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一定要观想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学佛一定要观想吗

不用,观想是用意念在修,修不成的,要无相,无意念的修才行。

佛学.学佛、禅/拜佛 ←点
http://tw.myblog.yahoo.com/chinese1medicine-western2medicine/article?mid=650&next=647&l=f&fid=22

——佛法、佛学、学佛、修行、禅——

【问】∶为何要学佛?
【答】∶
学佛,就是要学成佛,就像学英文,就是要英文跟老师一样好。

【问】∶何谓‘佛法、佛学、学佛、修行、禅’?
【答】∶
学佛修行分两部份∶
1.内在的∶让佛性教佛性〔灵魂教灵魂〕。由千百亿化身的肉身师父传法给你,传法时不讲话,得法时头脑也不知道,并打坐观光及观音。此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真的是无字天书,要学这部份才对。这点最重要,好比大楼的钢骨,没有钢骨,楼房顶多盖个二层;没有这点,都只能算是普通法,也只能在三界内游来游去〔大部分都只在第一界游来游去〕。这是真正的佛法。惠能几乎只靠这个而已,因为他在五祖的身旁才几个月而已,16年成佛。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之解释∶跟随在世明师印心修行才能成佛 or
http://hk.myblog.yahoo.com/yhn19941/article?mid=282
●通关密语∶迎来光音路,神国在眼前 or http://tw.myblog.yahoo.com/chinese1medicine-western2medicine/article?mid=503&prev=540&next=435&l=f&fid=22
●血脉论第6问∶【佛即是道,道即是禅。】
●血脉论第5问∶
【三界混起,同归一心,前佛后佛,以心传心,不立文字。】
●金刚经无得无说分第七∶【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破相论第12问∶
【是故求解脱者,
以身为炉;
以法为火;
以智慧为巧匠;
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
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
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有提及【法】

2.教理∶认识老师的教理。为了教导我们的头脑用,只能算是附带品,但是如果没有教理的话,进步会比较慢,观念不易改...。

【问】∶学佛要念经典吗?一定要在世明师吗?
【答】∶
现代人不知找明师,多抓住经典不放。这就好比盖大楼只用砖块水泥,却舍弃最重要的钢骨;因为研究经典,就好像在做学问,很物质〔第一界欲界的特点〕。这是用心智意念在修,无法成就无眼耳鼻舌身意的等级,。所谓煮沙不能成饭,念经拜佛如果能严守五戒,也只能修得人身的果报,神秀就是个例子。
●楞严经01-18∶【犹如煮沙,欲成嘉馔,纵经尘劫,终不能得。】
●血脉论第1问∶【若不急寻师(指能传法的在世佛),空过一生。然即佛性自有(指众生皆有佛性),若不因师,终不明了(指只有在世佛才能让人开悟明心见性)。】
●六祖坛经般若品第二 ∶【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须假大善知识示导见性。】、【然须传授,从上以来,默传分付,不得匿其正法。】
●血脉论第6问∶【若见本性,不用读经念佛,广学多知无益,神识转昏。设教只为标心。若识心,何用看教?】
●老子: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最上乘论第9问∶【但了然守本真心,妄念云尽,慧日即现;何须更多学知见?】

【问】∶身口意清净,戒律清楚,以戒为师,不能成佛吗?
【答】∶
身口意很难修,这是用眼耳鼻舌身意在修当人道或当天道的福报,不是无眼耳鼻舌身意的解脱成佛的佛法。身口意再怎么修都无法完美,因为我们时时都在造业障,意念更是天马行空,无法控制。
●破相论第6问∶【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意即念经吃素守五戒只能轮回再当人。
●楞严经04∶28∶【逆流深入一门,能令六根一时清净】
●破相论第6问∶【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若再加上行善,也只能升天,还是无法出三界,如何能成佛?
【以戒为师】是释迦牟尼对他的已印心徒弟讲的。
●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再说累世的业障还在,只有明师才能为我们清付,故●血脉论第8问才说∶【若不见性,念佛免报(免除业报)不得,非论(更别说)杀生命。若见性(印心)疑心顿除(坚心修行),杀生命亦不奈它何。】
●修苦行不能消除业障:or
http://hk.myblog.yahoo.com/yhn19941/article?mid=260

可以。中国人祖祖辈辈大多数人信佛,但真正有正式皈依的居士,是少数。当今的情况,也是如此。
学佛,能够皈依,就是正式的佛弟子。不皈依,也可以学佛修行。
另外,皈依,是指三皈依——皈依佛、归依法、皈依僧。这三条很容易做到的。有人把“皈依”与“五戒”混淆在一起,是一种误解。
五戒居士所受的戒律,包括三皈依之外,还有五条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学佛之人如果做不到这五条戒律,可以只受“三皈依”。
历史上著名的苏东坡、丰子恺,梁启超,白居易等等,就是三皈依居士,他们都没有断酒肉的,但他们都是学佛的高手,写过很多佛教文章,作过很多禅诗。

