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三国演义感觉诸葛亮用兵如神,可事实上诸葛亮并非如此,难道他就是伟大的政治家,他的军事才能到底如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4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诸葛亮的区别

说到诸葛亮,想必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都会是三国演义里的那个借东风,祈天星的诸葛形象。但对比三国志中的诸葛形象,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个形象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现将几条个人意见 分析如下:
第一,真实的诸葛形象并不是如此的可以“逆天象”。在三国演义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关于诸葛祈天的段子,如在赤壁之时的借东风,在临终之际的观自己之本命星,至于其中如在关赵等一干人等的死去之时可以通过将星的陨落来推测出来,在我们现在看来,则更是天方夜谭。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状诸葛多智而近妖。
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我们细读,便很难发现这种字眼,这固然体现了正史与小说的不同对待历史的方式。但无疑,三国志中的诸葛亮的形象更符合事实。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则更多是服务于作者的忠君思想。
第二,真实的诸葛亮并不像三国演义中的一般用兵如神。就大多数现在的观点来看,诸葛亮实际上更加偏向于政治家而非军事家。按三国志中所述: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可做此说的一个重要依据。
而在三国演义中的诸葛战绩,所有的军事成就大多需要加以辨别,几乎除了失街亭和北原渭桥外未尝败绩,这明显有着夸大的成分。是作者有意尊刘而为之。在三国志中,诸葛的军事才能并未到达鬼神莫测的程度,而是相对三国演义来说,相当客观的。只是属于上等水平而已。
第三,诸葛亮的地位问题。在三国志中,诸葛亮的地位,个人感觉,并不是十分突出,诚然,这可能是和正史的体制有关,但更多的原因,我感觉是陈寿理性的分析占据主要地位,他并未如同后世罗贯中般存在着强烈的尊刘意识,故能保持更多真相。
而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作为刘备集团的头号谋臣,当然这点我是无疑的,尽管有学者提出法正等人之说但终归不如此传统观点之固,我个人也持诸葛为刘备集团第一谋士之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既然作为刘备集团的头号谋士,并且我们都清楚全书的基调是尊刘为正统。
故而为作者所大幅渲染,以致我们有诸葛亮之智慧空前绝后,世所无匹之感,当从正史中分析,曹操集团中的荀彧,郭嘉,贾诩等人,孙权集团中的周瑜,陆逊等人则恐未必逊色。我个人以为陈寿在做三国志之时,并未料到后来人对诸葛的推崇如此备至,故而比较客观 ,或者说是对其他谋士而言相对公平。
总之,个人认为,诸葛作为刘备集团第一谋士当无疑问,做三国之最,则应存而不议众谋士的时期事件不同,难以作比,各种排行终归无聊,无用之功而已。
第四,诸葛的政绩的重视程度问题。在三国志诸葛亮传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诸葛治国的记载,如:“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此条评价。而对比三国演义中,对诸葛的政绩描写实在少之又少(个人在这十来年读三国演义的印象中就是没有,此说可能过于绝对了)。可能也是出于服务读者的需要,毕竟战争的场面更加吸引眼球。而政治方面的描写则会比较无聊,难以令人引发兴趣。
但作为严谨的历史来讲,则实在是说不过去。书中对诸葛的战争的各种描写,宏大等词已被后人用尽,自是不必赘述。个人感觉在第二条中已经提到,我更倾向于把诸葛作为一个政治家而非一个军事家。
故而对比这两书中对于诸葛的不同侧重点,可以明显体会出两者对于诸葛形象的不同要求,即陈的记载更加符合史实,而罗书则更多的服务于自己的目的,如服务读者。后者相比更为学者所诟病。诸葛的政绩个人以为,应该在现在的基础上更加被人们广为所知,相比较而言,个人以为我们更应该重视他对蜀国的政治之治。在政治经济的基础上,才会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

综上所述,诸葛亮在两书中的形象差别还是相当大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无疑更应该参考三国志中的记载,理清自己的思路,辨明自己的观点,在自己的研究中找到自己的方法并为自己所用。还原历史上一个真实的诸葛亮。
百度百科-诸葛亮

