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各位师兄,佛家讲修行五位,在福德和智慧二资粮位上的修行人,持戒算是修哪一种资粮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7
再请教师兄佛法修学次第问题

未悟凡夫,处于“资粮位”。比如远行,若无资粮,则不能走远。凡夫至佛,利根人尚需三大无量数劫;其中艰辛,难以言表。故一者需有坚定决心(菩提心),二者需具足资粮。
如上而言,学佛人先发菩提心,而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忏悔罪障,广行六度以积累福德资粮。是为修学佛法之根基。具体步骤,略述如下:

一 深信佛法
“信为道源功德母”,信根未具而研究佛法,名为“学者”不名“修行”,不得实际利益。菩萨五十二阶位,最初即是“十信位”。

二 发菩提心
《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三 建立基本知见
“一切众生毕竟成佛”。因此,佛法就是:“成佛的方法”;因此,“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就是佛法的目的和意义。
“我”,从无始劫以来,一直因造作种种善不善业而被业力牵引,于无数世在六道之中轮回,若不闻佛教导、信受、奉行,将永远生生死死以至无穷。这是因为不知道有解脱生死的方法。
了脱生死,停止轮回名为“得度”(渡过生死苦海,到达不生不死的彼岸);这个方法唯有佛法能够做到。
佛法分为二种道路:
其一为“小乘解脱道”,历缘对境,实际观行而证得五蕴十八界一切法皆是“生灭法”,因而虚妄不实,找不到一样恒常不灭,可以依止的法;因此断除“我见”,“我执”,断除“三缚结”;三界之中已经找不到这个“我”了,成为“阿罗汉”“辟支佛”入无余涅盘,不再受生死。这样就解脱了生死。
其二为“大乘菩提道”,以发菩提心为始,修积福德资粮,开悟明心而触证人人本来具足的真如如来藏;实际发起般若智慧而入门,再实修菩萨六度万行,直至成佛。
小乘解脱,虽然已了生死,不受后有,但是不是究竟;究竟是成佛,也叫做“唯一佛乘”。

四 注意事项
1 不贪:
不贪求“殊胜”之法,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布施波罗蜜时,所施头目脑髓如须弥山;《佛藏经》载: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因为诽谤善知识,曾今入地狱受极重苦多劫;大乘菩萨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以上可知:诸佛菩萨功德之无量;可知:大乘菩提道之无量艰辛。所以,若有人不以此正道开示,而说:“教你殊胜法门”乃至“即身成佛”,是大妄语!若学佛人有此类心态,是“偷心不死”,正是“背道而驰”,不是“偏差”二字所能形容。
2 卑下:
印光大师有言:“众人皆是菩萨,独我一个凡夫”,若有人不以平等心对众生,常常“我是他非”,且态度傲慢;可知此人离佛远矣!心性调柔者与“刚强难化”正好相反。卑下恭敬则得佛加持。
3 不求名闻利养:
求“名闻利养”,正是“贪欲”;若身为沙门而行如是之事;是名毁坏佛法,果报难思。
4 轻“物法”,重“心法”:
常有学人在学佛之后,积习难除,喜好“世界起源”“算卦测命”“科学哲学”“为人处世”“神通”等有为法乃至世间法;而忽视“了脱生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等出世间法。
5 知道断常二见:
以能知能觉,“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之意识心为真心,执此意识心不灭;如是落入常见;
以“一切法毕竟空”“人死如灯灭”而否定不生不灭之真心;如是落入断见。
6 拣择之智慧:
学习大乘经典,事先建立基本知见,以此“如理思维”初具判断真假善知识的智慧;修积福德资粮,以此善根得遇真善知识。
7 不学世俗化的“佛教”:
佛教世俗化一:沦为“求保佑”之法。释迦世尊在因地时,无数次为法舍身,何曾贪求健康平安乃至升官发财?
佛教世俗化二:沦为“心灵港湾”。佛教若是只求心境安宁,不如去学心理学;“心理治疗”现下很时髦。
佛教世俗化三:沦为“玄谈”“口头禅”。看过几部经,自以为“高深”,以“智者”自居,或争论、或相互欣赏,乃至在意识心上“参话头”“打机锋”。扪心自问:可脱生死否?
佛教世俗化四:沦为“苦行”“人天善法”。托钵苦行立足于小乘观行,不是究竟;释迦牟尼成道之前,曾修苦行,后来:“知非而改”。六祖云:“成道非由施钱”,南岳怀让示马祖:成佛不由禅定、打坐。
8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积累福德资粮;发菩提心,熏习六度以待因缘成熟,力求识得本心;否则念佛往生。