四文:释迦如来不付嘱余行,唯以念佛付嘱阿难之文。

这条文也是引自《观无量寿经》。《观经》讲的内容非常广博,讲了十三定观,又讲了三福九品,其中也讲到念佛,那么释迦牟尼佛的心意,是要把什么法门交代给阿难呢?释迦牟尼佛在这部《观经》结尾,要流通的时候,把这部《观经》的要点做了一个总结,交代给阿难,念佛以外的观想、三福、九品,就不付嘱给阿难了,而唯独把念佛——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把这个法门交代给阿难,付嘱给阿难。交代阿难,也是让阿难传承给我们所有的众生,因为阿难是经藏的结集者。

贵——当然是念佛尊贵,释迦牟尼佛不会把不尊贵的付嘱下来;那么,念佛和余行比,哪一个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意呢?当然念佛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意。所以唯付嘱念佛。

为说念佛而说诸行

那何必要讲其它的修行法门呢?虽然其它的修行(种种杂行杂善)回向往生不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意,但是由于众生的根机各有不同,有的人喜欢观想,有的人喜欢打坐,有的人喜欢诵经,为了顺应这些众生的根机,所以讲种种的修行。「啊,你们都修得很不错,很有功德,不过,光靠这样的修行解脱生死还很难,现在有一个好办法,你可以原地不用改变,把你修行的功德回向求生极乐世界,一定能往生!」这么一讲,喜欢打坐、喜欢诵经、喜欢参禅、喜欢持咒的人,「哎!好啊,我也在怀疑当中,不能解脱怎么办?原来这样回向可以往生,功德很大!」他就高兴了,他就进入净土门了。所以,用种种的善法,摄受种种众生的根机,然后引导他们进入净土门。

那么,进入净土门之内呢?就好像这个人已经上了一个台阶了(一下子跨两步跨不上来,先跨这一步),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就要对你说了:「既然愿生西方极乐世界,众生自己所修的固然不错,可是如果和阿弥陀佛的六字名号相比,那功德是太小了,那不如乘弥陀誓愿、专念弥陀名号去往生,顺彼佛之本愿,蒙彼佛光明摄取,十方诸佛也赞叹护念,那你看怎么样啊?」这个人一听,「好啊,那我现在愿意专修念佛了。」由这样的次第,慢慢引导进来。

所以,为说念佛而说诸行,说诸行首先是引导各类不同众生的根机。

我们大家专修念佛,也愿意和别人讲念佛,不相信你出去试试看,你先告诉他专修念佛,他不一定能接受,你要赞叹他的修行很有功德,说「你回向到极乐世界,肯定往生」,他就高兴了,笑逐颜开,「那我愿意去!」慢慢地再告诉他专修念佛,是这么一个说法的次第。经文是这样的:

《观无量寿经》云: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一部经典,如果没有祖师解释,我们是看不懂的。那么这一段文也只有一句话,但是,善导大师就是从这段文里边看透整个《观无量寿经》的宗旨。

这一部《观无量寿经》可能一般人比较陌生。有一部录像带,叫《佛典故事》其中讲到《观无量寿经》。

《观经》因缘

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的时候,王舍城里发生了悲剧。有位王子,叫阿阇世,听了提婆达多(提婆达多谤佛、谤法)的教唆,要篡夺王位,提婆达多怎么跟他说呢?「你父王对你并无恩德,如何如何……你把你父王除掉,做新王,我把释尊除掉,做新佛,我们新王新佛共同治理天下,不是很好的吗?」阿阇世王听信了教唆,就把父王关起来,要把他饿死。

这中间也是有因缘的:他的父亲叫频婆娑罗王,年老的时候没有儿子,碰到一位相士(算命看相的),就问他说:「我什么时候可以得子?」

相士说:「在某某山中,有一位大仙人,正在修行,这位仙人三年之后将要死去,死后要投胎王宫,做为大王的儿子。」

频婆娑罗王说:「还要等三年,时间太长了,我也年老了,希望他快来做我的儿子,将来长大,我可以把国家传给他。」于是就派人去和这位仙人商量,说:「某某,你现在在国王境内修行,都是承了国王的福德,现在请你早一点到王宫投胎,做为国王的王子。」

仙人说:「你回去禀报大王,我还有三年,现在不能去。」

使者就回来禀告大王。大王听了,说:「这怎么可以?我告诉他是尊重他,在我的国家之内,所有的人都要听我的命令。你再去请他,马上就来!如果他不答应,你就把他杀掉,他死了,还怕不来做我的儿子吗?」

这样,使者又去了,问仙人。仙人还是不答应。不答应,使者就拔刀把他杀掉了。仙人临死前说:「大王今天以心口杀我,我将来虽做王子,也必然以心口来杀他。」

仙人被杀了以后,就投胎到王宫。韦提希夫人就有孕了。

有孕之后,相士又来了,说:「夫人怀的确实是位王太子,不过这位王子于国王有损,可能要伤害国王。」

频婆娑罗王一听,说:「没有关系,我的国家都是他的,只要他能做王子,继承王位就可以了。」虽然这样讲,但仔细一想,还是有点心神不安,就和韦提希夫人商量:「生孩子的时候,从高楼上对着天井生下来,不要接他,让他掉在地上摔死,这样,外人也不知道,我们也不受恶名。」

