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幼儿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飞跃时期,其心理过程在开始还保持着具有形象性和不随意性的特点,而后各种心理过程的抽象概括性和随意性逐步发展起来.
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儿童发展的特点


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即是其生理成熟与其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
在这里,生理成熟是指儿童个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是一种纯粹的生物性演变过程.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却是一个以个体的生理成熟为基础,并与其生理机能的发展混为一体、互为表里的过程.
生理机能是人的外在心理品质和行为表现的内部生理机制.
人类作为一种生物体,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生物学特点,而人类个体的发展变化,作为生物性个体与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也必然受到人类发展特点的制约,表现出特有的规律性.
儿童发展的规律性,就是在儿童随其年龄增长、身体和心理变化中普遍存在的特点.概括而言,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

(一)顺序性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其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都表现出一种稳定的顺序.例如,儿童身体发展方面,就整体结构的发展而言,其顺序是头部首先得到发展,而后是躯干和四肢的发展,这也是为什么孩子越小,其头部在身高中比例越大的原因.在骨骼与肌肉的协调发展中,首先得到发展的是大骨骼与大肌肉,而后才是小骨骼与小肌肉群的发展与协调.所以,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这一特点,使儿童身心发展成为一种连续的、不可逆转的过程.

(二)不平衡性
不平衡性,是指在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儿童身心发展的速度并不是完全与时间一致的匀速运动,在不同的年龄段,其发展的速度和水平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认为,新生儿(出生第一年)与青春期(13.14岁~15.16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两个高速发展期.不平衡性,是指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身体和心理发展并不完全协调、统一的现象.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是先于心理成熟的.十几岁的孩子就其身体发育来看,已经很接近的水平了,而其心理的成熟程度,却要比低得多.但就某个具体方面而言,也有可能表现心理能力不受生理成熟条件控制的情况.例如,3~5岁的儿童的语言掌握能力和记忆能力,往往优于成年人的水平.

(三)阶段性
儿童发展的阶段性,指在儿童发展的连续过程中,在不同年龄阶段会表现出某些稳定的、共同的典型特点.这些特点无论从表现方式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发展的结构方面,与其他阶段相比较,都会具有相当不同的特征.这种情况,又被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年龄特征.例如,在学龄前的幼儿阶段,儿童认识事物的能力,主要的特点是易于形成与实物相对应的、单个的概念,而到了儿童时期,儿童的认识能力,已发展到了可以了解和掌握事物间联系的程度,但是这种联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还要依赖于具体事物的帮助.只有到了青年时期,人的认识能力才开始以抽象概念为基础,逻辑思维才成为人的认识能力的根本性特点.

(四)个别差异性
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是指在儿童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个体与整体相比较,每一具体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种表现于个体发展方面的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例如,同样年龄的儿童,在身高方面有明显的高矮之分.同年龄的儿童,也会由于他们各自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差别,在学习中表现出注意力的持久性、知觉的广度方面的差异.儿童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差异性,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结果还是来自环境和教育的差别.而且环境和教育的影响,还能对遗传素质的优势与不足起到一定发挥与弥补作用.俗话所说的“勤能补拙”,就是对二者关系的一种经验总结.这一规律也是实行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教育原则的基础.

(五)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儿童的各种生理和心理能力的发展、成熟,虽然依赖于明确分化的生理机能的作用,但在总体发展水平方面,却又表现出一定的机能互补性特点,以协调人的各种能力,使其尽可能地适应自己的生活环境.这种协调性,是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例如,对于听力障碍的儿童,可以通过发展其对人讲话时口型变化的精细感知能力,来与对方沟通.而听力正常人的这种潜在能力,往往被更容易实现交流的其他方式所抑制了.

以上这五种规律性的特点,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1、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例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指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特点,教育要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要依据儿童的身心特点进行适当调整。
2、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儿童的发展总体来讲是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的,教育中要做到不“凌节而施”,教育就应当遵循儿童发展之自然。

3、照顾到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的儿童的发展在总体一致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特殊性,同一儿童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发展特点。
比如1~2岁及青春期是儿童快速发展的时期,儿童身心的发展速度要远高于其他时期.教育既要做到按照儿童一般的发展规律施教,又要照顾到特殊儿童以及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特殊性,做到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扩展资料
在一定社会教育条件下,一定年龄阶段的大多数儿童总是处于一定的发展水平上,表现基本相似的心理特点。
发展阶段的进程顺序和发展速度是相对不变的,不能超越,也不能颠倒。形成这种稳定性的原因是:社会教育条件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儿童掌握知识经验有一定的循序性,一般条件下,大多数儿童所花费的时间差不多相等;生理发展有相对稳定的程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儿童心理发展
百度百科-儿童心理

一、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特点

1、学龄前儿童指的是3—7岁的儿童。此期儿童大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到6—7岁时脑重量达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神经纤维继续增长,分枝加多,长度加长,能更有利于神经联系。到6岁,神经髓鞘基本上发育完成,神经传导也就更加迅速、准确。

