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环境保护对策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5
 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对策

保护好生态地质环境,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是构建三江平原优化生态地质环境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我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因此要针对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中存在问题,有的放矢地解决实际问题,全面提高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效益,切实将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做好。为此,提出以下具体深入的措施和对策。
一、加强地质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人人树立忧患意识
要充分发挥宣传媒体的作用和科普活动等多种形式,加大地质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在三江平原范围内广泛宣传保护生态地质环境的重要性,深入传播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意义及科研价值,在全社会树立保护地质环境的忧患意识,把加强环保意识纳入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的范畴,提高人民群众环保的自觉性,使人民群众都关心参与和监督生态地质环境的保护工作,这是搞好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障。三江平原要拥有直接为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服务的咨询、设计、施工、研究、开发机构、企业、团体,为发展环保来宣传教育。各学校要开设这方面学科、专业和一些课程。学校要向社会输送环保产业专业人才来满足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事业对人才的需求。要成立环保人才培训中心,加强青少年的环保教育,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多出版发行有关环保知识方面的宣传品,还应成立这方面的专门机构,作为向公众进行生态地质环境保护宣传和教育的中心。建议加强以三江平原优美自然风光和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为内容的录像、电影、电视片的摄制,通过这些手段,使广大群众受到更为形象的直观教育,了解三江平原,热爱三江平原。
20世纪是一个对生态地质环境疯狂破坏的时代,那么21世纪则应当是一个深刻反思的时代。应当承认,21世纪也为人们反思“发展”提供某种机遇。问题在于,历史是否给人类留下足够的时间和余地,使三江平原在生态地质环境未完全破坏之前还有机会寻找有效的拯救之道?古人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充满忧患的21世纪之初,我们必须停下匆匆开发的破坏脚步,去反思刚刚逝去的历史给出的一系列难题。令人焦虑的是,历史不允许我们回避和推迟这种反思了,因为任何回避和反思都可能使我们再次丧失拯救三江平原的机会和希望。这绝非危言耸听,一个表面看上去极其优美的生态地质环境,其退化和消失往往是迅速的,这已经为以往地球变迁和人类历史反复证明的。所以真正的悲剧往往在于自然界有忧患人们却无忧患意识,有危机却无危机感。所以从现在起,我们人人都要树立忧患意识。
二、要协调人与生态地质环境之关系
人类的活动规模日益巨大,对自然界的各种冲击也日益广泛和深远。自然界对人类的反击相应也越来越深重和频繁。由此造成的地质灾害和由于人类活动的复杂化而带来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也日益复杂。这些都是由于人和自然界不协调造成的。而这种不协调又是由于人类的各种活动之间的不协调造成的。所以三江平原的任何客观决策必须考虑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和平等相处,绝不能只考虑大自然对人类的“恩赐”或“无偿占用”,而不考虑人对大自然应尽的义务。
由此可见,我们要研究人类的各种活动及其同自然界物质运动怎样协调,才能维持人类的生存环境,才能争取最大的客观效益和长久的物质利益。当代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不是取决于单个因素的作用,而是取决于所有社会因素和生态地质环境因素的综合作用。探索各种生态地质环境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运动规律,特别是提高人对各种因素的调控能力,使社会因素与生态地质环境因素相互协调,这是实现整个社会顺利发展的关键,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键。这样一来,衡量和评判现代人类的一切活动、规划和发展目标是否适度、适宜、适地、适时、适中,是否有利于维护人类的生态地质环境,并争取最大的客观效益和长久的物质利益,关键是看一切活动、规划和发展目标是否保持与生态地质环境整体协调发展。
