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张爱玲笔下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1
急求张爱玲《留情》作品分析

张爱玲笔下女性命运悲剧的阐释

http://www.jcrtvu.com.cn/html/jxkzy/jxkjxfd/bylw/02hj/02hj-llm.htm


张爱玲笔下女性命运悲剧的阐释


单位:金昌公路总段 梁丽梅 邮编:(737100)

【内 容 提 要】本文通过对张爱玲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分析,探讨张爱玲笔下女性命运悲剧的根源,并通过对其作品分析揭示女性的心理弱点和导致命运悲剧的原因。全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对张爱玲在《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十八春》中的顾曼璐,《心经》中的许太太等女性形象塑造的分析,透过这些女性的婚姻、家庭来揭示一种看事不明的人类弱点和对现实的错觉导致的悲剧,体现这种悲剧的根源在于无意识的错误和未加思虑的愚蠢。


第二部分:通过对《心经》中的许小寒,《色、戒》中的王佳芝,《霸王别姬》中的虞姬,《鸿鸾禧》中的玉清等女性形象的心理分析,揭示导致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二——有意识的错误导致的悲剧。


第三部分:通过对《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王娇蕊、孟烟鹂,《金锁记》里的曹七巧等女性性格、心理弱点、婚姻、生存处境的分析,阐释了导致女性悲剧命运的原因之三——人性欲望的扩张。


结尾:总结了张爱玲小说的悲剧形成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人性、人生的认识。


【关 键 词 】 女性; 悲剧; 意识;

亚里士多得在《诗学》中说:“怜悯是由一个人遭受不应遭受的厄运引起的,恐惧是由这个这样遭受厄运的人与我们相似引起的……此外还有一种介于这两种之间的人,这样的人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这就是著名的“过失说”,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主人公不是善良的典范,却必须是容易犯错误的人,他(她)陷入逆境而遭难,不是因为有什么恶德恶行,“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而他(她)之所以犯错误,不是由于他(她)对自己身外的事物一无所知,便是由于他(她)的欲望。由此可见,悲剧的结局是悲剧的主人公自身的过失造成的。在这里本人借亚里士多德的这种悲剧美学思想,来探讨张爱玲女士的悲剧一生及其笔下女性的命运悲剧,以此抛砖引玉,投石激浪。

张爱玲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她出生于上海租界。祖父母为清代的重臣名门。童年时期生活在朱门大院,得以领略到前清贵族的荣华富贵,父亲是典型的遗少派纨绔子弟,他蓄妓吸毒,与哥哥争家产失利,家道中落,不满意包办婚姻的母亲长期出走国外,十岁时父母离异。张爱玲从小就在父亲、姨太太、生母、后母的夹缝中周旋,紧张敌对的人伦关系,纷扰杌陧的生活环境,加之亲历了香港陷落的炮火和上海的沦陷,使她深切感受到世情侥薄和命运的不测,促成了她的敏感与怀疑,以及对生和死、自我和世界、男人和女人的独特理解,当少女时代的张爱玲满怀着激情和美好再一次拥抱生活,以全部的真情付之于她的初恋,构建起一个自认为能够天长地久、幸福美满的婚姻时,胡兰成这个“薄幸的白相人,却辜负了张爱玲的心意,随地招惹四处留情,让张爱玲受到此生重大的伤害,痛苦绵延不绝。他们短暂的婚姻也因此划上了句号。她与此生唯一的最爱胡兰成所谓“欲仙欲死”的婚恋在形式上是一本牛郎织女加才子佳人式的浪漫传奇,实质上则是一出精神大于肉体“痴心女子负心汉”式的类型悲剧,家庭的不幸和婚姻的解体使张爱玲对人生充满了悲观和绝望,使她成为“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作为一个少女时期就写出“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上面爬满了蚤子”这样颓废的脱俗,通透的大俗的文字的一代才女,在经历了人生的忧患之后,她以洋场才女秉赋和悲观主义现实生命的体验洞察现实世界中陈旧、丑陋、野蛮的方面,以女性的观点审视女人在大家庭衰微破败过程中的沉浮,以及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心理是张爱玲小说所关注的一个焦点,作为一位女性作家,她深刻挖掘女性心理,以女性全部的弱点和女人内含的悲剧性质审视女性命运的人性,她笔下的女性形象真切的传达了张爱玲对人生的特殊感悟以及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因此,她的小说多写经济婚姻、病态情爱、家庭的不和谐、爱情的不圆满以及由此而来的人生不幸,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几乎都是悲剧人物,她笔下的女人们不是在沉寂中凋零死去,便会在“无名的魔人的忧郁”、欲望的隐秘的饥渴、精神上的施虐与被虐中成了一位死亡天使,一位恶魔母亲,,生命之于她们,只是时间对空间永恒的剥蚀与破损,她精神上的悲观气质使她见不到“爱”,没有浪漫而圆满的 结局,更多的是“调情”和权衡利弊的交易,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不论是遗老遗少,或是浪子佳人,个个飘荡在凄凉荒芜的宿命轨道上,他们气体虚浮“象酒缸里泡着的孩尸”或“绣在屏风上的鸟”,这些人凄凄惶惶,在急管繁弦的人世动乱里,只能从鸦片烟榻上、从回忆中、从爱情游戏中,还有种种“小奸小坏”间,找寻“自己的影子”,“苍白、渺小”、“自私、空虚”。张爱玲在塑造她的小说人物形象时无意识地迎合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主人公的美学理论,她笔下女性命运的悲剧的形成主要归结于以下三点


