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池被攻破后,为什么守军宁愿选择突围也不愿意巷战?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什么叫历史?

十万个冷知识

中国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提倡在自己重要领域,建立起坚固的防御堡垒,来保障自己领土的安全,依靠堡垒还可以极大的缩小敌人的攻势,城池也成为防守方最重要的后盾。

如果古代城池被攻破后,面临的就有可能是比自己强三到四倍的敌军,虽说古代人还可以靠巷战来拼死一搏,但是守军却宁愿选择突围,也不愿意巷战,这是为什么?

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尽管攻破城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在防守方一直进攻不太顺利,或者是被敌军四处包围,只能依靠城市来进行抵抗,如果守城不能一直顺利进行下去,面临的风险和损失是巨大的,通常城池被攻破之后,守军就是想办法投降或者想办法突围,不会选择巷战。

1.保全自己的军队

一旦城池被攻破,敌军的数量肯定是庞大的,城市防守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地形复杂稍不留神就可能葬送生命,可真面临要巷战的地步,也证明守军已经没有多余的力量来防御。

城池中的大部分地区也会被敌军所控制,他们想要利用巷与巷之间的房屋来进行巷战,是非常困难的,与其这样还不如多想想办法突围出去。

只要能够突围出去,至少人还在,就有机会再次夺回自己的城池,这种情况下,张巡和刘秀就选择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刘秀在面对敌军攻击,看到马上就要面临城破的危险,他选择了带领自己一部分军队突围出去,找到附近的援军,自己在带着援军杀回来,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般一个国家在成立之初,附近肯定会有自己的援军,和自己比较友好的邻国,邻国之间往往会互相帮助,像打仗这种事情,邻国也是在所不辞。

刘秀在当时突围出去也是明智的选择,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如果刘秀在城池内进行巷战,很有可能就葬送自己的生命。

而张巡因为自己周围没有相应的支持,自己就不得不守住城池,因为他已经没有任何退路,最终他和他的百姓全部被杀,相比两种不同的结果,只要还有退路,就不会选择在城中进行巷战。

2.守军会给自己留有退路

一个城池的建设,不会专门为防守而建设,在建设防御工事时,还会给自己留一条逃跑的道路以防不测,为的就是防止城池攻破之后无路可逃,于是修建了这样一条"后路",当抵挡不住敌军的攻势之后,就会率领自己的队伍,从这条路进行突破。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太平军的安庆保卫战,当时城池内只有两万多太平军,虽然安庆的军队大多是骁勇善战,但是遭到清军围攻,陈玉成也是多次率领军队前去救援,但是全部都被清军给抵挡在外。

当时在城池内镇守的核心太平军,全部都死于巷战,安庆城内的两万多太平军也最终在巷战中灭亡。

如果当时安庆守军在城破之后能够及时撤离,太平军或许还能有夺回安庆的希望,古代围城部队也不会把城池全部围住,而是留给他们一个突破口。

因为一旦守军做好巷战的准备,就意味着做好拼死一搏的准备,对于进攻方只是为了夺取城池,并不想把自己的命搭在巷战上,如果守军能够放弃抵抗,进攻方也会放他们一条生路。

二、巷战易攻难守

在古代巷战中,最常见的就是兵刃相见,近身肉搏,这种战斗方式不管是哪一方都有可能面临危险,在巷战中最后的结果就是双方都死伤无数。

在巷战中往往都是谁的人数多,谁就能获胜,但是都落到巷战这种地步,守方肯定会落败,知道结果之后,都会集中力量选择一个突破口,突围出去。

1.面对火攻毫无招架之力

古代的城市建筑,大多都是木制的,如果和敌人打巷战,对方如果直接放火,准备巷战的一方毫无办法,困在火种不仅没有办法脱身,还会被敌人不费吹灰之力解决掉。

除非是为巷战专门建造的房屋,但是在一个城池的发展中,往往不会一开始就按照巷战的标准进行建造。

进行巷战之后,很容易受到攻城方的残忍报复,往往就是烧杀抢掠,最著名的战斗就是清军制造的"扬州十日",在都是木质建筑的情况下,攻城部队没有办法尽快清理防守的军队,为了确保自己的安全,会下令焚烧城池,迫使守军撤离。

