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的现实借鉴意义

来源: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中召公的谏词运用了哪些比喻,这些比喻对于表达主 ...
答:)比喻生动形象。召公针对厉王的暴政,以“为川”为喻,警诫厉王要尊重民意,体察民情,弭谤犹如壅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寓说理于比喻之中,含有深刻的哲理。把“民之有口”比喻为“土之有山川也”,从积极的方面指出,应当正确认识民“谤”,才能...

召公的谏词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的大意是什么?
答:第二层,具体提出现实问题和政策错误,并指出其后果及影响,以期让君王认清危害和必要性,改正错误。第三层,着重强调君王应该具备的修德、明政、重法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及如何对待得失荣辱等事情。同时,召公也在这一层次中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对未来的期望。《召公谏厉王弭谤》是春秋时期文学...

召公是怎样阻止周厉王压制舆论
答:然而周厉王仍不以为然,自行其是。终于,酿成了大暴动。致使仓皇渡过黄河,逃到彘。公元前828年死在那里。那么召公是怎样阻止周厉王压制舆论的呢?(详见《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是反复规劝,以国为重;二是立足于民,以民为本;三是引喻类推,正反对照;四是洞幽烛微,深入本质。通过这四个层次,...

《召公谏厉王弭谤》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中心论点上有什么相同之...
答:要勇于接纳别人的意见。 故事:召公谏厉王弭谤,说的是权周厉王正确面对谏言,正确疏导,但周厉王不听,终于被流放;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王听从,结果齐国变得非常强盛。不同点 召公谏厉王弭谤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区别 速度速度 谢谢 召公谏厉王弭谤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区别 速度速度 谢谢 最佳答案 不同点:...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的谏言如何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答:召公谏厉王儿棒召公的谏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因为他听取了民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表达方式和写作特色
答:设喻说理是本文最显著的写作特点.文章先写邹忌与徐公比美,接着对妻,妾,客的赞美之词进行了分析,为下文的设喻说理做了必要的铺垫.接着写邹忌讽谏齐王,先丛自己的私事说起,随后以私事比国事,让齐威王从中受到启发。这种由近到远,由小到大,由生活琐事推及国事大事,用设喻来讲道理,表明了只要语言...

召公谏厉王止谤中人物形象分析
答:这篇文章在这一方面适足以成为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范例。 (选自《古文精读举隅》,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有删节) 七、《召公谏厉王弭谤》赏析(陆明) 本文选自《国语·周语上》,是《国语》中的名篇之一,体现了《国语》记言重于记事的艺术特色。 文章以明快而简洁的笔调记述了春秋时期一则历史事件:周厉王施行暴政...

邵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及翻译
答:召公谏厉王止谤 先秦:佚名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障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

为什么说统治国家要让百姓畅所欲言?联系实际分析
答:根据这篇文章,是说如果民众的愤怒积聚到一定地步,就会不可控制。所以要让人畅所欲言。不过现实中根本不是这么回事。首先,周厉王被放逐的原因不是他不让百姓说话,而是他暴虐。即使他让百姓随便说,最后也是要被赶下台的。其次,无论古今中外,统治者都没有倾听每个百姓的可能。一般只要最高统治者能...

召公谏厉王弭谤题目的含义
答:厉王暴虐无道,老百姓议论纷纷,他就派人监查非议他的人,抓到就回头杀掉,后来人们不敢非议他了,十分得意 邵公说这么不行,堵的住人的嘴堵不住心,厉王不听,三年过后,厉王被起义军流放到偏远之地,再也不得瑟了

网友看法:

翟农19449646793: 《召公谏厉王止谤》文中召公谏“弭谤”有何目的? -
旌阳区芮卫:: 《召公谏厉王止谤》文中召公谏“弭谤”有何目的:让厉王明白自己的暴政不得民心后的厉害,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道理进行劝谏.

翟农19449646793: 召公谏厉王弭谤题目的含义 - 作业帮
旌阳区芮卫::[答案] 召公劝谏厉王禁止非议

翟农19449646793: 国语厉王虐召王谏言有何特点,目的是什么 -
旌阳区芮卫:: 《召公谏厉王弭谤》在结构上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文章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

翟农19449646793: 邵公谏厉王弭谤这篇文章中 运用了哪些论据? - 作业帮
旌阳区芮卫::[答案] 首先,以治水为喻,说明“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提出“为民者宣之使言”的主张. 其次,紧扣“宣”字,用排比句式,... 就会“事行而不悖”. 再次,用“土之有山川”和“原隰之有衍沃”作比喻,进一步说“宣之使言”的重要意义,说明“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