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急急。帮我简单的分析一下张爱玲笔下的五个女性形象。然后总结一下。谢谢。回答的好了追加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张爱玲作品中女性形象分析

用青春做赌注的拜金女———白流苏(出自《倾城之恋》),表面上看,白流苏是一个独立、自由、有地位、有思想的新女性,而实际上,她女性的自卑和虚荣,使她依然摆脱不了对男人和金钱的依附。白流苏是幸运的,她用她三十岁的青春作为赌注,保住了她的“淑女”地位和物质生活;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出自《金锁记》),曹七巧是张爱玲笔下的一个血肉丰满,可憎又让人深感同情的人物。她为了追求金钱、权利和爱情,最终变成一个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让金钱摧毁了血缘亲情,甚至摧毁了自己的一生;被逼良为娼的交际花———葛薇龙(出自《沉香屑:第一炉香》);救赎悲剧的天使———言丹朱(出自《茉莉香片》)

  中国现代四大才女-张爱玲
  张爱玲,1921年9月出生于上海一个门北曾颇煊赫的家庭,祖父张侧重纶,外曾祖父是近代史上著名人物李鸿章。

  张爱玲的父亲是那种典型的遗少,受旧社会那套风气及传统的影响极深,而其母却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染的反叛女子,与其小姑几度赴法留学。其后父母终离异。其父又纳一“后母”好象青楼女子。她就生活在这夹缝之中,受着东西方文化的双重影响。

  她有三个家,一是父亲的、一是母亲的、一是小姑的。她就在这特殊的环境下成长着。一方面由于历史的变迁,封建士大夫的黄金时代一去不复返,张家日渐衰败;一方面这些旧世家旺族仍撑着门面,过着表面优裕,浮华的生活,一方面殖民文化又带来西方社会的靡烂倡导的浪漫自由。一边是吸鸦片,养姨太,逛堂子,一边是钢琴,舞会,女性解放。她就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着。

  童年时受旧式家庭的影响,读的是家庭“私塾”学的是古文言,后来去了美国人办的圣玛丽亚女子学校,学英文、数、理、西洋史等课程,其母又想把其培养成“西式淑女”教她画琴。她的成长也伴随着中国的殖民史,有着东西的交汇融合。

  其自小聪慧8岁就投稿,9岁写小说,中学时还有不少的作品被发表。

  但其生活有是不幸的,父亲和继母天天吸鸦片,自然对她是没有什么教育和照顾的了,其下又有小弟,继母乃一无甚修养之人,对其时有拳脚相加之举,其父也因其母的反叛而加怒于她。

  她曾被囚数十天,后终于逃离,跟随母亲生活,幻想过西方那种自由的生活,其母便教她西洋的一切生活,但很快发现她不适应那种“西式淑女”的作派,又加无生活来源终于放弃了她。

  上海沦陷后她就读于香港大学,在此让她感觉到了许多的变帮,家事,国事,世俗文化冲突,人性的暴露等,都让她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产生一种荒凉的感觉。在她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就是这两个字。这些在她的散文中尤为突出。《张看》《流言》都有着很平实的语句说着平民的话,但里面却寓着冷峻对世俗深澈的抗拒。

  她笔下的人物也是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一员。象《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并不象琼瑶笔下的人物那么的空灵不食人间烟火,她是聪慧的却也是生活中的人,感情是为了生存,一座城的毁灭成就了她的一段姻缘,能说是一段佳话吗? 《红玫瑰.白玫瑰》那个苍白的烟鹂那些个曾经鲜活的红玫瑰都在生活中变得焦黄。《连环套》的倪喜,那无数的悲凉,还有《金锁记》的七巧,都曾经是多少鲜灵的花呀,却都在短暂的艳丽之后成了庸俗的干草,那被压榨的灵气都变成了什么?

