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网络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李希贵先生在《学生第二》一书中这样说,“对一位校长或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从关注教师开始。”美国学者阿瑟·库姆斯等在《学校领导新概念》一书中明确指出:“有活力的组织对教育者的个人和职业成长有重要的贡献。”可见,学校是教师的立业之基,成才之本,任何教师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学校为其搭建的平台。那么,教师的专业成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平台,或者说,学校能为教师的成长搭建怎样的平台?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平台做教师,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实践。一般而言,年轻教师参加工作都要承担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数年如一日的持续工作,使得他有机会广泛、深入地接触学生,并进行生动地交流、反馈,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普通教师相比于其他教育研究者而言,最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教育艺术本质上是一门实践艺术,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再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也接受实践的检验。一名教师积累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必将会为其将来的教育研究与思想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和思想储备。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是把书教好,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学校,应该为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课堂——这块教师的试验田中更好地摸爬滚打,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有的学校举行丰富的公开课研究活动,比如年轻教师的入门课、过关课、汇报课、竞赛课、擂台课等,还组织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上示范课、研究课,供普通老师学习观摩,有的学校还不远千里送老师到一些特级教师的上课现场去学习等等。这些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授课与听课,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要平台,利用好,可以使教师短时间内成长为一名熟练教师。当然,教师如果光上课还不行,还需要上有质量的课,这就需要磨课。所谓磨课,就是一名教师几轮备课、上课,同科组的老师参与意见,最后打造出一堂较精彩的课的过程。整个研究过程,以课例为载体,从理论学习,到课例设计,再到行为反思。其间有理论指导,也有实践反思,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又有鲜活的案例解剖、微格反思,虽然辛苦,但对执教者大有裨益。磨课的过程是教师学习、实践、总结课堂教学艺术的过程,几轮打磨,既能达到改进教师本身教学行为的目的,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又能对同科组老师有所促进和启发。因此,这种形式逐渐成为许多学校培养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一个教师站在研究者的高度去看待课堂教学,教学就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更不是一份挣钱养家的手段,而是抱着探求教育艺术,追求真知的过程,是教学研究的平台。这样的教学实践就有了深远的价值和意义。二、研究平台新课程提出“教师是研究者”这一概念,是针对过去的一种错误认识,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他人研究出来的成果,教师并不需要研究。但是,今天人们意识到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把他人创造的知识较好地传授给学生,更应该研究如何才让学生更快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如何才能使学生富有创造激情和创造才能。同时,教师还是知识的创生者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者,在对教育这一事业大厦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既然教师具备研究者的身份,学校就应该提供研究的平台,供其调查和研究。一般来说,学校会有这样的几类研究活动:1、基于课例基础上的备课组研究活动 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备课组内的老师集中对所用教材的某一单元或者一课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商定教学的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的方法、程序等。这类活动看似简单、普遍,其实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基,是落实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的基础工程。如果说,教学是一所学校的中心工作,那么,抓实了课前备课这一环节,中心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许多学校在备课研究方面总结出不少经验,比如集体备课,由组长主持,大家发言讨论,最后形成教学预案的备课活动模式。另如“一人主备,众人参与”形式,即某位教师承担一篇课文教学,先由其独立备课,说课,示范上课,然后组内教师研讨,修改,形成教学预案的形式。这都属于新课改提倡的合作、共享理念指导下的备课研究活动。2、基于专题研究基础上的学科组研究活动 学科组是学校展开各学科教育教学和研究的纲绳,学校对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通过学科组进行传达和具体落实。一般来说,学科组会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根据学校安排针对本学科教学的某一方面重点展开研讨,议题集中于如何落实上,以语文为例,比如“如何上好作文课”“如何提高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如何教学语文园地”等等。学科组开展研讨时,及时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因此,这类活动既有理念的提升,又有实践经验的总结,还可以就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寻求解决办法。因此,它往往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对于学校教学工作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3、基于课题研究基础上的教科研活动 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变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等,学校面临形形色色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中小学教师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活动,借助于科学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课题研究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是以平时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制定研究计划,在预定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解决问题。一般的做法是:⑴选择课题。课题坚持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把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研究专题,组织交流论证,使课题研究真正做到“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⑵各个教研组围绕课题搜集材料,选择、整理材料。⑶自主申报,确定课题组成员。根据所筛选出来的课题,结合所收集到的资料,让有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拟订阶段研究目标和计划。(4)建立研究制度。确定研究的时间、地点、活动形式等,强调在学习和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研究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5)每学期开展一场课题阶段研究成果展示,达到以点带面,促进优秀经验的推广和辐射的目的。(6)时机成熟,立即申请课题结题验收。课题组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结题报告,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中小学教师借助课题研究开展教育科研,具有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更能切实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素养,许多名师、特级教师也就是借助课题研究而走上成功道路的。4、基于个人基础上的自主研究活动 教学研究更多时候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的,这就需要教师有自主研究的意识。