一、无意识的错误与未加思虑的愚蠢所导致的悲剧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指出的,主人公之所以陷入悲剧境地,是由于他(她)无意识地犯了错误。典型的例子是(在《诗学》里讲的)索福克勒斯笔下的被亚里士多德称为“十全十美的悲剧”的俄狄浦斯王。不过这则悲剧更多表现的是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人对茫茫不可知且又无法抗拒的命运的斗争。而张爱玲通过一些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对现实的错觉而导致的悲剧。这是来自一种看事不明的人类弱点。如《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本是破落家庭的小姐,因为想读书,被迫投靠一个给阔人做姨太太、以勾引男人为能事的姑妈,这是一个豪华奢侈而荒淫无耻的地方,梁太太整天忙着找男人,和丫头、婢女争风吃醋,她给薇龙出学费是为了把她作为招引男人的诱饵。薇龙明明知道环境不好,但她想:“只要我行得正立得正,不怕她不以礼相待,外头人说闲话,尽他们说去,我念我的书。”然而那些美丽的衣服、漂亮的青年、晚宴、茶会、音乐会、牌局等等,对她太有吸引力了,三个月功夫,“她对于这里的生活已经上了瘾了。”她变了,她的生活准则一次次打折扣,她既经不起物质享受的诱惑,又无力抵抗自身的“不可理喻的蛮暴的热情”终于成为第二个梁太太:自愿的妓女。她有过追求新生活的念头,但就象她姑妈说的,“要想回到原来的环境里,只怕是回不去了”。她先是斩钉截铁地宣称要回去,买了船票,收拾了东西,,可是临到走时生了一场病,她又怀疑生这场病“也许一半是自愿的;也许她下意识地不肯回去,有心挨延着……”薇龙还是留下来了,留在那个她明知可怕的“鬼气森森的世界”里,对于她,未来是“无边的荒凉、无边的恐怖”她的畏缩不安的心只有在眼前的琐碎物质享乐中深深地埋没,她所有的挣扎,最后剩下的是对姑妈说的一句话—“你让我慢慢学呀!”葛薇龙由一个单纯、自信、希望保持自己人格完整的少女到幻想的贬值、自信 的破灭终至人格的丧失,这一过程是对她 先前所抱有的“出淤泥而不染”的幻想的有力嘲讽。薇龙的悲剧来自于她自身的弱点,她无法抗拒物质的诱惑,一步步走向堕落,体现了人的意志力量的脆弱无力,她无法战胜自身的弱点,对于物质的诱惑和情欲的主宰,人的意志努力总是归于失败。而这正是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再如《十八春》里的顾曼璐为了系住丈夫祝鸿才的心,不惜赔上亲生妹子,结果不但拴不住鸿才,反而连妹妹都失去了,她的“为谋生而结婚”的婚姻观使她时刻把自己的命运系在豪华阔绰的男人身上,把自己推向不幸的婚姻牢笼,而她的自私和愚蠢又使她亲手断送了妹妹的幸福,物质利益的权衡、没有爱情的婚姻、残缺不幸的人生由此而生。最终,她只能是一个游离于幸福婚姻之外的孤独人,永远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心经》中的许家在别人看来是“太幸福、太合乎理想”的了,而实际上这是一个畸形而破碎的家。许太太和她的丈夫许峰仪是因爱情而结合的,然而随着许太太青春的消失,她的爱情也完结了,所以许太太悲哀地说:“人在世上,不过短短的几年,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而这都是她自己无法把握的,不可预知的,即便她能想象到婚姻的结局,她也毫无办法,只能在冥冥之中听从命运的摆布,因此,在他们的婚姻名存实亡之后,许先生不顾一切与女学生私奔了,只剩下许太太一个人看守着这个冷清、破碎的家。她原本应该幸福的婚姻终究让许先生给她加上了一个不堪的尾巴。这能怪谁呢?怪只能怪命运对人的捉弄,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因此张爱玲说:“现代人多是疲倦的,现代婚姻又是不合理的,所以有沉默的夫妻关系,有怕负责,但求轻松一下的高等调情,有回复到动物的性欲的嫖妓,还有便是姘居……”这些病态的现象多是人无法抵制诱惑,不能把握自己、克制自己而导致的。


