召公谏厉王弭谤中的比喻作用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3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用比喻的方法想让厉王明白什么道理,这样的方法有什么好处?

  一、让厉王明白要广开言路,接受百姓的意见并及时改正自身的缺点,不能壅民之口。
  召公通过一前一后的比喻来劝谏厉王:
  (1)、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的害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
  (2)、后一个比喻,说明“宣之于口”的好处:“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
    (3)、中间一段切入正题,以“天子听政”总领下文,从正面写了“宣之使言”的种种好处。从公卿列士,史、瞽、师、蒙,到百工庶人,广开言路,畅所欲言,而后经天子斟酌取舍,补察时政,就使政策、政令不背真理。

  二、通过比喻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使论证浅显易懂,也就就能说服厉王,起到劝谏的作用。
  三、出自《国语》: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乃不敢言。”召公曰:“是鄣之也。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史献书,师箴,瞍赋,朦诵,百工谏,庶人传语,近臣尽规,亲戚补察,瞽、史教诲,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犹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败于是乎兴。行善而备败,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与能几何?”
  王弗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这就是一个心理学中的情绪发泄的问题。厉王是一个残暴、好大喜功的人,他只喜欢表扬,不喜欢批评。那时人们对他的执政有很多怨言,心中有很多愤懑,但是又不能改变现实,所以人们就只能用言语来发泄。而厉王却弥谤,这样人们就无法发泄心中的不满,于是心中的不满会越积越多,当到了一定程度以后,人们就会用更加暴力的方法来发泄。这就好比当改革不行的时候,就会出现革命一样。也正如召公所比喻的,水积蓄的越多,泛滥起来就越恐怖。所以有先见之明的召公才会提醒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结果也正如召公所言。 同理,“宣之使言”也就是让人们有言语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样人们就不会采用更暴力的方式。这就是现在提倡言论自由的一个原因。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压迫愈重,反抗愈烈

  • 在《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中,召公为什么认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答:推行善政.在这一层里,召公由现象到本质,由政策的制定、实施到检测,论述了人民意见的决定作用,指出它是富民强国的根本.第四层,召公看到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说明堵住嘴堵不住心,更看到口可以释放利益也可以积聚怨恨,于是连用两个反问句,以递进的方式指出堵口的悖谬和后果.基本介绍:《召公谏厉王弭谤》选自...
  •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厉王拒谏之拒谏的原因 在线等~ 快 简单说几句_百度...
    答:召公全部谏词的中心论点是:“民言胡可壅?”“为民者宣之使言”。为什么民言不可“壅”而必须“宣”?这是谏词要加以论述的。召公以治水设喻的方式,连用两个比喻来阐述这一道理。首先用“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作喻,用“防川”来喻“防民之口”,说明民言不可堵。接着又用“川壅而溃,伤人...
  • 召公谏厉王弭谤叫有什么语言特点
    答:语言特点:多次运用比喻 《召公谏厉王弭谤》在结构上是谏因、谏言、谏果的三段式。首尾叙事,中间记言,事略言详,记言为主,体现了《国语》的一般特点。但文章的开头结尾却仍有独到之处。文章开头,妙语传神。“厉王虐,国人谤王”,寥寥七字,胜于千言。一边是厉王虐,一边是国人谤。谤由虐起,事...
  •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周厉王没有听从召公的意见,最后的结局是
    答:理解:当百姓愤怒与反抗的岩浆凝聚到一定地步后终于火山喷发,国人暴动,厉王被逐,这是一场非常壮观和激烈的景象。但作者全都略去,只写了“三年,乃流王于彘”,淡淡的七个字,表现了对厉王的轻蔑,而留给后人的思考却又非常的深刻。赏析召公的谏词,前后都是比喻。前一个比喻,说明“防民之口”...
  • 召公谏厉王弭谤和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区别
    答:不同点:《邹忌讽齐王纳谏》 《召公谏厉王弭谤》出处 《战国策》 《国语》故事年代 战国时期 西周后期 劝谏者 邹忌 召公 劝谏方式 讽谏 近于直谏 劝谏艺术 《邹》用自己向美、比美、思美的经历,来类比推理,启发对方明白事理 《召》从正反两方面生动阐述防民之口的危害,多用比喻 被劝者 齐威王(...
  •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召公是以什么方法仅见弭谤的?
    答:用比喻的方法来论述“防民之口基于防川”
  • 召公谏厉王弭谤 得到什么启示
    答:召公谏厉王弭谤启示: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思是说如果统治者滥施暴政,且又堵塞言路,终将自食其果。《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召公谏厉王弭谤 厉王虐,国人谤王。召公告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王喜,告召公曰:“吾能弭谤矣,...
  • 召公谏厉王弭谤注释
    答:召公,一名邵,他向厉王提出建议,如何消除公众的指责和批评。弭谤,意指消除不实的指责。巫师,古代负责与神灵沟通的职业,当时的人们不敢直接表达不满,只能通过这些渠道暗示。召公强调,治理国家如同治水,应当疏通而非堵塞。川壅而溃,比喻如果堵塞不满的渠道,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治国者应鼓励...
  • 召公谏厉王弭谤召公是怎样从正反两方面讲述危机的
    答:从正反两方面论述“民谤”直接关系到国富民强的道理。以“土之有山川”和有“原隰衍沃”比喻“口之宣言”,是前一个比喻的深入。即对待民“谤”不仅不能消极被动地“防”,更要积极主动地“宣”。金圣叹在《才子古文》中说:“前说民谤不可防,则比之以川;后说民谤必宜敬听,则比之以山川...
  • 召公谏厉王弭谤中作者如何描绘为广开言路,政通人和的思想的?
    答:作者通过记载周厉王不听邵公谏言,残酷镇压百姓,禁止百姓议论朝政得失,最终激起民愤而被流放的事实,表达了“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道理,蕴含着广开言路的民主思想。这篇文章文字简明,结构严谨,全文寥寥数百字,就扼要记述了召穆公劝谏周厉王停止“卫巫监谤”未成,终致国人起义、厉王被逐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