韦提希听从了国王的意见,从高楼上把他生下来,结果摔下来没有摔死,只摔断了一个小指头,所以叫阿阇世,阿阇世的意思是「折指」。

是这么一段经历。

提婆达多知道这段经历,就教唆阿阇世太子说:「太子,全国的人都喊你阿阇世王子,你知道什么意思吗?」

「我不知道啊。」

提婆达多就跟他讲:「连这个都不知道,我都为你感到忧愁啊!名声不好听啊!」然后把过去这一段经历讲给他听,挑拨他和父王的关系。

阿阇世太子一听,就很气愤,把父王关了起来,不让任何人进去。

他母亲韦提希夫人当然很眷恋她的丈夫,就洗得干干净净,身上涂上麦?,璎珞里面装上葡萄浆,用衣服盖起来,就到里边去,给大王送吃的喝的。

过了七天,阿阇世回来说:「我父王现在还在不在啊?」

守门人讲:「先王现在还活着,很健康。」

「为什么呢?」

「国太夫人每次进来,我们不好阻拦,有得吃,而且先王在牢里,向释迦牟尼佛的方向请求受八戒,请求受法。有富楼那沙门,他们都有神通,从空中而来,我们也禁止不了。先王又有吃的,又有法。法能够让他的心神得到安定,食物又能让他的色身得到营养,不仅没有死,还更健康了。」

阿阇世一听,非常气愤,说:「我母是贼,与贼为伴!」他就怀着一颗非常愤怒的心,提着宝剑就去找他母亲,按剑就要杀她的母亲。这是五逆之罪。

这时,有两位大臣劝谏说:「自古以来,为了争夺王位,有谋害父王的,从来没听说过谋害母亲的,如果你这样做的话,太给我们丢脸了,我们不愿意像你这样的人做我们的国王。」大臣就不拥护他了。

阿阇世心里就害怕了:那怎么办?他们都不拥护我了。这样,他才把剑收起来,他母亲就捡了一条命。

虽然捡了一条命,韦提希夫人还是被关了起来,在深宫之中,没有自由,你说她忧愁不忧愁?一方面,丈夫频婆娑罗王没有人送吃的,一定会饿死;另一方面,儿子这样不孝顺,竟然要杀害她!

她虽然贵为国太夫人,但人世间的一切痛苦都加在她的身上,她觉得心中十分忧郁。所以,在牢房里边泣不成声,向着释迦牟尼佛的方向(因为平时拜见过佛,供养过佛)哭诉:「如来世尊!我罪障深重,怎么生了这样一个儿子?如果我有自由的话,一定去拜见佛陀,请您老人家开示我,安慰我,可现在我被关了起来,失去了自由之身。如果佛能了解我的心意,请派目犍连和阿难来为我讲法,安慰我的心。」

她这样一起心动念,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就派目犍连和阿难(他们都有神通),从空而来,飞入王宫;释迦牟尼佛从灵鹫山隐没,从王宫里就出来了。

韦提希夫人在王宫里边,正在那里哭泣嗑头,伤心不已。她一抬头,啊,释迦牟尼佛就在眼前,身紫金色,坐着百宝莲花的宝座,阿难、目连,左右各一个,而且王宫当中显现广阔无边的境界,有很多天人都在空中,要来闻法,因为天人都知道:佛来到王宫,一定有殊胜的教法要讲。

韦提希一看见释迦牟尼佛,心中更是悲叹,无以自拔,无法抑止,在佛的面前嚎啕痛哭。「世尊!我怎么这样的命苦!我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坏事,怎么生了这样一个儿子!」(韦提希夫人像我们一样,也是凡夫,连因果都忘记了,忘记了当初要把儿子摔死,她说她没干坏事)「佛啊,请告诉我,哪里有净土?我要到净土去,我不愿呆在这个地方,这是恶世界,恶人充满,我不愿将来见到恶人,听到不好听的声音。」你看,连自己的亲生儿子都要害自己,何况其它的人呢?所以,她一心要到净土去,愿意去往生,她不愿意呆在这个娑婆世界。

释迦牟尼佛也没有回答韦提希夫人,就用神力从眉间放出光明,遍照无量世界,光明回到头顶,化为金台,如须弥山,显现十方诸佛净土景象。韦提希像看电影一样,很清楚,其中特别是西方极乐世界非常的美妙,韦提希夫人就讲:「世尊,这些国土都很清净庄严,都有光明,不过我选中了极乐世界。」这个地方,也不是韦提希夫人自己有智慧选择,是释迦牟尼佛用神力加持她。其它的国土虽然都很好,但特别把极乐世界的美妙精华显示出来。

