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刺参(刺身)?为什么这么叫?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4-30
刺生是什么?刺身呢?那刺参又是什么意思?

刺生和刺身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指的都是生食的肉类,通常是以海鲜为主,包括鱼、虾、贝类等。这些肉类通常会切成薄片,搭配蘸料食用,口感鲜美。
而刺参是海参中的一种,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海产品,具有补虚养身、防癌等功效。虽然刺参和刺身都是由海鲜制成,但是它们在口感和食用方式上有所不同。刺身通常是生食,而刺参则是经过煮、炖、蒸等烹饪方式处理后熟食的。

刺身指的是生鱼片
刺身
说法由来: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时,由于去皮后的鱼片不易辨清种类,故经常会取一些鱼皮,再用竹签刺在鱼片上,以方便大家识别。这刺在鱼片上的竹签和鱼皮,当初被称作“刺身”,后来虽然不用这种方法了,但“刺身”这个叫法仍被保留下来。刺身就是指鱼脍、鱼生、生鱼片之类的东西,指将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直接食用的菜品。
生鱼片为世界多地起源,日本古代为渔猎加农耕文化,有传统生食习惯,《东夷列传-倭国传》记载倭人生食海物,即生鱼片。生鱼片在中国古代是常见的鱼类菜品,后来在古代逐渐式消失,可能是因以淡水鱼为食材的关系。一般淡水鱼寄生虫多于海水鱼。
刺参
(海产品)
本词条由“科普中国”百科科学词条编写与应用工作项目 审核 。
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俗称 “沙噀”。海参纲,刺参科。体长20—40厘米。体柔软,呈圆筒形,色黑褐、黄褐或灰白。背面隆起,有4—6个大小不等排列不规则的圆锥形肉刺。腹面平坦,有三行管足密布。口位于前端,有20条总状围口触手。体壁内骨骼退化成微小骨片。喜生活于海底岩石下,或藻类丛间,作迟缓运动。有夏眠习性。水温过高或混浊时,常自肛门排出内脏,如环境适宜,2个月左右能再生。中国北方大连、山东沿海多产。多制成干品,为名贵海珍品。现已开展人工养殖。[1]
种类概述

刺参科包括Stichopus和Thelenota两个属,Stichopus属下面包括绿刺参(Stichopus chloronotus)、糙刺参(Stichopus horrens)、刺参(Stichopus japonicus)和花刺参(Stichopus variegates)。Thelenota属下面只有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4]

梅花参
梅花参(Thelenota ananas)又称“凤梨参”,因其体表刺多而尖,
肉刺基部相连和呈“梅花”状而得名,体色纯黑或嫣红;为中国南海所产海参最好最大的一种。
绿刺参
绿刺参(Stichopus chloronotus)又称“方刺参”“方柱参”“海棒槌”
或“海老鼠”等,属于海参科,主要产于中国的北海及海南岛一带;其体呈四棱形,而每个棱面都有一行圆头小刺,色泽土黄略发红,个体不大。
花刺参
花刺参(Stichopus variegates)又称“黄肉参”“白刺参”“方参”等,
花刺参
它们都为南海很普通的食用大连海参,它体长20-40厘米,参体呈圆筒形,背面排列大小不一的肉刺(疣足),腹部平坦,管足密集,口位于前端,偏于腹面,有楣状触手20个,触手均偏于背面;属“刺参科”,产量较高,品质较好,但过于软嫩。

  “刺身”是日本的传统食品.