  她的《沉香屑》在那微微的熏香中娓娓道来,道出人生的那种无奈,人性中更深的不为人所理解的情绪,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难以定论。怎样的人生才是满意的人生,如何选择一生的道路,要用怎样的牺牲?薇龙把她自己的一生卖给了她的感情,正如她看到有个十多岁的妓女被几个海员粗暴的拉走却仍要嬉笑时对着丈夫说的:其实我和她一样,不一样的只是她是被逼的,而我是自愿的。那种沉痛重重的敲在人心上。

  喜欢看她的《霸王别姬》那份苍凉凄楚不是用“不肯过江东”几个字就能表述的。她的《茉莉香片》看完后都让人有喉头堵堵的,但那笔下的一切可不都是生活的写照。

  她的散文《爱》又让多少人传颂: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遇见的人,于千成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小,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短短的几句话,可牵起了人心中多少的无奈情缘。

  她的《私语》述说了她对家的感受,那份无奈无助还有对旧式家庭的那种悲凉。《谈画》《谈读书》《谈跳舞》《谈音乐》《谈女人》《论写作》《更衣记》无不让人觉得她是一个多么特别的女子,她的散文色彩飞扬,文辞俊俏生风,既锋芒锐峻,又幽默狡黠,灵慧轻盈。在文风上与其他女性作家迥然不同,蔚然自成一家。所写的东西都是市民的生活起居,男女饮食皆深入淡出,泛泛道来却言之有据,用没有修饰的语句道出人性内在的精神。

  她和胡兰成的恋情或许对她对人的感情更深的用了两个字“荒凉”来作结,那一种付出令她前半生都在孤独中度过。因着她聪慧的见识和对家庭关系感情的失落等的自我体验和透视,对此她已彻底看透,用一句说概之:“一个潇洒苍凉的手势”,她用其自身的承受力与觉悟力把那层虚伪的外衣撕破,她是觉悟更结底的一个:打破女性神话,而“赤裸地站在天底下了”。

  她虽有着绝世的才华却不免不着一生的孤凉,年轻时因与胡兰成的一段感情,因了他的多情,而如旧时代一样的空余恨。至到老年才找到了一个可以依托的人那就是“赖雅”他比她大了十几岁也是一个作家,一个战地作家,“两条冻僵的蛇,为了彼此取暖而彼此靠近”那段生活是平凡而拮据的,但她却找到了心的归宿 ,但不久他却辞世而离她而去。

  她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她那不流于俗的写作手法是无人能及的。她把男女之情的本相,婚姻家庭的本质,把浪漫的理想境界还原于凡俗的人间的生存的真实状态,给它一个赤裸裸的本相,一切的风花雪月都归于生活的尘俗。张爱玲超越了那个时代,她在女性作家中是一个奇迹,她的思想和艺术影响力将是深刻而久远的。

  我爱着张爱玲,因她那又洞察人性的双眼,也因她有平实却生动灵俏的笔触。

[摘 要]张爱玲以其犀利的笔锋揭示在封建社会中被扭曲了的女性,她的《流言》、《传奇》两部作品通过揭示女性心灵充满卑劣、愚昧、丑陋、变态的形象,来表达对封建专制社会的否定,她不依不饶的揭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探究了封建社会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内因。

[关键词]丑陋;冷漠;独特的视角

[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56(2007)01-0069-04

《流言》、《传奇》是张爱玲的两部作品集,在读者眼前展现了女性特有的形形色色的生命形态。她以女性特有的敏感,去感受都市中女性的生活,描写各式女性的命运,她的笔犹如犀利的解剖刀指向了女性心理,不动声色地向世人揭示了女性心灵充满愚昧、变态的一角,从而呈现出女性孤独、渺小,甚至猥琐、丑陋、无奈的生命原生态。一个女性作家如此诋毁女性,把女人写的如此自私、卑琐、愚昧、变态、贪恋物质,原因何在?有人曾这么说:“看似对男性否定的女性品德进行夸张丑化好似是在狠狠的鞭笞,其实是以退为进,刻意压低女性的声音,以显示男性文化对女性的暴力”。本人认为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女性描写模式,从女性心理、生理两方面揭示出女性在以父权制为中心的文化传统中备受压抑的处境,并从女性深层心理结构上去挖掘其自身的痼疾及其文化根源,凸显女性的人生信念。本文试从张爱玲对女性形象丑陋的的刻画,冷漠的口吻,及独特的视角等几个方面的进行论述。

1丑陋的刻画

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刻画落笔在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孤独、冷漠。通过张爱玲的作品,我们触摸到了“人性恶”的一面,人的灵魂阴暗与丑陋的一角。张爱玲笔下的人物苍白、渺小,没有高尚的情操,没有善良的心,也没有质朴、憨厚的性格。他们在兽欲、生物性、习俗的挤压下沉沦。中国女性对男性的从属观念经过几千年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残暴的压制,使许多女性自觉地奴化和物化,甚至以此为满足。备受压抑与服从已成为女性的一种生存的习惯。张爱玲毫不留情地拭去所有的粉饰,用冷酷的笔调描述了女性被奴化和钳制的生存状态,她笔下的女性在社会的重压下,心灵被扭曲,性格被异化。