2、大脑各叶的分化到6岁末也渐趋成熟。大脑结构生理的日趋成熟,为儿童行为的发育打下了良好基础。随着神经系统的发育,学龄前儿童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在不断增强,兴奋过程也比以前进一步增强。儿童每天醒着的时间,比以前相对增加。7岁儿童每天睡11个小时就足够了,这使儿童有更充足的时间参加游戏和学习实践活动。

二、学龄前儿童的发展特征

1、学龄前儿童生长变化速度惊人

在这个短暂的时期里,儿童学习语言,产生自我意识和在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自我环境意识。这一时期儿童的生长发育是有规律、有顺序的。例如,在学走之前必须先学站,学会简单词汇之后才能学会使用复杂句子。

2、学龄前儿童过认知能力有了全面的发展

由于儿童不仅个性有别,所处的文化环境也各不相同,这方面的跨文化研究还有待深入。斯洛宾曾对英国、芬兰、前苏联等国儿童语言发展作了研究,他指出各种文化环境下的儿童大约都是在开始走路的同时开始说话。3岁时已掌握了1000个词汇,具备了正确使用语法结构的基本能力。

3、学龄前儿童社交能力也有一定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要有可能,便成天玩耍。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儿童玩耍的方式不同,但在玩耍过程中均体现了对周围成人活动的模仿,而且这些活动能为孩子提供许多与人和物相互作用的机会。

别人钱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是对事物很是充满了幻想。

他们发展的规律就是会逐步的成熟起来,身体和心灵都会成熟。

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学前儿童以以玩儿为主。开发幼儿的智力。幼儿的动手能力。

在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就是孩子逐渐有直观转化为抽象思维,发展孩子的进步每天都有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跟家庭有很直接的关系。家长和学校应该配合。

  • 幼儿园教资考点: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答:学前儿童的发展是指学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也是学前儿童生理成熟与个性心理品质形成与变化的复杂过程。生理成熟是指儿童个体作为一个生物体,其生理结构和生理机能的发展是纯粹的生物性演变过程;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变化过程,是以个体的生理成熟为基础,并与其生理机...
  •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答:一切知识技能的传授、智力的发展、体质的增强、思想品德的培养,都要遵循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到繁、由低到高的顺序,既不要“拔苗助长”、“陵节而施”,也不要压抑学生的发展、消极地迁就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3、教育还要照顾到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同的儿童的发展在总体一致的基础上又有各自的...
  • 学前儿童的生长发育有哪些规律?
    答:连续性:在整个生长发育期,所有儿童的生长过程都是连续不断进行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一般体格生长,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出生后以最初6个月生长最快,尤其是前3个月;后半年起逐渐减慢,到青春期又猛然加快。不平衡性:身体中的所有组织、器官不是以同一速度生长,也不是同时停止生长。即有先有...
  • 结合实际,你是如何理解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一般规律的?
    答:儿童行动能力的发展中,依照着翻身、坐、站、走和跑,然后才有可能写字、绘画等精细动作出现这样一种不变的顺序.儿童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遵循着先具体后抽象的秩序.在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这种顺序是固定不变的.先前的发展变化,又是其顺序序列中紧随其后的发展和变化的基础,顺序性所具有的...
  • 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答: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幼儿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2、幼儿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3、幼儿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1、直觉行动思维。孩子主要通过感知来了解世界,用手去摸,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所以一些艳丽的色彩,悦耳的声音,动手操作的玩具更...
  •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答:一、学龄前期儿童心理特点 1、学龄前儿童指的是3—7岁的儿童。此期儿童大脑的重量继续增加,到6—7岁时脑重量达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神经纤维继续增长,分枝加多,长度加长,能更有利于神经联系。到6岁,神经髓鞘基本上发育完成,神经传导也就更加迅速、准确。2、大脑各叶的分化到6岁末也渐趋成熟...
  • 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有哪些?
    答:儿童身心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过程,既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量变过程,也是身心发展到一定时期或程度而发生质变的过程。在量变与质变的交替变换中,儿童身心发展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学前早期:0~3岁学前期:3~6岁学龄期:6~16岁 妈妈给双胞胎喂乳 所以,我们具体要深刻把握以下几点:阶段与...
  • 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关键时期
    答:幼儿的生理发展对其心理有一定制约。当生理机能达到成熟水平时,相应的心理能力也会得到提升。️心理及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有三个关键年龄阶段对个体发展至关重要:2-3岁、6-7岁和11-12岁。而在学前期(3-6、7岁),尤其是在言语和思维方面,孩子会有明显的质变。关键时期的具体表现2-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的...
  • 孩子的心理发展有什么规律吗?
    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1 1、顺序性 如:思维的发展是从知觉—>具体形象—>抽象—>辨证,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思维发展特点。(教育启示:不要拔苗助长。)2、阶段性、连续性 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发展的继续,同时又是下一阶段发展的开始;前一阶段中总包含有后一阶段的某些特征的萌芽,而后...
  • 简述儿童发展的规律性特征
    答:随着各种东西对视觉器官的不断 *** ,眼界也逐渐扩大,婴儿的语言就会获得正常的发展。学龄前期幼童的语言行为能力。 教育如何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1、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按照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身心特点,教育要遵照儿童不同发展阶段的身心特点,在教育内容,教育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