  一 刺身及其附带物品。

  1.刺身的材料和形状。刺身最常用的材料是鱼,多数是海鱼。常见的是金枪鱼(鲑鱼)、鲷鱼、比目鱼、鲣鱼、鱼春鱼、鱼参鱼、鱼师鱼、鲈鱼、鲻鱼,等等;也有鲤鱼、鲫鱼等淡水鱼。在古代,鲤鱼则是刺身的上品。但刺身并不限于使用鱼,所用材料的范围很广,有螺蛤类(包括螺肉、牡蛎肉和鲜贝),有虾(一种红色的甜虾)和蟹,有海参和海胆,还有鸡肉(sasami,鸡胸脯嫩肉),甚至有我们想象不到的但又很贵重的鹿肉和马肉。是不是就到此为止了呢?不,居然还有我们俗称“魔芋”的植物“蒟蒻”。至于早期,据说还有蔬菜,也可以作为刺身的材料。

  再深入一步,即使是鱼的刺身,除了用一般鱼类所制成的生鱼片之外,还有用一些特别的鱼制成的刺身,例如章鱼、鱿鱼、墨鱼、鲸鱼也是常见的材料。鲸鱼可以片成较厚的鱼片,但章鱼、鱿鱼和墨鱼却不能片成鱼片,而是利用这些鱼自身的体形切成不算太薄的鱼块,当然也可以算成鱼片。除了鱼片,还有整鱼,一些长不大的微型鱼,如果生吃、活吃的话,也就是一种美味的刺身。鱼肉之外,还有生鱼子,也可以成为刺身。至于香港人食用的生鱼翅,在日本人看来也是一种刺身,必须用刺身去翻译指称。

  刺身的形状不外乎片、块、条,一般要根据材料而定。鱼肉细腻的可切成薄片,也比较高级。一些大鱼,肉质较粗的就切成较厚的片(几乎可称为“块”了)或小长条。这些鱼的皮一般都去掉,但是也个别鱼的特殊做法是保留鱼皮的,例如在鲷鱼上浇热水的一种刺身(名叫“鹿の子作り”,其做法叫“烧霜作り”)。至于章鱼之类只能根据各部位体形切成各不相同的块了。还有的刺身,如牡蛎、螺肉、海胆、寸把长的小鱼儿、鱼子之类,则就无须劳动快刀,可以整个儿地食用。

  从上所述,我们翻译成“生鱼片”就其通常情况来说是可以的,生鱼和薄片状毕竟是最常见的形式。这样的翻译“虽不中亦不远矣”。

  2. 刺身的数量、佐料和盛器。除了食物本身外,刺身的特点还可以从数量、佐料、器皿三方面去观察。

  刺身的量不会太大,仅仅是一次用餐里的一小部分,最初的原因是刺身比较贵,以后就成为一种规矩,以此显示其身份。

  刺身的佐料大致有这样几种:酱油,山葵泥(浅绿色,类似芥末,日语称为wasabi),醋,姜末,萝卜泥,酒(一种“煎酒”)。在食用动物性刺身时,前二者几乎是必备的,后数者则视乎地区不同以及各人爱好和食肆特色增减。酒和醋在古代则几乎是必需的。有的地方在食用鲣鱼(katsuo)时使用一种调入芥末/芥子泥的酱油。在食用鲤鱼、鲫鱼、鲇鱼(ayu)时放入芥子泥、醋和日本黄酱(miso,汉字“味噌”),甚至还有辣椒末。

  盛刺身的器皿必须用浅盘,现在一般是陶瓷浅盘,形状则五花八门。根据器皿质地形制的不同以及片切、摆放的不同,可以有各种命名。

  二 刺身的名称。

  1.刺身的早期名称。 刺身至少在十四世纪末已经产生,并已相当流行。最早使用“脍”(namasu,也作鱼会)字来概括刺身和类似食品。“脍”是指生的鱼丝、肉丝,也可指醋泡的鱼丝、肉丝。而sashimi(刺身)在那时只是指“脍”的一种烹调技法。只是到了酱油传入日本并广泛使用后,“刺身”(sashimi)才发展成指称类似目前刺身的名称。