定 善

韦提希夫人说:「我今愿生极乐世界,愿佛告诉我,如何思惟,如何正受。」经云:「唯愿世尊,教我思惟,教我正受。」所谓「思惟」、「正受」都是指观想,「你告诉我,怎样观想去往生?」因为韦提希夫人听闻过佛法,但还不知道称念弥陀名号去往生,以为要通过观想,以为观想的功德殊胜(一般人都这样认为),这样才可以去往生。

释迦牟尼佛就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讲了十三定观,因为韦提希夫人问的是定观,所以,讲了日想观、水想观、宝地观、宝树观、宝池观、宝楼观、华座观,华座观后面是像观,观想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宝像;然后是真身观,观六十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那么高的阿弥陀佛真身;然后是观音观、势至观、普观、杂观,一共十三观,这叫定观。

散 善

定观之外,韦提希夫人没有请求散善。释迦牟尼佛亲自开散善,即三福九品。为什以开散善呢?因为能修定观的人很少,不入禅定是观不成就的,所以,不等她来请求,释尊自开三福之门,以摄散动根机。三福大家会不会背?

第一福叫世福,世间的善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第一句「孝养父母」,我们生而为人,当然应该孝养父母,在世间福报中,把这放在第一;我们做人,也是老师教育培养出来的,所以要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四句叫世福。世福是世间不管信不信佛教,都知道是善事,「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当然都是善法了,「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是通途的善法。

第二,戒福,即受戒善法,「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三句。「受持三归」,归依佛、法、僧三宝了;「具足众戒」,五戒、八戒、菩萨戒,出家人有比丘戒、比丘尼戒,一切大乘、小乘戒都具足,或受多分戒,或受少分戒,或受全分戒,或受大乘戒,或受小乘戒;「不犯威仪」,佛法里不仅有大的行为要求,也有细小的要求,所谓「八万四千细行」,叫威仪。这叫戒福。戒福是佛教内部特有的善行,那就比世福更高了。

第三,大乘行福,这是大乘佛法的内容,「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这四句。「发菩提心」是一般圣道法门各宗各派都要求的,很殊胜的。你不发菩提心、不愿广度众生,怎么成佛呢?所以要发菩提心;「深信因果」,因果有二种:一个是世间因果,一个是出世间因果,要深信。我们很多人讲信因果,都很浅,甚至烦恼一来,稍微有点不如意,就不信因果了,像刚才(所说的)韦提希夫人,她就不信因果,她说:「世尊哪,我没干过坏事啊,怎么生了这样的儿子啊?」(以前所做的事)她忘记了。平时讲得很清楚,「我信因果哎,我信佛教哎」,其实大家连「信因果」这三个字都不容易做到,若果然深信因果,人家打你,你决定不会生气,因果报应嘛!你不仅不会生气,内心还觉得:「对不起,我以前打过你,我本来找着还都还不上,现在劳你大驾,亲自上门让我还,谢谢你,把我这段业债消掉了。」心里边觉得对不起人家。而我们不是的,「我没惹你,你干吗打我呀!」这叫深信因果吗?做生意亏本了,也在那里发脾气了,「念佛怎么没有感应哪?」这统统不叫深信因果;「读诵大乘」,读诵大乘经典,《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楞严经》等等;「劝进行者」,劝导其它的人,要精进努力地修行。

这叫散善三福。

我们在座各位,定观修不来,释迦牟尼佛也知道,所以讲了散善,孝养父母,你不一定要入定;奉事师长,你也不一定要入定。不用定观,散善比较容易。但是,散善的力量也就比不上定善。

散善九品的前三品:上辈上品、上辈中品、上辈下品,这三品是学大乘佛法之凡夫;中辈上品、中辈中品,这两品是修小乘佛法之人;中辈下品,是学世间善法之人,孝养父母等,他也没学大乘,也没受小乘戒,不知道佛法,在世间行善。这六种人是善人,一个比一个档次低,大乘善法做不到就小乘善,小乘善法做不到就世间善。

念 佛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散善,还有人连世善都做不到。如果连世间善法做不到呢?比如说万年法灭以后的众生,就不能做到散善,五逆不孝的人,像阿阇世,他杀父杀母,他怎么孝养父母呢?他也做不到散善。所以,连散善三福都做不到的人,那又怎么解救他呢?释迦牟尼佛就在散善的最后三品,讲了十恶罪人、破戒罪人、五逆罪人,这三种都是没有善根的罪人,就为这三种众生讲念佛往生。

所以,念佛往生是根机越来越下,而法是越来越上,这样才能有我们的往生。

九品当中,有这样的次第。

付 嘱

到最后,这部经十三定观也讲了,散善三福九品也讲了,然后念佛也讲了。那么,释迦牟尼佛讲了这么多,一般人都认为观想殊胜,肯定要付嘱观佛三昧,「如果说散善不殊胜,那定善很殊胜;定善里边,如果说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不殊胜,那最起码真身观,观阿弥陀佛很殊胜。这个才是最好的,应该把这个流通下来。」可释迦牟尼佛不是这样的,他是散善不付嘱,不要说散善,定善也不付嘱,定善里边,不要说一般的日想观、水想观、地想观,就连真身观都没有付嘱,而付嘱什么呢?到结尾的时候,做了总结,前面的定善、散善三福九品暂时告一段落,因三福九品到最后是引导到念佛,顺这个形势,底下就专门将念佛付嘱给阿难。

