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中班幼儿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1
如何培养幼儿交往能力

一、培养孩子遵从社交规则
被同伴拒绝的孩子,很多是因为他们不懂得交往的规则。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不妨制订明确的交往规则,要求孩子遵从。比如在餐桌上,把孩子爱吃的东西适当地分给其他人,然后告诉他:“好东西要公平地享用,不能一个人独占。”孩子习得的社交规则,被他逐渐内化形成巩固的能力后,就能够自如地运用到和同伴的交往当中了。
二、培养孩子具体的社交策略
家长可以教孩子学习一些具体有效的社交策略。例如,当孩子想加入其他人的游戏时,可以教孩子友好地向别人发问:“我可以参加你们的游戏吗?”或者教孩子注意观察其他小朋友,如果他们在游戏过程中出现了麻烦,如搬不动东西时,可以主动上前提供帮助。如果孩子害羞,家长可以鼓励他先找跟自己比较熟悉的孩子一起玩,再去和其他孩子接触。
三、创造具体的情景锻炼交往能力
家长还可以创造一些具体活动,吸引孩子们来一起活动。交往需要情景,对孩子而言,交往的最好前提是共同做某项彼此都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家长可以在家中举办小晚会,邀请左邻右舍的小朋友一起参加,观察孩子与同伴交往的特征如何,然后有针对性地对他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
四、引导孩子观察他人的情感变化
在同伴交往中,对他人情绪的正确感受和积极反应是交往的基础。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通过看电视、游戏等方式,教孩子观察别人的情绪变化是如何通过脸部表情及肢体动作来表现的。还应注意引导孩子学会思考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会造成什么样的情感变化。可以多问问他:“如果你是他,你会怎么想?”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孩子们有着与科学家一样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幼儿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有关周围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和知识,所以,作为教师应在科学活动中寻找并抓住教育机会,以引导幼儿通过探索,发现和获得知识。同时科学中的秘密离不开孩子们的天真的眼睛去观察,因此观察是幼儿认识自然和从社会中获取直接经验的重要途径。幼儿园开展的各项活动都离不开观察。观察对于开阔幼儿的眼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长期的幼教实践中,拟就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营造幼儿喜欢观察的环境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把幼儿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增强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主动将精力用于学习活动、自觉的记忆,想象和思考所观察的事物。我们也常说,环境造人,虽然这句话不能说它完全正确,但是环境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科学教育中,以观察为基本手段,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观察环境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的主要保障。在学习活动中,我注意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进行教育教学活动。比如,在一次户外活动中,我看到一群幼儿围在一起,很有兴趣地看蚂蚁,就和他们一起观察,并向幼儿介绍了蚂蚁的生活习惯。幼儿在很轻松的情况下掌握了知识,我也轻松地完成了活动目标。 二、在日常活动中寻找教育机会,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 1、为幼儿创设科学发现机会 因此在班上我创设科学区域,提供多种材料和工具,激起幼儿的好奇心,使他们轻松、愉快、主动地参与到有趣的科学探索活动中去。我放置了放大镜、温度计、天平、指南针、电池、电线、灯泡、用药瓶制作了盛水容器,还收集了叶子、纸制品、乒乓球等,让幼儿自主去操作,我在一旁指导。一次,我让他们观察一下自己手上的指纹,发现每个人的指纹都不一样,他们很好奇。我问他们想不想把指纹印下来,他们都说想。于是,我和幼儿一起动手在一张白纸上用铅笔画上铅笔印,用手指在上面按一下,然后再用透明胶把指纹印下来。这时,我又问:可以用什么办法把指纹看清楚呢?幼儿们说出了许多办法。通过幼儿的操作,我在活动中找到了教育的机会,促进了他们主动积极地学习。