教育实践中,一节课的教学、一个教育细节的处理、一个孩子的转化等等都可以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其实,这就是基于个人基础上的教育研究。自主教育研究包括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研究、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方式自由,形式活泼。其关键是教师本身一要用心,及时捕捉教育生活中的思维火花,勤于反思探究;二是有恒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总结,最终形成成果。自主教育研究活动看似自由随意,缺少规范,但恰恰是最丰富最有生命力的研究活动,许多名师比如魏书生、邱学华、钱梦龙等老师都是依靠自主研究而逐步成长起来的。三、交流平台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是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思想。”真诚的交流所导致的思想碰撞和交锋,会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会使一些主题和思想在我们的心中深深的扎根。比如说,一个学校的老师观摩了一节课或是共同读了一本书,彼此就有各种感受,如果坐在一起就可以交流和分享,这样就有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思想交集的空间。老师们会自觉意识到:为了能在分享交流的时候有所贡献,就理所当然地要提高观摩或者阅读的品质。通过在团队中的分享和交流,彼此的认识深化了,内心丰富了,素养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有分享和交流内在需要,是教育力量的重要源泉,分享和交流的需要的反面是内心的麻木和枯竭,这恰恰是教育的倦怠感产生的真正根源。既然交流是人们生活的客观需要,学校有必要搭建交流的平台来适应教师需要的潮流。那么,有哪些形式比较适合呢?1、教师论坛 由教科室牵头,也可以分学科组进行,提前定出每月(或者双周等)论坛主题,根据需要可以邀请全体教师或者学科组教师参加,还可以适当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参加。话题可以是课改中的热门话题、焦点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某个具体问题。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怎样设计作业让学生喜欢;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学习习惯;如何组织集体备课等等。活动前要求参会人员提前自学,查找资料,做好发言准备。活动时,可以安排“圆桌论坛”,民主交流;也可以以“嘉宾访谈”的形式,与会教师既作观众,也可以踊跃发言;还可以围绕同一话题,教师轮番上台讲演。以论坛搭建教师理论学习研究、交流互动的大平台,以全新的理念、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主题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营造了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了群体理论研究优势,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同时,这种形式也让教师在交流辩论中展示自我,增长才干,开拓视野,达成共识,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自我发展。2、网络媒体 网络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角落,借助网络交流和学习已经是一种趋势。网络媒体的形式很多,最适用的要算Blog。作为网络时代信息化下的产物,在Blog上老师们可以十分方便地记载每天行动研究中发生的教学故事,及时积累研究需要的各种信息,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反思、写作、引文……都可以得到便捷的服务。尤其重要的是,Blog使老师们从早先上网时的人机对话转化为人与人的对话。在Blog上,教师们可以得到熟悉的和陌生的教育博客们的鼓励与欣赏,在学习与交流中获得知识、智慧和情感上的满足。因此,Blog既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个性化交流的空间,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技术力量和人文环境。对此,学校可以积极鼓励和适当引导,使网络科技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比如倡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记录自己每天的教育足迹,收获教育思想的成熟。同时,学校建立教育博客联盟,互相灌水、潜水交流学习。学校也可以推荐一些名家博客和知名教育网站论坛,供教师们浏览。3、学术报刊 许多教师有了充分地实践经验和理论学习之后,往往不满足于校内或者网上发帖这样浅层次的交流,逐渐会有向报刊杂志投稿争取发表的需要。教师在投稿和改稿中会得到与编辑老师交流的机会,受到许多启发,开阔自己的眼界。不少老师从发表第一篇论文中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并积极向更多优秀的老师学习,开始了发表第二篇、第三篇的旅程,有些老师甚至出版了个人专著。借助于学术报刊进行交流学习,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交流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走向快车道的标志,有很多名师就是从写文章这样的平台上走出来,走进公众的视野,从此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对此学校应该给以积极的支持和帮助,积极搭建平台,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比如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指导写作、为老师订阅杂志、提供教育类的报刊邮箱地址、邀请杂志编辑来校辅导投稿常识、设立论文发表等科研奖等,鼓励教师往更高层次发展。四、学习平台教师要想进步,除了深入实践和研究之外,还要认真读书。读书是提高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通过博览群书,拜读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可以与大师对话,与大师心灵相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读书应该读些什么书呢?我觉得至少要读三种书:一是与教学有着直接关系的教育类报刊杂志和名师课堂实录与分析。因为这些书提供了与教师最切近的教育、教学中的体验感受,从中可以了解别的老师在教育细节上的态度与处理,也能得到最直接的借鉴和学习。如果深入学习,还可以了解到名师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也能促使自己一步步成长。二是教育类的专著。一个教师要想在专业上有所发展,必须有较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而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就要从博览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中获得。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杜威的著作、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也包括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这一类的著作。从中汲取古今教育大家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和思考,自觉学习和思辨,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框架。三是多读一些人文类的著作,比如文学类、哲学类等社科著作。虽然这些著作与当下的教学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从中可以受到人文的熏陶,体会人性的光辉。这些都将会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也许能彻底改变其原有的教育观。读书的途径很多,可以自由读书,也可以听讲座报告,还可以参加学历进修。自由读书好处是没有功利色彩,时间自由,心灵舒放,自由呼吸,享受阅读。阅读的面也很广,种类驳杂,博览群书,可以拓宽视野。缺点是没有约束,容易受其他事干扰和排挤,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强烈的欲望难以坚持。听讲座报告优点是可以得到专家学者的教授点拨,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能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式地启迪,缺点是条件有限制,机会不太多。学历进修有一定的强制性,能在短时间内迫使自己阅读许多比较枯燥的理论,并通过识记,较有效地增加厚实的理论素养。缺点是受约束,趣味性不强,需要自己有恒心毅力。当然,读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形式不拘。关键是行动和坚持。学校在此问题上可以作些推动,通过搭建适当的平台,培养教师的读书习惯。比如通过书香校园建设、为教师订阅教育杂志、教师读书交流会、读书讲座、师生同读名著等活动推进,也可以通过制度来推动,比如对阅读量的规定、写读后感比赛、学历提升等,促进教师阅读提高。总之,读书不管对年轻老师还是名优教师,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少老师在专业发展路上常常遇到瓶颈、高原现象,往往通过读书来寻求解决。读书的热情、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需要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文化品位,也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相信,通过读书寻求专业发展一定会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行动和追求