二、有意识的错误所导致的悲剧


也就是说悲剧主人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肯定会导致悲剧的结局,但仍然坚持做下去。这一点亚里士多德也曾提到过,他在《诗学》中以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为例。在张爱玲小说中最典型的如《心经》中的许小寒,她那种变态的恋父情结,对母亲的嫉妒、排斥,对女孩儿时代的留恋等等。她明明知道自己真爱是违背伦理道德的,但她因为恋着自己的父亲而一遍一遍扼杀掉健康的爱情。请听她对父亲的一番发自内心的“表白”:“我是一生一世不打算离开你的。有一天我老了,人家都要说:她为什么不结婚?她根本没有过结婚的机会!没有人爱过她!谁都这样想---也许你也会这样想。我不能不防到这一天,所以我要你记得这一切。”父亲最终和一个与许小寒长得十分相象的女学生同居,从而催毁了小寒“良好”的打算,她哆嗦着感到自己已经“管不得自己了”。《色,戒》中的作为学校剧团当家花旦的王佳芝,宁愿牺牲自己的贞操去勾引汉奸易先生,但在执行刺杀易先生行动的紧要关头,忽然觉得有点爱上了眼前她 要谋杀的这个人。“紧张得拉长到永远 的这一刹那间”,她若有所悟,“这个是真爱我的”,把易先生对自己的玩弄当成了真爱。这一发现令她“心下轰然一声,若有所失”,她放走了易先生,关键时刻救了易先生。就在当天,逃脱了性命的易先生下令一网打尽了佳芝他们一伙人,并且统统枪毙。佳芝的悲剧的根源是她的虚荣心,是她的自恋的幻想,无论在台上还是台下,她都需要一种“顾盼间光彩照人”的感觉,她之所以甘心牺牲自己去设美人计,有一半也是由于这种工作对她是浪漫神秘的诱惑;她的自恋的幻想甚至也是导致她相信易先生真的爱上自己的一个原因---她愿意相信他是爱她的,潜意识里甚至不能容忍他不爱她。再如张爱玲学生时代的小说《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可以被看成是有意识的错误中的另一类型的悲剧人物。她面临着两种愿望或两种理想的选择和斗争,在这里,悲剧行动就产生于她的嫉妒、恐惧的弱点所导致的有意识的行为。一方面,她深挚地爱着项羽,另一方面是虞姬对自己命运的沉思:“十余年来,她以他的壮志为她的壮志,她以他的胜利为她的胜利,他的痛苦为她的痛苦。然而每逢他睡了,她独自掌了蜡烛出来巡营的时候,她开始想起她个人的事来了。她怀疑她这样生存在世界上的目标究竟是什么。他活着,为了他的壮志而活着。他知道怎样运用他的佩刀,他的长矛,他的江东弟子去获得他的冠冕。然而她呢?她仅仅是他的高亢的英雄的呼啸的一个微弱的回音,轻下去,轻下去,终于死寂了。”如果他得了天下,那就有三宫六院,她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被冷落,被遗弃,她对她的思索“又厌恶,又惧怕”。但是虞姬这时候犯不着想那么远了,汉军已经围攻上来,项羽要虞姬和他一起突围,虞姬怕他分心,拔出刀来刺进自己的胸膛。他躺在项羽怀中,给他留下一句他听不懂的话:“我比较喜欢这样的收梢”。刚才的沉思是这谜语式句子的注脚:与其面对那样的命运,还不如有个漂亮的收场。张爱玲借这一历史故事探讨了当代女性的处境:他们意识到自己对男人的依附,洞悉了这依附后面的空虚,却又无力摆脱这种依附,她们就在这两难之境中苦苦挣扎,“虞姬的自刎不是真正的摆脱,而是将这挣扎定格了---定格为一个美丽而苍凉的手势。《鸿鸾禧》中的玉清,比较顺利地出了嫁,并且小心翼翼地掩饰着高兴的神气。但事实上她对自己的婚姻仍然是茫然无错,为了努力抓住一个看似可靠的婚姻,只能使气一样的买东西,“看见什么买什么,来不及地买,心理有一种决撒的,悲凉的感觉”这里其实是女性宿命式的悲剧生存:她们的追求过程是无意义的,而追求到手的结果也同样是无意义的。