以上浅见,供楼主参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法身、报身、化身为佛的三种身。
1、法身
第一法身。身是积聚义。凡夫众生,是积聚业报以为身,随业受报,感召四大色身。佛是业尽识空,只有一个清净之身,妙色之体。法身是理积聚,就是积聚真如妙理为身。真如是圆满清净,遍一切处,法身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印度语毗卢遮那,意译为遍一切处,清净法身,犹如虚空一样的,圆满周遍,十方世界。
2、报身
第二是报身佛,报身是智慧积聚,就是积聚一切种智以为身,智慧究竟圆满,妄惑彻底断除,叫做圆满报身。卢舍那意译为净满,就是惑净智满的意思。
3、化身
第三化身佛。化身佛是功德积聚,积聚无量无边的殊胜功德以为身。佛是“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能以妙观察智,观机施教,随类现身,普度众生。

扩展资料
困果关系:
了解了自己的法、报、化三身后,我们可以再进一步地认识佛的三身:清净法身佛、圆满报身佛、千百亿化身佛。
法身空寂,本自清净,周遍含融,能生万法。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乃至一切物象、心念等,都是法身所现。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众生心即佛心,但因无明障蔽,所以众生不能自见其本自清净与佛无异之法身。若能证悟空性,漏尽无明,所谓“无明分分破,法身分分见”,最后必能契悟清净法身佛的境地。
报身是因智慧心起观照作用而感得的果报,行一切善法观照自心修证圆满,就能成就圆满报身佛的果位。报身佛位居净土世界,例如释迦牟尼佛的报身居于华藏世界,此净土世界中尚有诸多菩萨,他们是报身佛所教化的对象。
众生无量,佛也无量;世界无量,佛土亦是无量。佛应机缘,化现在百千万亿世界中化导众生,不同世界的化佛,各有其名号,如娑婆世界教主本师释迦牟尼佛,此一化现的佛身就称为化身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身佛
参考资料来源:凤凰网-佛教常说的“法身、报身、化身”是何意义

楼主您好!末学浅见供参考:

资粮位,是“见道位”之前所处的位阶。之后是“修道位”。再后即是佛位。
这样看来,从发菩提心开始的初信位菩萨,历经“十信位”及前六住位。都是“资粮位”。又名“凡夫菩萨”。以其未得解脱初果故,于佛菩提道上或进或退故。这里的“资粮”,其实是:“开悟明心所需要的资粮”。
第七住位开悟明心,名为“大乘见道”。之后的三个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都属于“见道位”,以此阶段尚有深细之般若智慧需要因各位阶的见道功德而发起故。尚有种种现观需要实证故。但是,从第七住位开始,不名“凡夫菩萨”。可名“实义菩萨”。以其不再转退于佛菩提道之故,以其得解脱初果乃至三果故。除非极少情况,不再下坠三恶道故。这个位阶的菩萨,又名“贤位菩萨”。至此,成佛之道的“三大阿僧祗劫”完成了第一大阿僧祗劫。这里,“见道位”又可以讲是后面位阶的“资粮位”。若未圆满前一位阶,无法进入下一位阶故。
圆满“十回向位”进入初地之后,直至成佛之前,都叫做“修道位”。这个阶段,名为“圣位菩萨”,又名“菩萨摩诃萨”。至此,不仅“永伏性障如阿罗汉”,而且能够通达般若(又名“通达位”),能够得十方诸佛公开授记:何时成佛,名号如何,度生几何......即便此世界无佛出世,也能够在这个世界“荷担如来家业”,弘法度生,故名“真佛子”。这个位阶的菩萨,因为如来藏中尚有无量“尘沙惑”需要修除,需要圆满如来藏中本自具足的无量法门,需要断尽全部的“无始无明”,故名“修道位”。又因这些染污一旦修除就再无可能重新污染,因此是“实修”。修道位需要“二大阿僧祗劫”的实修,究竟圆满即能成佛。因此,“修道位”是真正的“成佛所修之法”,是成佛所需要的“资粮位”。