2、创设植物角 我在教室的植物角,放置了许多干果、蔬菜、水果,并种植、水植了许多植物。如:大蒜、葱、黄豆、土豆、吊兰等,幼儿还把自己认为有趣的东西带来放到植物角里。我常常让幼儿把植物角的东西或植物生长的情况用图画下来,养成良好的观察记录的习惯,同时引导幼儿在阳光充足及阴凉的不同环境下进行大蒜的种植,通过观察,幼儿发现,虽然同样进行浇水, 在阳光充足的地方, 大蒜苗长得非常茂盛,而在晒不到太阳的地方, 大蒜苗却总也长不好。由此,孩子们知道了植物的生长既离不开水,同样也离不开阳光。上述营造的这些观察的环境氛围,都是幼儿所喜爱的,而且都对幼儿富有启迪性,能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丰富幼儿“爱科学”的认知,开拓幼儿“知科学”的视野,从而发展他们最基础的科学素质。 3、在日常生活中寻找教育机会 如天气不好,我会让幼儿观察一下乌云、雷、电、蚂蚁、蜻蜓等变化,雨后的天空、植物、动物、建筑物等也会有变化。还可以让幼儿想一想下雨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不便,应如何解决,讨论一下雨给人带来的好处。从幼儿的生活中找到教育机会,使幼儿在玩玩乐乐、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发展想象力,提高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生活经验。
幼儿探索客观世界,获得直接的科学经验,都是通过他们自身的观察活动来实现的。因此,在指导幼儿进行科学活动时,必须培养幼儿的观察力,以激发观察兴趣作为出发点。 1、是引导幼儿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从观察中寻找什么。如在科学活动“各种各样的袋子”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袋子,有塑料袋、网袋、布袋、纸袋、蛇皮袋、麻袋等,激起了幼儿的观察兴趣,我用提问的方式指导幼儿如何去观察,如:“这里有很多不一样的袋子,用眼睛看一看,小手摸一摸,他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的地方,这些袋子有什么特点,给人们带来什么好处?”后来幼儿了解到袋子材料的不同可以来装不同的东西。带着幼儿我们一起着重研究了“塑料袋”幼儿带着问题去进一步观察,通过教师的事实提问设疑,引导幼儿转换观察的目标,最后幼儿了解到塑料袋我们在生活中用得很多,但是塑料会给环境带来危害,因为用完了塑料袋不容易分解,我们以后要少用它。不过现在有一种环保型的塑料袋,这种塑料袋用了对我们的环境危害比较小,这样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使幼儿能愉快地较全面地了解不同袋子的不同特征和功能。


2、是要鼓励和启发幼儿提问。观察能使幼儿对各种事物产生兴趣,浓厚的兴趣又会把观察引向深入。幼儿在观察活动中出于好奇会时常发问,教师要有耐心,首先给予表扬,然后给予科学的回答,并引导他们继续观察、分析、比较和概括。比如吊扇为什么会转动,我告诉幼儿吊扇里有旋转轴,用电带动轴转动的,当孩子们明白后,我又趁机向孩子们提出“自行车的轮子为什么会转,闹钟为什么会转”等问题让幼儿思考,帮助他们养成自觉观察事物的习惯,培养其自觉观察事物的兴趣。 三、在课程活动中寻找教育机会,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 科学课程的目标是: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帮助幼儿探索周围世界,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并在感性经验基础上形成初步和科学概念。教师要善于发现,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想要探究的问题及喜欢的活动,把它们扩展成科学教育的内容,生成科学教育的活动。幼儿对动物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我抓住教育机会,生成有关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的教育内容。 开展幼儿的科学活动,要尊重幼儿的认识特点和科学本质特征,不一定要求幼儿说出来的概念都准确、科学,而要强调幼儿自主探究和发现的过程,获得有关的经验。我专门设计了一次活动《盒子里的秘密》。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嗅觉、听觉、触觉、视觉来搜集线索,得出正确的判断,学会正确使用各种感官,发展感知能力。我鼓励每一位幼儿按自己的想法操作,并把它记录下来。对于学习整理数据时有差错的幼儿,我并不马上帮他改正,而是让他再试一次,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实践去得出正确的结果。我鼓励幼儿进行充分的讨论,让每一位幼儿说出自己的结论。最后,我才综合幼儿的观点,以他们的实验为背景进行概括,使用比较准确的、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语言来总结。
