夫人,俗呼临水奶)的崇拜和信仰,说明道教对福州民俗影响之深,尤其是数百年来在民间被尊为妇女、儿童保护神的临水奶,几乎深入到民间的家家户户。
信仰民风中的观音诞、地藏王诞等等则充分展示了佛教的渗透。佛、道两教在福州民俗中间付受到信徒们的崇奉,往往一案同供佛、道两神位。相对而言,伊斯兰教对福州的习俗影响较小。
近代以来,在福州的生活习尚中,也受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影响。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则生动地反映了福州人又善于吸收外来文化习尚的传统。
所有的民俗,“都是前人做后人传”(福州俗语),我们一方面继承了先人的民俗文化遗产,一方面 又为下一代人创造新的民俗文化。加上当今包括民俗文化在内的 各种文化空前活跃,新旧民俗交替也不断产生。我们福州也不例外。比如:太平蛋越吃越小。因鸭蛋与 “压乱” 谐音,故福州人 称它为 “太平蛋” 。遇喜宴、生日、饯行、过九(虚龄遇九者)等,都要吃太平面。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胃口越来越小,面对宴席中的 庞然大物 太平蛋,感到 爱莫能吞 。为此,厨师们绞尽脑汁,最终以鹌鹑蛋、鸽蛋代之,这样既细雅, 又有原意,逐渐成为一种新俗。况且鹌鹑与安全谐音,颇有意义,很快被群众接受。
泊来节入侵传统节。近年来,母亲节、情人节、圣诞节 等进口节 大有成为都市新潮之势。福州传统有个“拗九节”,已出嫁的女儿都要在正月廿九煮 “拗九粥”,趁早送回娘家孝敬父母。迄今福州郊县仍保持此俗,但城区的“ 拗九节” 却渐渐被“ 母亲节”所代替,一到这个节,花店生意就格外的好。在酒楼里也 可以看到为父母亲而设的宴席。此外,情人节、圣诞节也在入侵之中。最近福州大饭店拟在今年“七月七夕” 搞中国传统情人节活动,不知是否能逮住情人们的心。
“长一位”要转正 。在传统的宴会上,最长辈者要坐“长一位”。以旧民居厅中(前厅)摆八仙(桌)宴为例,靠左边的为一桌,一桌左边靠里的为一桌一位,即“长一位”,只有年最长、辈份最大者才有资格坐。但现在“长一位” 转正了。不论什么样的居所,也不论八仙桌还是圆桌,凡居中一桌面对门口的当中一位为最大位 。坐最大位者,一为主人,二为职务最高者,三为贵宾中的“头人” ;按年龄、辈份坐“最大位” 的,只有家宴和乡俗活动才有。从左边一桌一位转到当中的“ 中” 一位 ,让年轻人容易理解,当然就要一转到底了。
回扣取代酒包。福州传统宴会有“ 挟酒包” 的习俗,即设宴者除让宾客吃得又饱又醉(福州俗)外,还让你带一大包酒包回去,让父母或妻儿共享,这在食品匮乏的年代是很有意义的。 但在 有钱日日节(福州俗语)的今天,酒包成了赴宴的累赘,带回去也没人吃,只好倒掉。为此人们想出许多改革的办法,先以铝桶、保温瓶等代替酒包,弄得常赴宴者家里此类酒包成灾。但酒包之俗又不可废,无奈之下,只好以现金回扣代之。现在赴婚庆喜宴,你送了大红包,东家回你小红包,内有10元、30 元不等,客人免了旧酒包的拖累,又有了可装入口袋的“ 酒包”,何乐而不为? 凡此种种,许多新民俗正在代替旧民俗,出现了新旧民俗互相交替、同时存在的局面,其中不乏带有革新意义的内容。
闽都文化四大品牌
福州沿海外向的区域特色和渊源流长的历史底蕴,塑造了福州人民顺势有为、爱拼会赢、豪爽义气、恋祖爱乡的优良品质,形成了具有开放博大、兼容并蓄等海洋文明显著特征的城市人文底蕴,孕育出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等四大文化品牌。
昙石山文化
昙石山文化因昙石山古人类遗址而名。遗址位于福州市闽侯县甘蔗镇昙石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实物最多的史前古人类文化遗址。距今5000多年的昙石山文化,堪与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相媲美,并具有海洋文明独特而鲜明的特征。1954年发现昙石山文化遗址以来,已先后进行了8次考古挖掘,出土了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的陶灯等一批重要文物。
船政文化
船政文化指晚清福建船政兴办时期所形成的思想文化成果。1866年创办于福州马尾的福建船政,被公认为“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源地。在其兴办的40多年里,福建船政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建船厂、造兵舰、制飞机、办学堂、引人才、派学童出洋留学等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活动,推动了近代中国造船、冶金、电信、铁路、飞机制造等新式工业的诞生与发展,并在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留下了丰硕的思想文化成果。
“三坊七巷”文化
“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总占地约45公顷,现存古建筑200多座,坊坊相连、巷巷相通,粉墙黛瓦、布局严谨、房屋精致、匠艺奇巧,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中国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沉潜冲和的底蕴。
寿山石文化
寿山石文化以寿山石雕为载体。出产于福州晋安区寿山乡的寿山石是上等雕刻彩石,因其色彩斑斓、温润如玉、晶莹剔透,素有“石之君子”、“国之瑰宝”的美誉,寿山田黄石被誉为“石帝”、“石中之王”。

  • 福州特产是什么?介绍一下当地风俗民情及注意事项
    答:福州特产丰富多样,包括橄榄、福桔、龙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其中,福州角梳是中国传统的名牌产品,曾获得金牌奖和金盾奖。橄榄有丁香、惠圆、长营等名品,福桔鲜红美观,甜酸可口。龙眼、荔枝、芙蓉李、荔枝等也是福州的名果,深受消费者喜爱。福州的饮食...