如上,菩萨52位阶,可以说每一位阶都是后面那个位阶的“资粮位”。
在凡夫菩萨阶段,初住位修布施,二住位修持戒.......六住位修般若。圆满之后,开悟明心进入第七住位。可是,这个阶段的“六度波罗蜜”,都不是“实修”,而是“相似行”。比如“布施”,即便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也是“施者、受者、所施之物”三者具足的布施。不可能做到实义菩萨的“无住布施”。无住布施,必须是见道位之后才能做到。明心之后修“六度波罗蜜”,可以快速积累福德资粮,以“无住布施”之故,即便施一钱,其福德犹如虚空,不可思议。进入初地成为“圣位菩萨”后,一样要修“六度波罗蜜”“十度波罗蜜”。但是,这时的修行是真正的“实修”:断一分烦恼,证一分菩提。往昔的无明永远断除,不再复生。
比如“持戒”这一法,是从凡夫菩萨受菩萨戒开始,直到二地满心才结束:未入三地,都是“学戒”的阶段,而不能叫“持戒”。三地以后才能真正的持戒。学戒的过程,超过一大阿僧祗劫的时间。至于“持戒”,如菩萨戒所说,是“从今身至佛身”的事。再如布施,直到等觉菩萨,在成佛之前“百劫修相好”,还需要“布施头目脑髓如须弥山”。这都是修布施。

如上可见,六度波罗蜜贯穿全部的成佛之道。

至于禅定,戒慧直往的菩萨,可以一直拖到三地满心前,才成就四禅八定(不得禅定无法进入四地)从而消除胎昧。定慧直往的菩萨,却可能在凡夫位就修成四禅八定,能够具足五神通,观察前后八万大劫之事。两种情况,相差超过一大阿僧祗劫。禅定是“共于外道”之法,虽然也是佛法所必修,起码在三地满心前不影响成佛之道的进程。
在境界上,有的菩萨在第十住位就可能“眼见佛性”(禅宗所谓“破重关”),有的菩萨,却是在十住位之后超过二大阿僧祗劫,在九地满心时才眼见佛性。

上述种种的差别,是为“千差有路”。行者不应以境界相来判断菩萨所处的位阶(判果这件事,除非信受善知识,否则需要证量高于对方)。
“一切果证,因慧而得,不因定得”。菩萨的证量是其发起的智慧作为判别标准。