我以为“三国演义”不是历史,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人,演义当中的诸葛亮是神。鲁迅先生说得非常正确,诸葛亮是中国造神运动的结果,也是封建士大夫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通过研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我个人对诸葛亮有如下评价:
1、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其结果是诸葛亮死后费祎、董允、姜维等人只能独当一面,而不能统驭全局,致使政令、军令不能统一。诸葛亮在前出师表中写道:宫中府中,具为一体……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这样的管法,即使刘禅有雄才大略,也无展示之处。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蜀中大小事情全凭“相父”决断,刘禅根本就未亲政,使得诸葛亮死后后主对军国大事一无所知,更无法作出决断。
2、不能知人善任。其结果是诸葛亮死后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政治、军事上没有可当大任之人,加之后主昏庸、黄皓弄权,使蜀国迅速衰败。
3、隆中对的战略错误。在隆中对中诸葛亮制定了占据荆州、夺取巴蜀占据汉中以为更本,然后以图中原的战略构想。造成原本弱小的蜀国不能集中优势兵力于一点,只是兵力分散,处处薄弱。况荆州乃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即使荆州不丢,问鼎中原也无可能。
4、治国有方、驭军无能。诸葛亮在治国方面可谓出类拔萃,在短时间内使蜀国改变了刘璋时期的暗弱政治,使百姓富足。但在军事方面虽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且首出祁山在一片大好形势的情况下,因街亭之败造成全线崩溃。首出祁山是三国鼎立后的首次北伐,其意义非同一般。当时,关中震动、陇西三郡望风归降,魏国遣大将张合来抵御蜀军。诸葛亮深知此次北伐的重要性,也知道张合乃魏之名将,更知道街亭对蜀军的重要是生死攸关的,当时诸葛亮应亲驾街亭,这样断无街亭之失。如是,潼关以西归蜀国多时矣,三国历史就有可能改写。诸葛亮虽深知依蜀国的国力无法和魏国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应该以奇兵胜之,但在以后的五次北伐中,仍然以法进兵。而魏国统帅深知蜀军的弱点,坚守不战,致使蜀军虽六出祁山皆无功而返。可见,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和魏国同帅司马懿相差甚远。三国演义当中为美化诸葛亮,把他描写成一个“失败的英雄”。
5、穷兵黩武。蜀国人口不过94万多,刘禅投降时有兵11万多人,是三个国家中比例最高的一个。而当时魏国人口500多万,吴国人口240多万。在蜀国存在的42年间,大的战争就又征南、征吴、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等。连年征战使得蜀国国力凋敝、人口减少,大量的精壮劳力从军破坏了蜀国的经济。
6、刚愎自用。在首伐中原时,魏国派夏侯懋率军抵抗,魏延上账献策曰:“夏侯懋乃膏粱子弟,懦弱无谋。延愿得精兵五千,取路出褒中,,寻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夏侯懋若闻某骤至,必弃城望横门邸阁而走。某却从东方而来,丞相可大驱士马,自斜谷而进,如此行之,则咸阳以西,一举可定也。”诸葛亮却以“此非万全之策”为由,拒绝考虑。
我曾研究过当时的三国形势图,此计谋确属出奇兵之计,后来确实证明夏侯懋无谋,若按此计,三国的形势将会发生大的变化。首次北伐失败后,其后的五次北伐已再无此可能,因为魏国的统帅已换成深通军事、老谋深算的司马懿。

