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区域性断裂构造基本特征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区域构造特征

2.2.2.1 构造基本特征
在洋壳板块俯冲和碰撞造山作用下, 区内断裂、褶皱发育, 由一系列北北西向紧密线性褶皱和同向断裂组成, 是控制沉积建造、变质作用、岩浆活动及其有关矿产的主要构造, 而次级同向断裂及近东西向断层则为容岩 (矿) 构造, 晚期发育规模较小的北东向断层, 切错了早期断裂及褶皱。
2.2.2.1.1 褶皱
区域内褶皱均为红山复式背斜的次级褶皱, 规模较大的主要有: 小雪山背斜、上村倒转向斜、促钠卡背斜、亚拉夏向斜、诺布伊向斜、亚杂向斜、力通永倒转向斜、则曼宗向斜、王洛向斜、冈错向斜、普朗向斜、热绒背斜。现将主要的红山复式背斜简述如下。
红山复式背斜: 位于研究区中部, 褶皱产生于T3q、T3t地层中, 形态不对称, 西翼倾角61°, 东翼倾角38°, 次级褶曲发育, 形成明显的背斜山、向斜谷, 构成一个不对称的复式背斜。其余次级褶皱特征见表2.1。
表2.1 区内褶皱特征简表


2.2.2.1.2 断裂
区域上以北北西向格咱断裂为主要断裂, 次一级北西向及东西向断裂发育 (图2.4)。区域性断裂具长期性、继承性活动的特征, 属导岩、容矿构造; 其余均属切穿中生界地层的印支-喜马拉雅期浅表脆性断层, 属容矿或破矿断裂。 以逆冲-平移断层为主, 规模大, 互相交切, 有前冲后落、背冲和叠瓦状、先冲后平移组合特点。 现将有代表性的格咱断裂 (F1)、娘央-夏隆瓦断裂 (F2)、红山断裂 (F3)、黑水潭断裂 (F4) 叙述如下。
(1) 格咱断裂 (F1): 位于图幅西部边缘, 呈NNW向延伸, 南、北均延出图, 区内长57km, 中段被第四系掩盖。属德格-乡城断裂带之南延部分, 为中甸弧后盆地和格咱岩浆弧分界断裂。在漫长的地质发展过程中, 对区内沉积建造、岩浆岩活动、构造变动有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沿断裂带上岩石破碎, 断面东倾, 倾角41°左右, 发育5~60cm宽的破碎带、构造挤压透镜体、断层泥、牵引褶曲、叠瓦状构造、线性断层三角面及倾竖褶皱。 断裂东盘为图姆沟组, 西盘为哈工组, 为一多期活动的逆断层。 从倾竖褶皱特征看,显示该断裂后期叠加具左行走滑特征。据断裂切错地层和对两侧的沉积、岩浆活动的控制作用, 结合区域构造分析, 该断裂为形成于印支期以前, 直至现代仍活动之断裂。
(2) 娘央-夏隆瓦断裂 (F2): NW向延伸, 长约40km。 切穿曲嘎寺组地层, 东盘为灰岩、板岩, 西盘为变质砂岩、板岩。 沿断裂带发育宽5~8m的破碎带, 见构造角砾岩和挤压透镜体 (角砾为灰岩、砂岩, 次棱角状, 其扁平面东倾)、断层泥、牵引褶曲, 后期石英脉沿断裂贯入, 岩石片理化强烈, 见线状分布的温泉和钙华, 地貌特征明显。 断面东倾, 倾角42°, 为一逆断层。
(3) 红山断裂 (F3): NW向延伸, 长约25km。 东西两盘分别为T3t和T3q地层, 旁侧次级小断层发育, 常使主断裂线产生水平错移, 主断面倾向南西, 倾角65°, 沿断层有角砾岩带存在, 为一张扭性正断层。
(4) 黑水潭断裂 (F4): NW向延伸, 南延出图, 图内长39km。 断裂切错了δμ、δοπ等。 断裂带上岩石破碎, 破碎带宽5~6m, 构造角砾岩和构造挤压透镜体断续分布, 角砾为变质砂岩、灰岩, 砾径5~10mm, 铁泥质胶结。 岩石片理化、碳酸盐化、硅化, 石英脉和石英闪长玢岩脉顺断裂侵入。 断裂造成地层缺失, 具线性排列断层三角面和冰湖。 断面东倾, 倾角41°, 为一逆断层。 其余断层特征见表2.2。
表2.2 区内断层特征简表


