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2
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是什么,被人称为什么?

我发表下我的评价: 诸葛亮我就不多介绍了,在三顾茅庐之时就对刘备提出三分天下,他出山之后,第一次就火烧博望坡,大败曹军,经历赤壁之战后,辅佐刘备夺取蜀地,汉中,刘备死后辅佐少主,六出祁山,一心兴复汉室,对此我的评价是:鞠躬精粹,死而后已,忠心耿耿,才华横溢,满腹经纶。内政外交军事的全才。
缺点:过于小心谨慎,从他拒绝魏延之计可见;第二,自以为聪明绝顶,事事不放心,凡军中杖责20军棍,都需他亲自过目(这也是司马懿熬死他原因),这样让其他官员缺少历练,所以他死后蜀汉后继无人;其三,功高盖主,没有处理好君臣之间的关系,这自古就是大忌,从刘备弃他伐吴可见,导致蜀国元气大伤。

八阵图·刘禹锡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 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回答者:烟淼 - 魔法师 四级 10-29 23:31 --------------------------------------------------------------------------------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提起诸葛亮,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尤其是历代的诗人和民间都有很多精彩的诗句和对联来描述其不凡的业绩.   过去有这样一幅对联概观诸葛亮平生业绩,倒是非常传神.也是历来神化了的观点.当时的上联出来后,很久无人对出,几成“绝对”,过了很长时间才有人对出下联.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早年游三峡的时候逛白帝城,那有个托孤堂,里面就有这样的一组塑像,描述的就是“草堂托孤”的故事:刘备头上缠着绷带奄奄一息地躺在床上,用手指着跪在地上的两个小儿子,床的旁边站列着诸葛亮和一班大臣.当时的背景是刘备兵败东吴,蜀国元气大伤,行将就木的他担心蜀国的未来和儿子们的安危,也怕孔明夺位,就故意试探说:“如果我的儿子不行的话,丞相可以取而代之”.其实诸葛亮的一生真是光明磊落的.   诗圣杜甫有一首五绝描绘诸葛亮和此时情形很恰当: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首诗前两句极言诸葛亮之功名,后两句所说兵败东吴,遂成千古遗恨.此时,三国的格局已不可能再打破,弱小的蜀国再也无所作为.只能修养生息,以待天时.   看三国每每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时候总觉得沉闷和伤感,特别是以弱小的蜀国去攻打强大的魏国实在是勉强而为.蜀中大将魏延几次劝诸葛亮兵出子午谷,可是武侯没有考虑,我虽然不懂兵法,可也觉得如果老是兵败的话,应该考虑变换另一种策略.      再看现代人的观点:《武侯叹》/徐文华      七纵七擒强压弱,六征六败将非神.   鞠躬尽瘁雕枯朽,徒弄聪明误蜀人.      初看此诗有点别扭,细细思考一下,才发现它很新颖,历来都把诸葛亮当作神一样的供奉,他是我们民族智慧的象征,其实里面有很多的历史原因,过去的汉家正统和历来尊刘贬曹的思想都有拔高了诸葛亮的倾向?!不用说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可是《武侯叹》的作者却很清醒,他提出的观点让我们眼睛一亮.   其实诸葛亮的一生何尝不是带点悲情色彩?过去的那种为主尽忠、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可以说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完完全全的体现.   真正怜惜诸葛亮的是杜甫,他还有两首七律写诸葛亮的,对其评价极高.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五首之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有诗句: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让后人留下多少叹息!假如诸葛亮跟从曹操,历史又会是怎样的呢?也许那时的中国早就统一了!

希望对你有帮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

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这个格局早在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拟就.诸葛亮精熟时势,洞烛机先,其智不可测,而且这个大战略纯粹是要人在毫无凭借、毫无实力中,创造一种形势来.也就是说,是现实条件最差的刘备,诸葛亮一方主导了整个格局的发展.这种大智慧岂是小说刻意妆点渲染的“借东风”之类的小机巧所能及?

更何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

综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

诸葛亮“死则死矣”,然而,他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无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对国家、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身处世格言,又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和借鉴

普普通通的人 在罗贯中笔下成了历史上最聪明的人

  • 诸葛亮深受后人称赞,他有何值得称赞之处?
    答:刘备在弥留之际,曾对诸葛亮说道,如果刘禅实在不能做皇帝,便可以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却没有这样做,依然选择了辅佐刘禅,大小事务必定亲自过问,最终累倒了,他对蜀国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二、料事如神。诸葛亮之所以能被后人如此推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他料事如神,赤壁之...
  • 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
    答:希望对你有帮助: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
  • 为什么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非常高?
    答: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被誉为“卧龙凤雏,得之可得天下”。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非常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诸葛亮是一个博学多才的人,他精通兵法、天文、地理等多个领域,并且有着卓越的才华和智慧。2.诸葛亮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他在刘备去世后,担任了蜀汉...
  • 后人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
    答:在文化方面,诸葛亮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和发明家。他的《出师表》、《诫子书》等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还发明了许多实用的工具和器械,如连弩、木牛流马等,展现了他的创造力和智慧。综上所述,后人对诸葛亮的评价极高,认为他是一位全面...
  • 读者对诸葛亮的评价
    答:鲁迅在评价诸葛亮时认为他太神而近乎于“妖”。对前人的评价,我不能深入领会。在我看来,即为“妖”,那意味着贬义。我以为不然,尽管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话,但称其为“妖”不免过于尖酸刻薄,他只是一个人,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重情义的人。街亭之战中,马谡争先,一再狂言不休,没有引起他的注意,这是他的...
  • 后人有哪些评价诸葛亮的诗文?
    答: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诗文被誉为“千古绝唱”。关于诸葛亮的诗文评价,后人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评价:1.唐代诗人杜甫曾写过《八阵图》一诗,充分肯定了诸葛亮的历史功绩,以此来表达自己对于偶像的敬意。2.唐代诗人李白也曾写过五古读诸葛武侯传书...
  • 后人如何评价诸葛亮
    答:4、毛主席说过,诸葛亮的错误从隆中对时候就开始了。5、刘禅的无能客观上也与诸葛亮有些关系,史载诸葛亮事无巨细,必亲揽之,从不知道锻炼刘禅,对他的溺爱,使得刘禅除了玩乐还能做什么,另外,也使他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年仅53岁就累死了,说明他不懂得合理分配时间和用人。
  • 诸葛亮北伐多年功败垂成,可后人还是对他很推崇,这是为什么呢?
    答:然而,诸葛亮却是一个例外。如果按照成王败寇的标准来说,诸葛亮北伐多年功败垂成,根本没什么闪光点。但是,后世人还是对他很推崇,这是怎么回事呢?首先,人们推崇的是诸葛亮的忠诚。在南阳种地的时候,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所打动,从而出山辅佐刘备。但这条路不是那么好走的,刚一开始就遇到了曹操...
  • 后人是怎么对诸葛亮评价的??
    答: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
  • 司马懿后人是怎么评价诸葛亮的?司马炎更加欣赏诸葛亮
    答:这就是诸葛亮施政的核心。司马炎听闻后觉得一个国家能有如此人才的辅助,这个国家将来一定会大兴。这是司马炎第一次夸赞诸葛亮的才华,而且是发自内心的佩服。但是司马炎很少夸赞司马懿,他当然也知道司马家是如何获得今天这份地位的,对于古人来说自己的名声和后人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司马懿政变的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