是什么让书中的女性都走向了一个共通的悲剧命运呢? 首先让我们先粗略对那个刚刚开始兴起的思想变革的时代进行一番大致的了解:中国的一批有着先锋思想的知识分子提出了“男女平等”的口号,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否定禁锢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社会的男权至上的观念,并从封建桎梏中把女性解放出来。因此出现了一系列解放妇女的切实行动:如废缠足,兴女学,反对包办买卖婚姻,出现了职业女性……这些变革对于封建传统的否定是相当激烈的,对于打破封建制度对女性的压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在张爱玲笔下,形形色色的女性仍在男性世界中苦恼、抽泣,男女的世界灰暗、肮脏、弥漫着窒息的腐烂的气味。“几千年文化熏陶下的女性带着‘原罪’的意识紧紧依附着男性,男性成了她们生活中的唯一阳光。”⑸婚姻是无爱的,它脱离了感情的范畴,披戴着诸多的枷锁。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这是由于刚刚过去不久的时代与思想上的变革留给她们的仅仅是生活形式上的改变,她们的意识仍被男性所支配和控制。根深蒂固的三纲五常不止让男人们认为女人只是他们身上的一根肋骨,更可悲的是,女性自己竟也没有超脱这种认知的念头。即使她们开始读大学,开始接受教育;开始找工作,开始人生新的起点;甚至是留洋海外,接受异国文化熏陶,但是最终无一不是找个人才是真的,甚至于她们区别于无知村妇的上述资本都成为了她们日后谈婚论嫁可以胜券在握的筹码。当然,每个人都有同命运抗争的本性,旧时代的女性也不例外,张爱玲没有忽略女性自身对于命运的把握与争取,她们尝试过、她们努力过,但能够供她们选择的道路实在太少了,局限性的观念把她们追求幸福、实现自我的渴望全部寄托在了男人的身上,婚姻才是她们生活的主旋律。张爱玲无情地嘲弄着婚姻的意义。在她笔下,“人世间没有爱,有的只是满目的苍凉,形形色色的女人,为婚姻,为女子最大的职业而战的荒凉,真是华丽与热闹深邃处透骨的荒凉。”⑹她笔下的女人们拼命的追求着婚姻,到头来得到的都是躯壳。婚姻在张爱玲笔下是无爱的,有爱的婚姻是痛苦的,爱成就不了婚姻,但婚姻又受不了爱的诱惑。婚姻是枷锁,妄想用它来锁住别人,锁住爱情,都是不可能办到的,结果只能毁了自己。如《十八春》中的几对婚姻都没有爱,曼桢与世均由相知而相恋,爱得纯情真挚,无利益计较,无物质牵挂(这是张爱玲作品中少见的)。然而他们无法逃出厄运的魔掌,曼桢陷于亲姐姐曼璐所设的陷阱,曼璐妄想用妹妹来套住自己的男人,锁住婚姻。曼桢在受尽凌辱逃脱魔爪后,带着满腹的辛酸和屈辱去找世均,殊不知世均在无望中放弃了最后的努力,匆匆地与自己不爱的翠芝结了婚。可怜的曼桢欲哭无泪,欲诉无门,只能听凭生命的四季在身后默默流淌。因此我们从女性自身的角度去分析不难看到,这些悲剧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她们为自己打造的,她们把改变命运的希望都寄托在了依附于男人身上,而不是自己本身。但再从社会的角度来看,降生于人世以来,社会加筑于女性身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正是如此,她们根本不可能从自己狭隘的生活背景中觉悟到要去凭借自己抗争什么。女性思想上的落后把她们实现自我的方式局限在了婚姻的范畴里。这也就形成了张爱玲书中绝大多数女性人物的共通点,那就是都企图通过婚姻来找寻自己的终生幸福,实现自己一生的追求——包括经济地位,感情寄托等——女性惟有找到了能够满足自己的丈夫才有保障日后幸福生活的可能性。因此这便形成了张爱玲作品中女性人物最终走入其悲剧命运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之一。 五四以后,已经出现了很多受过大学教育甚至是留过学的所谓“新女性”,比如《十八春》中的曼桢等人,旧中国发达地区的西风东渐已经允许一个女子受高等教育,这可以称作是一种进步,但这是否从根本上把女性从封建桎梏中解脱出来了呢?