在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师应该怎样当,教师教育应当怎样来做?这是一个值得好好思考的问题

当MOOC课程从大洋彼岸像旋风一样刮到中国的时候,我们如果还按照传统的教师观念,传统的教师教育培训模式是不行的比如师生交往的方式已经发生了许多根本性的变化---从以前的纯粹的现实世界,变成了现实与虚拟世界同步进行,从以前的线下交流到线上与线下交流同时进行,以前师生交往主要在课堂上,现在的课堂与课外已经很难分辨许多学校并不知道这种情况的变化,还在用老标准衡量现在的教育与现在的老师和学生

用微信发学科资料考试,你试过了吗?

比如,上个月有一个山区来的校长到我们学校的校长班培训,培训之余在我们学校的一些课堂转了转,发现有不少学生在课堂上玩手机回去之后就在自己学校的教师会议上声称,以后永远不进广东第二师院的学生,而且还要号召当地别的学校也拒绝接受二师院的学生我不否定一些学生上课用手机玩游戏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这一现象,但是在我看来,我的学生肯定是冤枉的我上第一节课时,就要求学生存我的手机号,然后加我的微信我有许多阅读材料都放在微信上,平时的交流探讨也多在微信上进行,包括个别的辅导交流与对话课堂与课下的界限是很难分开的甚至某些考试也是在微信上进行的如果看到我的学生在利用手机学**,就判定这样的学生不能要,至少对我来说是很冤枉的

我现在手机里有1500多个信友,其中300多人是学校的学生,不仅有广东二师的学生,还有全国其他学校的学生我每天发5到10篇思想性学术性与知识性较强的文字资料,从多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这个世界的多元性与复杂性同时,因为我教学生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也需要有多种不同观点的文字资料,通过阅读训练思维,这是很有必要的现在移动改变生活,也正在改变学**方式

