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 》中召公指谁的回答很巧妙,其巧妙之处在于哪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3
召公谏厉王弭谤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就是一个心理学中的情绪发泄的问题。厉王是一个残暴、好大喜功的人,他只喜欢表扬,不喜欢批评。那时人们对他的执政有很多怨言,心中有很多愤懑,但是又不能改变现实,所以人们就只能用言语来发泄。而厉王却弥谤,这样人们就无法发泄心中的不满,于是心中的不满会越积越多,当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人们就会用更加暴力的方法来发泄。这就好比当改革不行的时候,就会出现革命一样。也正如召公所比喻的,水积蓄的越多,泛滥起来就越恐怖。所以有先见之明的召公才会提醒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结果也正如召公所言。
同理,“宣之使言”也就是让人们有言语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样人们就不会采用更暴力的方式。这就是现在提倡言论自由的一个原因。

  译文在这:
  周厉王残暴无道,老百姓纷纷指责他。召穆公对厉王说:“老百姓已不堪忍受暴虐的政令啦!”厉王听了勃然大怒,找到一个卫国的巫者,派他暗中监视敢于指责自己的人,一经巫者告密,就横加杀戮。于是人们都不敢随便说话,在路上相遇,也只能以眼神示意。

  周厉王颇为得意,告诉召公说:“我能制止毁谤啦,老百姓再也不敢吭声了。”邵公回答说:“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阻塞老百姓的嘴,比阻塞河水还严重。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因而治水者只能开通水道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人们心中所想通过嘴巴表达出来,朝廷以为行得通的就照着实行,怎么可以堵呢?如果硬是堵住老百姓的嘴,那赞同的人能有多少呢?”

  周厉王不听,于是老百姓再也不敢公开发表言论指斥他。过了三年,人们终于把这个暴君放逐到彘地去了。
  “你这样做只能堵住人们的嘴。可是阻塞老百姓的嘴,比阻塞河水还严重。河道因堵塞而造成决口,就会伤害很多人。倘使堵住老百姓的口,后果也将如此。”这是反面讲述。
  “治水者只能开通水道而加以疏通,治民者只能开导他们而让人畅所欲言。所以君王处理政事,让三公九卿以至各级官吏进献讽喻诗,乐师进献民间乐曲,史官进献有借鉴意义的史籍,少师诵读箴言,无眸子的盲人吟咏诗篇,有眸子的盲人诵读讽谏之言,掌管营建事务的百工纷纷进谏,平民则将自己的意见转达给君王,近侍之臣尽规劝之责,君王的同宗都能补其过失,察其是非,乐师和史官以歌曲、史籍加以谆谆教导,年长的师傅再进一步修饰整理,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付之实施,这样,国家的政事得以实行而不违背理。老百姓有口,就象大地有高山河流一样,社会的物资财富全靠它出产;又象高原和低地都有平坦肥沃的良田一样,人类的衣食物品全靠它产生。人们用嘴巴发表议论,政事的成败得失就能表露出来。人们以为好的就尽力实行,以为失误的就设法预防,这是增加衣食财富的途径啊。”这个是正面讲述。

运用类比的手法,将治民和治水相类比。治水要梳理,这个事实不容质疑。将两者一比,十分强有力的说明治民要让人们畅所欲言。使人信服,令人无从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