论诸葛亮的军事指挥才能
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历来被称为政治家、军事家,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公正、廉明的作风,受到历代的一致好评。在现代也非常需要向诸葛亮这样的治国人才。
其中,《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对其的评价引起了后代的许多争论。陈寿在高度评价了诸葛亮的为人、执政、治军的能力后,称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如此一来,诸葛亮是否还能称为军事家呢?本文根据历史的真实情况就此作一分析。
一、 诸葛亮指挥的主要战役
诸葛亮一生所亲自指挥的主要战役均发生在刘备去世后(公元223年),主要有:
1、 诸葛亮南征战役
2、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祁山)
3、 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战役(陈仓)
4、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战役(武都、阴平)
5、 诸葛亮反击魏第一次攻蜀战役(汉中-陇右)
6、 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战役(祁山)
7、 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战役(五丈原)
在刘备去世之前,诸葛亮基本上负责一些外交游说、行政治理、参谋和战略方针方面的工作,从未指挥大兵团进行作战。而在刘备去世后,直到诸葛亮去世,蜀国的主要军事行动基本上都是由其亲自指挥的。
应该说刘备的识人能力在三国时代与曹操、孙权并列第一,马谡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终刘备一生,没有派诸葛亮指挥过一次重要战役,应该说,在刘备看来,诸葛亮的指挥作战水平是在自己、庞统和法正之下的。而后来将兵权交给诸葛亮也是因为前三名都不在了的缘故。在指挥作战水平的水平上,诸葛亮可能与魏延不相上下,这也是魏延一直感叹自己的才能无处发挥的缘故吧。
刘备在汉中称王时,尚书、尚书令等国家治理的大官均另有其人,诸葛亮仅是一个军师将军,而魏延为镇军将军、汉中太守,因此在刘备眼里,独立统兵作战的能力魏延高于诸葛亮、也高于张飞等其他大将。因为当时蜀国的危险只来自汉中方向。这一方向的统兵大将就是当时的最高水平了。
二、历次战役简评
1、 诸葛亮南征战役(公元225年)
此次战役平定了蜀国南方的少数民族叛乱,保证了今后北伐战争中后方的稳定。当时由于西南属于荒蛮地区,少数民族人数不多,军队也没有受过什么正规训练,加之采取了马谡军事为辅、政治为主的策略,并由包括李恢、马忠等将领共同分三路进兵,依次平定了高定、雍凯、朱褒和孟获的叛乱。此次并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军事作战,而主要是克服山水险阻、气候、水土等困难,无法反映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而所谓七擒孟获的事情,不见于《三国志》等重要史籍,因而其很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或许擒获后又释放的事情是有的。
而且,也并不是终诸葛亮一生南方都很稳定,诸如马良、张翼均在诸葛亮在世时进行过平定南方再次叛乱(公元233年)的行动。同样的工作,在吴国基本上是派一位得力将领就可完成。在魏国,突击乌桓部族以及袁氏集团残余的战役却是由曹操亲自指挥的,应当说是长途奔袭战的典范吧(一战就将蹋顿单于的数万骑兵全部歼灭)。
2、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战役(祁山——公元228年初)
此次战役的开始阶段形势很好,应该说是历次北伐中形势最好的一次。但由于诸葛亮连续犯了若干的错误:用人不当、对战局判断不准、缺乏互相策应、部署失当等,导致此战最后成为历次北伐中失败最惨的一次。
战前双方部署:
蜀军:共10多万人,其中东路由赵云、邓芝率领约一万人,出箕谷作为疑兵吸引魏军于关中地区;诸葛亮自率9万兵马出祁山,准备攻占陇右地区。诸葛亮此前没有采纳魏延的率精兵突击长安的建议,因为其一开始就已经制定了先占领陇右在逐步进攻关中的战略。蜀军调集了当时能调集的所有主要将领(魏延、赵云、邓芝、马谡、吴壹、王平、高详、李盛、黄袭等)和绝大部分机动兵力,准备趁魏国忙于东线战事时,在西线一举成功。
魏军:前后共有6万人投入战斗。其中张郃率主力野战兵团五万人进攻陇右的蜀军,曹真率数千人防守秦岭各谷口,陇右各郡数千人马坚守各主要战略要点。战前,由于自刘备去世后5年来此战区一直没有大的战斗,而在魏、吴前线却战事连连,因此魏国在本地区仅有不到一万兵力收缩于主要战略要点进行戒备。战区司令为没有领兵作战经验的驸马司马琳。直到蜀国即将进攻时才匆忙派大将军曹真替换了司马琳。而张郃实际为魏国的战略预备队,这可以从其一会在荆州、一会在雍州反复奔忙中得到证明(见《三国志——张郃传》。为反击蜀国的进攻魏主亲自派兵五万由张郃统帅自洛阳前往西线作战,魏主随后也亲临长安督战。
战役结果:由于诸葛亮分兵作战,并委派没有实战与独自领兵经验又自负的马谡为阻援部队司令,导致马谡很快被魏军击溃,而诸葛亮准备不足,应变能力也不够,在兵力仍处于优势的情况下选择了敌前撤退,从而使战局无法挽回,全线崩溃。
分析:虽然事后将主要失败责任推在马谡身上,但诸葛亮的错误还是很明显的。
其一,对敌我双方形势的判断不准,过高地估计了蜀军的攻城和山地防御能力,过低估计了魏军的快速进攻和突击能力,导致战役预备队未能进行及时的增援。
分析当时蜀军分为三大部分:前军由先锋魏延等将领率领(约2.5~3万人)在攻击冀城、上邽等陇右战略据点;阻援军分由马谡、高详带领在街亭、列柳城阻击魏军增援部队(3万人);而诸葛亮率3~3.5万人(估计有部分负责押运粮草)作为战役预备队踞中策应(在西县,位于祁山东北)。
由于在进行形势判断时,认为阻援部队可以坚守很长的时间,而攻城部队能够很快攻克各城,又以为魏军兵力处于劣势,不敢发动猛烈的进攻。结果三个判断均出现失误。
其二,诸葛亮在魏军主力即将到达时,没有集中主力首先击败魏军野战兵团,而是一面阻援,一面对陇右各战略据点进行攻城作战,结果被魏军各个击破,犯了分兵作战的兵家大忌;