三、正确处理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关系到当前人民生活的头等大事,发展是硬道理。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当代人,同时也关系到子孙后代的利益,是重要的公益性事业。它是建立在当代人对资源、环境的破坏,使人类生存空间变小,生存质量降低,生存的物质基础动摇的基础上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类历史的发展自始至终都是对生态地质环境资源的利用过程。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生产力系统的运行与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在一定的自然地质环境中所从事的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即人类与地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能量信息的交流与转换,使其变成财富,并保持相互之间的动态平衡的过程。可以说近几个世纪,经济的发展是以资源破坏和环境恶化为代价的。因此,形成了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的矛盾。实际上,发展与保护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保护包括保持、保存、维护和持续利用,并不是单纯的保持不动,它是持续发展的一部分。同时,发展反过来又为保护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保护是为了发展,发展又促进保护,是持续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实质,是在持续利用原则的前提下,充分地保护好每一个地质遗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法论的进步,而全面、深入地发掘其潜在的、不为人知的和所有的使用价值,为人类发展服务。因此,在生态地质环境保护过程中,应体现保护与发展、局部与全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促进生态地质环境的持续利用,而不是只保护不利用,更不能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而不加以保护和恢复,应该遵循持续发展的思想,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人类必须考虑到发展与资源、生态与环境、人口与发展、自然与环境的平衡。不能只考虑经济发展而不考虑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的变化;还必须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社会、环境效益的最佳结合。要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应遵循生态地质环境效益最佳原则、生态平衡原则、资源永续利用或循环利用原则,并建立完善起生态经济系统的科学理论,把社会再生产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社会、环境的大系统。研究制约生产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还要研究各种自然生态因素。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生态地质环境系统持续发展的稳定基础,只有在保护地质环境、维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才能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把保护地质环境、合理利用资源与经济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发展,以协调地质环境保护,人类生存与经济发展利益的统一。总之,说一千道一万,良好的地质环境能促进人类文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恶劣的地质环境给人带来危害,造成经济损失,遏制了经济发展。所以人类的丰富多彩的经济生活和尽可能完美的生态地质环境应协调统一。
四、做好为规划服务的生态地质环境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三江平原兴建了大量工程,其中不乏大型和特大型工程。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区内有许多工程具有长周期、反复勘察的情况,也有的工程是盲目建设,不经规划勘察,甚至先施工后勘察,以至产生新的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或后患无穷。三江平原基本上仍是一个农业大区,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有大量工程待建,存在着许多生态地质环境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工程建设的发展与需求也迫切需做大量的工程、环境地质调查工作,以便为工程、环境的规划、设计、运营提供生态地质环境依据。这项工作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地质工作,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事实证明,有关专家的科研、考察、论证等既能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和行动榜样,也能为环境保护的实施出谋划策,又能提供尽可能多的生态地质环境信息,去和建设规划结合。从规划角度来讲,存在如何把这些地质资料用到规划中去。这项试点工作已在少数城镇取得一定效果。三江平原的国土开发是国家重点项目之一。对区内主要城市、矿区、通商口岸的水工环论证,是根据国家计委和原地矿部的部署而进行的。其目的是论证区域规划目标实施的适宜性,为地质资源的开发、环境保护提供防治对策和建议,为国家的重点工业区和矿区、边境口岸建设提供近期和远期的宏观依据。这是一次得益于当前、服务于长远的重要工作。可以先从区内经济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经济开发现状、规模和方向入手,进而研究水资源开发与管理、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与容量、环境地球化学、环境评价方法、生态地质环境管理模型和信息系统运用、环境预测多项工作。
五、实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态地质环境管理