成佛之道,极其漫长不可思议,其中之难亦不可思议,非福德资粮深厚的大心人能发如是宏愿。

离我们凡夫比较近的资粮:通常所说的“资粮位”:开悟明心所需要的资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定力、慧力、福德。三资粮缺一不可。
定力,即是“看话头”的动中定力。这是开悟所需要的工具。这也是很多人最看重的一点,可是,诸方大师往往误导。乃至“以定为禅”:所谓“禅三”“禅七”,不过是打个盘腿在那里妄想:自问自答“念佛是谁”?不断否定,又不断提起。这是“想阴所摄”。若不会“看话头”:关照念头生起之前,不可能开悟。
慧力,即是“相似般若”的熏习,在见道之前,通过佛教和善知识的引导,对即将要见的这个“道”,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正知见。这样可以通过“排除法”选对路子。更重要的是,可以确认自己所悟是真是假,以免认妄为真,将生灭妄心当做不生不灭的真心,自云:“已经找到真心:这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心”;“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此时的离念灵知心”。等等认知,不过是意识心及其变相,非是真心。若是未悟言悟,成就大妄语,乃至误导众生,断人慧命。后果难料。
福德,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前面所述也可以含摄在“福德”之中。具体来说,以“六度波罗蜜”为主。前面两种资粮,也可以含在“禅定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之中。这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无一不是“福德资粮”。乃至念佛、诵经、造塔、供养、放生、助念、种种佛事,十善业、三福净业,乃至人间善业如仁德,孝悌,谨信,恭敬温良,助人为乐等等。
福德的修集,不仅涵盖极广,而且是三资粮的基础。不仅重要,而且难以积累。福德不足,多生多劫难以遇到真悟善知识引导。至于自参自悟,更是不可能。往往为邪师笼罩,同坠地狱而已。

末学能有上述这些浅陋知见,自量正是因为宿世以来一点浅薄的福德所致。否则,也许连进入信位,受持三皈五戒,发菩提心都难以做到。何况能在末法时期得遇正法。

愿见闻者早日具足三资粮,早日开悟明心。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另:
第七住位开悟明心“般若正观现前”,即是“破本参”,相关法义: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4497312.html
大乘见道(明心),以及“破重关”眼见佛性,都是“一念相应慧”:一刹那的事情。而且,一旦有此现观,今后时时可见,不必“保任”。位阶不同的菩萨,开悟之时所得证量、位阶各有不同。初次明心,只能是“破本参”的第七住位。佛“睹明星而悟道”却是最后身菩萨在即将成佛之时,一念相应,发起上品“成所作智”及“大圆镜智”(初次明心,仅得下品“妙观察智”,下品“平等性智”)。同样是明心,证量天差地别。菩萨悟后,乘愿再来,则基本上每一世都要来一遍一念相应的开悟明心(但是证量有差别)。所以,很多菩萨示现明心、见性,其实往昔早已经历过了。
这里需要注意:“一悟即至佛地”(究竟佛)是错误的。这只有最后身菩萨示现时才有可能。

师兄,您好!

资粮位:修集资粮之位,为唯识宗所立五种修行阶位中之第一阶位。这是修行的初步准备阶段,于此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心,以储修道的资粮。资粮位,在修道五位中只是方便道。称资粮者,譬如有人远行,必先筹集资财粮食,以备途中所需。修唯识行,亦要先积聚下相当的福德智慧。福德智慧如何积聚,即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唯识名词白话辞典》

资粮:即福德、智德二者。以此二德为资益己身之粮,得证佛果,故称资粮。(一)福德资粮者,谓布施、持戒等之善根功德,即六度中之前五度。(二)智德资粮者,谓修习正观而勤求妙智者,如第六度即是。[大明三藏法数卷七]——《佛学大词典》

由此可见,持戒属于福德资粮。“六度”中必须修般若波罗蜜多,修习“正观”,求开智慧,才是修智德资粮。

加行位:指加功力进修之位。为唯识宗所立五位之第二位。又作加行道、方便道。即在资粮位之第十回向之终,为住于真唯识性(即制伏能取、所取之分别,引发对唯识之真见),修习四寻思、四如实智所产生之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之位。乃入于见道,正通达于真理之方便加行。成唯识论卷九(大三一·四八中、四九上):‘加行位,谓修大乘顺决择分。(中略)暖、顶、忍、世第一法,此四总名顺决择分。顺趣真实决择分故,近见道,故立加行名,非前资粮无加行义。’——《佛学大词典》