其实,这才是本次战役的失败关键。看看相同的情况下,曹操是如何指挥的:曹操在进攻袁绍的邺城时,袁尚领兵(也是野战兵团,原先在进攻袁谭)来增援,曹操立即留少量部队监视邺城守军,自率主力迎战袁尚兵团,经过激战一举击溃增援(野战)兵团,结果邺城守军军心大乱,加上曹军主力回师猛攻,随后很快就被攻占了。
因此,诸葛亮当时的唯一正确选择是:集中攻城的魏延、吴壹军团,加上马谡、高详的兵团以及自己的中军,首先迎战魏军张郃兵团,可留下少量部队牵制冀城、上邽等地的守军。如果击败张郃兵团,陇右必定全是蜀国的,如果被张郃打败,那就只能说蜀国还不具备进攻魏国的实力。
其三,诸葛亮识人的能力比刘备差,刘备早已叮嘱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但诸葛亮认为其军事理论很好,就委以重任,结果造成阻援行动的迅速失败;
其实,到过街亭(不论是庄浪的街亭还是秦安的街亭)或看过街亭地形照片的,都能够发现,街亭附近的山(南山)均很小、很矮,并不是想象的那样是高大险峻的山峰。如果2万多人站在山上,就只能是一个挨着一个了,这明显是不符合基本常识的。故此,历史上马谡很可能是既占领了山又占领了城和路,完全是按照诸葛亮的部署进行的,只不过2.5万人蜀军被精锐的4.5万魏军(因为这支魏军是魏国的战略预备队,魏王亲自交给张郃率领的)击败了。其中很关键的一点是马谡没有独立统兵作战的经验,又是一位书生(决不是武将),哪里是魏军名将张郃的对手呢。
马谡可能只是诸葛亮为向国人交代的替罪羊,这也是马谡被斩时蜀人均落泪而蒋琬也反对杀马谡的原因了。不过后人均歌颂诸葛亮,也就没人敢提这件事了。
其四,兵力部署有问题:街亭的位置历史上有争议,若按标准的说法,是在甘肃庄浪东20公里,距诸葛亮的中军所在地西县竟有200公里的山路,这在通信与交通落后的1800年前,是一个很远的距离了。诸葛亮把2.5万军马派到如此远的地方(还让一位没有实战经验的将领统帅),加上周围的广魏郡以及安定郡、天水郡的一部分均还在魏军手中,是极其危险而不合理的;估计街亭的实际位置应在今甘肃秦安东北的陇城镇(也就是汉代的古城略阳,东汉初刘秀击隗嚣的战斗多次在此发生),距西县也有100多公里。总之,战役预备队距阻援前线过远是一个重大部署错误。
至少在马谡危机的时候,诸葛亮的中军无法进行增援,而为什么诸葛亮躲在距前线很远的西县到现在也分析不出来原因。可能是为了策应粮草或怕魏军出散关断蜀军后路吧,那样的话也就太过谨慎了。
其五,阻援失败后,应变能力差,未能组织有效的反击,战役预备队也没有使用,使余下的6万大军只能进行匆忙的撤退而损失惨重。当时诸葛亮手中还有6万人(9万减去马谡2.5万,高详0.5万人),应比魏军兵多(5万再减去街亭、列柳城作战的损失),估计仅诸葛亮的西县就应有战役预备队2万左右,如果组织的好,还是可以向魏军进行反击的。诸葛亮的西县撤退只是由于魏军胜利后没有进行追击(或前去攻击蜀军攻城的前军去了)而比较从容罢了。
根据以上几点,可以认为本战役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军事失利,而且与他的指挥错误有直接的关系。这也造成了以后的各次战役中,诸葛亮的指挥作战更加谨慎、小心。
3、诸葛亮第二次北伐战役(陈仓——公元228年末)
此战前,西线形势也很好。当时吴国在东线击败了魏军大将曹休,魏军损失很大,因此从西线抽调大量兵力向东线增援,包括张郃的主力兵团,关陇地区兵力空虚。虽然蜀军年初刚经历了大败,但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应有一定的恢复。但诸葛亮出兵陈仓要塞,久攻不下,白白丧失了大好时机,魏军增援一到,蜀军只好撤退,虽然射死魏将王双,但于大局无补。
战前双方部署:
蜀军:诸葛亮亲率数万人(估计实际兵力在3~4万)出散关直抵陈仓,准备攻占陈仓要塞,断绝陇道,切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再进一步占领陇右、威胁关中。
魏军:将军郝昭、王生领兵千余坚守陈仓,大将军曹真率兵数千守长安,张郃等主力远在荆州前线。但魏军提前加固了陈仓要塞,作好了坚守的准备。
战役结果:蜀军屯兵于坚城之下,猛攻20多天,无法攻克,看到魏将张郃统兵前来增援,加之粮食快要用尽,只好撤回汉中。
分析:诸葛亮用兵刻板的典型战例,虽然没有什么损失,但所失掉的宝贵战机,是再也找不到了。从此战之后,魏军重兵集团就长住西线,在祁山、上邽、陈仓、眉县、长安一线筑垒坚守,蜀军已经没有战胜魏军、攻占陇右、关中的机会了。诸葛亮的主要失误在于:
其一,用兵刻板,在街亭胜利后,魏军主将曹真就估计诸葛亮下次将进攻陈仓,故提前派郝昭对陈仓进行加固与防御准备,而号称用兵入神的诸葛亮竟然就来攻打陈仓,这不能不说是在形势判断、敌情侦察等方面的重大失败(见《三国志——曹真传》;
其二,对攻坚战准备不足,以为依靠雄壮的军威就可迫使守军投降。而在劝降失败后,以数万人猛攻1000人防守的小城陈仓20余日而无法攻克,至少说明攻城准备不充分,加上魏军增援很快(当时,魏主急招在荆州前线的张郃回河南城,并命其率战略预备队3万人紧急赶往西线增援),使此次战役无功而返。白白浪费钱粮。
而杀掉一个小将王双(不是大将,演义为突出诸葛亮,将王双说的很厉害),对魏国来说是无关痛痒的事情。何况在前面的荆州战场吴国也曾杀死一个王双,不知是否同一人?
4、诸葛亮第三次北伐战役(武都、阴平——公元229年)
诸葛亮派将军陈武(也称陈式、陈戎)率军自汉中进攻魏武都、阴平两郡,魏将郭淮本准备进行反击,后发现诸葛亮率军跟在后面,就撤回了天水郡,诸葛亮没有追赶,占领两郡后回军。
战前双方部署:
蜀军:蜀将陈武率兵数千人进攻,诸葛亮自率主力数万人于后;
魏军:雍州刺史郭淮领兵数千人,其他部队没有参战。
战役结果:此战根本没有发生大的战斗,应该不算一次正式的战役,只不过后来为了突出诸葛亮的功绩,才将此次作战列为几出祁山之一了。此次行动的结果是占领了魏武都、阴平两郡。
分析:估计此次蜀军行动的真实目的为,以弱军假装进攻两郡吸引魏军前来作战,而诸葛亮自率主力再进行包抄攻击,从而达到消灭陇西魏军主力的目的。原因是:
其一,武都、阴平两郡早在曹操撤离汉中时,因两郡太过靠近蜀境,不易防守而决定放弃,并同时将人口5万余户迁往天水、长安一带,这在《三国志——张既传》中有非常明确的记载。且两郡处于荒山僻岭中,距离双方的防御线均较远。因此当时两郡根本没有攻占的意义,也无须攻占(因为两郡当时就无兵防守)。直到后来魏国准备吞并蜀国时,此两郡才开始重要起来了。
另外,在第一次北伐时,此两郡均在诸葛亮的驻地西县和祁山的南面,诸葛亮的部队早已通过了武都郡,可并不见记载武都郡响应或被攻占,诸葛亮撤退后魏军收复领地也没有该郡的名字。这就证明该两郡是无人区,无占领的必要。
本次战役的“胜利”,只不过是为诸葛亮恢复官位的一种托词罢了。