目前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具有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企业考虑的是自身的利益和效益,很少考虑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破坏造成经济负效应。他们把自身产生的环境污染与破坏有意无意转嫁给社会与国家。而市场机制不能自行消减环境污染和破坏,所以市场经济呼唤环境管理的强化,势在必行。要规定政策,明确在生产开发过程中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或单位收取环境补偿费用,要依据法律、法规、政策、行政、经济等手段,对企业和社会中各种损害环境、破坏资源的行为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另外三江平原当地政府引导和调控力度不够,市场发育不成熟,区内条块分割,地方保护,行政卡阻现象多,对生态地质环境造成了更多破坏。市场机制管理分散,系统运行效率低下。生态地质环境是人类环境的组成部分,生态地质环境管理是环境管理的分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同样需要加强政府职能作用,这是共性。生态地质环境管理也有自身的特性。这种特性不能沿用过去传统的老办法,而必须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必须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和新的对外开放环境,充分考虑国际、国内、三江平原地区市场需求的新变化,运用市场机制,按经济规律办事,变资源导向型开发为市场导向型加以生态地质环境管理为控制,充分挖掘三江平原自身潜在优势与开发优势,选择合理的发展模式,实现三江平原跨越式发展与赶超战略。这样才能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个决策链中保证三江平原开发中生态地质环境的和谐。
六、加强三江平原水文地质调查
三江平原水文地质调查现状是,其工作程度较高,区域性1∶50万、1∶20万水文地质调查基本覆盖了全区,但工作精度存在地区上的不均衡,一些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只达到1∶50万精度。1∶5万比例尺或更高精度的综合性、城市、工业、矿山供水勘察、农田灌溉供水调查、勘察,只是在城区、近郊区、重要农业县和贫水干旱地区开展。
地下水资源区域性、流域性计算与评价,是在上述调查、勘察成果的基础上,于20世纪80年代前后相继进行的。其重要的水文地质参数、开发利用现状、补给边界,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其评价结果和现实地下水形成条件即补给、径流、排泄、开采现状均有很大的差别。
20世纪90年代后区域性水文地质调查,局部地区水文地质勘察本很少进行,仅是城镇、工矿供水水文地质勘察有零星开展。现有调查、评价、研究工作,已远远满足不了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供水水文地质调查、勘察与评价的需要。
随着近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工业特别是农业用水的大幅度增长,水资源的短缺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近几年诸多大中城市夏季生活用水严重紧张,限时、限量供水,以提高水费加以制约,由于干旱缺水许多地区农田大幅度减产,造成经济损失巨大。就地下水而言,由于大面积稻田、旱田水浇地增加,加大了地下水的开发强度,造成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地下水动力场发生急剧改变,部分地区水质发生重大变化。地域性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造成了如佳木斯、建三江等城市地下水下降漏斗,不合理开采地下水,破坏了沼泽湿地生态环境。萝北等地干旱的加重,人畜饮用水极为困难,严重干旱加速了荒漠化的进程。
通过水文地质调查、勘察、评价、重点解决三江平原地下水资源开发潜力,为农业灌溉用水提供依据。要解决严重缺水区的供水方向、前景问题,解决深浅层地下水资源潜力问题,同时对水资源的联合调度问题,含水层系统划分,大厚度含水层地下水资源开采问题都需提到日程。要查清资源底数、补给、储存资源、可扩大的可开采资源、潜力的前景。
在查明水文地质条件、评价地下水资源、扩大开发潜力研究过程中,对与之相伴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如地下水过量开采降落漏斗的恢复即人工回灌问题、地下水调节水库示范工程问题、地下水不合理开发引发的土地沙化、荒漠化、沼泽湿地退化、地下水污染治理等问题都应一并考虑,就这点看,今后的调查与评价应该是综合性的,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需求。
七、加强环境地质调查
全球经济包括我国经济发展,都与资源、环境、人口问题密切相关。也正是这种快速发展使资源、环境、人口问题愈来愈突出。就地学中的地质环境学科而言,也由于资源与环境问题被各国地学工作者倍加重视,地学与环境学的衔接,使地质环境领域涉及范围不断扩大。因此,环境地质调查工作就更为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
三江平原环境地质调查工作起步较晚,工作程度薄弱。环境地质调查,除对环境地质条件进行调查外,重要的要评价各类环境条件对国民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正面和负面效应。必须切实执行环境影响评价(EIA)制度,这必须针对黑龙江省及三江平原一些县(市)、农场对开发中有关法规、政策、计划、区域规划的发展战略进行战略环境评价(SEA)。这些调查有城市环境地质、农业环境地质、矿山环境地质。就自然单元而言,有山地、平原、台地、阶地、漫滩、古河道地区环境地质、沿江、河岸环境地质等。总体来看还是生态环境地质。这些不同类型、不同单元的环境地质条件,有其自然状态下的优势和劣势,也有由于人类活动造成的优势和劣势。环境地质基本条件的查清和优劣势的利用与改造,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必要的,也是急需的。这些条件和问题由于调查和研究不够,只能是概念上、宏观上有大体的了解和认识,对其发生、发展演化规律尚知之甚少,对其国民经济的直接影响和潜在危害尚处于肤浅的认识。为此进行环境地质调查仍是今后“十五”和中长期水工环工作重点,区域性、流域性、行政区划的、地域性的以及专题性调查工作势在必行。只有对这些条件和问题进行查清并利用和改造、减少制约因素、利用优势条件,才能适应社会经济稳定和持续发展。