教师除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兴趣外,还要教他们学会观察的方法,训练他们敏锐的观察能力。 首先,引导幼儿用实验进行观察。例如在开展“鸡蛋浮起来”的科学活动时,一上课就给每组幼儿准备了盛有五分之三淡水的容器四只,鸡蛋四个及牛奶、黄糖、食用盐若干,让幼儿自己摆弄,使鸡蛋浮起来。幼儿兴趣很高,很快津津有味地玩起来。许多孩子为自己的发现兴奋不已,争着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同伴。这时,老师一边引导观察,一边提出问题,“小朋友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孩子们争着说:“淡水、盐水、牛奶水、糖水里的鸡蛋都是沉的,但放牛奶的水
变白了,放黄糖的水变赤了。”我再引导幼儿在盐水中多放些盐,并用筷子搅拌使盐迅速溶解,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发现。这时,孩子们兴奋地举起小手纷纷告诉我,在搅拌盐水的时候鸡蛋好象在水中漂浮,而在淡水和牛奶中搅拌时鸡蛋只沉在下面摇动。这时老师对孩子的发现给予肯定,让孩子在试一试中充分体验发现的快乐。 其次,引导幼儿有比较地进行观察。认识事物常常从比较开始,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认识一事物与另一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科学活动中,有些现象幼儿难以发现或者容易忽视而难以完成整个观察过程,因此,我采用了比较观察法,使幼儿在对比观察过程中,发现和观察到其中的奥秘,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又使幼儿增长了才干,增强了观察的敏锐性,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如在“奇妙的镜子”的科学活动中,让幼儿比较玻璃和平面镜的不同、凹透镜和凸透镜的不同。用看一看、摸一摸、照一照的方法,比较其中的异同,通过观察、比较,发现可以透过玻璃看到玻璃前面的东西,但从玻璃里只能看到模糊的自己。平面镜是用玻璃做的,但它后面涂着一层水银,我们不能透过镜子看到镜子前面的东西,而从镜子里可以看到清晰的自己。这种比较观察的方法能使幼儿把握各种事物的异同、现象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某些内在联系,对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再次,引导幼儿多感官进行观察。多感官观察就是借助人的各种感官去观察事物的一种方法。人的感官一般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观察的时候,用眼睛去看,用手去摸,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尝一下,这都将有助于对事物进行全面的了解,训练观察的全面性,同时,也会加深该事物在头脑中的印象。如在开展“多彩的肥皂”的科学活动时,我为幼儿准备了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肥皂,让小朋友试着用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借助我们身上不同的感官感知肥皂的外部特征。孩子们果然很有兴趣,有的用手摸,说肥皂是硬的、光滑的,有点油,有点黏;有的用鼻子闻,说肥皂香香的,有的像橙子味,有的像柠檬味。有些较内向的幼儿用眼睛看,他们在与同伴交流着说:“肥皂的颜色有白的,有绿的、黄的,形状也不一样呢。”这时我鼓励孩子们把自己的发现介绍给大家。通过多种感官观察,使孩子们了解到肥皂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各种各样的形状,各种各样的味道。 四、组织幼儿讨论和交流观察结果
