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自由与尊严的极致,是忠于自己的灵魂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01.

对于亲情,一如所有人那般,张爱玲也曾强烈渴望,也许这就是人的本能。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家都是爱的港湾,并不是所有的亲情,都对你温柔以待。

张爱玲系出名门,是李鸿章的重外孙女。虽然到了她父亲张廷重这代,大家族败落了,但也还算富有。可是,这样的原生家庭,不是幸福的来处,而是黑暗的开始。

张爱玲的童年是非常不美好的的,父母离异,母亲浪迹欧洲,剩下她和弟弟在父亲和后娘的监管中成长。后娘的不待见,父亲的冷漠,甚至毒打,让她一度苦闷。终于在她十七岁那年,被父亲监禁的她鼓足勇气,偷偷跑了出去,离开了那个家,这一别,竟是永久的告别,再也没有回来。

监禁期间,张爱玲曾托人带信给母亲:“我想跟着你。”

母亲回话说:“你可要想好,跟父亲,自然是有钱的;跟了我,可是一个钱都没有。”

张爱玲坚决地选了后者,想必,对她而言,再多的金钱,也不能买回一个人的尊严,卑贱地生活着,没有尊严,不是她想要的过程和结果。没有尊严的活着,毋宁死。

张爱玲也曾在回忆散文《私语》里写道:“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可见,某种程度上讲,一方面,家是张爱玲遥不可及的美梦,另一方面,家亦是它现实生活的伤痛。

逃到了母亲那里的张爱玲,本以为会有幸福快乐的生活,可母亲的铁石心肠也让她寒了心。母亲的经济状况一直不好,母女之间的矛盾也一步步在激化。情况严重时,母亲会冲着她吼道:“你简直就是一个害人精!”

正如张爱玲所说:“这时候,母亲的家亦不复是柔和的了。”

支付不了张爱玲的学费,于是母亲给了她两条路,让她选择:“要么嫁人,用钱打扮自己;要么用钱来读书。”

又一次,张爱玲选择了后者。

母亲离开了,还带走了老师资助张爱玲的学费。张爱玲定是伤心难过的吧,面对冷漠的母亲,心开始结冰。

不过,孤傲如张爱玲,她坚强,像带刺的玫瑰,哪怕是在贫瘠的土地上,也依然要扎根、绽放。

她开始写文章,赚微薄的稿费。抱着写好的小说稿,一家一家地去敲杂志社的门。即使被拒绝多次,依然没有放弃。终于遇到了伯乐——《紫罗兰》杂志主编周瘦鹃。

她的小说连载了,她实现了自力更生且一步步成名。她孤独、寂寞,却孤傲的成长。她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边谋生,一边乐在其中。她不需要任何人的理解,她就是张爱玲,独一无二的张爱玲。

那些独自努力、独自享受的日子,张爱玲渐渐出名,她自信地说:“成名要趁早”。这不是狂妄的自夸,更加不是傲慢与无稽之谈。不出名,没有独立的经济,哪有独立的人格?

所以,出名要趁早,从另一种角度而言,是一种告诫。告诫我们要尽早尽快做到经济独立,然后才能靠近人格独立。拥有了独立的人格,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尊、自由。

02.

剧作家廖一梅说过一句话:“在我们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

是的,胡兰成,就是那个懂张爱玲的人。胡兰成欣赏她的作品,欣赏她的灵魂,这是多么难得的知己。他口腹蜜剑也好,他薄情寡义也罢,就算是大汉奸,张爱玲也无怨无悔。爱了,无关其他,就只是爱。外界的一切评论都与她无关。这种爱,即便是浩劫,也甘之如饴。

她写道“遇见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去,但她的心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这就是张爱玲。为了爱,放下了引以为傲的自尊。

张爱玲亦在《半生缘》说过:“你问我爱你值不值得,其实你应该知道,爱就是不问值得不值得。

是啊,不问值得不值得,这就是爱情。纵使那般孤独冷傲,比烟花寂寞的女子,也终究逃不过情结。

于是,没有浪漫的婚礼,没有他人多余的见证,只一张简单的婚书:她写下:“胡兰成与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

他补写:“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

可是,真的能现世安稳吗?再多海誓山盟,也逃不过善变的人心。有时候,你不得不相信,其实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永垂不朽。

胡兰成处处留情,处处风流。他欣赏张爱玲,却也摒弃不了自己浪荡不羁的习性。张爱玲不过是万千花丛中的一朵,还不值得让他钟情一生。

张爱玲千里迢迢去看胡兰成,却看到了他与另一个女人的纠缠不清。她要他做一个选择,胡兰成的犹豫不决让她心灰意冷。她决绝地离去了,一旦放手,绝不回头。她给了胡兰成大笔的金钱,为爱情作了最后的收场。此后胡兰成多次写信,张爱玲再无回信。

她说:“但凡死缠烂打的人,大都不是真的深爱你,那只是在跟自己赛跑。真正爱你的人,做不到死缠烂打。因为自尊不允许。爱就是把最好的一切给予对方,包括尊严。”

03.