  2.刺身的书写形式。“刺身”二字是用训读汉字书写的形式;古时也常用假名书写(如《御汤殿上日记》文明十五年十月一日,即公元1483年)。前两个音节sashi现在用“刺”来书写,那完全是一种想当然。最初写法并不稳定,古代曾经使用过“指味、差身、差味、差酢、刺子、刺躬”,读音都是sashimi,较多的是用“指身”来书写(见《铃鹿家记》,应永六年,即公元1399年)。“指”读音也是sashi;后来觉得与“指”无关,而是动刀子的,于是找到了有立刀旁的“刺”,于是也就把sashi解释成“切拼盘”和“切好并摆好”。这确乎有点俗词源学的味道。后一个音节mi 倒是多用“身”来书写,意思是指肉。至于用“味”来书写,则显然也是望“音”生义的想当然。

  3.刺身的异名。“刺身”原是关东地区的称呼,有的时候也被称为“uchimi”(“打身”,义为覆盖物)和“tsukurimi”(“作身”,义为拼盘。是关西的一种称呼,一般简单称为tsukuri;也可称为tsukuritoiu)。

  至于“刺身”一词在日本还有多种方言的语音变异,如:富山县的sashin和shyashin;八丈岛的sasumi;静冈县、鸟取县的shyashimi。

  三 “刺身”的语源。据现在了解,sashimi(刺身)一词是日本室町时代(1392-1573年)开始产生的。关于这个词的来源有许多种说法:

  一种解释是“刺身”是tachimi的转音。tachi是日本的刀的称呼。(《言元梯》)

  一种解释则认为“刺身”是“左进”之义。(《黄昏随笔》)“左”的音读是sa;“进”的音读是shin。富山县正好把“刺身”读成sashin。

  一般的解释是:“刺”为切成小块或薄片,或解释为切成并摆放成拼盘。至于“身”则大多解释为肉。

  另一种解释是:“刺”是串起来的意思,因串起鱼腮而得名;而“身”就是腮的称呼。

  此外,还有将“刺身”解释为覆盖品,因切成薄片的鱼肉可以在做寿司时覆盖其上而得名。

  1954年12月21日郭沫若曾在日本《朝日新闻》上发表《刺身论》。郭认为:sashimi来自中国语的“三渗”。所谓三渗可能就是用酱油、醋和生姜汁三种来食用生鱼片。他说:samsham(三渗)的发音因日本人不能发鼻音而说成sashimi。正如日本人把“甘”(kam)发成ama,把“暗”(am)念成yami那样。这个解释十分符合郭沫若的十分浪漫和想象力超常的特点,可惜的是,至今还没有发现什么具体的材料可以支持他的说法。

  比较有价值的是日本安田德太郎的在《〈天孙族〉附表》中的考证,他指出:“肉”在马来地区的Suman语里称为sich,在Sakay语里是sach,在喜马拉雅地区的Repucha语中则是man。sich,sach可以同 sashimi 中的 sashi 相联系, man 则可以同 sashimi 中的 mi相联系。他认为在这前后两种语言里存在着日语sashi 和mi的来源。

刺参(刺参科)Stichopus japonicus

[地方名]灰参、灰刺参。

[形态特征]一般体长 20厘米,呈圆筒状。背面略隆起,有 4~6行排列不规则的大小圆锥形肉刺。腹面平坦,管足密挤,排列成3条不规则的纵带。口周围具触手20个。一般背面为黄褐色或栗子黑色,腹面为黄褐色或赤褐色;有的体表为绿色、紫褐色、灰白色。

干品体呈圆棍状,两端钝圆,腹面较平坦,背部开膛,背面有4~6行纵刺。浅黑或浅灰色。每500克含35只以内为一等,含36~55只为二等,含56~76只为三等。参体肥壮、饱满、顺挺,肌肉厚实,肉刺挺拔鼓壮,体表无残迹下陷缺刻,刀口处向紧厚外翻者为上品。参体枯瘦肉薄、坑陷大、歪曲不挺直,肉刺倒伏、尖而不直、圆椎偏小,体表有溃烂残迹者为次品。

[产地、产季]辽宁、河北、山东沿海产量较多。春、夏、秋三季均生产。

[经济价值]刺参是我国的特有品种,品质好,为我国海产八珍中的第一珍。每500克于参水发后可出水参3500~4000一克。
参考资料:http://www.usermall.com/vplay/usermallclub/6TieDetail1.asp?ClubArticleID=692&ClubID=65