中班幼儿在观察活动中必然随时会有新发现、新想法,因此有了强烈的“要说”的愿望。此时他们观察获得的表象还处于模糊状态,教师及时组织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过程和发现,能让其在相互交流中受到启发,不断整理零散、感性的经验,巩固感知成果。因此,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让幼儿“把你的发现告诉同伴”,观察活动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幼儿讨论,给幼儿尽可能多的表达机会。 1、多提开放性问题。如“你发现了什么”“你还发现了什么 鼓励不同观察能力水平的幼儿都把自己的点滴发现告诉同伴,与小伙伴分享观察结果的快乐。 2、给幼儿思考的时间。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善于等待。面向全体幼儿,使其有充分的思考和表达的时间和机会,避免“走过场”,得到一两个近似答案便认为达到活动目的,草草收场的现象。 3、引导幼儿交流观察的过程。幼儿讨论时,教师应认真倾听,然后灵活地根据幼儿的交流情况加以总结,并提供有关知识,诱发过去经验,使幼儿能完整地理解观察现象。如“泡泡救生圈”第二次交流活动中,教师先整理幼儿的观察结果;“刚才我们用手拍杯子,发现小花片身上的泡泡就破了或散了,小花片掉了下去,停下手后,过了一会儿,小花片身上的泡泡慢慢多了,小花片又游了上来。”然后问幼儿;“是谁帮助小花片游上来的?”这时,幼儿便很人员 得出答案:泡泡。最后,教师用具体易解的语言进行小结:“原来我们要变的救生圈就是泡泡救生圈。小花片身上围着许多泡泡,就像套上了泡泡救生圈,游了上来。如果泡泡救生圈让小魔术师们用手拍散了,拍破了,小花片没有了它的帮助,就会掉下去了,泡泡救生圈的本领真大。”让幼儿理解观察现象,并留下生动具体的观察印象。 五、 鼓励幼儿继续观察 在科学活动中,中班幼儿的观察能力呈现不同的发展水平,有的幼儿不能达到预定目标,有的幼儿则意犹未尽,为更好地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教师应重视延伸活动的开展。 1、在科学区保留一定比例的旧材料,引导观察能力较弱的幼儿充分观察,反复感知,并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2、为能力较强的幼儿提供多种材料,满足其探索欲望。如“泡泡救生圈”活动中,还可准备各种豆豆、扣子、瓜子等一些小东西,让幼儿选择做实验,继续观察比较实验现象。 培养中班幼儿观察力的目标应渗透于幼儿各项活动中,在正规性科学活动、非正规性、偶发性科学活动和幼儿园各科教育活动中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科学探究过程中一种基本和普遍的能力,也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部分,但它却是贯穿整个活动的灵魂。所以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幼儿通过观察,发现大自然的美好;通过观察,了解科学的奥秘;通过观察,知道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总之,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不仅对于科学有益,对于幼儿的思维发展、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也十分有益。
希望对你有帮助,望采纳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前提,积累经验的基础,掌握知识的关键。敏锐的观察能力对于提高自身的素养至关重要。

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不能只局限于“看”这一种方式。事实上,培养孩子观察力的途径有很多。

首先,父母应当尽量丰富孩子的生活,扩大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并且要在这个过程中,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对幼儿进行观察力的训练和培养。


除此之外,孩子的观察能力也受其注意能力、思维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就要同步进行注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毫不夸张地说,无论是哪个方面出现了障碍,其他的方面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影响。

所以,无论父母对孩子采取的是针对哪个方面的训练和培养,一定要以整体性的观点来看待孩子认知的发展,将其看做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幼儿观察力发展的特点及培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式。幼儿的观察力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和在托儿所、幼儿园的游戏、学习活动过程中,经过家长、教师的精心培养和训练,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观察力强的人,善于发现事物的本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发现事物不太明显的特征。它对儿童的学习、工作、认识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婴儿还缺乏观察力。他们对事物的知觉是不随意的、被动的,缺乏目的性,常常受对象本身的特点和自己的兴趣所制约的。对事物的知觉经常与摆弄物体的动作结合在一起。幼儿已初步形成水平不高的观察力。这时期的观察力具有如下特点:

