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如何抉择四念处,有何差别?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1
小乘的四念处,大乘的禅,及密教的大手印,有何不同

小乘、四念处、大乘、禅、密教、大手印
这六个词的组合,不是很恰当

四念处、禅、大手印
这三个,实质上,没有那个是小乘,更不能说谁大乘
四念处,主要是一种“理念”,以“苦”“无常”为主
禅,是一种“定”的状态
手印,是一种辅助平静的姿势

单这3个词,只能算四禅八定以下,,也不是谁独有
四念处,还没有进入小乘,,由“幻灭”做到“无一切有”才算小乘
禅宗参禅,参的不是禅,而是在“禅定”的状态参“本来面目”,,而在修四念处时,也是一种禅定的状态(有3大类修行状态,外在表现都为禅定,天乘禅法、小乘空定、大乘性定)
手印,是作为禅定辅助姿势存在的,,为了方便更快进入禅定,,如果没有禅定,或者没有小乘空定或大乘唯一真作为“目标”,,但是个“手印”,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

不去管什么小乘、大乘、密乘,四念处是一切佛法中的基本修行纲领,在佛教中,一般解脱道的修行方法有三十七道品。在三十七道品中,最重要的有四念处与八正道。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简单说也就是观身是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诸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与忧愁烦恼痛苦。
注重于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在南传佛教叫内观,也就是禅,坐禅和禅修是大家共认的一种方法。无论南传佛教(所谓小乘)、北传的所谓大乘佛教、密乘佛教,都有这方面的修习。
但这个禅与后来大乘佛教的禅宗则完全不同。禅修是一种着重于体验呼吸和观想的修习定境的方法,而禅宗则是超出这种观想与打坐、以脱离文字束缚为表现、讲究见性成佛的修行法门。
大手印则是以建立在密宗意义上的修习思想为主,再结合其他的体验方法。
禅宗偏于心念的超越,密宗则在心念领悟之上再结合各自不同派别的本尊观想、修习定境。
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不同的路径,基本出发点都是无常、无我、苦、空等这些基本概念。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住。这是以智慧观察四个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
  小乘修的内容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其中后者是指观察万法上没有人我。
  大乘超胜小乘,《辨中边论颂》上讲到,大乘的修法由所缘、作意、得果这三方面而超胜小乘。所缘上,大乘是以自他相续所摄的一切法为所缘,之后见到人、法皆无自性;小乘主要是缘自相续的法,单单见到人无我,所以大乘更加广大。作意上,小乘是以无常、苦等行相作意;而大乘是远离常、无常等一切增益损减而以无缘的方式作意。得果上,小乘只能得小乘涅槃,别别分开轮回应舍、涅槃应取;大乘能证到“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的轮涅无二之无住大涅槃。这就是大乘超胜小乘的地方。
  具体而言,大乘修无我法门,包括人无我、法无我;其中法无我的修法归纳为四念住,即对于身、受、心、法都抉择为无缘的大空性。修的时候,首先选出万法中和我们关系密切的身、受、心这三种法,在观察抉择为大空性之后,依靠正念使心安住在身、受、心这三者的空性中,就是所谓的身念住、受念住和心念住。再展开来,对内外一切法都抉择为无生大空性,以正念使心安住在万法空性中,就是所谓的法念住。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处观。为什么把它称为四念处观呢?因为它并不纯粹在于修定,而是以智慧用四种法观察四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故称为四念处观。
  「四念处」在早期的佛教中的修行方法,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要义为如实观察,即「观身如身、观受如受、观心如心、观法如法」,但是在后期佛教,四念处被窄化为「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对治法,但易执彼端,其不净乎?其苦乎?无常乎?无我乎?岂可求之,当如实观之,不可妄定),在解脱烦恼的力道和效果上,减弱很多,其中的原因很微妙,有许多值得探究之处,如何经由四念处的修持而灭除烦恼,略作介绍。