商业领域正在向电子商务化发展,将来的商业,要么电子商务,要么无商可务教育领域呢?也正在向可汗学院MOOC课程与翻转课堂转化传统农业的教育是个别化,也只能小规模化;工业化的后果是班级的出现,在大规模化的同时,却再也无法个别化个性教学;而在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与个别化,以及大规模化可以同时实现这个世界越来越扁平化了,知识信息的获得越来越容易,对教师的要求是要有问题意识,要有创新意识与综合运用知识信息的能力

教师是靠整体形象服务学生的

现在的一些教师教育没有跟上时代的节拍比如说,从前大家诟病比较多的是教师教育理论性的东西讲得太多,能够落实的操作性的东西太少,现在是矫枉过正,教师教育几乎被弄成了教师技能培训我的观点是,教师这个职业真正技能性的东西其实是很少的,一个好的理论对于一位教师来说常常就是最好的实践因为,教师这个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的地方就在于,教师劳动的手段与劳动的主体的同一性,教师观念的改变直接影响教师行为

其他的职业只要利用自己部分的能力,形成某种技能就可以胜任比如,一个面包师,完全不用考虑他是男的还是女的,是高是矮,是胖是瘦,甚至也不要求性格是好是坏,只要面包做得香甜可口,符合卫生标准就可以了但是,教师这个职业不行,教师身上的任何元素都会影响一个教师的形象教师是靠一个整体的人的形象来服务学生的,教师在某个意义上来说就是靠自己的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扮相来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做人的榜样,教师这个职业是以一个完整的人的形象在工作的

教师的职业技能如果说存在的话,也是作为人的整体而存在的比如教师的语言,那其实不完全是训练出来的,而是一个人的学识教养与内心世界的自然反映,教师的语言不能等同于一个人的口才,而在于交流对话的恰当而一个内心充满爱意与尊重的人,无论怎样说话,都会是比较得体的再比如,传统教育很注重一个教师的字写得怎样因此,作为师范生三字训练就很重要,因为字如其人,字就是一个人的门面古人读书先要练字,因为字的好坏会影响他的仕途但是,现在黑板在学校用得越来越少,电子书包电子白板越来越普及,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教师即使有一手好字,也被键盘毁了当然,作为传统艺术与文化瑰宝,我认为还是要继承与发扬,但是,写字作为一种生存技能确实被**降低将来不会写字的人不是不会用笔写字的人,而是不会利用键盘打字的人现在人们的交流方式普遍是上网,方便快捷除了情人要表达忠心爱意,留点字迹作为永久纪念之外,谁还会用毛笔与钢笔写信?

互联网时代教师最重要的能力,是学**的能力

把教师教育变成一种纯粹的职业技能训练是一种严重的误区教师的成长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他首先喜欢当一个教师,喜欢才会深入钻研,才会工作不累,才不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教师这种职业的门槛不能太低,这里的门槛不纯粹是学历,一个拥有博士学位的人未必适合当老师,甚至当一个小学老师要承认有些人天生就是不适合当教师的,教师这种职业其实比一般的职业对人的天赋要求更高因为,教师是以完整的自己在工作,所以相对完满健康的人格,健康的身心与善于与人交流沟通的人格特征,还有就是对知识思想与智慧的热爱,是成为一个教师最重要的条件有些人天生就是一个好老师,用不着太多的培训,有些人即使天天培训,恐怕也难成为一个合格教师人的差异性决定了有些人成为教师,完全是误入歧途,他如果去做别的职业可能是非常优秀的,当教师就会很糟糕比如陈景润这样的人

一个好教师一定首先是要热爱当教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教师最好的发展方式就是自主发展方式,有了兴趣,知识不够,他会通过阅读提高自己技能不行,他会自我训练学力不足,他会寻师访友经验不够,他会认真积累与反思这个过程,只要给他自由的空间成长的平台就够了

一个新教师,究竟要怎样来评价?如果用有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工作经验的老教师的经验来衡量自然是不够成熟老练,但是,成熟老练的同时也会有弊端,那就是可能会因思想固化与经验老套而停止学**如果说互联网时代一个新教师有一种最重要的能力的话,我以为那就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并且有不断学**的热情

互联网时代学生是客户,成功的教师要会营销自己

当然,也存在一种误用电脑新工具的现象比如,当今教育部对大学的评估过度追求数字化,把许多老师逼向SCI论文量化因子,而完全忽略活生生的课堂与活生生的学生再以大学教师为例,一个大学教师被教育部的电脑系统分割成一堆数字,对大学教师的评价是不能够完全数据化的数据的东西只能够说明部分外表的问题,而不能够说明教育里的核心问题