1.1对女性固有“奴性”的否定

自从进入男权社会,中国女性就逐步被规定在小家庭的范围内,恪尽妇人之道,承担着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之职。由于女性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使得她们终日被封闭在与世隔绝的小环境中,个性慢慢散失,这就造成了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生活上处处依赖男人,落入了“女人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永远永远”的可悲境地。女人想要通过婚姻来抵制生存的威胁,而婚姻在张爱玲笔下是无爱的,“有爱的婚姻是痛苦的”,但婚姻又受不了爱的诱惑。婚姻是枷锁,妄想用它来锁住别人,锁住爱情,都是不可能办到,结果只能毁了自己。腐朽的没落文化封锁住男女间的情爱,美好的情爱被禁锢,被异化,当枷锁打开时,真实的原欲才纷纷现出本来面目,率真自然的感情才得以迸发。

对于未出嫁的女子而言,张爱玲描写的是一部部真真实实的嫁人录。未出嫁的女子都千方百计地要去寻觅一个有钱的男人嫁了,便等于找到了终身寄托,这辈子就有了依靠。《金锁记》里的姜长安遇到从德国归来的章世舫时,才见第一面,便芳心暗许;《倾城之恋》中的离异待嫁的流苏与二十四岁未出阁的宝络、急于找婆家的金枝、金蝉,为吸引范柳原的注意力,更是斗智斗勇,使出浑身解数,目的就是要拴住这个男人的心;《红鸾禧》中的邱玉清以及她的五个装腔作势、卖弄风骚的表妹们,为了吸引男性的注意力更是丑态百出。

对于已成家的女子而言,也不是一帆风顺,高枕无忧的。为了维护自己在家中的地位,为了捍卫自己妻室的身份和头衔,她们忍辱负重、克已待人。《说文解字》中讲道:“妇人,从人者也。”张爱玲写的女性形象无一例外都遵从这条古训。在她笔下的女性虽已走出了旧时代的时光隧道,但她们的心智却还是被困在传统道德和“自我奴化”的囚网中无法自拔。她们为了吸引男性的目光,为了取悦丈夫,竟甘心扮演琐碎、辛苦、卑微、忍让、克己的角色,这就是她们的原生本相,透过这些细节,我们看到的是强悍男性对柔弱女性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人生态度的渗透和支配。

更可悲的是,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多数是明白自己的处境而自甘堕落,从心理上把自己当作男性的附庸的。恩格斯在谈到被压迫者的生活态度时说过:“只要他们还对统治阶级感到愤怒,他们就仍然是人;但如果他们乖乖地让把挽轭套在脖子上,又想把挽扼下的生活弄得比较过得去一点,而不想摆脱这个挽轭,那他们就真的变成牲口了。”张爱玲笔下的中国老式女儿们在千年传统道德的束缚下,自觉或不自觉地奴化成了“挽轭”下的“牲口”,没有人的自觉,丧失了女性作为人的权利。她们自身甘心为奴的屈服,正配合了外界环境对她们的不公正压迫,使得女性沦为男性附庸地位的接力棒代代相传。