(1)观察力的目的性不够明确。幼儿初期还不能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地观察,观察常受无关事物或细节的吸引或干扰。到了幼儿园中班、大班,幼儿开始能按教师的要求进行较系统的观察。

(2)观察缺乏持久性。幼儿初期集中观察的时间较短,容易转移注意的对象。到了幼儿园中班、大班,观察持续的时间逐渐增长。

(3)观察不够细致。幼儿园小班儿童观察事物只注意事物表面的、明显的、有趣的部分,到了中班、大班,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注意事物比较隐蔽的、细微的特征。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在观察的时候,观察者一定要预先提出目的、任务,拟定观察计划。观察不是削极地知觉活动,而是把思维和知觉结合起来的一种积极的知觉活动。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观察能力的发展水平不同。在讲幼儿观察力的发展以前,我们不妨先讲一个故事。据说著名画家达•芬奇学画的时候,他的老师要他从画蛋入手,并告诉他:一千个蛋中没有两个是相同的。即使是同一个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的形状也不一样。无独有偶,著名作家莫伯桑,从师福搂拜学习写作,福楼拜要他到马车站多观察马,并对他说:“马车站有许多马,你仔细去视察,然后用一句话描绘出其中的一匹马,使它与前前后后的五十来匹马不一样。”
这两段故事说的是同一个问题,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它自己的特征.即使是十分近似的事物,也必然有它的区别。我们不可熊找到两个绝对相同的东西。一般地说,同中寻同,异中寻异是容易的;而同中求异,异中寻同则难得多,儿童好的观察力,就表现在能够“同中求异和异中寻同”的能力上。为了做到这一点,观察力必须具有精细、稳定、深入、条理化的特征,而幼儿的观察力虽然敏锐,但都恰恰缺乏上面所说的这些特征。
幼儿观察力是不成熟的,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
笼统:幼儿观察事物,往往有两种偏向:注意轮廓,忽视细节;或者注意某些细节,而忽视整个轮廓。这一点在儿童画中表现得最明显。如幼儿画人象,往往画了一个大体上完整的人,却忽视了画人的脖子把头和躯干直接连在一起。这是因为脖子夹在头和躯干之间,是个不大为孩子注意的细节。反之,他们的观察,又可能过分注意某些细节、而忽视整体轮廓.如当他们注意到衣服上的钮扣后,把扣子画得特别大,完全不顾它同衣服上的口袋、领子等的正确比例。这大概是因为在穿脱衣服的过程中,手指反复触动钮扣的动觉刺激,引起了孩子更大的神经兴奋的缘故,使得扣子给他们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但是,口袋和领子又有多少值价呢?孩子很少接触它们,就不大注意了。
看来,观察笼统的特点,与幼儿的注意、幼儿的体验有密切关系.那些生动的、容易为幼儿抓住的事物,那些容易引起幼儿自我体验的事物,往往首先被幼儿观察到。
观察笼统的特点,还与另—个因素有关,就是观察的目的性,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比较差,他们凭兴趣观察事物,常常没有预计的目的。如原本想让孩子观察一只兔子的形象,孩子却一下子就被兔子的红的晴或吃草的动作所吸引,再也顾不上注意观察兔子的短尾巴,长耳朵等.为了使幼儿保持合理的观察顺序,家长必须对他们进行语言指导,启发他们首先看什么,以后看什么,最后看什么。研究表明,如能为孩子提出(或由孩子自己提出)某些观察目的,就熊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观察笼统的毛病,提高观察的精细程度。如让一组孩子随意地看一幅动物的画,不提什么观察要求,而让另一组孩子有目的地看同一幅动物的画,并要求他们看后将动物的形象画出来。结果表明,后一组孩子观察曲精细程度超过前一组孩子。
不稳定:由于幼儿观察缺乏目的性,观察过程中受周围情景的干扰大,加上注意不稳定,所以,他们的观察活动往往不稳定。研究表明,3—4岁幼儿坚持观察图片,一次的持续时间乎均只有6分8秒,5岁增加到7分6秒,6岁可达12分3秒。总的来说,幼儿持续的观察时间都比较短。
有关眼动轨迹的研究,也能说明幼儿观察的不稳定性。通过专门的装置,可以记录幼儿在观察图形时的眼球瞳孔运动轨迹。结果表明,3岁幼儿观看图形时,眼动轨迹杂乱无章,视线或者停留在图形的某个部位,或者在某个部位来回扫视,而不会沿图形的轮廓移动;4—5岁的儿童服动的轨迹,则逐渐符合图形的轮廓,但仍有不少错误;6岁儿童的眼功效迹,已经能够基本上符合图形的轮廓。可见,儿童要到幼儿期末,才能按照一种合理的顺序,稳定地观察事物.