一旦下令焚城,准备巷战的防守方,毫无招架之力,在火烤烟熏的情况下,守军的反抗也会不攻自破。

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哪一个将领也不能保证自己的部下,能够不投降敌军,相比出现这样的情况,古代将领往往会下令拼死一搏,杀出一条突破口,来保护上层官员,来保证一个国家还有存活下去的希望。

2.短刃相接,长矛无用

在进行巷战过程中,对于武器的要求也十分苛刻,像长矛这种兵器就不利于巷战,巷战发挥的是它的灵活性,所以进行巷战往往要丢弃长矛这类优质兵器。

越长越大的兵器,非常不利于转移,在面对一些小的胡同或者屋子时,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在准备巷战的士兵,往往会使用短刃。

"一寸长一寸强"短刃虽然灵活多变,但是面对进攻方的长矛,却显得有些鸡肋,在武器上就输给敌人,这也是众多巷战中,大多都是失败的原因之一,作为战争中最重要的武器,如果不能在武器上打败对手,又有什么优势能够存活下去。

面对长兵器的敌人,守军在长矛的围攻下,毫无还手之力,面对如此毫无优势又问题百出的巷战,突围在其中却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给守方带来一丝希望,也不会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

在古代战争中,还没有在巷战中,面对比自己强大的敌人,还能绝地反击,这样的成功案例却一例也没有出现,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为了保全自己的部下,会放弃巷战,寻找突围的机会,来保全士兵的性命。

三、巷战百害无一利

古代打仗一般讲究的是:"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城墙作为最后一道防线,当他被攻破的时候,守军的士气会大打折扣,攻城的敌人也会因攻破城池而信心大增。

面对血肉之躯,又怎么能够抵挡住敌方的攻击,不管从武器还是从性质上来看,巷战都是百害无一利。

1.民众会受到伤害

如果防守一方,一直死守城镇,无疑只会增加敌人的怒火。城池已经失守,本就无脸面对江东父老,更没有必要害了城中的百姓,百姓往往是立国之本,是他们造就了国家,谁也不愿因看见自己的百姓,惨死在敌军手中。

南宋的吕文焕,在城池内坚守了很长时间之后,想到根据蒙古人的性格,如果自己在这样坚持下去,无疑只会增加敌人的怒火,肯定会将整个襄阳城内的民众给杀光。

如果屠城的命令一旦下达,就算反悔也为时已晚,于是吕文焕也没有继续反抗,城破之后选择了投降,这样一来至少可以保证百姓的安全。

在惨烈的攻城之后,城破就意味着要进行大屠杀。因为守城一方的实力相比敌方比较低,在城破之后,部分情况下会选择屠城,这也是为什么守城方能可选择投向或者突围,也不愿意坚守的原因。

在清朝攻破嘉定后,曾经效忠大顺和明朝的李成栋因为其弟在一江战役中被杀,曾经三次下令对城中的平民进行大屠杀,当李成栋攻破嘉定之后日夜炮轰,守城的士兵也是支撑不住这样的攻击,很快就被清军攻破,随后下令鸣炮屠城,三日之后城中满是尸体。

2.城破不突围只能等死

面对血海深仇,或者极力抵抗的敌人,胜利一方往往不会放过他们,"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只有把反抗者全部清除,才能对得起死去的将士,所以一旦城破,防守方如果不想办法进行突围,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在太平天国时期,李鸿章就违反了不杀降的诺言,将投降的人给射杀,就因为之前苏州守将谭绍光被部下汪有为所杀,苏州复克之后,李鸿章为了报仇,被仇恨蒙蔽了双眼。

在古代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因为在侵略别人或者被侵略时,都有过攻城屠城的行为,报复行为也自然而然的发生。

虽然这种报复行为,在古代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当仇恨到来时,这样的屠杀行为还会发生,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守城的一方,不想办法突围出去,自己就算投降也有可能被屠杀。

结语

巷战是古代军事中万不得已不会采取的措施,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池的建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巷战对武器的要求严苛,他们还会丢弃大量的兵器装备,没有武器的加持,最后到来的只能是战败。