1.2女性形象的物化

在张爱玲小说中注重了人物丑陋的刻画,常给女主人公附上物性。如在《花凋》中郑川嫦在作者眼中是“冷而白的白大蜘蛛”,川嫦则认为自己是没有灯的灯塔;《半生缘》中顾曼璐是“红粉骷髅”;《茉莉香片》中冯碧落是“屏风白鸟”;《金锁记》中七巧是“蝴蝶标本”;《小艾》中小艾也像一只淡漠具有尊严的小猫。张爱玲或许是运用这种手法塑造恐怖异化形象在于“引起我们恐惧和怜悯”,并表达作为女性作家感受到的女性世界。女性异化成没有生命的物体,——“白鸟”、“蝴蝶”取其丧失飞翔能力,没有生命力,失落自主空间的隐喻,表达铁闺阁中形同被幽禁的女性身体。这就是“现代文明”时代女性的形象。正如张爱玲在《茉莉香片》一文中对冯碧落形象的描述:“她不是笼子里的鸟。笼子里的鸟,开了笼,还会飞出来。她是绣在屏风上的鸟——悒郁的紫色缎子屏风上,织金云朵里的鸟。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死也还死在屏风上。”张爱玲用“绣在屏风上的鸟”来比喻身在宗法父权社会的女性的悲哀,老旧的生活在消解了女人的生存独立性,蚕蚀了女性的反抗心理,使她们身不由己地奴化成为男性世界的牺牲品,成为思想和心灵上真正的行尸走肉。而“蜘蛛”的运用,则暗示恐怖与反扑力量的酝酿。用猫来暗示女人的动物性本能或宠物的地位,令人感受到女人生命的变幻莫测。“红粉骷髅”暗示了鬼魅似的存在,暗示了邪恶、恶毒的力量。张爱玲小说女主人公身上的所物化的物体都是主人公的气质和悲剧命运的底蕴,是她们的秉性,是虚空的。张爱玲这样创作的目的是用令人恐怖的形象来表达她对女性生存现状的否定。在男性的符号系统中,女性往往是被异化的,她空有人形象而不具备人性,行尸走肉的女性自我被淹没于无符号的混沌大海。张爱玲选择了“物化”并凸现女性的丑陋。在她一系列以女人为主角的小说里,女人的存在常常只是徒具表象、躯壳、外表而不具有真正的人生和人性。

2冷漠的口吻

张爱玲的小说向世人呈现了其独特的女性意识感悟,她在塑造人物、解读女性命运时,往往将自己深深地隐藏在平淡的文字里,用平静得近似冷漠的口吻,甚至怀着嘲弄的微笑叙述着笔下人物的悲剧故事。“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是张爱玲对其小说人物命运的高度概括,也是对在当时社会中讨生活的女性人生的最终诠释。张爱玲是在用一种远距离的、疏离的状态来从事创作,故而呈现出“永远站在潮流外”的冷静和自觉,使她能摆脱“女性被害者”的愤怒情绪,取得了抒写的较佳视点。

在对人性的描写上,张爱玲选择了采用西方作家常用的表现方式——通过展示人性丑陋与邪恶,促使读者对女性本体作出理性的、内在的审视与反思。在她的笔下,几乎没有一个完美的女性,尽管每个女性都有其可取的地方;几乎没有一段美好的姻缘,尽管有个别女性经过重重磨难,最终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婚姻;几乎没有一个心理健康的女性能作为人自主的存在,尽管她也许掌管了经济大权、占据了家长地位。作为女性中的一员,她对女性的悲惨遭遇漠然视之,对女性的缺点却不依不饶,连一点细微的地方也要曝光出来,进行无情的解剖和鞭鞑。张爱玲感受生活的视角是与她独特的生活经历及她的创作个性紧密相关的。她在生活中对男性自私、虚伪本性的清醒体察,对女性生存的艰难和深切的痛苦感受,再加上来自幼年心理上所受的创伤的投影,构成了她感受外部世界的心理基础,自然也就形成了她对女性独特的视角和冷漠的笔触。

张爱玲一生孤僻冷漠,不喜与人交往。除了和她的姑姑、女友炎樱等少数几个人较为投机外,连她弟弟、书迷都不爱理睬,晚年更是一个人孤零零地死在远在美国的洛杉矶家中。英国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曾指出:“凡是以自我为中心,受自我奴隶压制的作家都有一种为那些气量宽宏、胸怀阔大的作家所不具备的力量,它能把他们心灵所熔铸的形象原原本本地描摹出来,而且还具有自己独特的美,独特的力量,独特的视角。”张爱玲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也就是说,作家必须能够站在笔下人物的立场,和他们达成一定的“心灵相通”才能够创造出深刻的艺术形象来。张爱玲的小说作品大多数取材于现实生活,在生活中都是有原型的。张爱玲在谈到原型与虚构、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时曾说道:“在西方近人有这句话:一切好的文艺都是传记性的。当然实事不过是原料,我是对创作苛求,对原料非常爱好,并不是尊重事实,是偏嗜它特有的一种韵味,其实也就是人味。”由此可见其小说创作时对人生味和人生真实体验的偏好。如果她不是生活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环境之下,她也不可能写得出这么真实和感人的作品来。正因为张爱玲自身有深切的体会,所以她放弃了当时的主流文学表现形式,选择了自己熟悉的题材,用她刻薄准确的语言,“冷眼看戏”的姿态,真实再现了“五四”前后几十年凡俗女子在生活中的挣扎史。也正是她冷漠无情地对女性命运深刻、真切的剖析,其作品才有一种强烈的震撼力。