八、加强地质灾害调查
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基地,有些矿山具有多年开发历史。但就矿山开采出现的诸多问题乃至灾害以及其他人类工程治理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调查工作却甚少。地质灾害调查、评估、防护、治理缺少近中长期的规划,这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不适宜地反映突出。三江平原地质灾害较突出,双鸭山、鹤岗煤矿采空区沉陷、塌陷、地面变形、露天开采造成的滑坡、瓦斯爆炸、冒顶、地压、煤层自燃、矿井涌水;其他尚有大量采砂金、采石取土造成的灾害。除前面所述的灾害外,其他尚有矿震、岩煤、尾矿渣、土地破坏等各类环境地质问题。矿山地质灾害和带来的环境问题除规模大、危害严重外,尚有一些老矿山已经闭坑和即将闭坑。闭坑后的矿山环境和矿山灾害都更加突出,给社会带来不安全因素,对矿山城市经济发展造成制约和损失。
山区由于森林植被被破坏,为泥石流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创造了诱发条件,在强烈降雨的诱发条件下泥石流频繁发生,具有群发、多发性,造成严重的危害。
随着城市建设、交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其诱发的地质灾害如山区城市、交通干线边坡稳定性、滑坡、崩塌灾害日显突出。
农业地质灾害有黑土层变薄、有机质减少、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旱涝、冻融。区域地质灾害有地貌破坏、洪水、界河坍塌、水库渗露、生态破坏、地震、活动断裂等。其他地质灾害有“三废”抛掷无度;臭气熏天,污水横流,废渣堆积如山。
因此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将是保证经济社会发展当务之急。调查评价目的在于防御、避让、防患于未然。进而采取对策和进行治理,同时要建立地质灾害预警工程,以使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最低限度,使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保持良好的态势。
九、建立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监测网站
区域地质环境监测现状,目前仅限于地下水水位、水质监测。20世纪80年代初区内组建了地下水动态观测总站,后改名为环境地质总站,但就其工作范围还是仅限于对地下水的观测,并仅限于佳木斯城区一带和一些农场。区内基本没有建立不同区域水文地质单元、主要行政区的监测网,虽然在地下水开发强烈、环境地质问题突出的地区,在网点的布设上有所加强,但其网度距要求相差甚远,监测手段基本上处于原始状态。无精密仪器和自动连续观测资料,还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水资源评价及开发利用需求。
随着地质项目的市场化,国家计划投入减少,初具规模但很薄弱的地下水监测网由于经费不足受到了冲击和削弱,相当数量的网点已不复存在,监测质量难以保证,监测周期加大,监测资料残缺。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和指导地下水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资料日渐减少,远不能适宜水文地质调查评价、地下水合理利用规划、地质环境保护的需要。
地质环境调查评价需要的其他类型监测工作,特别是地质灾害监测网,基本属空白,有的也只有个别城市、矿山、企业由于自身需要而设立的监测点。建立健全地质环境监测网,主要是地下水监测、地质研究条件演变监测,获取系统的信息资料,这是为满足和保证地质环境调查,地下水资源评价,指导地下水科学合理开发,保护地质环境,提供充分的信息。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也是实施地质灾害预警的必要条件。
据此,应对地下水监测网络加以恢复、补充、完善,对地质灾害监测网建立要纳入规划、计划加以实施。这些网络的建立应该考虑到不同地貌单元、不同水文单元、不同含水层层位;要考虑地下水形成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如地下水分散开采区、地下水过量开采区等地下水不同程度开采区、地质灾害不同程度区即易发区、较易发区去建立。
要建立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各市县农场建立生态地质环境监测分站,对有特殊问题的地点可设专门问题监测站(如矿泉水、地质灾害点等)。总站负责组织开展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监测工作,汇总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监测资料、信息,负责建立三江平原生态地质环境电脑数据库及信息处理中心。各分站负责辖区内各市县农场的生态地质环境监测工作。各专业部门也要建立相关专业监测网。国土资源部门需进行三江平原生态统网、联网,形成统一的生态地质环境监测网络,并投入运行,开展预报预测工作。区域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立和获得的信息,它的服务方向将是社会性的,可满足社会、国民经济各领域、各部门的需要。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个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工作,涉及地质、气象、城建、环保、水利、地震、交通等专业系统信息的叠加,覆盖面广。在现今电子、卫星通讯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将遥感技术、微电子技术、同位素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推广应用于地质灾害综合防治项目,具有很好的实用性。建立地质灾害数据传输网络和防治指挥系统,捕捉灾情警告信息,加强部门间信息交流,提高预测预报成果的水平和质量,逐步形成社会防灾能力,实现减轻地质灾害的目的。

