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一般规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学前儿童心理学研究对象是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岁)这段时期的儿童。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人从出生到入学前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广义的学前期,指人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岁)这段时期。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存在个体差异,但其过程都是从简单、具体、被动、零乱,朝着较复杂、抽象、主动和成体系的方向发展,其发展趋势和顺序大致相同; 2、相同年龄儿童的心理,一般具有大致相似的特征; 3、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受遗传、教育、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这些因素所起的作用是有规律的。这一切说明,学前儿童心理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制约,这些规律包括: ①制约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过程本身的规律; ②制约影响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作用的规律。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 C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 0-8、9岁 B.0-3岁
C.0-6岁 D.O-13、14岁
2.下列属于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是( A )。
A.抓握反射 B.吮吸反射
C.转向反射 D.张嘴
3.一般认为,婴儿从( D )起开始对颜色有分化反应。
A.生后1个月 B.生后2个月
C.生后3个月 D.生后4个月
4.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儿童依靠( B )进行思考。
A.动作 B.表象
C.语言 D.形象
5.( A )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
A.微笑 B.哭泣
C.愤怒 D.张嘴
6.在人的各种个性心理特征中,( B )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A.个性 B.气质
C.能力 D.性质
7.下列不是儿童自我中心语言范畴的有( D )。
A.重复 B.独白
C.双人或集体独白 D.命令
8.下面哪一阶段不是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学说提到的?( A )
A。他律道德水平 B.前习俗水平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9.将结构性游戏作为最主要的游戏形式的儿童年龄是( C )。
A.1岁 B.2-3岁
C.4岁 D.7岁
10.心理活动兴奋性高,不平衡,带有迅速而突发的色彩,与之对应的气质类型是( A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粘液质 D.抑郁质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1.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 ( √ )
12.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 ( √ )
13.遗传具有重要作用,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 ( √ )
14.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心理发生的标志。 ( √ )
15.新生儿的视觉调节机能较差,视觉的焦点很难随客体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 √ )
16.早期运动经验丰富的婴儿,对深度更敏感,再现出的恐惧也越少。 ( √ )
17.八九个月以前的婴儿就有客体永久性的认识。 ( × )
18.幼儿只有机械识记没有意义识记,没有必要引导其进行意义识记。 ( ×)
19.儿童自传体记忆与言语发展水平有密切关系,对话和交流能促进自传体记忆的发展。 ( √ )
20.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运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所以三种思维方式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 × )
21.具体运算是指儿童的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事物的支持。 ( √ )
22.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 √ )
23.成人要尊重儿童正当的情绪表达方式,尊重儿童的情绪体验,对于不良的情绪表现,教导要及时,处理要宽容,不能急躁,更不能体罚。 ( √)
24.从教养方式上看,安全型依恋的儿童具有很强的探索欲望,能主动与其他小朋友分享玩具。 ( √ )
25.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内隐的行为问题,如情绪抑郁,胆小等。 ( √ )
26.反抗型依恋的儿童容易出现外显的行为问题,如具有较强的攻击性。 ( × )
27.观点采择能力是指儿童有选择地吸收其他儿童的观点。 ( × )
28定形期是儿童绘画的典型时期,是学前阶段儿童学习绘画的主要时期。 ( √ )
29.儿童的气质存在类型的差异和好坏的区别。 ( × )
30.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理论仅适用于儿童新的行为的塑造,对不良行为的矫正不起作用。 ( ×)

三、问答题(第31、32题各12分,第33题16分,共40分)
31.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
(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32.简述处于他律道德阶段儿童特点。
(1)对规则的理解上认为规则是万能不变的;
(2)评定行为的态度是极端的;
(3)判断行为根据后果大小;
(4)把惩罚看成是天意,赞成严厉的处罚;
(5)单方面尊重权威,遵守成人标准和成人规则。

33.试论述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
(1)对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安全依恋的儿童有着积极的心理状态,乐于交往、探索、有自信,对周围有很好的控制感。而不安全依恋的儿童较多地发展出退缩,交往能力差,不自信、情绪不稳定等特点。
(2)对情感发展的影响:
良好的依恋,它将导致一个人的信赖,自信,并且成功地依恋自己的同伴与后代。相反,他将可能成为一个来自依恋缺乏的不牢靠的成人,不能发展成为一个好的父亲或母亲。
(3)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安全依恋的儿童能主动热情地接近问题,坚持性较好,与人合作,能主动调节自己的行为。而拒绝型依恋的儿童则对问题不感兴趣,遇到困难表现出消极情绪反应,很容易失望,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四、分析题(20分)
34.材料:
他性子很急,每次拿小人书,都是拿一大叠,翻得很快,即使新书也很快看完,喜欢活动量大的活动,每次玩创造性游戏,总是玩打仗;他是全班扔沙包扔得最远的一个;他爱逞能:有一次全班小朋友正在排队,他突然跑出队伍,用力拉住正在转动的转椅;他上课时坐不住,随便站起来,或在椅子上乱动,常常发出叫声,即使老师对他有所示意,他仍然克制不住,对老师的提问常常没有听清楚就急着回答,因此常常答非所问。
根据材料描述请指出孩子的气质类型和和教育措施,并谈谈研究儿童气质的教育意义。