比如,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最重要的是对学术研究以及与学生交流探讨的热情,这两种热情是作为一个大学教师最重要的因素,但是,这种热情能够化成数字存入电脑系统吗?还有作为一间大学,最重要的学术自由与浓厚的学术氛围,这种大学精神,也是无法用数字测出的教育部用一个管理系统企图控制全国每一间大学,这是荒唐的现在每次管理系统要我出示一个教师的数字的时候,我都出示最低版本的那种那上面有我的年龄工龄教龄,学历之类,但是,不能够说明更多的东西,而且那根本不能够代表一个作为大学教师的我这些年来,我也不极力跟随这套评价系统走,否则,我就会变成一个非人,我得为中国的大学留点自由思考的种子如果有一天,被这套评价系统评为不合格而下岗,我相信我凭自己的实力也会有谋生的本领

教师的教学也要有营销意识学生就是你的客户,你的专业知识人格魅力与丰富思想深邃智慧,就是你的产品,你的教学方式就是你的营销方式一个教师的教学是否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要看成是这个教师面向学生面向社会营销自己是否成功将来的学校内部的课堂会逐渐走向社会,学校即社会,社会即学校,当年由杜威与其学生陶行知先生说过的这两句话在互联联时代可以完全实现校内的教师产生校外的影响力,这在过去只是一些名牌大学里的名牌教授才能够做的事情,今天美国的雷夫老师热血教师这些纯粹的小学教师,通过互联网也来到了中国还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MOOC课程也开始席卷中国,教育真正的革命其实已经来临,现在要追问的是:我们准备好了吗?