唐山市环境地质问题的日益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防治的研究,提出合理可行的防治措施,对保护地质环境、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人民的身心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唐山地区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较多,不同的地质问题或地质灾害有不同的形成条件和防治对策。总的思路应是“防治并举,治用结合:突出重点,综合治理”的十六字方针,同时还应坚持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
1.开源节流
应对工业废水进一步处理后重复利用,做到工业废水、污水达标排放,既可以节约用水,又可以保护地质环境。改变以往传统的农业灌溉模式,摒弃大水漫灌,采用地下管道走水、喷灌、井灌等新技术、新方法灌溉,推广节水型农业、绿色农业。对居民生活用水,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
2.保护地下水源,防治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该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当地人们的身心健康。工业的飞速发展,“三废”的排放量日益增多,特别是废水的排放直接对浅层地下水构成威胁;农药、化肥的施用更加重了地下水的污染程度。因此,我们必须做到:
(1)改进生产工艺,减少“三废”的排放量。应通过技术改造,实行“三废”的资源化、无害化,最终实现达标排放。
(2)合理进行工业布局,确保地下水水质的卫生防护。
(3)科学合理地施用化肥、农药,严禁用污水灌溉。
(4)从点源出发,以点带面,对现有污染源进行综合治理,必要时可采取一定的行政措施。
3.合理开采地下水,防止漏斗进一步扩大
由于地下水的无限度开采,导致多处地方出现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尤其是在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如唐山市区、唐海县城区等。漏斗的出现导致了一系列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如含水层的疏干、岩溶塌陷、地面沉降等。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1)对城区要做到:合理开采、重复利用、节约用水、开辟新的水源。
(2)联合调度地表水与地下水,适当缓解地下水的用水量。
(3)严格控制机井的数量,实行节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
4.防止岩溶塌陷的再次发生
岩溶塌陷是唐山市的主要地质灾害问题之一。致塌因素中水占主导地位。资料显示:倘若在中心区岩溶水日采量12万~14万m3中,减少5万~6万m3,岩溶水位将可大幅度回升,侵蚀作用随之减弱,对防止塌陷起有利的作用;但是如果水量不减反增,将会导致相反的结果。所以,为预防岩溶塌陷的再次发生,我们应减少易发生岩溶塌陷区的用水量,利用其他渠道引水、采水。
5.注意矿山环境地质问题
煤矿的开采可直接导致大量的环境地质问题和地质灾害,表现明显且危害较大的是采空塌陷。“采煤不休,塌陷不止”。本研究区煤矿较多,如开滦煤矿是我国的重要产煤基地之一。在不能停止采矿的条件下,我们对环境要有预规划。如采空塌陷等积水区,可考虑规划为水上公园景区或复地造田;对煤矸石等可做建筑材料或进行回填等。如何有效地综合治理、变害为利是一个新的课题。
6.建议
(1)充分发挥和行使各级政府的行政职能,制订环境宏观整治规划,加强宏观调控和重要经济区带的环境整治,加强环境影响评价论证,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加强各种地质灾害的监测,有计划有步骤地逐步实现人工调控。
(2)加强地震、地矿、环保、水利等部门的横向联合与部门协作,形成上下结合、内外结合的网络,进行共同治理与管理。
(3)充分应用现代新技术、新理论、新方法,加强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特别是岩溶塌陷的科学研究和防治工作。
(4)坚持经济与生态同步发展、“利用、保护、改造”三统一原则,加强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既要考虑城市工业用水,又要考虑农业及林业用水;既要考虑引用地表水源,又要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全社会的节水和环保意识,限制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杜绝水资源浪费。

