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中心论点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所讲的故事内容有什么不同之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7
《召公谏厉王弭谤》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对比

太猛了吧 该不会是老师布置的吧 太恐怖了
召公谏厉王弭谤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阻塞老百姓的嘴,比阻塞河水还严重。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开通水道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身高八尺多,体形容貌美丽。有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里比得上你呀!”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自己信不过,就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跟他坐着聊天,问他道:“我和徐公谁漂亮?”客人说:“徐公不如你漂亮啊。”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自己认为不如他漂亮;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相差太远。晚上躺在床上反复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因为偏爱我;妾赞美我,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赞美我,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威王,说:“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待从没有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不想求得大王的(恩遇)的: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一定非常厉害的。”

  威王说:“好!”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言规劝,宫门口和院子里象个闹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言规劝;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规劝,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征服了别国。”

不同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召公谏厉王弭谤》
出处 《战国策》 《国语》
故事年代 战国时期 西周后期
劝谏者 邹忌 召公
劝谏方式 讽谏 近于直谏
劝谏艺术 《邹》用自己向美、比美、思美的经历,来类比推理,启发对方明白事理
《召》从正反两方面生动阐述防民之口的危害,多用比喻
被劝者 齐威王(开明君主) 周厉王(昏庸暴君)
反应 “王曰:‘善’,乃下令” “王不听”
最终结果 “战胜于朝廷” “流王于彘”
比较以上内容之后,我还指出:尽管邹忌讽谏很有成效,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召公进谏的动机与艺术,因为厉王是一个刚愎自用、暴虐凶残的独夫,无论进谏者的言语如何委婉、动听,他都听不进去。如果年代可以错位,邹忌到周厉王面前,也采用讽谏齐威王的方法,我猜测也拒不纳谏。

要勇于接纳别人的意见。 故事:召公谏厉王弭谤,说的是权周厉王正确面对谏言,正确疏导,但周厉王不听,终于被流放;邹忌讽齐王纳谏,齐王听从,结果齐国变得非常强盛。

不同点

召公谏厉王弭谤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区别

速度速度 谢谢

召公谏厉王弭谤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区别

速度速度 谢谢

最佳答案

不同点: 《邹忌讽齐王纳谏》 《召公谏厉王弭谤》 出处 《战国策》 《国语》 故事年代 战国时期 西周后期 劝谏者 邹忌 召公 劝谏方式 讽谏 近于直谏 劝谏艺术 《邹》用自己向美、比美、思美的经历,来类比推理,启发对方明白事理 《召》从正反两方面生动阐述防民之口的危害,多用比喻 被劝者 齐威王(开明君主) 周厉王(昏庸暴君) 反应 “王曰:‘善’,乃下令” “王不听” 最终结果 “战胜于朝廷” “流王于彘” 比较以上内容之后,我还指出:尽管邹忌讽谏很有成效,但不能因此而否定召公进谏的动机与艺术,因为厉王是一个刚愎自用、暴虐凶残的独夫,无论进谏者的言语如何委婉、动听,他都听不进去。如果年代可以错位,邹忌到周厉王面前,也采用讽谏齐威王的方法,我猜测也拒不纳谏。

  • 谤讥的古今异义
    答:问题三:谤讥古义和今义 古义:《邹忌讽齐王纳谏骸,《召公谏厉王弭谤》。讥 讽,古代是同义,偏向于委婉的劝谏他人,提出意见。谤是流言或者广泛流通的言语。今义:讥是讽刺的意思 谤是诽谤 问题四:古今异义: 明日、窥、私、地方、左右、讽、谤讥、刺(《邹忌讽齐王纳谏》) 豆、钟、是(《...
  • 言字旁打一字 言字旁打一字是谤字吗
    答:1、言字旁打一个字答案为谤字。言字代扣讠,旁明企,即讠+旁=谤。2、谤(读音bàng),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召公谏厉王弭谤》:“厉王虐,国人谤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毁谤。《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温馨提示:通过以上关...
  • 2023年山东专升本大学语文考纲变化?
    答:新增篇目:《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许行》(“有为神农之言”至“而暇耕乎”)《过秦论》《小翠》2023年山东专升本文言文参考篇目:1.《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2.《鞌之战》 《左传》3.《曹刿论战》 《左传》 新增 4.《召公谏厉王弭谤》 《国语》5.《勾践灭吴》 《国语》6.《邹忌...
  • 谤讥古义和今义
    答:“谤讥”的古义为指责、劝谏,偏向于委婉的劝谏他人,提出意见。一般为褒义词。“谤讥”的今义为诽谤、讽刺。恶意的挖苦、攻击别人。一般为贬义词。“谤讥”出自:1、《汉书·师丹传》:“谤讥匈匈,流於四方。”2、元 孛术鲁翀 《范坟诗》:“旧德陈苦辞,往往阨谤讥。”3、 清 朱之瑜 《与...
  • 求中学语文课文目录
    答:文明与奢侈 致蒋抑卮 致朱绍良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兰亭集序 6.赤壁赋 7.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8.游褒禅山记必修25.《诗经》两首 氓 采薇 6.离骚 7.孔雀东南飞 并序 8.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短歌行 归园田居(其一)9.烛之武退秦师 10.荆轲刺秦王 11.鸿门宴 12.召公谏厉王弭谤必修35.蜀道...
  • 古代文学的笔记,要详细的,包括名词解释
    答:《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冯谖客孟尝君》。 2、阅读作品 《尚书》中的《无逸》、《左传》中的《晋公子重耳出亡》、《晋楚城濮之战》、《国语》中的《骊姬谮杀太子申生》、《战国策》中的《苏秦以连横说秦》...
  • 谤_怎么读?
    答:读bàng 基本释义:攻击人,说人坏话: 毁~。 诽~。详细释义:〈动〉1、(形声兼会意。从言,旁声。本义: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2、同本义 谤,毁也。——《说文》。按,谤者道人之实,事与诬谮不同。大言曰谤,小言曰诽,曰讥。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有能...
  • 《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召公谏厉王弭谤》有什么不同?
    答:不同点:《邹忌讽齐王纳谏》 《召公谏厉王弭谤》出处 《战国策》 《国语》故事年代 战国时期 西周后期 劝谏者 邹忌 召公 劝谏方式 讽谏 近于直谏 劝谏艺术 《邹》用自己向美、比美、思美的经历,来类比推理,启发对方明白事理 《召》从正反两方面生动阐述防民之口的危害,...
  • 邹忌讽齐王纳谏跟召公谏厉王弭谤有何不同?
    答:不同点:《邹忌讽齐王纳谏》 《召公谏厉王弭谤》出处 《战国策》 《国语》故事年代 战国时期 西周后期 劝谏者 邹忌 召公 劝谏方式 讽谏 近于直谏 劝谏艺术 《邹》用自己向美、比美、思美的经历,来类比推理,启发对方明白事理 《召》从正反两方面生动阐述防民之口的危害,...
  • 邹忌讽齐王纳谏和召公谏厉王弭谤有什么区别
    答:不同点:《邹忌讽齐王纳谏》 《召公谏厉王弭谤》出处 《战国策》 《国语》故事年代 战国时期 西周后期 劝谏者 邹忌 召公 劝谏方式 讽谏 近于直谏 劝谏艺术 《邹》用自己向美、比美、思美的经历,来类比推理,启发对方明白事理 《召》从正反两方面生动阐述防民之口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