不深入:幼儿容易观察事物的表面现象,比较肤浅、粗乏抽象概括思维能力的组织和指导,因而很难把观察引向深入。如他看到大人给花浇水,看到花—天天长大,于是他也天天给花浇水,盼望花儿一天天长大。但是,由于浇水过多,花被淹死了。这就可以看出,幼儿只观察到大人浇水,花儿长大这些孤立的现象,观察过于肤浅。只有通过思维的指导,才能使上述观察更深入.看清浇多少水,花就长得好;浇多水少,花就长不好。这里不仅需要看,还需要在思考的指导下深入地看。
缺少观察方法:幼儿喜欢观察,但却不知如何科学地观察。假如你带孩子外出,可以看到,他总是东张酉望,左顾右盼,指东向西,恨不得一下干把周围的一切尽收眼底。显然,他的观察常常是杂乱无章的,并且不知道该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要观察的事物。
21世纪需要高智力,高创造力和高情感的人才。心理学研究成果说明,如果错过了创造力的开发关键期,人的创造力的开发将成为空谈。因此,创造力的开发要从儿童抓起,幼儿时期,有意识对儿童进行思维训练,可以为孩子以后的智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不仅对幼儿当前的认知和发展有很大作用,也可以为将来的创造性活动奠定基础。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幼儿园教学活动中,对幼儿进行创造力训练活动涉及各个教育领域。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幼儿园教育体制中存在着制约幼儿创造力培养的不利因素:(一)教师的创造意识不强。(二)教育内容不利于促进幼儿发展。(三)幼儿缺少动手机会。
其表现如下:
(一)教师的创造意识不强
幼儿创造力思维的培养,需要成人的启发引导。而一些教师只在需要的时候才想到让幼儿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在平时,对于幼儿的创造思维表现置之不理。
(二)教育内容不利于促进幼儿发展
也有些教师对创造性思维活动认识比较片面,为了培养创造思维而设计活动,不去考虑此活动是否适合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教育内容对本班幼儿来言,不是过高,就是过低。

(三)幼儿缺少动手机会
幼儿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让幼儿去凭空想象,利用表象去回忆、想象,限制了幼儿思维。
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不利影响:
1、限制幼儿的创造力的发展
教师的创造意识直接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培养不出具有创造思维的孩子;具有创造意识的教师,会把培养幼儿创造思维渗透在一日生活之中,有很强的随机性、观察能力,使幼儿养成爱观察、爱发现、爱思考的好品质。
2、影响儿童的思维习惯的培养
教育内容是否促进幼儿发展是培养幼儿创造思维的关键。如果内容选得超过本班幼儿发展水平,幼儿思维达不到思路狭窄,幼儿不感兴趣慢慢就不去思维了。如果内容选得过低,幼儿不用思考便能达到,对幼儿毫无发展之说。所以,教师的选材是非常重要的。
3、影响幼儿主动参与水平
幼儿缺少动手机会,没有亲身体验,就不能很好去思维,更谈不上创造。幼儿的思维是通过各种感官(听、看、做、说、嗅等)来刺激大脑进行的。所以幼儿在折一折、搭一搭、摆一摆、拼一拼活动中去探索、发现、创造。

我们的对策及做法: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创造意识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儿童,必须有创造性的教师,美国学者史密斯认为:“所谓创造性教师,就是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创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的教学方法的教师。
1、加强学习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
教师创造力的高低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所以教师要加强学习有关理论知识,平时在教研活动中,学习幼儿创造思维培养理论,对创思培养的方法、途径、内容有所了解,互相讨论,与自己实际工作结合,找出做得好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创造教育活动富于幼儿一日活动之中。
教师具有创造力,直接影响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教师与幼儿朝夕相处,孩子们对周围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爱问为什么。比如:幼儿看到彩虹,他已不再满足成人告诉他“这是彩虹”,而是进一步问:“彩虹是怎样形成的?”。表明幼儿已经有了探究活动的思维。教师要保护幼儿积极探求知识的愿望,支持他们因好奇而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可因孩子的想法荒唐怪异,不着边际,不去理会,甚至批评讽刺,应尽量提供方便使其求知欲得到满足,所以老师要有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及时观察到幼儿所感兴趣的事物、现象;老师也要具有随机性,抓住教育机会给予肯定、引导。如:有一次,在户外活动后,我与小朋友坐在墙边石阶上休息。我一扬手忽然发现地上有影子,开始摆出不同的手势,请孩子们看像什么、那像什么。孩子们兴致很高,自己也摆弄着小手,这像小鸟、孔雀、飞机、手机等。