就是这一段文:「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佛对阿难说:你要好好地受持我所讲的话 ——那释迦牟尼佛讲得太多了,到底是哪一句呢?到底是全部受持呢,还是哪一部分呢?阿难必然在心中有所疑惑。阿难没有问,释迦牟尼佛也知道,所以,不等他问,接着就解释说:「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受持我讲的话,它的要点,即是持无量寿佛名。这才是我讲这部《观经》的要点,你要好好地记住。」

我们跟人家讲话,也要有要点。如果对方不能一下子了解你的心,你又不便于一下子把自己的真意说出来,一说出来,有时候不方便,那怎么办呢?就要绕弯子,对不对?有这个讲究吧?「你家里情况怎么样……」套感情,慢慢绕,慢慢引导到我们要讲的话的地方,到最后,把这句话抛出来,这叫方便引入真实,前面绕弯子,就叫方便,因为不便直说,一旦直说,有时候感情啊,面子啊……不太好说。比如说讨债,原来关系也不错,一下子就来开口要钱,不好意思,所以慢慢说,「我家里最近经济有点拮据,儿子要上学……」绕了一大堆,慢慢说,对方就明白了。

释迦牟尼佛也一样。如果一开始就讲称念弥陀名号,这么简单、殊胜,那有的人就不能接受,「太容易了,哪有这么简单?」释迦牟尼佛顺你的心,讲观想,这样观那样观;如果观想做不到呢,做不到没关系,散善,孝养父母,读诵大乘经典,解第一义……我们听了也很高兴;如果能以佛法为镜子照一照自己,这些也做不到怎么办?慢慢到最后,就和盘托出,说:「阿难啊,你要持无量寿佛名!」讲了那么多,最后这一句是要点。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所以,善导大师根据这一段经文,反过来从后向前看整个《观经》,就把《观经》的宗旨看得非常清楚。一般人读《观经》,读不出来,因为《观经》的标题叫「观经」,本来讲观,而且讲观的内容很多,有十三观,很长很长;讲念佛的,只有几段,少数几段。所以,不在于文字的多少,万变不离其宗,它是引导到念佛三昧宗旨当中。善导大师做了这样的解释。大家来看:

从「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以下,
正明付嘱弥陀名号,流通于遐代。

这一段说明什么呢?释迦牟尼佛用弥陀名号付嘱给阿难,要他流通于遐代。「遐」就是远的意思,「遐代」就是指未来久远的时候,从释迦牟尼佛那个时代,一直到我们今天,一直到法灭万年的时候。

善导大师接着说: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
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这句话是整个净土宗的归宗结顶之处,所谓「千里来龙在此结穴」,千开万阖,种种的讲说,就是引导到这一句,这一句话真叫做「一语千钧」,整个净土宗的宗旨,一锤定音。

所以祖师,弥陀示现,那就是弥陀示现,别人说不出来。

我们来看这句话是什么含义。「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上来」就是从《观经》开始,这部《观经》从一开始「如是我闻」四个字,一直到「阿难,汝好持是语」,这么长一大段,这整个一部经,后面只有一点点小结(大家回去看看,可以比照一下)。「虽说」,虽然说了,这个「虽说」是有寓意的,大师埋了一个伏笔,我们讲「虽然」,后面就有「但是」。释迦牟尼佛虽然讲了定散两门,而且皆有利益——如果修定观,观想极乐世界,观想成就了能不能往生?决定往生!就怕你观不成;如果散善你能修,你确实孝养父母,并以此回向求生极乐;你确实能够受戒,你确实能够读诵大乘,解第一义,理解大乘佛法,以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求生极乐世界,也通通能够往生,所以叫「定散两门之益」,这两门都有利益,回向都可以往生(当然不回向就不能往生)。

虽然有这样的利益,但是还有更大的利益,不在定散两门当中,所以接下来说「望佛本愿」,「望」就是以什么为标准、眼睛看到哪个地方。比如说,我们站在这里,眼睛望到那里,人虽然站在这个地方,眼睛望到那个地方。释迦牟尼佛虽然站在自力我执众生根机这个地点,给你讲定善、散善,但是他的心中,是望着阿弥陀佛的本愿,他并不是就站在这个地方不动,他是这样讲、这样讲,讲到那个地方。就像我们刚才讲的比喻,一开始绕了很多弯子,但心里边是望着我那句话而讲的。释迦牟尼佛千讲万讲,最后要把阿弥陀佛的本愿说出来,所以叫「望佛本愿」。

从一开始,释迦牟尼佛就「望佛本愿」了。一开始,韦提希夫人说:「佛啊,我要往生净土。」她又没说哪个净土,可释迦牟尼佛就知道了:像这样的连因果都不相信的造罪的凡夫女人,要到净土去,十方净土你去不了,只有阿弥陀佛的净土能去,因为这尊佛发了殊胜的本愿,才使凡夫往生净土。所以韦提希夫人虽然求生十方净土,而释迦牟尼佛望阿弥陀佛本愿,专门把极乐净土显现得特别庄严、美妙,让韦提希夫人来选择,这叫「望佛本愿」。