其二,蜀将陈武没有什么名气,所带兵估计不会很多,派到很远的山岭中去,很明显是诱敌部队,而其后诸葛亮的部队才是真正的攻击力量。诸葛亮不会如史书所记载的那样是正好在那一带,因为很明显,诸葛亮如没有什么事情,带领大部队跑到荒山中干什么呢?
其三,魏将郭淮开始果如诸葛亮预计那样,看到陈武的部队较弱,就准备由天水南下,攻击一番,检一点便宜。不过他后来发现了诸葛亮的主力,识破了蜀军的真实意图,就马上退回天水去了。使诸葛亮的计谋没有成功。
5、诸葛亮反击魏第一次攻蜀战役(汉中-公元230年)
曹军鉴于蜀军多次进攻,准备反击一下。曹军兵分四路进攻汉中,不过由于遇上连下30多天大雨,使魏军一直都忙于修复道路,直到魏帝下令撤退,双方也没有发生接触和战斗。
此后,蜀军进行了一些追击战,但实际诸葛亮没有参加。估计规模也很小,因为道路问题对双方是相同的。诸葛亮的防御部署看起来是比较合理和严密的。不过没有经受实战考验。
演义所述的基本都是虚构的故事。本次是诸葛亮在世时唯一一次魏军兵力超过蜀军,因此诸葛亮也很谨慎,命令李严立即抽调防御吴国的部队2万人增援汉中。
6、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战役(祁山——公元231年)
诸葛亮进攻祁山和上邽等地,魏军防守,司马懿、张郃领兵增援,双方在祁山一带相持不下,并发生了一些局部的战斗,最后诸葛亮粮尽撤兵,并伏击射死魏将张郃。
战前双方部署:
蜀军:诸葛亮亲率魏延、高详、吴班等将领,兵马8万多,以武都郡为基地进攻祁山一线;
魏军:司马懿(接替生病的曹真)、张郃领兵镇守长安后前往祁山增援(估计4万多人);祁山一线守军:贾栩、魏平、费曜等(估计1万人),由西线增援的部队:郭淮部(估计5000人)共计不到6万人。
战役结果;此战为诸葛亮生平最大胜利,不仅歼灭魏军3000人,还射死魏大将张郃。诸葛亮通过反复调动魏军,希望以包围祁山、上邽等地来吸引魏军增援,而后集中主力消灭魏军增援兵团。不过由于魏军新统帅司马懿非常谨慎,没有给诸葛亮以机会,最后粮尽撤兵。应该说此战诸葛亮没有犯什么错误,其反复调动兵力的艺术很高,但是最终没有办法使魏军与其决战,只能放弃占领的上邽等地撤退。撤退中的反击部署的很好,一举消灭了张郃,报了街亭的仇。
不过这些战术上的小胜利于整个国家战略相比,实在是太小了。而魏国兵多将广,死了一个张郃,又冒出了郭淮、邓艾、钟会等大将,蜀国实在是看不到胜利的希望。
7、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战役(五丈原——公元234年)
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大军出褒斜道,直取关中地区,希望与魏军进行决战。魏军加强防御不与蜀军进行决战,最后诸葛亮病死于军营中,蜀军撤退。
战前双方部署:
蜀军:诸葛亮率魏延、杨仪、姜维、王平(改名何平)、马岱等10万军自汉中直接进攻关中。
魏军:司马懿、郭淮、秦朗等军约7万人。
战役结果:司马懿占领了渭水南面的阵地,部署防线,使诸葛亮无法东进,又派郭淮抢先占领了渭水北岸的要点北原,加上西面的要塞陈仓,使诸葛亮军被阻击在秦岭北侧,渭水南麓一线,进攻攻不下魏军的防御阵地,想依仗优势兵力与魏军决战又不得,这样一直相持了3个多月100余天,最终诸葛亮不幸病故,蜀军才撤退,而魏军吸取了上次张郃失败的教训也没有进行追击。
分析:诸葛亮此战也有许多错误:
第一、10万大军跨越数百里崎岖的秦岭进攻关中,必定要想尽办法速战速决,而不能屯兵坚城之下100多天,而无所事事。即使你准备的粮草再多,这也是违反最基本兵家常识的事情了。
第二、诸葛亮的用兵部阵均在魏军的预计之中,这只能说明用兵谋略太过平常。首先,司马懿认为蜀军如果沿秦岭向东面的武功进攻,魏军就比较麻烦了,为什么呢?因为向东进攻逐步进入关中平原,魏军无险可守,而东面的长安是魏国重镇,不能丢失,故魏军必须出击进行拦截,这样一来蜀军就能够同魏军进行决战了,因此司马懿力排众议,领兵渡过渭水在南岸背水布防,提前防住了这一对魏军威胁最大的进攻。其次,蜀军看到东进不能只好西上五丈原。这时魏将郭淮判断蜀军的战役企图是切断陇道,从而控制陇右,马上建议抢占战役要点北原,从而堵住了蜀军北进的道路,蜀军果然来争夺,不过以失败告终。再次,诸葛亮又派兵向西攻击要塞陈仓,结果可想而知了。
第三、进行前线屯田。如果诸葛亮的屯田是真的话,那实在是太不符合最基本的军事常识了。原因是:首先,大军三面受敌,地域狭窄,部队要随时准备作战,怎能在前线进行屯田呢?其次,屯田至少需4个月时间(尤其在北方的关中)才能收获粮食,10万大军靠此维持是不现实的;再次,即使粮食丰收了敌军骑兵过来一冲,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了;再者,诸葛亮为此次战役准备了大量的粮草,加上发明的先进运输工具和提前在斜谷中建立的粮仓,因而蜀军并不需要依靠屯田来增加粮食。实际上诸葛亮进行前线屯田的目的只有一个,引诱魏军前来进攻,好找机会击败他们,这才是符合诸葛亮思想的真实企图。至于所谓送妇女丝巾给司马懿,那只是后人为贬低司马懿而编排的故事。因为诸葛亮已经知道司马懿根本就不会出战的(许多士兵散在田间种地都不能诱使司马懿出战,送条丝巾就能奏效的话,恐怕那就不是司马懿了),而且我相信诸葛亮也不会采用这等下三烂手法,因为这不是那个严谨、气节高亮的诸葛亮所能做的出来的。请不要贬低诸葛亮的伟大人格。最终,诸葛亮的诱敌之计没有成功,一则是他的计谋过于平常,同时他的对手也与他不相上下。
第四、诸葛亮在进攻北原失败后,没有继续进攻,也没有任何其他办法,实在是令人不可思议。如果不进攻,那就立即撤兵。10万大军每天需消耗多少粮草啊,还要跨越数百里崎岖险峻的小路运送过来,这要消耗多少人力财力啊。而魏军紧靠渭河和关中的根据地,运输、补给极为方便,是根本不会着急的。因此立即撤兵能减少大量的损耗,可能诸葛亮也不会忧烦而死了。
以上总结了诸葛亮所亲自指挥的主要战役,这些内容均根据历史真实而写,当然还有一些个人的分析。通过比较,在作战水平上,诸葛亮应高于司马懿,而低于曹真。原因是诸葛亮与曹真作战3次,第1、2次均以诸葛亮的失败告终,第3次因下雨没有交战算做平手,故诸葛亮对曹真为0.5比2.5。诸葛亮不如曹真。与司马懿交战2次,诸葛亮一胜一平,为1.5比0.5,诸葛亮高于司马懿。这样说估计大家不能接受,因为在演义中曹真被贬低的太多了。
当然,这仅是对作战、指挥水平上的评价,而诸葛亮在政治、军事理论等方面的才能是非常优秀的。这是不可抹杀的。由于这些内容已经是历史公认的,我就不再评说了。
归结起来,我认为诸葛亮应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理论家。军事家不仅应有好的理论还有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必须用兵如神,胜多败少(至少是胜8败2吧),如果是胜少败多只能为理论家。