许多人说晚年的张爱玲过得凄凉、悲惨。孤身一人、无儿无女、生活拮据。其实并非如此,她死后留下大笔资产,说明她并不缺钱。她的余生,也不尽是悲凉,她的生活,源于她忠于内心的选择,更是她自我灵魂的安处。

她说:“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

所以,张爱玲是快乐的,因为她遵循自己内心的选择,过着清淡简单的生活。这是一种清简生活、极简生活。于茫茫红尘,寻一处心灵雅居,乐我所乐。

“愿我余生不悲欢,敬你岁月无波澜”,她用余生读书品茶,隐进半部红楼,去往心灵的伊甸园。这是真正的自由,心灵、精神的最高自由。

拜伦诗云:“无尽之林,常有情趣,无人之岸,几多惊喜,岸畔崖间,鼓涛为乐,无人驻足,是为桃源,吾爱世人,自然甚之。” 或许,这是自由的另一种境界,于无人处,自我满足,于孤寂处,自娱自乐。

也许尊严是超等价事物的基点,也许爱情是让你放下尊严的毒药。而真正的自由,却是让你忠于灵魂,忠于自我,超脱苦难的良药。因此,自由与尊严的极致,是忠于自己的灵魂。

红尘俗世的我们,历经年少轻狂,人间繁华,若能合理地为人生做加法,又无悔地为人生做减法,然后清清爽爽地做自己,灵魂深处,必将觅得属于你的伊甸园。

忠于灵魂,与心灵对话,一个人只有与自己达到最完美的和谐,才能得到生命以及人生的最高领悟。

朋友,你好,文章若精彩,记得留言评论呦!同时也欢迎观看最新付费连载 永远的画棺师 。

这里有厚重的文化故事和一场红尘悲欢,期待你的到来!!

  • 张爱玲:自由与尊严的极致,是忠于自己的灵魂
    答:许多人说晚年的张爱玲过得凄凉、悲惨。孤身一人、无儿无女、生活拮据。其实并非如此,她死后留下大笔资产,说明她并不缺钱。她的余生,也不尽是悲凉,她的生活,源于她忠于内心的选择,更是她自我灵魂的安处。她说:“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所以,张爱玲是快乐的,因为她遵循...
  • 急急急。帮我简单的分析一下张爱玲笔下的五个女性形象。然后总结一下...
    答:张爱玲对她那个时代的女性既无情地批判旧意识、旧观念对她们的残害,又憎恨她们的自轻自贱。因此,张爱玲笔下各式各样的女性都逃不出这样的宿命的轮回:她们就像一只只绣在屏风上的鸟,没有知觉,没有自由,没有思想,没有出路,待到“年深日久,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她死在屏风上了。”看张爱玲的作品,常常可以感受...
  • 张爱玲经典语录
    答:1、你如果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你会原谅现在的我。2、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3、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4、也许每一个...
  • 张爱玲是怎么样一个女子?
    答:张爱玲的姑姑也是一个职业妇女,一直独身,直到75岁才和自己相爱的人结婚。张爱玲很佩服、敬重自己的母亲和姑姑,她们是她的榜样和引路人,有了这样的家庭环境和日常熏陶,张爱玲的观念自然很西化,思想很解放。张爱玲努力工作、奋斗,就是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自食其力其实就是她一生的理想和奋斗...
  • 了解喜爱张爱玲的有吗?我想问问张爱玲她与胡分手时是不是很果断,很冷静...
    答:我想问问张爱玲她与胡分手时是不是很果断,很冷静。她有没有一种追求爱情自由的意 了解喜爱张爱玲的有吗?我想问问张爱玲她与胡分手时是不是很果断,很冷静。她有没有一种追求爱情自由的意思?... 了解喜爱张爱玲的有吗?我想问问张爱玲她与胡分手时是不是很果断,很冷静。她有没有一种追求爱情自由的意思?
  • 什么是自由?
    答:自由的最基本含义是不受限制和阻碍(束缚、控制、强迫或强制),或者说限制或阻碍的不存在。释义 1.意指由宪法或根本法所保障的一种权利或自由权,能够确保人民免于遭受某一专制政权的奴役、监禁或控制,或是确保人民能获得解放。2.任性意义的自由。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自由放任。3....
  • 求"我知道,他是为我们而死的"一句出处
    答:答案,在胡伯教授执笔、舒和兄妹散发的第六号,也是他们最后一期传单中:“自由与尊严!十年了,这两个美妙的德语词被希特勒及其同伙榨干了汁液、砍尽了枝叶、拧歪了脖子,让人一听就忍不住地恶心。只有希特勒这样拙劣的业余演员才能如此成功地把一个民族至高无上的价值扔进猪圈。十年来他们剥夺了德国人民所有物质和精神...
  • 张爱玲系列(12)婚姻的神圣与世俗——张爱玲《鸿鸾禧》
    答:她自己为自己制造了新嫁娘应有的神秘与尊严的空气,虽然神甫无精打采,虽然香伙出奇地肮脏,虽然新郎不耐烦,虽然她的礼服是租来的借来的。她一辈子就只这么一天。总的有点值得一记的,留到老年时去追想。” 相对而言,沁西亚更加悲情。玉清和大陆这对小夫妇都是有见识、会算计的。“买东西先拣琐碎的买,要紧的放在...
  • 你将生命的尊严张扬到极致,把自由的价值诠释得如此彻底这句话是什么...
    答:这没什么不难理解啊 就是强调生命尊严,追求自由 而已
  • 超越自由与尊严是谁的著作
    答:作者认为,人根本不可能有绝对的自由与尊严,人只可能是环境的影响。因此,人类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设计一个最适合自己生存的文化与社会。作者简介如下:伯尔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斯金纳是当代西方行为心理学派最具影响的代表人物。其著述甚丰,无不被视为心理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