《观经》很多地方都在「望佛本愿」,我略提几点。比如讲到第九真身观的时候,观想阿弥陀佛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这么高的佛身,说:「彼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不是「望佛本愿」吗?因为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摄受念佛众生的,所以善导大师和尚讲:「弥陀身色如金山,相好光明照十方。唯有念佛蒙光摄,当知本愿最为强。」是因为释迦牟尼佛「望佛本愿」,从而引导你进入念佛,佛光摄取不舍。

然后讲到散善,散善里讲到上辈大乘善、中辈小乘善,到最后,大乘善也没有,小乘善也没有,世间善也没有,只有造恶凡夫,为这样的众生讲到了下辈三品,称「南无阿弥陀佛」一声、十声,这都是「望佛本愿」。

来到最后,更是只有一个,不用比较的——已经不用比较的方法,是完全付嘱持无量寿佛名,定善、散善不提了,专提一种。

可以用三层比喻来说明《观经》开显的次第。第一层叫「为莲故花」,第二层叫「花开莲现」,第三层叫「花落莲成」。

就像莲花,莲花外面有花叶、花瓣,中间有莲蓬。第一个叫「为莲故花」,什么叫「为莲故花」呢?为了收获莲蓬子(莲子才有效用),所以有莲花,叫「为莲故花」;莲花开的时候,莲蓬就在里面了,就来到第二个阶段,「花开莲现」,「为莲故花」的时候,还是个花苞,莲蓬看不见,这代表什么呢?这代表一开始讲定善、散善,就是莲花的花叶,讲念佛,就是里边的莲蓬,开始讲定善、散善,念佛还没有讲,你看不见,不知道是讲念佛,好像被莲花包起来,里面的莲蓬没有显示出来,但目的是在里边,释迦牟尼佛「望佛本愿」,是要讲念佛,但是一开始不能完全讲出来,所以叫「为莲故花」,为了讲念佛而讲定善、散善。

到第二个阶段就「花开莲现」,莲花绽开了,莲蓬就显现出来了,这就是在定善、散善文当中讲到念佛了,比如刚才讲的「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虽然是讲观佛,但把念佛安插进去了——莲蓬显示出来了,在散善里边也讲到念佛,「称无量寿佛名」、「称南无阿弥陀佛」,这叫「花开莲现」,这个时候,观佛也有了,散善也有了,念佛也有了,莲花、莲蓬都显现出来了。

到最后结尾,「花落莲成」,莲花瓣打开之后,慢慢就凋谢了,独独将莲蓬显示出来了,定善、散善的莲花瓣就弃舍了,不讲了,不付嘱定善、散善,唯把持无量寿佛名付嘱给阿难,这叫「花落莲成」,到这个时候,念佛的教法完全独立出来。

释迦牟尼佛用这样的次第来引导我们从圣道门入净土门,在净土门里边,从杂行杂修而入专修念佛。我们懂得这样的道理,就不能辜负释迦牟尼佛的一片苦心,应该专修念佛。
释迦牟尼佛讲这一部《观经》,可谓煞费苦心,因为众生的根机太骄慢了,如果没有佛这样的智慧,讲这部《观经》,我们连门都摸不着。渐渐引导,「望佛本愿」,「意在众生」,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他的意思在哪里呢?不在定善、散善,意思是要我们十方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到结尾,就付嘱弥陀佛名给阿难。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一向专称弥陀佛名,释迦牟尼佛的本意也是如此,十方诸佛的证诚也是如此,我们如果再不专修念佛,那就是和弥陀佛、释迦佛、十方诸佛唱反调,你就不叫顺佛语了。

「一向专称弥陀佛名」,这就是净土宗的根本宗旨。在这部《观经》里边也讲到观佛身,但是佛的本愿不是观佛身,而是称弥陀佛名,所以说:弥陀佛名是我们信仰的唯一对象。不是其它佛名,也不是弥陀的身相光明(这个凡夫观不来),而是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唯一的。
比如一个小孩子,你教他念佛,你是告诉他口称名号还是告诉他心中念佛啊?「哎,小宝宝,你心中念佛。」他不知道怎么心中念佛。你说:「哎,这样念:阿—弥—陀—佛。」他也会念,那么小孩口称就容易了;还有,比如说一些弱智的人,不太正常,你叫他念,他也会念。如果你对他讲「你心中念佛」,他都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所以,口称名号非常容易。还有鹦鹉、八哥,念佛也能往生,它是心中念吗?它只能你念一句「阿弥陀佛」,它也念「阿弥陀佛」,你念,它也念,它就是口中念,就口称名号,愿生净土。八哥有没有愿生的心?我们也不知道,或许有,但既然它是禽类,或许没有,我们也不知道,只是它经常念佛,因为经常念佛的缘故,名号有这种作用,使得它自然往生。所以,八哥死了,身上还有舍利。如果是一个傻瓜,他如果像八哥一样,从早到晚念阿弥陀佛,保证往生!不用多讲了,只管念佛就行了,他也不知道什么清净心不清净心,只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而且念佛念多了,真能开智慧,那就不会还是傻瓜了。比较起来,口称跟心念,口称为容易。

不一定要观想,观想是上根之人修法,下根之人很难做到。最简单的就是一心持名,念阿弥陀佛。

想了脱生死,成佛之道,最简单的法门为净土法门,求生西方净土。

1.如何往生?