葛亮作为三国之中蜀国的奠基人之一,他一直在后世备受推崇,后人都说他是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不过我认为诸葛亮无疑是十分杰出的政治家,但是并不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家。

先说一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他的“隆中对”便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政治蓝图,他为刘备构筑出一个三足鼎立的宏图,而且也很好地完成了他这个政治蓝图的设计和实行,最终使刘备能在三国中占了一席之地。

而在“赤壁之战”里,诸葛亮其实并没有显示出他太多的军事能力,因为整场战事的设计者是周瑜,诸葛亮的成就只不过是为刘备联合了东吴这个强大的盟友,因为诸葛亮的能言善辩,所以为刘备争取了“孙刘联盟”,但其实这个联盟也是大势所趋,诸葛亮做的是顺应天时,当然他杰出的政治头脑和外交手段是不可忽视的。诸葛亮在这里有些像战国时期的苏秦、张仪那样的说客。

接着,在赤壁之后,刘备在争夺荆州中取得成功,与其说是诸葛亮的功劳,不如说是马良的功劳更为适合,如果没有对荆襄十分熟悉的马良献出夺取荆襄之地的策略,也许刘备要花费更大的力量才有可能取得荆州这个立足之地。在这个事件中,马良才是重要的人物,诸葛亮之所以居功,我认为是跟他得到刘备重用有关,毕竟他是刘备身边的“总设计师”,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大功劳当然要首先让给他了。

随后,入主西川,诸葛亮负责镇守荆州,帮助刘备成功入蜀夺得西川的真正功臣应该是法正,还有那位献地图的张松。虽然诸葛亮后来及时带兵入川支援刘备,也立有功劳,但是诸葛亮却错误地任用了关羽镇守荆州,而给后来失去荆州埋下伏笔。其实依诸葛亮的智慧来看,他应该不会不明白关羽已经是一位成名的“武神”,所以他根本是不会听取诸葛亮的意见,即使一再应诸葛亮会按照他的方案行事,但事实上只是一时的藉口,好让诸葛亮能放心把荆州交给他。诸葛亮若真具备超卓的军事才能的话,断断不会把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一个“心高气傲”之人来镇守,所以在这事件中只能说明一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并不是想像那么高,但是政治的本领却再一次显示了出来,因为关羽可是刘备的拜把兄弟,诸葛亮必须要给主人兄弟一个面子。