是否真的唤醒了女性沉寂了几千年的自我意识呢?是否由此而造就了女性的进步思想呢?答案是否定的。究其根源,原因有二。 其一、因为所有女性都同时被束缚于旧社会的传统道德标准之下。从一开始所有的一切都向她们表明一个女人要获得生活的幸福就必须依附于她们身体与灵魂的主宰者——她们的男人,不管过程如何,女人的最终归宿都应该是她的丈夫。即使女性有了受教育的能力,有了自食其力的能力,但从根源剖析这些都仅仅是表面的。她们可以暂时的用工作来维持生活,但不可能把自己终身的命运寄托在职业上,因为社会不能认同这样的生存方式。当中国的第一批职业女性在社会上出现的时候,从以曼桢等人为代表的独立女性的坚强背影中,我们发现和体味到了无尽的辛酸与无奈。不能否认的是“五四”以后,女性的地位的确较之以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女大学生参与革命,投身写作等。但旧中国几千年来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还是把大多数的人捆绑在了旧道德的旗帜下,洋装和短发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扎根于人物意识深处的根深蒂固的观念——女人理所当然应该也只能依附于男人。对于男性,妻子只是社会道德约束下的一件摆设、一个物件,大多只意味着门当户对与传宗接代而已。就是这样一个观念束缚着中国女性走了几千年的道路,在西风东渐的三四十年代,虽然出现了反对腐朽思想的新思潮对于传统观念的冲击,但对于所有人来说,也仅仅是开始于一小部分人的开端,并没有对社会的大多数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有任何的改变。 其二、另一个旧道德标准就是女人的贞节观念。在欧洲,女权运动用种种激烈的方式来打破这个如同中国女人的小脚,欧洲妇女的裙箍一般对女性的种种束缚,来为女性争取自由。但在中国,女人们默默的理所当然的承受着由男权社会以“男权至上”为标准为她们量身打造的种种“酷刑”。而所谓的“从一而终”、“贞节牌坊”不仅深深地植在了男性的观念之中,更在女性的心底打上了无法磨灭的烙印。如《十八春》中当曼桢的母亲在得知女婿强奸了自己的二女儿时,她的反应是让人心寒的——她要女儿就将错就错地嫁给鸿才,女人的从一而终不仅让她默认了这样的安排,更在有意无意中将女儿推入了无尽的深渊。 为什么这样陈旧腐朽的道德标准会束缚中国女性如此长的时间呢?我们在深想一步:《倾城之恋》中的流苏之所以被家人冷嘲热讽,是因为离婚后的她几乎是身无分文了;《金锁记》中七巧一生的悲剧也来自她对于金子近乎变态的疯狂的迷恋;《十八春》中曼璐企图用曼桢套住的并不只是鸿才这个人,更多地是鸿才的钱,以及日后生活地的保障……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女人要依附于男人,另一个关键的原因就是女性在经济地位上的被动。降生后,家族是她生活的依靠,因此她要“从父”;长成后嫁了人,丈夫是她生存的保障,所以她要“从夫”;就是老了所有要依从的人都不在了,她仍然要依靠她的儿子,就是所谓的“从子”女性一生所要做的就是顺从于家族,依附于男人,她们所能做的也只能是把生存维系在缺乏安全感的婚姻上。因此,在那个时代的女性命运是不会,也不可能不走向悲剧的。再反观现今的女性为什么能凭借自己的一双手开创属于自己的一片独立的天空呢?就是因为她们有相当高的经济地位,她们能够利用自己与男性平等甚至是超越的知识与能力来争取自己想要的幸福。 那个时代的女性不能做到自立自强,就是因为她们的思想受着旧道德标准的束缚,她们的行为被约束在了经济地位的被动上,她们要生存就不能不依附于能在经济上支持她们的人——男性身上,她们要得到社会的尊重就不得不遵照社会赋予她们的规则生活。这就是张爱玲小说中女性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所在。