  • 福建福州特产有哪些?
    答:1、福桔是福建福州的传统特色水果,福桔产地多分布闽江下游两岸,所产的福桔色泽艳红、果美汁甜,又与“福、吉”谐音,备受群众喜爱。深秋初冬时节,闽江两岸层层绿树,枝头缀满红果,色彩斑斓绚丽,人们誉之为“闽江桔子红”。福桔成熟期恰在岁末,福州风俗以“红”见好,且“桔”与“吉”音似,所...
  • 福州特产有哪些?
    答:平潭贝雕是福建福州地区特产,是具有独特艺术的特色传统手工艺品。利用贝壳的天然色泽、纹理、形状,经过艺术构思、磨雕,粘贴而成的工艺美术品,具有贝壳的自然美、雕塑的技法美和国画的格调美。供室内陈设用。
  • 福建四大特产
    答:福建四大特产介绍如下:1、福桔:是福州市市果。福桔产地多分布闽江下游两岸。深秋初冬时节,闽江两岸层层绿树,枝头缀满红果,色彩斑斓绚丽,人们誉之为“闽江桔子红”。福桔成熟期恰在岁末,福州风俗以“红”见好,且“桔”与“吉”音似,所以成为民间吉祥物和贺年赠品。2、大红袍:武夷岩茶,汉族传统...
  • 福州特产是什么?介绍一下当地风俗民情及注意事项
    答:福州特产有橄榄、福桔、龙眼、荔枝、芙蓉李、茉莉花茶、脱胎漆器、木画、木雕、纸伞、贝雕、瓷器等。 福州角梳是中国传统的名牌产品,曾在巴拿马、芝加哥、加拿大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过,荣获金牌奖和金盾奖。福州角梳采用中国南方水牛角和北方的绵羊角为原料。角梳的加工,工艺精细。一把角梳从原料制成产品,需经过...
  • 福州特产有什么
    答:1、闽侯橄榄 橄榄是福州特产,早在唐朝就被列为贡品。初吃福州橄榄,只觉又苦又涩,而回味后却觉得清香、甘甜。福州橄榄产地主要分布在闽江下游两岸,以闽侯、闽清两县的产量最多。橄榄营养丰富,尤富含钙质。橄榄可解酒,解毒,减肥,瘦身,中医学上用为清肺利咽药,主要治疗咽喉肿痛。人们常以橄榄炖肉...
  • 福建最出名的土特产
    答:1. 福建的知名土特产包括福州肉燕、福州线面、福州礼饼、脱胎漆器以及闽侯橄榄等。2. 闽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是由中原汉族文化和闽越族文化交融形成的。它起源于福州,并以福州菜为基础,逐渐融人了闽东、闽南、闽西、闽北和莆仙等地的风味菜。3. 肉燕,又称太平燕,是福州著名的特色小吃,也是当地...
  • 福建福州特产:菠菠粿
    答:寒食的食物各地不同,《三山志》载,福州:“州民踏青,东郊尤盛,多拾野菜煮,谓之菜,亦唐人杏粥、榆羹之意也。”就是肉羹,菜即野菜和肉羹一起煮成的菜粥。菠是福州出产的野产,“菜菠菠粥”后来就演变成“菠菠粿”。至于“青饭”风俗则源于任敦食枳叶染饭成仙的故事。这风俗流传福州已有...
  • 福州有哪些特产
    答:这时林则徐才漫不经心地介绍说,这是中国福建的名菜叫芋泥。 福州有哪些特产5 1、福州茉莉花茶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发源地,已有近千年历史。茉莉花是佛教四大圣花之一,秦汉时随佛教传入东南佛国福州,福州逐渐成为茉莉之都。由于宋代香疗的普及,中医对茶及茉莉花的保健作用充分认识,福州茉莉花茶在此环境下产生,宋朝许多...
  • 福州特产是什么?拜托各位大神
    答:1 橄榄 又称福果、青果。早在三国时期《南州异物志》有载,种植历史悠久。主要产地在闽侯、闽清、永泰等。有檀香、丁香、惠圆、自来圆、长营等名种。橄榄呈纺锤形,绿色,成熟后呈淡黄色。果形秀美,色泽鲜润,肉厚核小。吃起来始涩后甜,越嚼越香,回味无穷,有消食清肺利喉的功效。除生吃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