青岛市地貌类型复杂,地质环境问题较多,不同地段影响地质环境质量的问题也不同,为了确定切实合理可行的地质环境保护对策,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根据不同地段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将青岛市划分为3个大区,即重点保护区、治理保护区和重点治理区,进一步划分为7个重点保护亚区、7个治理保护亚区和5个重点治理亚区(图12-11),现分述如下:

一、重点保护区地质环境保护对策

重点保护区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主要分布于崂山中低山区、大泽山低山区、小珠山、铁镢山低山丘陵区,以及大沽河沿岸局部地段,根据其需重点保护的对象不同划分为7个重点保护亚区。

1.崂山自然生态重点保护亚区(Ⅰ1)

位于崂山中低山区,西北部以沧口-温泉断裂为界。该亚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植被以密林区为主,一般无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质量良好,有少量采矿采石坑和崩塌点。

重点保护对策:关闭采矿采石点、对原有采矿采石坑进行复垦植树、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预防山林火灾、减少旅游污染等。

2.崂山北麓自然生态重点保护亚区(Ⅰ2)

位于崂山中低山区北侧,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该亚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植被以农作物为主,有少量稀疏林区和一般林区,一般无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质量较好,仅个别乡镇及乡村企业驻地附近有地下水污染点。

重点保护对策:加大植树造林力度、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等。

3.南泉—华山农业生态重点保护亚区(Ⅰ3)

位于南泉—营上—华山—大官庄一带,呈北东向条带状分布,地貌类型属剥蚀堆积准平原。该亚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植被以农作物为主,一般无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质量较好,仅个别地段有地下水污染点和潜在涝洼地。

重点保护对策: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等。

图12-11 青岛市地质环境保护对策图

4.大泽山自然生态重点保护亚区(Ⅰ4)

位于大泽山低山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植被自山区至山前为密林、一般林、稀疏林及农作物,一般无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质量良好,有少量采矿采石坑和崩塌点。

重点保护对策:关闭采矿采石点、对原有采矿采石坑进行复垦植树、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等。

5.小珠山、铁镢山自然生态重点保护亚区(Ⅰ5)

位于小珠山、铁镢山低山丘陵区,自王台—市美—海青一带,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植被自山区至山前为密林、一般林、稀疏林及农作物,一般无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质量良好,有少量采矿采石坑和崩塌点。

重点保护对策:关闭采矿采石点、对原有采矿采石坑进行复垦植树、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等。

6.产芝水库外围水资源重点保护亚区(Ⅰ6)

位于莱西市河头店镇—产芝水库一带,地貌类型属丘陵区。该亚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植被以农作物为主,一般无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质量较好,仅个别地段有地下水污染点和少量采矿采石坑及轻微水土流失。

重点保护对策: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关闭采矿采石点、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等。

7.大沽河水源地北王珠—南村段地下水资源重点保护亚区(Ⅰ7)

位于大沽河中下游沿岸、北王珠—南村一带和仁兆一带,地貌类型属冲积平原区。该亚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植被以农作物为主,一般无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地下水质量较好,部分地段水质有轻微污染和农药污染,有少量采砂坑。

重点保护对策: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关闭采砂坑等。

二、治理保护区地质环境治理保护对策

治理保护区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较差区,分布于重点保护区和重点治理区的中间地带,主要位于胶莱盆地和山前平原区及部分低山丘陵区。根据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划分为7个治理保护亚区,分别提出治理保护对策。

1.崂山东南部崩塌治理与旅游资源保护亚区(Ⅱ1)

位于崂山东南部中低山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该亚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地表切割深度较大,坡度较陡,在风化作用、水流动力影响下,具有潜在的崩塌等地质环境问题。

治理保护对策:在景点建设时应注意潜在崩塌的危害、继续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减少旅游污染等。

2.大泽山外围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保护亚区(Ⅱ2)

位于平度、莱西北部大泽山外围,呈环带状,地貌类型属低山丘陵区,地质环境质量较差。该亚区分布有石墨、金、花岗石、大理石等多种矿产资源,开采过程中形成了较多采矿坑、矿渣堆,为潜在矿山地质灾害易发区,采选矿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水使地表水、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治理保护对策:规范采矿采石点、矿区复垦植树造林、严格控制矿山排污及开展尾矿的综合开发利用等。

3.北部平原农业生态治理保护亚区(Ⅱ3)

位于大泽山外围山前冲洪积平原、莱西—姜山—太祉庄—马店—胶州及河套—楼子疃一带剥蚀堆积准平原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区内植被以农作物为主,冲洪积平原部分地段地下水遭受污染,地下水质量稍差,局部剥蚀堆积准平原区有少量采矿采石坑及高氟区分布。