信愿行
2.怎样念才能往生?
一向专念 虽有杂念 但能念成片
一心专念 除了佛号别无二念

3.如何清净?
看破放下 多读经书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4.求生依靠谁?
这是最重要的 自己的念力 和阿弥陀佛佛力的加持
是阿弥陀佛把你接走的 是自己的念力把自己送走的 其他人是没有这个本事的,不要依靠他人 只有阿弥陀佛

5.依靠助念吗?
如果助念有用 那么应该助念一个走一个 但事实并非如此 多数是自己的努力 提前知道接引的日期
赵荣芳老居士一年前就知道接引的日期 到时间才用助念提起正念
又一癌症老人 只有半年的生命 一法师送给他四个字 老实念佛 他就在这幅字下老老实实的念了三个月
佛告之日期 成功往生
所以关键的问题是临终时谁来接你 又是谁的力量把你带走?
是阿弥陀佛来接引 只有阿弥陀佛有这个力量把你带走
助念真的能把人送走 那么念的那些人不早把自己送走了吗?
助念是帮助你在临终时不忘失佛号 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最重要的是自己念佛的功夫 可多看 《往生录》一定会增长信心的

6.怎样才是如法的念?

信佛 念佛 求生极乐 要知道佛事怎样接引众生的?怎样念才如法? 才有感应?
a.老实念佛 前念清净 后念清净 念念清净 念中无有一物 一人 一事
b.身心世界一切放下 尤其是把我放下 我所见 所受 所想 除了佛号 别无二念 这就是与佛近距离的接触

有想 就是障碍
c.依靠阿弥陀佛
d.水清月现 心净 不染不执一物 阿弥陀佛就会现前 佛现前时 切记:不可攀援不思 不想 不喜

黄念祖老居士说 佛来斩佛 魔来斩魔
原因是 有来有去 既非真实 无来无去 才是真 如如不动 不取一相 继续念佛 即为如法
e.心外无佛 从自心上下功夫
f.切莫心急 攀援 求感应 不求而如法的念 感应反而回来 来而不思 即为如法

往生最重要的是念佛,除了念佛外还要准备多点资粮,就是布施,持戒,放生,吃素等,这些都是往生的助缘,对往生起很大的作用。

学佛不一定要观想。
修密宗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观想”。有些居士在没有得到上师传承灌顶的加持,没有上师指点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观想”,结果不但升不起觉受来,而且给修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障碍。问题出在哪里呢?密宗有很多的修行方法,而观想则是密宗诸多修行方法中很方便、很重要的一个。但是必须在得到上师传承灌顶的加持下,才能运用观想这一方法。因为密法是一个很高的佛法,在修行中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和困难,如果你没有得到上师传承灌顶的加持,你的身、口、意就很难得到上师传承力量的加持,同时也不能很快地得到本尊和护法的保佑,所以在修行当中遇到的障碍也就很难克服。
那么密宗为什么一定要观想呢?因为密法在修行中要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本尊的身体,也就是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佛菩萨的身体,通过观想来打开身体的各个气脉,不观想就达不到这个效果。为什么呢?因为佛的身体不是肉身的身体,是光明的身体,所以我们在观想的时候,把自己的身体观想成一个光明的身体。如果你是一个肉身的身体,你就不能获得光明的大智慧,必须用观想来达到这个目的。
密宗有外象的本尊和内心的本尊,我们修一个本尊,先观想出外象的本尊,得到本尊的加持,然后再观想内心的本尊,当你获得了这个光明和智慧的身体时,你就已经得到了透明的光的身体,可以在天上飞,可以穿越墙壁而无有阻碍。所以在没有得到上师传承灌顶的加持下,是不能乱观想的。
观想要按照正确的仪轨进行,这是许多高僧大德修行成功后留下来的方法。他们已经走过了这条成功之路,他们知道这条路如何走?怎么走?在每一个阶段会遇到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所以要按照他们留下来的方法,沿着他们走过的路,在成就上师的指导下,进行刻苦修行,就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观想」是密教一大特色,利用观想可以达到净化身心、转识成智、即身成佛之目的。

所有的修行以意密为最重要,因为众生都是先有意识、思想,才开始有行动,由意念上的贪着,辗转产生贪、瞋、痴三毒,如何才能够把无边的业识转成清净的妙智,也就是真言宗所讲的「转识成智」,这是修行的重点,利用种种的妙观想可以引导我们,直接把本有的佛性开展出来,例如对于爱欲重者,教以不净观或白骨观,贪念重者教以布施、施食……等,只要掌握到清净本性,自然就不会被外界的乱相所迷惑。