  四念处的精神在如实的观照,什么是「如实」,就是「照它实际的面貌来认知」,这当中不是经由预设结论来认知,或停留在抽象概念套公式上,这有什么差别呢?如实的观照是紧紧地贴近于具体的身、受、心、法的当下,不需要透过任何解释的纯然体验,唯有这样,才可以当下看见真相,也才会真正放下内心的执取,有效地解除苦恼和不安。——不可执著“如实”,再生假象,去除“自以为是”是关键,虚心而待物!
  身念处的修行就是如实地观照身体的组成和运作状态,脑子中不是带有(身体是由各种物质所组成的,以各种蛋白质结合成生命的形式,从解剖学可以得知身体有五脏、六腑、四肢、五官、血液、内分泌、神经等,仔细地观察身体,我们可以看清它的真相,只是一具精密的「生化机器」而已)的知识结论,和任何其他东西一样,有生起也有毁坏的时候,它的美和丑、健康或疾病也都不是自己可以自由控制的,如果我们过份依恃它、滥用它,都会让我们骄傲、自卑或伤心、害怕。
  其次观察身体的运作,观察呼吸的全部过程,对於行住坐卧各种动作了了分明,例如你在洗碗时,对於手拿碗、拿清洁剂、挤清洁剂、涂抹、开水龙头、冲水等整个动作了了分明,这样就是在身念处。然後任何的感觉:冷、热、痛、痒、酸、麻的生起、持续和消失了了分明,但不卷入其中。能这样如实了知身体的状态,就可以很踏实地活在当下,不再妄念纷飞,感受到少分的宁静和安详,真是受用无穷,可说是很好的修行下手处。如果修其他的法门不得力,不妨回到佛陀的最初教法上,很可能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法喜。
  身念处熟习以後,可以加上受念处,包括对内心的苦、乐、舍三种受,推广到各种情绪感受:欢喜、讨厌、气愤、担心、恐惧、悲伤、郁闷等情绪,当它生起时,不要排斥它,也不要陷入其中,要像第三者那样,不带批判、不加解释地看著它,辨识它的种类、强度和停留时间,这就是受念处的修行方法。
  以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如果有人批评我或伤害我,马上感觉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肌肉绷紧,身体进入戒备和攻击状态,这部份是身念处。察觉到自己正在生气,不压抑,也不卷入,似乎有一个冷静的自己看著内在的一个不成熟的小孩被激怒了,发现了情绪失控,然後主控权由小孩回到大人,就恢复理智了,这就是在修习受念处。
  能够这样了解自己的情绪的人,比较不会罹患心理疾病,因为减少自我压抑,如果有轻微的心理疾病,也会有自然的改善作用,对於自我接纳。
  承认自己的弱点、体谅他人等较健康的心态都会有增进的效果。若有能力修习心念处和法念处,就可以更进一步提升心灵的品质了!心念处的修行难度较高,不妨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来修习。当情绪波动时,看看自己的念头和想法,辨识它,看清楚它,但是请记住,不要认同它,或把它想成理所当然。例如:我很生气,心裏很想骂他,被自己另一部份的清醒的心看到了,发觉烦恼心开始要造业了,於是让这清醒的心作主,转化念头,知道生气想骂人不是好的想法,也不能解决问题,试著找到无害而有效的回应方式,例如好好沟通,力求改进,这样就是在修心念处。
  透过不断的自我观照,发掘自己的妄想执著,然後转化它,内心就会愈来愈善良、纯净。人的心理运作:经验、想像、观念、需求是很复杂的,例如我们很希望得到温暖、肯定,有很多的理想、梦想、很多的见解和信念,可以说一个人的心就是一个世界,很难一一观照,如果优先把最有问题的部份处理好,就算不错,可以自我鼓励了!
  至於法念处可以说是佛法的核心,法的内容很广泛包括五蕴、六根六尘、四圣谛、十二因缘、八正道、七觉支等,扼要地观照可以用三法印来修习,前面的身、受、心念处结合三法印就可以照见真相、解脱烦恼。当然,法念处也不是套公式,而是在当下细心体察,因而发现它的无常性、无我性和不生不灭的法性,如此而已。
  就在生活之中,随时、随地、每一件事物的当下都可以修习,在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寒来暑往、生老病死中可以见到无常,身心和合中可以见到无我,而在根尘识相依互动中可以见到不生不灭。
  无常性容易体会,无我和不生不灭则较难领悟,但是只要将心中的固定模式、框框去掉,自然可以见到真相,例如在吃饭时,可以观照整个缘起的过程,食物由土中生长到成熟,到买回家,吃进嘴里,吞到胃中消化,肠里吸收,成为养份进入血液,输送到全身,成为身体的一部份,或成为热量提供全身的正常运作,而不能消化吸收的就成为粪便排出。从植物到身体,每一种形式不断地和合、分散、变化,其中没有一个固定的实体,所以,每一种存在的形式都是整体的因缘中不可分割、无法孤立的现象,个别的形式只是一种变幻而已,真正说来,没有任何一法生起,也没有任何一法消失。每一个存在都没有丝毫的固定性、单一性、独存性和实在性,没有一样是例外的,这就是诸法空寂的本性。在呼吸时、散步时、情绪波动时、起心动念时都可以这样观照。久而久之,对三法印就能更完全地体认,这就是法念处的修习。
  能够锲而不舍地修习四念处,就可以渐渐消除妄想执著,而由於不再有这些执迷、染著,我们就可以从种种烦忧、苦恼的火热中脱身而出,成为一个自在而觉醒的人:智慧明朗,心地柔和,宁静而浸润在喜悦之中。