刘备临终前的托孤,说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作为政治老手的诸葛亮,自然不能这么做,因他要的是流芳百世,而非遗臭万年。所以,诸葛亮在后来的“出师表”中提出“躹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论调,就是为了向刘氏表忠心。但是诸葛亮又为了确保自己的地位,而耍了别的政治手段,那就是独霸军政大权,打压和他政治理念不同的人,法正、马良一直不能出头,就是受到了诸葛亮的打压。诸葛亮把所有大权揽于一身,间接使刘禅无心政事,最后沦为一个庸碌无为的君主。

诸葛亮在自己去世前还大幅度培植自己的接班人,要他们继续按照自己生前规划下的政治模式来治理蜀国,而继任人的姜维受到诸葛亮的“毒害”最深,盲目地坚持诸葛亮的遗言嘱托,最终把蜀国推向灭亡。诸葛亮在政治水平上实在达到了顶峰,所以他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但是诸葛亮展示给我们看的军事才能就远远比不上他的政治才能了,有人会说诸葛亮不是发明了“木牛流马”和“诸葛弩”吗?还有“八阵图”呢?对,但是那最多只能说明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发明家,而非一个杰出的军事家。因为诸葛亮在许多军事上的决策是不够大胆和正确的。如上所言,他用关羽镇守荆州是错误的决策,其后展开北伐行动,他不采纳魏延的奇袭之计,就很好地体现了诸葛亮的军事胆量不够,一个真正杰出的军事家,他绝对有这样的胆略和气魄去使用魏延的奇计,如果换成孙武、岳飞之流,我相信他们一定会使用魏延的奇计。还有就是多次北伐失败,诸葛亮固执己见,盲目地把北伐进行到底,这更是军事上的严重失误,难道这样也算是杰出的军事家吗?

在这里还要分析一下: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要走祁山呢?他为什么不采纳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呢?其实细究到底,都要从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说起。诸葛亮北伐,其真正目的并非要拿下长安,进取关中,而他的真正目标乃是为了雍、凉二州。

以诸葛亮稳健的性格来看,他不可能冒大险直接进入关中,即使他采纳了魏延的奇谋,偷袭得手,拿下了长安,但是却将要面对曹魏方面腹背夹击,这样形势将十分凶险,诸葛亮这样的保守派,当然就不会冒这么大险了,此其一。

其二,诸葛亮从隆中出山,就坚持“三分天下”的理念一直走下来,他把天下早已划分好:曹魏占有整个北方;孙权则占了长江以南、包括百越的所有地方;而他们蜀汉则一定要占住西北和将来可指向南方、北方的要口——荆州。可是,诸葛亮“错用”关羽,使荆州失陷,打乱了他的宏图大计,于是诸葛亮为了将功补过,把他的“三分天下”理念坚持下去,那么就只必须把雍、凉二州拿下,使蜀汉能够完全占有西北一地。这样一来,蜀汉退可固守,进可直指关中,而且还能得到当时最强悍的“西凉骑兵”。因此,诸葛亮要夺雍、凉二州是一个美丽的设想。

为了能够顺利拿下雍、凉二州,诸葛亮便虚张声势,以北伐为名出师,初时曹魏并不知道诸葛亮真正意图所在,所以被诸葛亮打了个措手不及,连失天水等三郡。这个时候,曹魏方面出了一个司马懿,他立马看出诸葛亮真正意图所在,曹睿也开始害怕,于是就让司马懿成为大都督,让他去对付诸葛亮。说来,曹睿也真的是“知人善任”,司马懿果真是诸葛亮的克星,他采取稳固的手段,始终坚守不战,替曹魏守住雍、凉二州。虽然他放着“子午谷”这个险地不管,有些冒险,但他似乎是看穿了诸葛亮的心思,知道诸葛亮真正目的所在。结果,诸葛亮这一位“政客”,真的是一门心思走到底,五次北伐,全部从祁山进发,虚张北伐之势,全心只为雍、凉二州,可在司马懿死守策略之下,诸葛亮最终没能达成自己的心愿。

诸葛亮的坚持,其实无可厚非,因为失去荆州之后,蜀汉的形势其实很差,只有区区益州、汉中之地,难与曹魏,甚至东吴抗衡,要想让蜀汉有生机、有希望,就必须打出去。所以,诸葛亮即使要夺雍、凉二州,也是理所当然的。但是诸葛亮不应该太急进,第一次北伐几近成功,却因为一时不慎,错将棋子放错,马谡失去街亭,导致他失利而回,那么就不应该急着立即再进军,短短几年时间,连续北伐,损耗国力,而且还不能达到目的,这个时候就应该停下来。可是诸葛亮的“固执”,不但把自己最终推上绝路,还把他苦心经营的蜀汉也推上了绝路。

当然,诸葛亮的军事能力也不是一无可取,毕竟他平定南蛮,乃是奇功一件,但事实上让我们细想一下,对付南蛮这样几乎可以说是没有太多智慧的敌人,诸葛亮真正显示杰出军事能力的机会又有几多呢?当诸葛亮面对了司马懿这样一个有智慧有军事才能的劲敌时,他便显得一筹莫展,无计可施。所以说,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远远不及他的政治能力,诸葛亮应该被定义为“杰出的政治家”,而非“杰出的军事家”。