3独特的视角

“冷眼看戏”的张爱玲通过对挣扎在世俗生活中的女性形象的否定书写,以及女性在万恶的封建社会的压制下形成的劣根性的深刻审视,远距离地阐述了女性悲剧的必然性,从而形成了她解读、感受和书写的独特视角。

张爱玲总是试图站在人类生存命运的高度来关注人生和人性,因而她对女性有着更深的认识。应该说张爱玲选择的创作角度是新颖的、独特的,尤如一股清风沁入当时主流文学充斥的文坛。张爱玲的作品的独特视角、鲜活生动的描写,与当时被政治窒息了创造力的主流文学的那种毫无个性,大讲技巧的作品相比,更贴合民众。在许多作家都在痛斥敌伪,歌颂未来的光明和美好,憧憬着被解放之后女性的新生活时,她却将笔墨泼洒在表现女性的不幸遭遇和揭示她们自身的劣根性上。《金锁记》里歹毒刻薄的曹七巧、《十八春》里的“红粉骷髅”曼璐等原来都是青春活泼、心理健康的女性,在经历了社会对她们的迫害和不公正待遇之后,她们也蜕变成了“欺压同性”的刽子手,变本加厉地将痛苦付诸在同性身上;《倾城之恋》中忙于找人嫁的流苏、宝络,《连环套》中为了生计与人姘居的霓喜等,把婚姻当作了自己的求生的唯一职业,甘愿受男人的摆布;《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自艾自怜的孟烟鹂、《小艾》中忍气吞声的五太太、《太太万岁》中的克已待人的陈思珍,为了极力维护自己的原配地位,完全丧失了一个人活着应有的骨气和尊严;而《十八春》里美丽懂事的曼桢、《多少恨》中自强自立的虞家茵、《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求学上进的葛薇龙等,这些受过教育,自尊自强、自信自立的女孩,按理说,她们应该能摆脱传统观念和道德的束缚,摆脱对男性的依附,选择过一种正常的生活,然而张爱玲笔锋一转,却给她们安排了更为可悲的下场:由于社会的黑影、金钱的诱惑、亲人的迫害,她们不但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最后连亲情、爱情和尊严都保不住,心甘情愿地依旧过着和旧式女性一样的生活。张爱玲对她那个时代的女性既无情地批判旧意识、旧观念对她们的残害,又憎恨她们的自轻自贱。因此,张爱玲笔下各式各样的女性都逃不出这样的宿命的轮回:她们就像一只只绣在屏风上的鸟,没有知觉,没有自由,没有思想,没有出路,待到“年深日久,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她死在屏风上了。”看张爱玲的作品,常常可以感受到隐伏在后面的那种对人生的绝望,冷淡的叙述里往往有力透纸背的悲凉。

综上所述,张爱玲在她的作品中用“冷眼看戏”的姿态,刻薄冷漠的口吻着重表现了女性的阴暗、丑陋与“人性恶”。她尖刻地揭示了女性的不幸遭遇和女性自身的劣根性,无情地剖析了女性悲剧命运的内因,却没让人看到她们的出路以及她们对现实环境的任何改变,这些女性只是处在幻灭与空虚的重压下,上演着一幕幕人生悲剧,而不是积极寻求自我解放的出路,这不仅仅是因为产生于这种时空背景,打上了时代的印迹,更重要的是掺杂了作家本人在个人身世背景上所形成的人生经验,造就了她这个独特的创作个体、独特的个人经历,从而形成了其致力于剖析人性恶的偏执文艺观。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很好地体现出作者的人生观,那就是女性“生存的恐慌”,这不仅是物质上而更是精神上的恐慌。在她的小说《封锁》中有这样一句重复了多遍的民谣:“可怜啊可怜,一个人啊没钱!”生存的恐慌威胁着她们,也许,这恐慌也长期威胁着作者,而她笔下的女性只不过是她的一个个代言人,借这些主人公通过作品说出自己内心的话语。张爱玲的人生遭遇,形成了她偏狭的心理定势和“失落者”的心态。正如夏志清教授所说:“张爱玲是个彻底的悲观主义者,可同时又是一个活泼的讽刺作家,记录近代中国都市生活的一个忠实而又宽厚的历史家。”还说“张爱玲的讽刺并不惩恶劝善,它只是她的悲剧人生观的补充。”