(二)教育内容要促进幼儿发展
对幼儿进行创造教育的最主要目的是实施幼儿得到各方面的发展。尤其是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力。处理问题的能力等等。而教师在其中起重要的作用。教育内容的选材、教育形式、教育方法的运用、如何因材施教,都是教师实施创造性教育所必备的教育技能。
首先,教师要熟悉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制定教育目标。如:在学期初我们对幼儿进行创造性思维初测。在此基础上实施创造性教育,使教师工作起来有目的性、计划性。
其次,要选择合适发展幼儿能力的教材。应把创造思维渗透进去,而不是一味为了培养创造思维而去选择教材内容。其实幼儿园的五大领域中的一些活动的目标就是训练创造思维的。如:大班的语言领域《自编儿歌》,先让幼儿去观察某一物体的主要特征,然后创造性地编出儿歌;中班的健康领域《报纸游戏》,通过幼儿感知报纸的特性创造出多种玩法;小班的科学领域中《认识圆形》在认识圆形特征后,启发幼儿想一想,圆形像什么?什么东西是圆形的?启发幼儿去想象、思考。
再次,老师的问题也很重要。大家都知道,老师要提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然而提出的问题的难度要针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使幼儿要想一想,动动脑筋能回答问题。过难过易对幼儿都不利。如:一节语言教学《小红伞》活动,我们可以在中、大班进行此活动。在大班我们可以问:“这是什么时候?”,因为幼儿对时间的认识提高了。再问:“小兔子出门干什么去?”幼儿展开思考去想象。“小兔子拿雨伞干什么?”让幼儿去发散、想象后来发生什么事情。这个问题对幼儿很有挑战性。因为后来发生的什么事情是图上没有的,是图以外的内容,需要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去思考的。而把此内容给中班进行,这种问题就过难了。因为他们受已有知识经验所限制,所以形式上提问要简单一些,形象一些。给的图上要有辅助想象的内容,像大树、像蘑菇地等等。可以这样提问:“小兔可以用伞干什么?”。让幼儿先观察图上的辅助画面想象。看见大树,可以用伞把儿勾树枝上摘果子;看见蘑菇地可以用伞当篮子装蘑菇等等。在老师给的潜在提示下,发展幼儿思维说出图片以外的内容,很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

(三)多给幼儿动手提供机会
活动是推动幼儿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因为智力离不开思维,思维离不开动作,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性的特点。活动恰恰是一种直观的动作思维,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同时活动本身使幼儿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活动中也接受了许多新的信息,幼儿接受教育活动有许多种。如:游戏、制作、音乐、美术、讲故事等。但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给幼儿准备丰富的、能帮助幼儿动手操作进行思考想象的材料。如:在数学活动“分类”中,给幼儿提供图片每人一套,其图片内容是汽车、火车、小推车、汽船、木船、飞机让幼儿分类。孩子们一边摆卡片一边想,大部分幼儿按天上、地上、水中交通工具或按颜色分
。也出现了不同于别人的分法:一个小朋友按是马达还是人力为动力来分的。可见,材料的投放是必不可少的。在美工区中,我们也投放了许多材料。有一天,王敬文在用泥捏猪八戒,在捏钉耙时,发现用泥捏钉耙总爱掉。他想了想,看见旁边放着牙签,他灵机一动,把牙签折成所需的长度,插在钉耙上。脸上露出胜利的微笑。所以,教师投放大量材料,是幼儿动起来的基础。通过试验,我班幼儿在各方面均有很大提高。他们的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爱问“为什么”。同时,观察事物比较细致,善于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班中有几名胆小、不爱说话的幼儿也变得自信起来。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加强。表现在请求老师帮忙和告状现象减少了。

  • 如何对中班幼儿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
    答:首先,父母应当尽量丰富孩子的生活,扩大孩子的视野,让孩子广泛地接触社会、接触自然。并且要在这个过程中,善于抓住教育时机对幼儿进行观察力的训练和培养。除此之外,孩子的观察能力也受其注意能力、思维能力发展水平的制约。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就要同步进行注意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训练。毫不夸张地...