(1)指出类型:气质属于胆汁。(4分)
(2)研究儿童气质类型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2分)
首先明确气质没有好坏之分,每一种气质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也都存在着消极的一面。(4分)
(3)具体做法:对于发展中的学前儿童来说,其周围的成人和教师,应当在了解、尊重儿童气质差异的前提下实施教育,才能有的放矢,取得实效。(6分)
(4)胆汁质的儿童的教育措施:应培养他的自制力,让他学会冷静,沉着和有耐心。(4分)

一、从简单到复杂

刚出生的孩子只有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发展的趋势是越来越复杂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从认识过程看,最初出现的是感觉。

三、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的,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

1.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齐全到齐全。

我们知道,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 比如,头几个月的孩子不会认人,1岁半之后才开始真正掌握语言,与此同时,逐渐出现想象和思维。各种心理过程出现和形成的次序,服从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规律。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暧昧到分化和明确。也可以说,最初是简单和单一的,后来逐渐复杂和多样化。例如:幼小的婴儿只能分辨颜色的鲜明和灰暗,3岁左右才能辨别各种基本颜色。 又如:最初婴儿的情绪只有笼统的喜怒之别,以后几年才逐渐分化出愉快和喜爱、惊奇、厌恶以至妒忌等各种各样的情绪。

2.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儿童思维的发展过程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一趋势。幼小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非常具体形象的。比如,他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他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怎么能是儿子呢?成人典型的思维方式——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儿童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如:新生儿会紧紧抓住放在他手心的物体,这种抓握动作完全是无意识的,是一种本能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

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如,大班幼儿不仅能知道自己要记住什么,而且知道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这就是有意记忆。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比如:二、三岁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主要是由于生理上不成熟所致,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逐渐增长。四五岁的孩子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集中,而在有的活动中注意力却很容易分散,表现出个体主动的选择与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比如,幼小儿童一会儿哭,一会儿笑,一会儿说东,一会儿说西,都是心理活动没有形成体系的表现。正因为不成体系,心理活动非常容易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活动逐渐组织起来,有了系统性,形成了整体,有了稳定的倾向,出现每个人特有的个性

我觉得学前儿童就是懵懂被打破的开始!一开始会很懵懂,遇到了好朋友就会开始开朗,到后面的叛逆

  • 简述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
    答:零乱可以指你是你、我是我,中间没有联系。不稳定就是孩子的脸,六月的天,说变就变。我们在识记的过程中可以总结一个记忆口诀帮助大家记忆——简具被零 简:从简单到复杂 具:从具体到抽象 被:从被动到主动 零:从零乱到成体系 以上就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 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有什么规律?
    答:第一个规律是:高速发展 个体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先快后慢,学前儿童的发展,与其他年龄阶段儿童的发展相比,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具有高速发展的特征。当我们认真观察观察孩子日常生活中的变化时,就不难发现:1岁前的孩子几乎是一周一个样,3岁前儿童是一个月一个样,3-6岁儿童的变化则是一年一个样...
  • 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答:2020-11-30 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10条 1 2020-12-11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哪些 1 2020-10-27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1 2015-07-23 幼儿教育心理学中心理发展的特点,规律是什么? 65 2020-10-23 幼儿心理发展都有哪些规律? 2020-10-23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2020-11-06 儿童...
  •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答:二、学龄前儿童的发展特征 1、学龄前儿童生长变化速度惊人 在这个短暂的时期里,儿童学习语言,产生自我意识和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自我环境意识。这一时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规律、有顺序的。例如,在学走之前必须先学站,学会简单词汇之后才能学会使用复杂句子。2、学龄前儿童过认知能力有了全面的发展 由...
  •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和规律
    答: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有着个体差异,这取决于儿童的遗传基础、生理状况、环境因素等多个因素。儿童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生活经验对其心理发展也有着深刻的影响。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以及不同的家庭环境和经验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需要得到充分的重视。总之,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规...
  •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答:儿童发展的特点涉及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生理成熟是生物性演变过程,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则是以生理成熟为基础,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儿童发展的规律性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 顺序性:儿童身心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如身体发展从头部到躯干四肢,动作发展从翻身到坐、站、走、跑,再到写字、绘画等精细...
  •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答:幼儿个性表现的范围比较广阔,无论是在兴趣爱好、行为习惯、才能方面,以及对人对事的态度方面,都会开始表现出自己独特的倾向,这些个性倾向与以后相比虽然还容易改变,但是已成为一个人一生个性的基础。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 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包括
    答:幼儿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和危机期有所区别,转折期是需然出现的,但“危机”并不是需然出现的,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幼儿心理的发展, “危机”会化解。 3、关键期 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存在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即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关键期的...
  • 学前儿童心里发展趋势
    答:变化迅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也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之一。成人的心理的变化相对比较缓慢,相差几岁的成人,心理特点差别不那么明显。比如说,一周岁的孩子刚刚开始迈步,两周岁的孩子,步子已经走得相当稳,3周岁的孩子走路总是连蹦带跳。(二)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整体性 儿童...
  • 简述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答:2~3岁的孩子有很好的记忆力,他能很快地背会一首儿歌、古诗;跟随成人到过某个亲友家,再路过时他能说出这是谁家。到了4岁,他不仅能记住这些,而且能有意识地记住许多事情,他的理解记忆在迅速提高。简述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3 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