治理保护对策: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高氟区宜引用客水等。

4.大沽河下游西侧地下水高氟治理保护亚区(Ⅱ4)

位于兰底、郭庄—北王珠一带,地处平度南洼东段、大沽河中下游西侧,地貌类型属冲洪积平原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该亚区内植被以农作物为主,地下水中含氟量较高,地下水质量较差。

治理保护对策:引用客水资源、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等。

5.小珠山、铁镢山外围自然生态治理保护亚区(Ⅱ5)

位于胶南及胶州的小珠山、铁镢山外围和即墨店集—王村丘陵残山及山前冲洪积平原区,地质环境质量中等。该亚区存在少量采矿采石坑,冲洪积平原区部分地段地下水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质量稍差。

治理保护对策:关闭采矿采石点、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复垦植树、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等。

6.青岛城郊地下水污染治理保护亚区(Ⅱ6)

位于青岛市城区、高科园及李村—城阳—即墨一线,地貌类型属丘陵残山、剥蚀堆积准平原和山前冲洪积平原,地质环境质量中等。该亚区多为城区建筑所覆盖,地表水、地下水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区外围有少量采矿采石坑。

治理保护对策:严格控制各类企业的排污、将已关闭的采石坑复垦植树、进一步加大植树造林力度等。

7.滨海地带地下水资源治理保护亚区(Ⅱ7)

位于各河流的下游沿海地带,从胶南、黄岛、胶州到城阳一带及金口—王村附近,地貌类型属滨海冲积平原,地质环境质量较差。该亚区存在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为地表水、地下水均有一定程度的污染,距离海水区较近,地下水开采易引起海水入侵。

治理保护对策: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严格限制或杜绝地下水开采等。

三、重点治理区地质环境治理对策

重点治理区为地质环境质量差区,主要分布于青岛市西北部的平度市西部、滨海地带海水入侵区。根据其存在的地质环境问题划分为5个重点治理亚区,并分别提出治理对策。

1.胶州湾北岸滨海地带海(咸)水入侵重点治理亚区(Ⅲ1)

位于胶州湾北岸及大沽河下游地带,地貌类型属滨海平原。该亚区多为原生咸水区和海(咸)水入侵区,近海地带地表多分布有盐田,土壤盐渍化和沼泽化较重。

重点治理对策:合理开采地下水、引用客水资源、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扩建地下截渗墙等。

2.大沽河中上游孙受—朴木段地下水污染重点治理亚区(Ⅲ2)

位于大沽河中上游孙受—朴木段沿河两岸,地貌类型属冲洪积平原区,地质环境质量较差。该亚区内地下水污染是最重要的地质环境问题,大沽河接受上游莱西市和沿途各乡镇排放的污水,并通过河床渗漏补给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污染较重。

重点治理对策:严格控制莱西市及沿河各乡镇企业的排污、加大治理力度、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等。

3.平度南洼地下水高氟、漏斗重点治理亚区(Ⅲ3)

位于北胶莱河东岸,平度市蓼兰、中庄及周围地区,地貌类型为山前冲洪积平原。该亚区地下水含氟量高,地方性氟中毒症明显;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平度南洼超采漏斗;部分地段还存在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潜在矿山地质灾害和潜在沙化的等。

重点治理对策:引用客水资源、严格控制企业污水排放、严格控制矿山开采、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等。

4.平度明村—灰埠矿山地质灾害重点治理亚区(Ⅲ4)

位于平度市明村—张舍—灰埠一带,地貌类型属剥蚀堆积准平原,局部有剥蚀残山。该亚区石墨矿比较丰富,并有大理石矿、萤石矿等,由于矿山开采造成该亚区矿坑、矿渣堆密布,植被、山体破坏,并伴有地下水污染,为潜在矿山地质灾害易发区。

重点治理对策:规范采矿点、矿区复垦、严格控制矿山排污及开展尾矿的综合开发利用等。

5.平度灰埠—新河咸水入侵重点治理亚区(Ⅲ5)

位于平度市灰埠—新河及以南沿北胶莱河东岸一带,地貌类型属冲海积平原区。该亚区原有淡水资源就比较贫乏,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咸水入侵,并伴有地下水水质污染。