由此可见,在资粮位中修禅定坐禅,“非无加行义”(就是有加行的意义),但是还没有到加行的位次。位次上还是属于资粮位,主要还是算修智德资粮,但有加行的意义。

共同学习。
南无阿弥陀佛。

  • 请问各位师兄,佛家讲修行五位,在福德和智慧二资粮位上的修行人,持戒算...
    答:师兄,您好!资粮位:修集资粮之位,为唯识宗所立五种修行阶位中之第一阶位。这是修行的初步准备阶段,于此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心,以储修道的资粮。资粮位,在修道五位中只是方便道。称资粮者,譬如有人远行,必先筹集资财粮食,以备途中所需。修唯识行,亦要先积聚下相当的福德智慧。福德智慧如何积聚,...
  • 佛教道教修行
    答:有的。只要持戒。或者供有佛像。陀罗尼。舍利塔。或者念佛。持戒者无往不吉。《佛说阿难分别经》(节选)为佛弟子,不得卜问、请祟、符呪、厌怪、祠祀、解奏,亦不得择良时、良日。受佛五戒者,福德人也,有所施作,当启三尊;道护为强,设使诸天、天龙、鬼神无不敬伏。戒贵则尊,无往不...
  • 各位师兄好,请问学佛修行“功德圆满”后会怎么样呢?感恩!
    答:这都是佛无量劫修行的成果,修得越久,力量越强大。成佛目前最主要的好处,是消灭一切烦恼,与生死轮回,得到永恒安乐。
  • 关于佛法修持的问题,请各位师兄帮忙
    答:南无阿弥陀佛!您在我博客上的提问我刚刚给您回复了!修学佛法讲传承,讲机法相应,这样才能证得。现在是五浊恶世末法时代, 众生根机不堪修学圣道法门,圣道法门就是除了净土法门之外都叫圣道法门,像您说的药师法门也属圣道法门。正如印光大师所说的总标准都是“均须以戒定慧,断贪瞋痴,令其净尽...
  • 各位师兄,对于刚刚皈依的新人来说需要怎样修行
    答:当然要跟着自己的皈依师学习呀,每个师傅都有不一样的方法,跟着自己的皈依师学就可以了,等跟着皈依师学的差不多了,就可以广泛请教其他的师兄以及其他的出家师傅。
  • ...有佛,佛在心中,在哪里都能修行。那么我问各位师兄在家里能修行吗,修...
    答:但是这一切还是都得看你的境界了,如果境界不够,那就看不懂,那即使阿弥陀佛在你面前天天围绕,你也依旧不懂,看不懂,听不懂,所以,修行的一切都是围着你转,你开悟了,周围的一切就都变了,你没有开悟,那么周围的一切还是那样,就是这个意思,楼主,你懂了吗?
  • 请问学佛的各位师兄师姐
    答:如来三事——戒定慧(持戒修定开慧)。修行包括“信解行证”几个过程,包括理悟和事修,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举个例子,以修忍辱来说吧,初学以为忍气吞声就是修忍辱,而高僧大德的忍辱是修不动心。只有看破放下才能真正的不动心,但这个看破放下不是凡夫所能轻易做到,必须有足够的佛学理论做基础,...
  • 请问师兄们平时是怎么修行的?
    答:而我们现在主要的修行一个是自力修行,也就是靠自己一个人的力量,这样只有完全开悟,没有烦恼,才能摆脱生死,脱离六道。还有一种是靠佛力修行,这种修行不需要本人完全开悟,可以靠着阿弥陀佛的大愿力,去西方极乐世界,在那边修行。而我们处于末法时代,这个时代背景限制了我们,近代以来再也没有人靠...
  • 各位师兄如何修行定力?。。。
    答:佛教戒、定、慧的修行程序是非常科学的体系,由戒律而得定力,由定力而得禅观,由禅观而得智慧。这就是完整的佛法,也就是戒、定、慧三学,就是八正道的修习。认识到戒定慧的关系,修行人就会如实地对待修行,他会从戒律开始,逐步进行修习。很多真正的禅修者以戒为师,终生维持戒律的精严,精进地...
  • 佛学问题,请各位师兄帮我解答?
    答:(大手印即大圆满),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修习大圆满法 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 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 不仅仅是开悟 且证量足 能够灌顶加持 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修习大圆满法 能即生开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