这是我百度的~~ 张爱玲的许多小说主要都是通过描写女性的,她对女性的感情、家庭、婚姻都进行了深刻的描写。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是与那时候的社会环境下的女性一样,是一个纯粹的女性,她们有花一般的青春,可是在封建思想的折磨下,大都走向命运的悲剧,不觉让人觉得怜惜。于清在《张爱玲全集》写道: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里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美地生存。从她的小说中,我读到了对女性生存的担忧,无爱的怜惜,更读出作者对女性无微的关怀。这次论文我从女性出发,谈一下张爱玲笔下的女性的命运,主要是写《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女主角。 开始喜欢张爱玲的小说因为她华丽的辞藻、丰富的情感、形象的比喻,心中暗暗佩服她的文笔。的确正由于这些原因很多人读她的文章会很吃力的,包括我,但是我还是无可救药的喜欢上这个拥有古典气质的女性写的文章。不过看多了她的文章我开始不会只注意她的文笔了,她对女性命运的描绘更深深地吸引我。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很美,然而她们都无法摆脱在我国戴了已久的封建枷锁。女性地位的地下让她们无从顾及自己的情感,而是关注自己的生存问题,她们选择了依附于丈夫依附于物质。 我觉得曹七巧这个人物描写的是最好的,她把曹七巧的变态的心理,扭曲的命运表现得淋漓尽致。不可否认曹七巧的悲剧大部分是由她造成的,还有一部分是由当时那个门第观念强烈、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的那个社会,那个门府及那场金钱买卖的婚姻造成的。在那个冷漠的姜公馆里,把一个曾经充满青春活力的姑娘变成一个“瘦骨脸儿,朱口细牙,三角眼,小山眉”①。或许她曾经有过美好的梦想,对爱情的美好憧憬,然而一场金钱阴谋的婚姻将她带到一个不属于她的世界。那个世界没有爱,没有安全感,更没有她想要的爱情,有的只是无情、蔑视、空虚、腐烂。她没有封建时期女性的软弱,没有逆来顺受,她反抗着,然而她还是在人生的岔口中迷路了,她的反抗让她走进更悲惨的,更扭曲的命运。是的,曹七巧的“恶”是对命运的反抗,在她认为唯一可以依赖唯一不会看不起她的金钱面前,她疯狂了,带着那个沉重的枷锁,她开始扭曲了她的心灵。她报复,却把她的怨恨都发泄在儿女的身上,在她身上看不出半点母性,那令是人代代传颂的母爱在她身上荡然无存。拆散儿女的婚姻,迫害儿女的幸福,她认为世上没有真正的感情,那些人只是看上他们的钱。“三十年来她带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②。 或许很多人会讨厌这个心灵变态之人,但我非然。我对曹七巧的命运深感同情与惋惜,我一边看着一边在心中祈祷,七巧在最后醒悟,得到她想要的幸福。毕竟她曾经有过善良、那么迷人,如果能抛开黄金枷锁,离开那深深大院,她是那么迷人的。 对曹七巧深感同情,然而我对葛薇龙却丝毫没有同情之心。葛薇龙丝毫一个学生,是一个接受过教育的新生女性,可是她的思想却依然是那么的腐朽。在金钱的诱惑下,她不能自控,金钱满足了她内心潜在的虚荣心,最终由良沦“娼”。不禁让我惋惜她所学的教育,或许这正是当时教育的腐朽吧。在她身上我看到了梁太太的缩影,她走的正是梁太太的旧路啊。从梁太太身上我也看到了葛薇龙日后的命运。她们都没有女性的独立意识,为钱放弃一切的精神追求。她们都形成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对于女性而言,爱的需求是次要的,首先考虑的是物质欲望的满足。 葛薇龙的命运给新一代女性敲醒警钟,女性无论在何时都应该有独立意识,只依赖物质的人生终究是走上一条不归路,一条失去自我的,空虚的,堕落的路。