诸葛亮可以说是政治家,但却不能被冠名为军事家。
他治理蜀地功不可没,他一流的治国能力使蜀地的经济得到了恢复,人民修养生息。
但是他的军事才能只能说是平庸,一些为人津津乐道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其实都是杜撰出来的。要说军事家,我想司马懿可能更为恰当。
毕竟《三国演义》是一部小说,虚构的部分很多,作者拥刘贬曹的思想使刘备的手下很多人都被抬高了很多,特别是诸葛亮。他是人,不是神。
最后,还是建议lz去看《三国志》。不能因为一部艺术加工居多的小说就下了对某个人物的定论。

演义毕竟是演义,并不是真正的历史。

诸葛亮的政治工作很出色,蜀地治理的也很好,但是他用兵确实不好,六出汔山就是证明,擒猛获也有其事,但并没有夸张到七擒的程度。

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军神是:白起(先秦)、李靖(唐)、岳飞(宋)、戚继光(明)这四个人一生征战才是未尝一败。诸葛亮的许多计策也是作者取了这四个人的战术加以杜撰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能令你满意。

看看三国志吧,三国演义毕竟只是演义,他的军事才能不高,在我国历史上他并没有太大的名气,不想有的人有名,但他的治军确实好,八阵图业名传千古,还有连弩,木牛流马都是不错的发明

政治才能不错的,不过军事就不怎么样了,他的军事才能说是偏差,

  • 看了三国演义感觉诸葛亮用兵如神,可事实上诸葛亮并非如此,难道他就是伟...
    答:其实依诸葛亮的智慧来看,他应该不会不明白关羽已经是一位成名的“武神”,所以他根本是不会听取诸葛亮的意见,即使一再应诸葛亮会按照他的方案行事,但事实上只是一时的藉口,好让诸葛亮能放心把荆州交给他。诸葛亮若真具备超卓的军事才能的话,断断不会把这么重要的地方交给一个“心高气傲”之人来...
  •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兵如神,但是他到底会不会打仗呢?
    答:他不会打仗,但他像神一样使用士兵。诸葛亮虽然未能征服中原,但他的军事成就也很出色。就军事理论而言,诸葛亮改进了八阵,推演了兵法,对军事理论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诸葛亮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和发明家,在三个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时代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文官和武将都对诸葛亮给予了高...
  • 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什么屡战屡败还被称为用兵如神?
    答: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称为用兵如神,他的一首《出师表》,可见他对刘备三顾茅庐的报答之恩,表达出了他对汉是恢复汉室的决心,以及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功过在于后人评,那么有人说诸葛亮是战神,笔者认为诸葛亮不能称为战神,所谓战神应该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而诸葛亮在刘备死后六...
  • 评论诸葛亮能力
    答:诸葛亮被《三国演义》大为美化后,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智的化身。但最近,批评诸葛亮的人越来越多,说他“不足以言智”。对词,我觉得应该对诸葛亮作出正确的评价。 虽说诸葛亮用兵如神,但他毕竟不是神,因此他当然有缺点,而最主要的缺点是出在人事问题上。尤其是他对魏延的看法。魏延向刘备投降,...
  • 谁知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哪些事迹是真的?哪些是虚构的?
    答:谁知道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哪些事迹是真的?哪些是虚构的? 诸葛亮 用兵如神——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并非其所长,可通过下面事实说明; 火烧博望坡——此乃刘备所为,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借东风——冬至...
  • 三国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用兵如神吗?
    答:其实,用兵如神的诸葛亮只是小说《三国演义》中艺术形象。历史上的诸葛亮虽然治理蜀国很有一套,但是军事上并无过人的才能。 陈寿既是《三国志·诸葛亮传》的作者,也是在严格意义上的著述中批评诸葛亮之第一人。陈寿对诸葛亮的批评有好几个方面,而最主要则是“应变将略,非其所长”。 《蜀志》亮本传“评曰”谓...
  • 诸葛亮为何用兵如神?
    答:用兵的法则就是避开敌人之实,攻击敌人之虚。这关键在于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驾驭战争形势的变化和善于发现、造敌人之虚,适时攻击。 诸葛亮在这方面也做的尤为突出。《三国演义》第九十八回,诸葛亮就上演了一出“抓住敌人之虚,佯攻偷袭”的好戏。当时诸葛亮正愁陈仓不可轻进,先令人去哨探。回报说:“陈仓城中大将...
  • 正史中,聪明的诸葛亮真的用兵如神、慧眼如炬吗?
    答:正史中的诸葛亮的确也是非常厉害的,要不然刘备也不可能把蜀国的江山交给诸葛亮来管理,但是诸葛亮也没有像小说中那样厉害,三国演义中,很多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情节都是虚构的,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简直就像是一个神一样,而历史上的诸葛亮,是一个非常非常厉害的人。诸葛亮最厉害的才能不是领兵打仗,...
  • 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你对书里面的诸葛亮有什么感想150字
    答:读完三国演义这本书,诸葛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我心目中他简直就是一个神人,未出茅庐而知天下三分,借东风、草船借箭、赤壁之战、舌战群儒、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空城计、出师表……这些脍炙人口的典故,都表现出了诸葛亮用兵如神的能力和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渊博知识,对刘氏...
  • 真实历史中的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和小说中的差距有多大?
    答:《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用兵如神,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几乎是所向披靡。但在真实历史中,却并非如此。他的军事才能很一般,也是他最大的短板。《三国志》对诸葛亮的评价非常中肯:“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在真实历史中,刘备生前,他本人长期主抓军事,诸葛亮则一直留守后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