重点治理对策:合理开采地下水、进行地下水人工回灌等。



  • 生态地质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对策
    答:因此,在生态地质环境保护过程中,应体现保护与发展、局部与全局、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促进生态地质环境的持续利用,而不是只保护不利用,更不能掠夺式地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而不加以保护和恢复,应该遵循持续发展的思想,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准则。所以人类必须考虑到发展与资源、生态与环境、人口与发展、自然与...
  • 地质环境保护对策
    答:一、重点保护区地质环境保护对策 重点保护区为地质环境质量良好区,主要分布于崂山中低山区、大泽山低山区、小珠山、铁镢山低山丘陵区,以及大沽河沿岸局部地段,根据其需重点保护的对象不同划分为7个重点保护亚区。 1.崂山自然生态重点保护亚区(Ⅰ1) 位于崂山中低山区,西北部以沧口-温泉断裂为界。该亚区自然生态环...
  • 地质环境保护
    答:应对工业废水进一步处理后重复利用,做到工业废水、污水达标排放,既可以节约用水,又可以保护地质环境。改变以往传统的农业灌溉模式,摒弃大水漫灌,采用地下管道走水、喷灌、井灌等新技术、新方法灌溉,推广节水型农业、绿色农业。对居民生活用水,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增强人们的节水意识。2.保护地下水源,防治...
  • 矿区地质灾害防治与环境保护对策
    答:———生态环境保护条件。符合《山东省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确定的生态环境准入条件,并提供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环评报告;矿山环境影响报告书、土地复垦及地质灾害防治措施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与矿山建设同时进行。 沿海及海洋矿产资源的开采,还必须符合《海洋环境保护法》、《海域使用管理法》,应当与海洋功能区划相衔接。 ...
  • 青岛市资源开发与地质-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答:该亚区的治理保护对策是严格控制乡村企业排污,严格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高氟区宜引用客水等。 (4)大沽河下游西侧地下水高氟治理保护亚区(Ⅱ4) 该亚区位于兰底、郭庄—北王珠一带,地处平度南洼东段、大沽河中下游西侧,地貌类型属冲洪积平原区,生态地质环境质量中等。该亚区内植被以农作物为主,地下水中含氟...
  • 济南泉域地质环境保护对策
    答:一、实施回灌补源工程,修复地下水系统功能 本次试验表明,回灌补源是地下水补源的一项行之有效措施。计算表明,利用地表水源实施回灌补源,兴建地下水库,进行地下水—地表水联合调度,能够收到扩大资源量、调节地下水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多重效果。济南泉域岩溶地区适合回灌补源的地段有3种类型:一是在直接...
  • 青海省地质环境保护办法第三章 地质环境监测与保护
    答:第十五、十六条明确了地质遗迹的保护,包括具有观赏或科研价值的地质地貌,重要地质剖面,古人类遗址或化石产地等,对于具有国际、国内或区域意义的地质遗迹,可设立保护区或地质公园。最后,第十七条规定,所有单位和个人必须尊重和保护地质环境监测设施及地质遗迹保护标志,禁止擅自移动、侵占或损毁。
  • 生态环境地质保护建议
    答:(6)加强生态环境地质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政府部门、企业和民众的生态环境地质保护意识,普及全民生态环境地质保护知识,使生态环境地质保护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加强群测群防预警系统建设,全面提高生态地质环境保护水平。(7)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环境地质保护体系,制定完善的生态环境地质保护技术标准,建立由...
  •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划建议
    答:(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原则 为了使西南地区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绿色矿业生产,需加速制订一系列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政策和法规,如矿山地质环境评价制度,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招标引资制度,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优惠政策,闭坑矿山、在建矿山和新建矿山等不同矿山类型恢复治理政策以及...
  • 地质环境脆弱性评价与保护对策研究
    答:三、地质环境保护对策 黄河三角洲内油气资源丰富,是胜利油田的主要油气开采活动集中区,油井密度大,呈点状、面状散布整个区内。区内油气资源开发所造成的水土污染较严重,以老油区污染为首,其他地区次之。因此,水土石油污染地质环境保护应以治源为本,源表兼治。1.水体防治对策 对水体的污染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