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用比喻的方法想让厉王明白什么道理,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5
<急>《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用比喻的方法想让厉王明白什么道理?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拜托了各位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就是一个心理学中的情绪发泄的问题。厉王是一个残暴、好大喜功的人,他只喜欢表扬,不喜欢批评。那时人们对他的执政有很多怨言,心中有很多愤懑,但是又不能改变现实,所以人们就只能用言语来发泄。而厉王却弥谤,这样人们就无法发泄心中的不满,于是心中的不满会越积越多,当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人们就会用更加暴力的方法来发泄。这就好比当改革不行的时候,就会出现革命一样。也正如召公所比喻的,水积蓄的越多,泛滥起来就越恐怖。所以有先见之明的召公才会提醒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结果也正如召公所言。 同理,“宣之使言”也就是让人们有言语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样人们就不会采用更暴力的方式。这就是现在提倡言论自由的一个原因。

让厉王明白要广开言路,要接受百姓的意见并及时改正自身的缺点,不能堵住百姓的嘴

  一、让厉王明白要广开言路,接受百姓的意见并及时改正自身的缺点,不能壅民之口。
  召公通过一前一后的比喻来劝谏厉王:
  (1)、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2)、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3)、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

  二、通过比喻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使论证浅显易懂,也就就能说服厉王,起到劝谏的作用。
  三、出自《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道理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思是,不能堵塞言路,要让老百姓敢于提意见,否则会导致统治的垮台。
好处是: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统治者如何对待百姓言论,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先用“川壅必溃”,指出弭谤的危险性。再用“ 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犹其有原隰衍沃也”,指出让人民讲话,可以“行善而备败”,达到“阜财用衣食”的目的。

好处:直陈利害,严厉斥责厉王,使他改过自新

明白要善待民众
好处:厉王容易接受

  • 召公谏厉王弭谤注释
    答:召公,一名邵,他向厉王提出建议,如何消除公众的指责和批评。弭谤,意指消除不实的指责。巫师,古代负责与神灵沟通的职业,当时的人们不敢直接表达不满,只能通过这些渠道暗示。召公强调,治理国家如同治水,应当疏通而非堵塞。川壅而溃,比喻如果堵塞不满的渠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治国者应鼓励...
  • 《召公谏厉王弭谤 》中召公指谁的回答很巧妙,其巧妙之处在于哪_百度知...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将治民和治水相类比。治水要梳理,这个事实不容质疑。将两者一比,十分强有力的说明治民要让人们畅所欲言。使人信服,令人无从反对
  • 邹忌讽齐王纳谏与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异同点
    答:不同点:《邹忌讽齐王纳谏》 《召公谏厉王弭谤》出处 《战国策》 《国语》故事年代 战国时期 西周后期 劝谏者 邹忌 召公 劝谏方式 讽谏 近于直谏 劝谏艺术 《邹》用自己向美、比美、思美的经历,来类比推理,启发对方明白事理 《召》从正反两方面生动阐述防民之口的危害,...
  • 召公谏厉王止谤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1、比喻论证:如“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比喻形象生动。再如“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将人民发表言论,列举政事的好坏,比作土地上的山水,故能生产财物,又比作土地上有高原、洼地、低平之地、水浇之地,故衣服食物产于此。2、对比论证:...
  • 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中写到召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答:用心良苦。可惜厉王不肯听他。召公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宣之使言",其进步意义在于:体现了古人的“民主”意识,让大家说话,显示了对民众的尊重,有利于国家的安定和发展。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再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
  • 召公谏厉王弭谤的治理理念
    答:“前喻防民之口有大害”,“后宣民言有大利”,全文妙在善于运用比喻,贴切巧妙,论证生动,笔意纵横,浑然一体,极尽行文变化之妙。这篇文章“谏词只天子听政一段”,这是“在道理上讲”的,而其余“俱是在利害上讲”,笔法十分新警。前后叙述描写,紧紧扣住国王与民众,如以“王虐”、“王怒...
  •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的比喻作用是什么?
    答: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压迫愈重,反抗愈烈
  • 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中写到的召公是怎样一个形象
    答:召公是一个忧国忧民、敢于说真话的贤者,他的劝谏态度真诚,用心良苦。可惜厉王不肯听他。
  • 召公谏厉王弭谤这篇文章对后事执政者有什么建议
    答:本文记叙周厉王暴虐无道,用高压手段乃至杀戮来镇压人民的批评,他不听召公的劝谏,结果被人民放逐,遭到灭亡的下场。全文分三段。第一段,写厉王弭谤的方法,寥寥几笔,便写出王虐民怨的状况。第二段,写召公谏弭谤,从正反两面反复阐明不可“防民之口”,恳切有力。第三段,写弭谤的结果,“流王于...
  •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厉王拒谏之探!!!
    答:2009-01-03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厉王对待谏言的态度和结果 25 2009-02-22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用比喻的方法想让厉王明白什么道理,这样的... 512 2010-06-08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亲戚补察”的察 怎么翻译 5 2007-11-14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的“召”的读音 13 2007-12-08 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