没有教师的成长,就没有高品质的教育,这已日渐成为人们的共识。李希贵先生在《学生第二》一书中这样说,“对一位校长或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从关注教师开始。”美国学者阿瑟·库姆斯等在《学校领导新概念》一书中明确指出:“有活力的组织对教育者的个人和职业成长有重要的贡献。”可见,学校是教师的立业之基,成才之本,任何教师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学校为其搭建的平台。那么,教师的专业成长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平台,或者说,学校能为教师的成长搭建怎样的平台?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践平台做教师,最多的就是课堂教学实践。一般而言,年轻教师参加工作都要承担学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数年如一日的持续工作,使得他有机会广泛、深入地接触学生,并进行生动地交流、反馈,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是普通教师相比于其他教育研究者而言,最可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教育艺术本质上是一门实践艺术,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也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再指导教学实践,同时也接受实践的检验。一名教师积累有丰富的教育实践,必将会为其将来的教育研究与思想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和思想储备。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是把书教好,成为一名让学生喜欢的教师。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研究课堂教学实践。作为学校,应该为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机会,使他们在课堂——这块教师的试验田中更好地摸爬滚打,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教育的艺术水平。有的学校举行丰富的公开课研究活动,比如年轻教师的入门课、过关课、汇报课、竞赛课、擂台课等,还组织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上示范课、研究课,供普通老师学习观摩,有的学校还不远千里送老师到一些特级教师的上课现场去学习等等。这些基于实践基础上的授课与听课,是教师积累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要平台,利用好,可以使教师短时间内成长为一名熟练教师。当然,教师如果光上课还不行,还需要上有质量的课,这就需要磨课。所谓磨课,就是一名教师几轮备课、上课,同科组的老师参与意见,最后打造出一堂较精彩的课的过程。整个研究过程,以课例为载体,从理论学习,到课例设计,再到行为反思。其间有理论指导,也有实践反思,避免了教学的盲目性,又有鲜活的案例解剖、微格反思,虽然辛苦,但对执教者大有裨益。磨课的过程是教师学习、实践、总结课堂教学艺术的过程,几轮打磨,既能达到改进教师本身教学行为的目的,激发教师对课堂教学境界的不断追求,又能对同科组老师有所促进和启发。因此,这种形式逐渐成为许多学校培养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一个教师站在研究者的高度去看待课堂教学,教学就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更不是一份挣钱养家的手段,而是抱着探求教育艺术,追求真知的过程,是教学研究的平台。这样的教学实践就有了深远的价值和意义。二、研究平台新课程提出“教师是研究者”这一概念,是针对过去的一种错误认识,认为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他人研究出来的成果,教师并不需要研究。但是,今天人们意识到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把他人创造的知识较好地传授给学生,更应该研究如何才让学生更快更轻松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如何才能使学生富有创造激情和创造才能。同时,教师还是知识的创生者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者,在对教育这一事业大厦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既然教师具备研究者的身份,学校就应该提供研究的平台,供其调查和研究。一般来说,学校会有这样的几类研究活动:1、基于课例基础上的备课组研究活动 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备课组内的老师集中对所用教材的某一单元或者一课例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商定教学的三维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的方法、程序等。这类活动看似简单、普遍,其实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基,是落实有效教学乃至高效教学的基础工程。如果说,教学是一所学校的中心工作,那么,抓实了课前备课这一环节,中心工作也就成功了一半。许多学校在备课研究方面总结出不少经验,比如集体备课,由组长主持,大家发言讨论,最后形成教学预案的备课活动模式。另如“一人主备,众人参与”形式,即某位教师承担一篇课文教学,先由其独立备课,说课,示范上课,然后组内教师研讨,修改,形成教学预案的形式。这都属于新课改提倡的合作、共享理念指导下的备课研究活动。2、基于专题研究基础上的学科组研究活动 学科组是学校展开各学科教育教学和研究的纲绳,学校对学科教学的目标要求通过学科组进行传达和具体落实。一般来说,学科组会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根据学校安排针对本学科教学的某一方面重点展开研讨,议题集中于如何落实上,以语文为例,比如“如何上好作文课”“如何提高阅读课的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开展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如何教学语文园地”等等。学科组开展研讨时,及时发现问题、讨论解决问题。因此,这类活动既有理念的提升,又有实践经验的总结,还可以就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寻求解决办法。因此,它往往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对于学校教学工作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3、基于课题研究基础上的教科研活动 由于社会需求的变化、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变化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推进等,学校面临形形色色的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中小学教师积极从事教育科研活动,借助于科学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课题研究是将教研与科研有机融合的教研活动形式,是以平时教学过程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制定研究计划,在预定时间内围绕同一专题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解决问题。一般的做法是:⑴选择课题。课题坚持从学校或教师实际需要出发,把教学实践中的疑问、困惑进行归纳、筛选,确定一个研究专题,组织交流论证,使课题研究真正做到“开展自己的教学研究、解决自己的教学问题”。⑵各个教研组围绕课题搜集材料,选择、整理材料。⑶自主申报,确定课题组成员。根据所筛选出来的课题,结合所收集到的资料,让有研究兴趣和研究能力的教师组成课题组,拟订阶段研究目标和计划。(4)建立研究制度。确定研究的时间、地点、活动形式等,强调在学习和研究中注意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教师研究与专家指导等相结合。(5)每学期开展一场课题阶段研究成果展示,达到以点带面,促进优秀经验的推广和辐射的目的。(6)时机成熟,立即申请课题结题验收。课题组教师要完成课题的研究报告或结题报告,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中小学教师借助课题研究开展教育科研,具有解决学校实际问题,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更能切实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科研素养,许多名师、特级教师也就是借助课题研究而走上成功道路的。4、基于个人基础上的自主研究活动 教学研究更多时候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进行的,这就需要教师有自主研究的意识。