否则我们将会再一次重蹈葛薇龙的命运啊。 王安忆在《世俗的张爱玲》中写道:张爱玲小说里的人真是俗气。可是在我看来她并非这样,我想张爱玲一定很喜欢她,那个不再是为钱而活的女性,接受新教育,她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个性与风格。是的,她就是顾幔帧。顾幔帧的形象改变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在大众心中的印象,她不再是空虚的、疯狂的、堕落的,她只是一个极为平凡的上海小户人家的女儿。她的善良,独立深得读者的喜爱。她对婚姻的看法不再是为了找一张长期饭票,而是毫无杂念的,她和沈世均的感情的纯洁的,没有负担的。然而命运总是抓弄人,她最终还是摆脱不了命运的安排,她是为姐姐、为家庭、为自己走向悲剧。十四年后,一切归于平淡,可是已经不能回去。 在看着张爱玲众多的作品中,《半生缘》让我耳目一新,更把我从那空虚、腐烂、堕落的世界中拉出来,让我看到新一代女性的坚强,一个平凡女性,一个柔弱女性的坚强。虽然如果她跟沈世均在一起了,或许不能更好的表现她的坚强吧。但看到这样的结局我的心是一阵的窒息啊,可惜啊,可惜。我是多么希望这样一个坚强的女性能获得她应有的幸福啊。 有人说张爱玲很疼爱顾幔帧,因为她的感情是纯真的。但我却认为张爱玲是疼爱白流苏的,至少她给了白流苏一个幸福的婚姻。没错,白流苏是一个留学生,然而新生思想却一点也没有存在,她给白流苏的是一个彻底的封建性灵魂。我想白流苏是一个依附丈夫或依附于“物质”,以“物质金钱”为第一位作为择爱的目的与标准,失去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的典型范例。白流苏那婚姻当赌注,结婚只是为了拿到一张有保障的长期饭票,所谓的教育只是出嫁前的准备罢了。但是无可置疑,白流苏是幸运的,香港的沦陷成全了她,在哪一个烽火连天的夜晚她醒过来了,“在这个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部可靠了。靠得住的只有她腔子里的一口气,还有睡在她身边的这个人”③。“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个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个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④。平凡就是幸福的,所以说张爱玲应该是眷恋白流苏的。 是啊,白流苏的命运在张爱玲笔下众多女性中应该是最幸运的,一场意外,让她收获到一份真挚的感情,得到平凡的幸福。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只是一个平凡的男人,别计较爱的代价,都已经沦落在天涯。“雨过白鹭州,留恋铜雀楼,斜阳染幽草,几度飞红,摇曳了江上远帆,回望灯如花,未语人先羞,心事轻梳弄,浅握双手,任发丝缠绕双眸,所以鲜花满天幸福在流传,流传往日悲欢眷恋,所以倾国倾城不变的容颜,容颜瞬间已成永远,此刻鲜花满天幸福在身边,身边两侧万水千山,此刻倾国倾城相守着永远,永远静夜如歌般委婉”我想就是对白流苏和范柳原感情的真实写照吧。在他们的婚姻中我看到了没有功利,没有金钱欲望的婚姻,也告诉着我们感情其实要抛开一切的名利,平凡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也许这就是我喜欢白流苏的原因吧。 张爱玲塑造的每一个女性的形象似乎在向众多的女性敲醒警钟,独立才是新时代的主题,不能把生存寄托在别人手里。谁说张爱玲的小说俗气,我觉得张爱玲的小说的主题应该是从人类诞生开始就应该注意的问题,即是用于现代的教育,她依然有着她独特的教育意义。她在塑造这些人物的同时无不透露出她对女性生存的担忧及对女性深切的关怀啊。新一代女性的命运应该掌握在自己手中。[1]