  • 急急急。帮我简单的分析一下张爱玲笔下的五个女性形象。然后总结一下...
    答:张爱玲在谈到原型与虚构、生活与艺术的关系时曾说道:“在西方近人有这句话:一切好的文艺都是传记性的。当然实事不过是原料,我是对创作苛求,对原料非常爱好,并不是尊重事实,是偏嗜它特有的一种韵味,其实也就是人味。”由此可见其小说创作时对人生味和人生真实体验的偏好。如果她不是生活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环境...
  • 分析张爱玲作品《爱》
    答:自我抒情的意义而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即借以含蓄而又巧妙地抒写了她的“胡兰成情结”,将非我性的“细节”变成了自我性的喻体,完成了从客体(叙他人之事)到主体(抒写自我)的角色置换,普泛性的思考其实是张爱玲自我的思考,那段哲理感咱可以也应该看作是对胡兰成作出“爱”的认可的应答。
  • 分析张爱玲笔下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
    答:这是我百度的~~ 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主要都是通过描写女性的,她对女性的感情、家庭、婚姻都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是与那时候的社会环境下的女性一样,是一个纯粹的女性,她们有花一般的青春,可是在封建思想的折磨下,大都走向命运的悲剧,不觉让人觉得怜惜。于清在《张爱玲全集》写道: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
  • 张爱玲作品特点
    答:1、张爱玲的作品喜欢倒叙的手法,以讲故事的口吻来架构整篇文章。小说《茉莉香片》的开头简单但是大气自然,这样如话家常般简单亲切周到的句子,自然的把读者带入到一种安静的由她的文字营造的环境氛围中,从而跟着她的讲述欢喜悲愁。2、文章结尾留白,不把男女主人公或事情的发展尘埃落定的说破,给人自由的揣...
  • 一直想找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张爱玲的作品,但是总觉得不是很贴切,喜欢张爱 ...
    答:我觉得她的作品就是一个女人。给你看一篇关于张爱玲的文章,我很喜欢。 张爱玲——用沉香屑熏出冷暖人间 (止庵/撰文) 人生态度 她的作品写到芸芸众生,嘲讽,刻薄,最后心还是软了。 从前我写过一篇《看张》,在那里我形容张爱玲是“冷冷的成熟”。最近重读一遍她的散文,字里行间我感到张爱玲原来是很温暖的,透过“...
  • 张爱玲简绍一下
    答:1、简介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原籍河北省唐山市,原名张煐。1920年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一幢没落贵族府邸。作品主要有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2、文学特点 1)作品中蕴藏着悲凉情怀 张爱玲的小说,无论结局是好是坏都给人以一种悲凉的...
  • 谁能帮我总结一下张爱玲的《金锁记》与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
    答:另外,两位女性作家的成长经历、性格也对作品中两位主人公性格的塑造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灵魂扭曲下的变态与复仇 《呼啸山庄》与《金锁记》是两部风格迥异的作品。然而,两部作品中两位主人公希克厉和曹七巧的性格命运却具有不少相通之处。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正是两位主人公性格的养成,造成了...
  • 张爱玲的物象描写与场景描写特点?急急急急急急!在线等!
    答:我的 张爱玲的物象描写与场景描写特点?急急急急急急!在线等! 结合张爱玲的具体文本,阐明她笔下的物象描写和场景描写的特点,这类描写在张爱玲小说,散文的表意和叙事上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产生了怎样的形式意味?... 结合张爱玲的具体文本,阐明她笔下的物象描写和场景描写的特点,这类描写在张爱玲小说,散文的表意和叙事上...
  • 为什么说《倾城之恋》是张爱玲狠辣笔调下难得的怜悯?
    答:因为《倾城之恋》里张爱玲并没有用太多的笔墨去描写战争,反而是将其作为一个虚幻的背景。
  • 概括一下张爱玲《倾城之恋》的主要内容?
    答:远赴香港,博取范柳原的爱情,要争取一个合法的婚姻地位。两个情场高手斗法的场地在浅水湾饭店,原本白流苏似是服输了,但在范柳原即将离开香港时,日军开始轰炸浅水湾,范柳原折回保护白流苏。狂轰滥炸,生死交关,牵绊了范柳原,流苏欣喜中不无悲哀,够了,如此患难,足以做十年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