教育实践中,一节课的教学、一个教育细节的处理、一个孩子的转化等等都可以进行研究分析,从而找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其实,这就是基于个人基础上的教育研究。自主教育研究包括教育叙事、案例分析研究、教学反思等多种形式,方式自由,形式活泼。其关键是教师本身一要用心,及时捕捉教育生活中的思维火花,勤于反思探究;二是有恒心,坚持不懈才能发现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总结,最终形成成果。自主教育研究活动看似自由随意,缺少规范,但恰恰是最丰富最有生命力的研究活动,许多名师比如魏书生、邱学华、钱梦龙等老师都是依靠自主研究而逐步成长起来的。三、交流平台英国作家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是两个,甚至是两个以上的思想。”真诚的交流所导致的思想碰撞和交锋,会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会使一些主题和思想在我们的心中深深的扎根。比如说,一个学校的老师观摩了一节课或是共同读了一本书,彼此就有各种感受,如果坐在一起就可以交流和分享,这样就有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一个思想交集的空间。老师们会自觉意识到:为了能在分享交流的时候有所贡献,就理所当然地要提高观摩或者阅读的品质。通过在团队中的分享和交流,彼此的认识深化了,内心丰富了,素养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有分享和交流内在需要,是教育力量的重要源泉,分享和交流的需要的反面是内心的麻木和枯竭,这恰恰是教育的倦怠感产生的真正根源。既然交流是人们生活的客观需要,学校有必要搭建交流的平台来适应教师需要的潮流。那么,有哪些形式比较适合呢?1、教师论坛 由教科室牵头,也可以分学科组进行,提前定出每月(或者双周等)论坛主题,根据需要可以邀请全体教师或者学科组教师参加,还可以适当邀请知名的专家学者参加。话题可以是课改中的热门话题、焦点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实际教学中遇到的某个具体问题。如: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怎样设计作业让学生喜欢;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学习习惯;如何组织集体备课等等。活动前要求参会人员提前自学,查找资料,做好发言准备。活动时,可以安排“圆桌论坛”,民主交流;也可以以“嘉宾访谈”的形式,与会教师既作观众,也可以踊跃发言;还可以围绕同一话题,教师轮番上台讲演。以论坛搭建教师理论学习研究、交流互动的大平台,以全新的理念、丰富的实践经验为主题内容,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阐述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营造了浓厚的理论学习氛围,充分发挥了群体理论研究优势,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合作学习,共同进步。同时,这种形式也让教师在交流辩论中展示自我,增长才干,开拓视野,达成共识,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自我发展。2、网络媒体 网络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角落,借助网络交流和学习已经是一种趋势。网络媒体的形式很多,最适用的要算Blog。作为网络时代信息化下的产物,在Blog上老师们可以十分方便地记载每天行动研究中发生的教学故事,及时积累研究需要的各种信息,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反思、写作、引文……都可以得到便捷的服务。尤其重要的是,Blog使老师们从早先上网时的人机对话转化为人与人的对话。在Blog上,教师们可以得到熟悉的和陌生的教育博客们的鼓励与欣赏,在学习与交流中获得知识、智慧和情感上的满足。因此,Blog既是教师实现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个性化交流的空间,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技术力量和人文环境。对此,学校可以积极鼓励和适当引导,使网络科技为教师队伍建设服务,比如倡导教师建立自己的教育博客,记录自己每天的教育足迹,收获教育思想的成熟。同时,学校建立教育博客联盟,互相灌水、潜水交流学习。学校也可以推荐一些名家博客和知名教育网站论坛,供教师们浏览。3、学术报刊 许多教师有了充分地实践经验和理论学习之后,往往不满足于校内或者网上发帖这样浅层次的交流,逐渐会有向报刊杂志投稿争取发表的需要。教师在投稿和改稿中会得到与编辑老师交流的机会,受到许多启发,开阔自己的眼界。不少老师从发表第一篇论文中收获到成功的喜悦,并积极向更多优秀的老师学习,开始了发表第二篇、第三篇的旅程,有些老师甚至出版了个人专著。借助于学术报刊进行交流学习,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交流活动,是教师专业化发展走向快车道的标志,有很多名师就是从写文章这样的平台上走出来,走进公众的视野,从此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对此学校应该给以积极的支持和帮助,积极搭建平台,提供必要的指导和服务,比如邀请一些专家学者指导写作、为老师订阅杂志、提供教育类的报刊邮箱地址、邀请杂志编辑来校辅导投稿常识、设立论文发表等科研奖等,鼓励教师往更高层次发展。四、学习平台教师要想进步,除了深入实践和研究之外,还要认真读书。读书是提高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它充实着思想江河,读书不是为了明天上课,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对知识的渴求”。在一定意义上说,我们通过博览群书,拜读古今中外教育名著,可以与大师对话,与大师心灵相通。“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教师只有在持之以恒的专心阅读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读书应该读些什么书呢?我觉得至少要读三种书:一是与教学有着直接关系的教育类报刊杂志和名师课堂实录与分析。因为这些书提供了与教师最切近的教育、教学中的体验感受,从中可以了解别的老师在教育细节上的态度与处理,也能得到最直接的借鉴和学习。如果深入学习,还可以了解到名师成长的心路历程,这也能促使自己一步步成长。二是教育类的专著。一个教师要想在专业上有所发展,必须有较丰富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而这些东西从哪里来?就要从博览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中获得。比如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杜威的著作、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力理论,也包括中国教育史、外国教育史、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这一类的著作。从中汲取古今教育大家对教育规律的理解和思考,自觉学习和思辨,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框架。三是多读一些人文类的著作,比如文学类、哲学类等社科著作。虽然这些著作与当下的教学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从中可以受到人文的熏陶,体会人性的光辉。这些都将会对教师的教育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有些也许能彻底改变其原有的教育观。读书的途径很多,可以自由读书,也可以听讲座报告,还可以参加学历进修。自由读书好处是没有功利色彩,时间自由,心灵舒放,自由呼吸,享受阅读。阅读的面也很广,种类驳杂,博览群书,可以拓宽视野。缺点是没有约束,容易受其他事干扰和排挤,没有顽强的意志和强烈的欲望难以坚持。听讲座报告优点是可以得到专家学者的教授点拨,对一些问题的思考能有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式地启迪,缺点是条件有限制,机会不太多。学历进修有一定的强制性,能在短时间内迫使自己阅读许多比较枯燥的理论,并通过识记,较有效地增加厚实的理论素养。缺点是受约束,趣味性不强,需要自己有恒心毅力。当然,读书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形式不拘。关键是行动和坚持。学校在此问题上可以作些推动,通过搭建适当的平台,培养教师的读书习惯。比如通过书香校园建设、为教师订阅教育杂志、教师读书交流会、读书讲座、师生同读名著等活动推进,也可以通过制度来推动,比如对阅读量的规定、写读后感比赛、学历提升等,促进教师阅读提高。总之,读书不管对年轻老师还是名优教师,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少老师在专业发展路上常常遇到瓶颈、高原现象,往往通过读书来寻求解决。读书的热情、读书的习惯和读书的需要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文化品位,也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方向。随着终身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相信,通过读书寻求专业发展一定会成为许多教师的自觉行动和追求