既然知道最后的结果,还不如拿起自己的武器,为自己杀出一条突围之路,这也是古代为什么宁愿突围,也不愿意进行巷战的原因。



  • 古代攻城战在城门被破后,为什么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答:因为只有选择突围,才有可能保住有生力量。这主要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城墙一般都非常的高大,如果攻击方没有强大的实力根本无法击败守城的一方。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守城一方占据着非常大的地理优势。在这个时候必须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来攻击城墙最薄弱的一点才有可能攻破对方的城池。然而这也需要攻击一方付出非常...
  • 古代城池被攻破后,为什么守军宁愿选择突围也不愿意巷战?
    答:如果古代城池被攻破后,面临的就有可能是比自己强三到四倍的敌军,虽说古代人还可以靠巷战来拼死一搏,但是守军却宁愿选择突围,也不愿意巷战,这是为什么? 一、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 尽管攻破城门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在防守方一直进攻不太顺利,或者是被敌军四处包围,只能依靠城市来进行抵抗,如果守城不能一直顺...
  • 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呢?
    答:所以古代守军在城门被破之后,也有可能会选择巷战,但往往是在万不得已或者有援军的时刻才会进行巷战。另外进行巷战,这种抵抗到最后一刻的做法,往往会招来攻城方的疯狂报复,这种报复往往就是屠城泄愤。在樊城被破之后,襄阳守将吕文焕便是为了避免城破后百姓被屠杀,才决定向元军投降。至此,长达六年...
  • 为何古代城池攻破后,守军一般会弃城,而不是巷战?
    答:第一点原因是,如果说守城都能够失败的话,那敌军的战力肯定非常的庞大,如果不撤军的话,军队肯定是全军覆灭,基本上是不留什么活口。面对实力比自己庞大几倍的军队,他们自然会选择撤退,如果说不进行撤退的话,造成的损失无法估计,这也就是他们选择撤军,不进行巷战的主要原因。第二个原因是巷战空间...
  • 古代攻城战为什么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答:惨烈的攻城战之后,城破往往意味着大屠杀由于攻城方攻城时一般损耗较大,因此攻破城池后,部分情况下会选择屠城,这也是为什么守城方宁可选择突围或投降,也不选择坚守的另一原因。其中较为出名的就是嘉定三屠、扬州十日。南明弘光元年,清朝顺治二年(1645年)发生在清军攻破嘉定后,曾效忠于大顺和明朝的...
  • 古代攻城战城门被破后,守军为何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
    答:在冷兵器时代,几乎所有的战争武器均设计的是近身作战之用,城破之后,守城方可以进行巷战,依托城内建筑进行近身防守,但这种选择往往是自寻死路。城池被破,入城敌军肯定远远多于守城士兵,在近身作战,没有长射武器的支持下,三五个人,甚至更多的士兵解决一个士兵是没有问题的。这样的巷战几乎是没有...
  • 为何古代城池攻破后,守方一般会弃城而不是留下进行巷战?
    答:其实古代的失败的城池之所以弃城逃跑或者投降,主要有三个原因——能够保全性命,敌军多半斩草除根,保全更多的百姓!保全性命:战争之中双方的杀戮在所难免,而且双方的战斗会非常激烈,那么一旦城池即将被攻破,很多士兵便会主动的弃城逃跑,甚至有个别的将领也曾70淘宝在甲午中日海战之中,驻守广州城的...
  • 为何古代守城战中,宁愿派兵去堵门也不直接把门堵死?
    答:在古代战争剧中,经常会出现攻城战。而在攻城战中,往往会有攻打城门的桥段。攻城一方,往往会冒着箭雨,推着冲车,力图攻破城门;而守城一方,一面在城头向下射火箭,一面派兵在城门口严阵以待,防止城门被敌军冲开。因为他们明白,一旦城门被攻破,城池也就攻陷了。看到这里,很多读者便向我提出疑问...
  • 古代攻城战城门被破后,守军宁可突围撤退也不肯巷战,为什么?_百度...
    答:首先,最难攻的城门丢失后,士气极易崩溃 在攻城战中,城门往往是守军可以以少胜多的天然屏障。历代军事家,都集中重兵进攻,为此发明各种攻城装备。而守城一方也会为此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以应对对手的进攻。然而,一旦城门被攻破,对守军一方的士气打击非常沉重。在占据地利之时依然无法抵抗对手,没有了...
  • 攻城时第一排士兵明知必死,为何会选择勇往直前?
    答:第二个原因便是身后有督战队,在战场上肯定有怕死的士兵,在古代战场上,一般都有将军的亲兵作为督战队,士兵如果没有接到命令就撤退的话,一定会被督战队斩杀。那么装死行不行,其实也不行,装死的话容易被城内守军的流矢射死,而且很容易被同伴踩死。就算都没问题,敌我双方无论谁取胜,最后都会打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