刺生和刺身的意思是一样的是生吃。是一种烹调方法

用专用的盛器把冰块拍碎用保鲜膜封住把鱼,龙虾的肉片成薄片放在冰块上。

带芥辣,海鲜酱油等调料调成汁。一起上桌

刺身是日文
生鱼片

泊来词汇,像“物语”一样,在日文里有它自己的读法和意思
但用在中国就有了更广泛的意思了,一般是指生吃的肉类薄片

刺生和刺身的意思是一样的是生吃。是一种烹调方法

  • 海参和刺参是一种东西不?
    答:刺参是海参的一种 海参分为刺参科和光参科
  • 海参有没刺的吗
    答:海参是常见的一种海产品,通常煲汤之后食用是非常补身体的。我们经常看到的海参身上会有像长刺一样的凸起,这种叫刺身,其实还有一种无刺的品种的海参叫做光参。海参可以抗疲劳、降血脂、增强免疫力,但是不要小孩子是不能吃...
  • 生吃为什么叫刺身
    答:刺身这个名称传统上用于生鱼片,看起来像是肉从身体中刺出来,所以得名为刺身。刺身是一种传统的日本料理方式,指的是将新鲜的生鱼片切成薄片并以生吃的方式食用。刺身的名称来源于日语中的两个词汇,刺(Sashi)意为刺穿或...
  • 有人说:带刺的海参叫刺参,是最具有营养价值的海参,不带刺的叫光参,也叫...
    答:光参又名海茄子(又称茄参),因为身上没有刺又被称为光参,是可食用海参的一种,产自中国南海、日本海域等,其口感与刺参相差无几,但营养成分与刺参相比却是天壤之别,不但同种营养素的含量相差巨大,而且刺参含有光参体内所不...
  • 刺身是什么意思?
    答:海胆、蟹、贝类、牛肉、马肉等肉类利用特殊刀工切成片、条、块等形状,蘸着山葵泥、酱油等佐料,直接生食。中国一般将“刺身”叫作“生鱼片”。在20世纪早期冰箱尚未发明前,由于保鲜原因,很少有人吃,只在沿海比较流行。
  • 什么是刺身?刺身吃法?
    答:刺身说法由来:日本北海道渔民在供应生鱼片时,由于去皮后的鱼片不易辨清种类,故经常会取一些鱼皮,再用竹签刺在鱼片上,以方便大家识别。这刺在鱼片上的竹签和鱼皮,当初被称作“刺身”,后来虽然不用这种方法了,但“刺身...
  • 刺参和海参哪个好
    答:刺参是海参的一种,刺参是野生海参,我们通常说的海参指的是圈养海参,也叫养殖海参。他们的不同点体现在:生长环境 刺参(野生海参):生长于深海区域,没有污染,由于天然的环境的因素,受潮汐影响,海参没有固定的食物,...
  • 海参又叫什么
    答:海参又叫刺参、海鼠。海参,属海参纲(Holothuroidea),是生活在海边至8000米的海洋棘皮动物,距今已有六亿多年的历史,海参以海底藻类和浮游生物为食。海参全身长满肉刺,广布于世界各海洋中。我国南海沿岸种类较多,约有二十...
  • 什么叫刺身?
    答:刺身就是指鱼生之类的东西,指将新鲜的鱼贝类生切成片,蘸调味料直接食用的菜品。生鱼片为世界多地起源,日本古代为渔猎加农耕文化,有传统生食习惯,《东夷列传-倭国传》记载倭人生食海物,即生鱼片。生鱼片在中国古代是...
  • 刺身是什么意思
    答:近些年,随着餐饮业国际间交往的增多,世界各国好吃的东西都能在国内找到。刺身也是这样,它已经从日本料理店走进了数量众多的中高档中餐馆。其次,刺身最常用的材料是鱼,而且是最新鲜的鱼。常见的有金枪鱼、鲷鱼、比目鱼、鲣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