  • 老师如何对幼儿园中班的孩子进行日常观察?
    答:1.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同伴的互动、与老师的交流等方面来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情绪状态等。2.观察孩子的学习能力。老师可以通过观察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反应、掌握新知识的速度、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来了解孩子的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3.观察孩子的社交能力。
  •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的观察力论文
    答:1、从环境中的观察 孩子每天在班上都要面对教室里的环境,我们为了给他们的观察创造条件,我们在每一个科学主题活动中,都变换不同的环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引起他们的观察兴趣。2、从操作中观察 幼儿最喜欢自己动手来完成各种活动。而促使他们完成活动的最大动力来自于他们的兴趣。因为感兴趣,所以...
  • 培养孩子的观察力,该怎么做?
    答:(4)给孩子一份意外惊喜一一在正确引导孩子观察时,给孩子一份意外之喜是提高孩子观察力的有效的方式。如,当孩子观察图形时,忽然发觉一只藏在颜色中的小狗狗轮廊,他兴高采烈把自己的看到告知父母时,父母要对孩子的“观察成效”给与奖赏,那样会使孩子迷上观察。(5)一起观察——父母在和孩子一起观察...
  • 如何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答:一、从幼儿的兴趣出发,营造幼儿喜欢观察的环境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把幼儿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增强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主动将精力用于学习活动、自觉的记忆,想象和思考所观察的事物 二、在日常活动中寻找教育机会,培养幼儿观察的兴趣 三、在课程活动中寻找教育机会,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 科学课程...
  • 如何通过教育手法培养孩子观察能力
    答:因此结合档案记录,观察记录就不只是纯粹的活动记录了,它的使命是让教师在对每个儿童进行关注时,能更好的遵循新《纲要》的精神,让它更有利于针对每个儿童的教育和对特殊儿童的行为矫正,让教师自主、深入的去寻求掌握观察儿童的方法,提高观察的敏锐力,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到了实处。所以它体现的是...
  • 如何利用学具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答:如何利用学具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一、有效使用教玩具,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1、根据活动内容,巧妙设计教具。巧妙的设计教具可以让幼儿将的枯燥乏味,甚至难以理解的内容得以轻松的掌握。就如音乐活动集体舞的教学中,让幼儿面对面做动作这样很难让幼儿掌握区分左右手的动作,我们最常用的方法是两位老师共同...
  • 如何更好的观察孩子
    答:培养观察力是良好的学习能力的一部分,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力,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成长规律,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期,在幼儿园中班时帮助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在幼儿园大班时保护和激励孩子的好奇心,二年级时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和注意稳定性。孩子拥有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地...
  • 如何利用自然角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答:一、根据年龄段提供合适的观察对象。观察对象是观察活动的支撑,一个好的观察对象应该是能引起幼儿注意、吸引幼儿兴趣的,这就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观察对象是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对于小班幼儿,我提供的是幼儿经常能接触到的常物,如水果中的苹果、香蕉、梨子、西瓜,蔬菜中的白菜、包菜、花菜,熟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