  • 网络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答:2、网络媒体 网络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角落,借助网络交流和学习已经是一种趋势。网络媒体的形式很多,最适用的要算Blog。作为网络时代信息化下的产物,在Blog上老师们可以十分方便地记载每天行动研究中发生的教学故事,及时积累研究需要的各种信息,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反思、写作、引文……都可以得到便捷的服务。尤其...
  • 网络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答:2、网络媒体 网络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生活角落,借助网络交流和学习已经是一种趋势。网络媒体的形式很多,最适用的要算Blog。作为网络时代信息化下的产物,在Blog上老师们可以十分方便地记载每天行动研究中发生的教学故事,及时积累研究需要的各种信息,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调用:反思、写作、引文……都可以得到便捷的服务。尤其...
  • 教师及研究者成为信息时代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
    答:2、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要能够适应日益开放化、虚拟化的教学环境,加强自身学习,提高对网络信息的采集和应用能力,提升运用信息技术来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能力。3、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让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更有影响力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时代融合实践的新思维方式,具有跨界融合、...
  • 【必备】信息时代教师所应具备的九大信息素养
    答:教学设计能力本是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功之一,但现代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教师要能够设计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协作学习策略、设计基于网络资源和工具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者在网络环境下的心理特征设计学习目标、利用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优势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诊断等。 另外,现代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
  • “互联网+”时代的教师角色思考
    答:在传统的教育生态中,教师、教材是知识的权威来源,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教师因其拥有知识量的优势而获得课堂控制权。可在“校校通、班班通、人人通”的“互联网+”时代,让这一切变得轻而易举,获取知识已变得非常快捷。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适时而变,主动而为,让“互联网+”时代的产物成为自己教育...
  • 信息化时代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能力
    答:一、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 大家都知道,老师是学生的表率,现在的小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就是说,老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也坚决不做。另外,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熟练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因为学好汉语拼音是学好语文的基础。二、要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
  • “互联网+”教育时代,“未来教师”是怎么炼成的
    答:谁学得更快,谁就是老师。第三,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就是力量”将被改写。在互联网时代,所有人都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所有可以公开的知识,每个人能获取到的知识都是一样的,不存在明显差异,如何发现知识、精选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更加重要。知识将不再是唯一的力量,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力量,创造力、想象力、价值...
  • 新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有哪些
    答:掌握信息技术: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具、网络资源、在线学习平台等工具,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环境和学习体验。教师应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掌握常用的教育软件和教学工具,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效果。提升跨文化素养:新时代要求教师具备跨文化素养,能够引导...
  • 信息环境下如何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
    答:一、教师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必要性 1、信息时代的要求信息时代教师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由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学习模块的构建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信息资源的提供者。信息的发展,知识的更新,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信息素养。随着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电脑网络进入学科课程教学以及信息技术...
  • 信息老师要有什么素养
    答:一、信息获取能力 在网络尚未到来之前,教学信息主要是通过教学参考书、 报刊、杂志等常规途径获取的。而在网络时代,除了常规途径,还可以大量地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网络信息具有数量庞大、二、资源整合能力 从互联网上获取的教学资源, 能否在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应用, 还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资源整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