若您非真言行者,则可以不用「观想」。

不一定要观想。

可修学持名念佛方法,念佛成佛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关于念佛法门亦有多种:

(一)持名念佛:闻说佛名,一心称念。

(二)观像念佛:观佛像庄严,一心念佛。

(三)观想念佛:观想佛之伟大,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一心念佛。

(四)实相念佛:即念自性,法身真佛。参禅不打妄想,只参念佛是谁?亦是实相念佛。

请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教如何念佛
http://hi.baidu.com/%C4%BE%D2%EF/blog/item/a8ca38fbe160a8106c22eb2e.html

念佛往生事迹视频 请看链接:

  • 学佛一定要观想吗
    答:不用,观想是用意念在修,修不成的,要无相,无意念的修才行。佛学.学佛、禅/拜佛 ←点 http://tw.myblog.yahoo.com/chinese1medicine-western2medicine/article?mid=650&next=647&l=f&fid=22 ——佛法、佛学、学佛、修行、禅——【问】∶为何要学佛?【答】∶学佛,就是要学成佛,就像学...
  • 学佛一定要观想吗?
    答:学佛不一定要观想。 修密宗有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观想”。有些居士在没有得到上师传承灌顶的加持,没有上师指点的情况下,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观想”,结果不但升不起觉受来,而且给修行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障碍。问题出在哪里呢?密宗有很多的修行方法,而观想则是密宗诸多修行方法中很方便、很重要的一个。但是...
  • 应该怎样听闻佛法?
    答:如禅宗六祖慧能,就是听闻《金刚经》而开悟,得大智慧、大辩才、大快乐,其《六祖坛经》,传遍天下,影响中国文化至深至远,公认为中国文化之经典。一位学佛的医生庆幸自己能听闻到佛法,她说:我们在学医时,我们念病理、内、外、妇、儿……种种的科别,里面所讲的众生种种痛苦,就是佛经的注脚,...
  • 念佛的时候老是观想的身体
    答:所以要观想身是可贵的,这个可贵的身又有这种的信念——能信自己的心。假这个心,藉助于这个身来修行、求解脱,将这种观想贯穿联系起来,你很快就得到解脱。以这种心来修行的时候,你的心就不会起执着。学佛的人,就是学我们自己的心。我们这个心,成就的部分就是佛,污染的部分就是众生。现在污染的...
  • 念佛方法有多种,可不可以两种兼行,例如持名和观想并行?
    答:当然可以 念佛唯求一心,达到一心则可,什么都可以用,持名、观想是最好的摄心念佛法。心太乱的时候,可以观想,但观想伤精力,不宜太久。在持名念佛中也可以时时更改方法,比如十念法,金刚念,追顶念,大声小声默念等等,可时时刻刻在更换,目的就是摄心。只要能都摄六根,什么方法都可以。每个人...
  • 如何才能得到学佛修行的现世利益?
    答:用观想法。观想法有很多妙处,需要自己体会。比如,你修日轮观,时时刻刻在你心中有个太阳,这个太阳在你脑子子里还是在你胸口,或者在你身体中哪个部位,是你说了算,你觉得哪里舒服就在哪里。这个太阳的光,时时刻刻在照遍你的全身内外每一个地方。如果你身体有病,或者没病也行,那些病,就是你...
  • 学佛人如何在生活中修学?
    答:所以我们应当时时观想行住坐卧的一切行为,都是这一世最后的作为;口中所说的,是今生最后要说的话;内心所想的,也是今生最后能想的。只有时时观修无常,才算一个真正的修行人。1、对于轮回的出离。认知轮回,要有坚强的出离心,经常地慎念无常,如果有了这一个基础,你算是一个学佛的人。2、不...
  • 念阿尼陀佛是要观想谁呢
    答:●观想一法虽好。必须了知所见佛像,乃属唯心所现。若认做心外之境,或致着魔发狂。不可不知。唯心所现者,虽其像历历明明,实非块然一物。若认做外境,作块然实有,便成魔境矣。合眼、开眼,但取合宜可也。所谓念佛不如做佛,恐怕还不大懂净土法门的含义,我们每天的行为,都是由我们的念头...
  • 学佛怎样才能断除妄想
    答:不需要做到断除妄想,这个连阿罗汉果位都做不到。所以佛对众生的要求是:伏住妄念,就是不让心灵里各种杂念乱飞,把杂念换成南无阿弥陀佛就好了,把注意力集中在佛号上,不管妄念他自己就消失了。
  • 学佛问题,什么是观心?
    答:观心,就是看因为心为一切的根源。你首先要觉察。要看到自己心里的想法。所以说“觉察”是对治烦恼障。当然这个烦恼障,意思就很广了。我们讲得简单点,就是觉察你内心的念头是善念还是恶念。你自己的心理变化,例如贪,嗔,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