  • 分析张爱玲笔下对于女性命运的关注
    答:张爱玲笔下的女性都是与那时候的社会环境下的女性一样,是一个纯粹的女性,她们有花一般的青春,可是在封建思想的折磨下,大都走向命运的悲剧,不觉让人觉得怜惜。于清在《张爱玲全集》写道: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女性能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里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
  • 从张爱玲作品中的悲剧女性形象,关注女性的生命价值的探寻和思考_百度知 ...
    答:纵观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除了曹七巧以外,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没有太大的恶也没有太大的善,她们共同的命运是生活中充满着悲剧色彩。有人曾经说过“各自家庭有各自的幸福,幸福都是一样的,而各自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各自的不幸却是千差万别的。”[11]张爱玲作品中的女性形象都个性鲜明、有血有肉...
  • 张爱玲在小说中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为什么她笔下的女性大部分都是悲情...
    答:1. 张爱玲的小说描绘了战争背景下白流苏的婚姻,反映了人在动荡时代的无奈和对爱情的迷茫。2. 她的作品透露出对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失落的情感。3. 张爱玲所处的社会环境充满动荡和变化,她在作品中揭示了人们面对荒芜精神世界的挣扎。4. 通过对扭曲的人性、孤独和无力感的刻画,张爱玲展现了反英雄的时代...
  • 关于张爱玲的女性观,写论文~~
    答:张爱玲的女性观与其人生体验,思想文化品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她的女性观就是拒绝简单的男性与女性,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拒绝对女性的神化和丑化,她以自己的作品,去掉了人生的浮华,在凡俗的生活中揭示出女性最基本的,最平实的生存本相,为我们重新思考女性的命运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在张爱玲的许多小...
  • 张爱玲在小说中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为什么她笔下的女性大部分都是悲情...
    答:在她的作品中,她表达了对人类生存意义的怀疑和否定。同样的作品有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而作者的创作风格与作者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了解张爱玲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虽然张爱玲在民国时期很有名气,她的作品也很受欢迎,但张爱玲的生活经历并不那么令人满意,而是有点荒凉。一个优秀的作家,她写的是别人的...
  • 关于张爱玲倾城之恋的论文
    答:“张爱玲从母亲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处于新旧时代夹缝的中国女性的无助与悲哀。”正是因为她看透了生活在封建社会,男权文化重压下的女性的悲剧命运,才铸就了她笔下一个个鲜活的女性形象。张爱玲笔下的女性是可怜的、自私的、可悲的,她以冷峻、肃杀的笔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女性的悲剧。对于她笔下的女性,她不...
  • 解读张爱玲《鸿鸾禧》,一部小说看透女性婚
    答:在张爱玲的笔下,她的小说《鸿鸾禧》如同一面揭示女性命运的镜子,深入剖析了那个时代女性在婚姻中的真实境遇。作为一位讽刺大师,张爱玲巧妙地以一场看似喜庆的婚礼,勾勒出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复杂角色和微妙斗争。故事的主角邱玉清,尽管出身大户,但家道中落的现实使得她的婚姻成为了一场利益的博弈。当...
  • 高中高二作文7450字:浅谈张爱玲笔下女性的心理畸变
    答:摘要:张爱玲,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在上海成名,是当时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珠,她为女性书写了重重的一笔。她对那种新旧时代的女性命运极为关注,对女性的心理挖掘极为深刻,对女性的心理痼疾进行拷问,冷静地剖析黄金枷锁和情欲压抑下扭曲变形的人性,展示了“家”中异态的亲情关系。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心理的畸变与时代变迁、观念混...
  • 急急急。帮我简单的分析一下张爱玲笔下的五个女性形象。然后总结一下...
    答:关注 展开全部 [摘要]张爱玲以其犀利的笔锋揭示在封建社会中被扭曲了的女性,她的《流言》、《传奇》两部作品通过揭示女性心灵充满卑劣、愚昧、丑陋、变态的形象,来表达对封建专制社会的否定,她不依不饶的揭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探究了封建社会中女性悲剧命运的内因。[关键词]丑陋;冷漠;独特的视角[中图分类号]...
  • 从《流言》看张爱玲的小说和生活气息
    答:张爱玲是一个真正关注女性命运和内心世界的女性作家,她小说中的女性角色大多都有着令人同情的悲惨命运,她时时刻刻都在为被男权社会压迫的女性而发声。但张爱玲同时也是理性的,她没有一味控诉压迫,也有对女性自身问题的思考。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说,“可是把一切都怪在男子身上,也不是彻底的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