大乘超胜小乘,《辨中边论颂》上讲到,大乘的修法由所缘、作意、得果这三方面而超胜小乘。所缘上,大乘是以自他相续所摄的一切法为所缘,之后见到人、法皆无自性;
具体而言,大乘修无我法门,包括人无我、法无我;其对内外一切法都抉择为无生大空性,以正念使心安住在万法空性中,就是所谓的法念住。
四念处是指四个安顿心念的处所,又称为四念住。这是以智慧观察四个念处来破除四种颠倒。中法无我的修法归纳为四念住,即对于身、受、心、法都抉择为无缘的大空性。修的时候,首先选出万法中和我们关系密切的身、受、心这三种法,在观察抉择为大空性之后,依靠正念使心安住在身、受、心这三者的空性中,就是所谓的身念住、受念住和心念住。再展开来,
小乘修的内容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其中后者是指观察万法上没有人我。
小乘主要是缘自相续的法,单单见到人无我,所以大乘更加广大。作意上,小乘是以无常、苦等行相作意;而大乘是远离常、无常等一切增益损减而以无缘的方式作意。得果上,小乘只能得小乘涅槃,别别分开轮回应舍、涅槃应取;大乘能证到“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的轮涅无二之无住大涅槃。这就是大乘超胜小乘的地方。

  • 大乘如何抉择四念处,有何差别?
    答:作意上,小乘是以无常、苦等行相作意;而大乘是远离常、无常等一切增益损减而以无缘的方式作意。得果上,小乘只能得小乘涅槃,别别分开轮回应舍、涅槃应取;大乘能证到“智不住诸有、悲不滞涅槃”的轮涅无二之无住大涅槃。这就是大乘超胜小乘的地方。具体而言,大乘修无我法门,包括人无我、法...
  • 小乘的四念处,大乘的禅,及密教的大手印,有何不同
    答:四念处,还没有进入小乘,,由“幻灭”做到“无一切有”才算小乘 禅宗参禅,参的不是禅,而是在“禅定”的状态参“本来面目”,,而在修四念处时,也是一种禅定的状态(有3大类修行状态,外在表现都为禅定,天乘禅法、小乘空定、大乘性定)手印,是作为禅定辅助姿势存在的,,为了方便更快进入禅定...
  • 修菩萨道一定要修四念处是吗
    答:任何佛教法门,都离不开四念处。四念处属于三十七道品。要成就佛道,不能离开三十七道品。有些大乘修行法门,虽然没有强调四念处,但并非没有。比如,念佛法门,只提倡一心念佛,但四念处也是包含其中的,一者,“阿弥陀佛”圣号是万德洪名,自然包含四念处功德;二者,一个念佛之人,必定具备四念处...
  • 四加行,四念处,四圣谛,它们的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四念处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与忧愁,众生之所以有种种忧愁,有各种贪瞋痴,就是执著常、乐、我...
  • 小乘的四念處,大乘的禪及密教的大手印,有何不同
    答:简单说也就是观身是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诸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与忧愁烦恼痛苦。注重于四念处的修行方法在南传佛教叫内观,也就是禅,坐禅和禅修是大家共认的一种方法。无论南传佛教(所谓小乘)、北传的所谓大乘佛教、...
  • 知道吗,小乘四念处和大乘四念处是不同的
    答:四念处就是在身、受、心、法这四个处所,以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的正念,而生起智慧的观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以达到破除我们执著的净、乐、常、我四个颠倒。破除四颠倒后,我们就不会有贪爱与忧愁,众生之所以有种种忧愁,有各种贪瞋痴,就是因为执著常、...
  • 大乘八宗的各自思想是什么?
    答:修行方法是依据四念处法门,也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四种法门,修学四念处,对于生命的妄执爱着,就会慢慢降伏减低,去除我爱、我慢、我见、我痴,而悟身空。寺院有浙江省绍兴县的嘉祥寺,江苏省南京市的栖霞寺,陕西省西安市的草堂寺。唯识宗,又名法相宗,实际创始人是唐朝三藏玄奘大师,...
  • 四念处有什么作用(请不要抄网上的明白无常。。)
    答:初学人要以四念处为正修,其他的为助修。到明心见性了,成为法身大士,那要以八正道为正修,其他为助修。为什麼说初修学的人要以四念处为正修?四念处是佛法的入门,你要不在这上面下功夫,你不能入门,入门要紧。四念处是智慧,是智慧的观照,非常重要。佛法修学纲领—三十七道品研习报告 ...
  • 如何把大乘修法与四念处修法结合起来
    答:应会结合。大乘在于修行,四念处在于修法。修行是生活中人我利益的取舍方向,对治我执。修法在于明觉的开发。我执越轻,明觉自性越易发露。
  • 修行四念处的重要
    答:若现于此处修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等觉支、八圣道支(三十七道品),会如何呢?如果眼耳鼻舌身意完全正常,又真能万缘放下,则有可能现在得无生法忍。 对比起来,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净土法门,是往生彼土后得无生法忍;而现在修四念处,此时此地得无生法忍,两者差别在此。 或许有人会想:「何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