续表


2.2.2.2 构造演化与成岩成矿
在晚二叠世, 甘孜-理塘带扩张形成洋盆的基础上, 洋盆主体于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开始向西俯冲消减于中咱微陆块之下, 伴随甘孜-理塘大洋板块的向西俯冲, 义敦地区在前岛弧期堑-垒构造格局的基础上, 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开始义敦弧盆系的生成、发展和演化, 大体经历了俯冲造山、碰撞造山、后造山伸展及内陆汇聚走滑剪切四个演化阶段 (图2.5)。
对区内构造格局有重大影响的构造运动主要有三期: 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期, 甘孜-理塘小洋盆停止扩张并开始向西俯冲消减, 在格咱形成不成熟岛弧, 发育了曲嘎寺组以安山玄武岩为主的中基性火山-沉积岩系, 中晚期洋盆继续向西俯冲, 使格咱岩浆弧进一步发展为成熟岛弧, 发育了图姆沟组以安山岩、英安岩为主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岩系;晚三叠世晚期洋盆封闭, 在格咱一带发生同熔型中酸性岩浆活动, 伴随有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复合型及矽卡岩型等重要的铜金多金属矿化。侏罗-白垩纪为碰撞造山阶段, 晚期发育碰撞 (S) 型酸性岩浆侵入, 伴有铜、钼、钨矿化, 在构造活动强烈区伴有较强的变质作用和矿化。喜马拉雅早期本区主要表现为陆内伸展裂陷, 发育正长 (斑) 岩-二长(斑) 岩类, 伴有斑岩型金、铜矿化。相应出现三期岩浆侵入及与之有关的矿产, 印支期岛弧型中-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岩是区内最重要的岩浆岩类, 以闪长斑岩、石英闪长玢岩为主, 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次之。其中晚末期的石英二长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与矿化关系密切, 其热液蚀变强烈, 典型的斑岩型铜矿床系列, 产有雪鸡坪、普朗等三十多个矿床 (点), 部分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在背斜核部、穹隆、断裂等构造有利部位形成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 如红山等。燕山期滞后型花岗闪长岩系列位于北部休瓦促、热林, 主要岩类有二长花岗岩、二长花岗斑岩、花岗岩等, 形成钨、钼矿化。喜马拉雅早期二长 (斑) 岩-正长 (斑) 岩分布于甭哥、诺东、东炉房等地, 岩体蚀变强烈, 是金矿化母岩, 产有甭哥等斑岩型金矿。

图2.5 义敦弧盆系构造演化(据潘桂棠等, 2003)

由于经历了长期发展演化的历史及沂沭断裂带等深大断裂多期活动的切割改造,致使区内构造形态复杂,不同时代或期次的构造作用造成的构造类型及特征识别困难。在不同地质构造单元上各类构造形迹有明显差异。基底构造线主要由片麻理及变质表壳岩的展布方向所体现,断裂构造则反映在构造破裂面及其所挟持的构造岩展布特征。区内各地质单元的分布及主干构造线的展布总体呈现出一种以沂沭断裂带为主干的树枝状几何格局。
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地区最重要的区域性深大断裂之一,辖域就位于郯庐断裂山东部分——沂沭断裂带的北段地带,地质构造条件复杂,断块构造发育,不同构造单元发育的地质体及其构造特征有较大差异。
1.昌乐半潜单斜断凹
位于辖域西部,东以鄌郚-葛沟断裂为界,北至五图断裂,面积约占辖域总面积的1/3。辖域主要发育古近纪五图群含煤岩系和新近纪临朐群玄武岩。表层出露大面积玄武岩,断裂构造不发育。
2.柳山单斜断凸
东以鄌郚-葛沟断裂为界,五图断裂以北,辖域发育古元古代的二长花岗岩类,含少量泰山岩群地层捕虏体,地层以寒武纪海相沉积为主,次为新元古代土门群。构造线走向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各断裂规模较大,发育大量的构造透镜体,挤压劈理带,牵引褶皱带。
3.坊子半潜单斜断凹
位于沂水-汤头断裂以东,面积约占辖域总面积的1/3。发育侏罗纪淄博群坊子组含煤岩系和三台组砂砾岩系、莱阳群城山后组、白垩纪青山群八亩地组火山岩及新近纪临朐群牛山组玄武岩,第四系发育。断裂构造异常发育,方向各异。
4.马宋-荆山洼单斜断凸
位于调查中南部,西以沂水-汤头断裂为界,面积约占辖域总面积的1/4。辖域主要发育前青白口纪基底花岗岩类,以古元古代的二长花岗岩为主,含少量泰山岩群地层捕虏体及晚太古代基性-超基性岩包体,构造线走向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次为新元古代土门群和寒武纪海相沉积地层,局部零星出露临朐群玄武岩。
5.安丘-夏庄单斜断凹
安丘-夏庄单斜断凹位于辖域的东南角,西北以刘家尧东断裂为界,辖域内分布面积仅数平方千米。出露地层为白垩纪青山群八亩地组火山岩。
6.大盛-马站单斜断凹
位于辖域中部鄌郚-葛沟断裂与沂水-汤头断裂之间,发育白垩纪青山群八亩地组、大盛群马朗沟组和田家楼组,第四系覆盖严重。构造线走向以北东—北北东向为主。
总体上,辖域构造以中新生代的构造为主,受沂沭断裂带构造活动影响明显,以脆性断裂构造和盖层褶皱为主要特征。

(一)乌兰乌拉湖-当曲-木塔-北澜沧江断裂带(F1

呈北西-南东向斜穿羌塘盆地中部,是古生代期间北羌塘陆块与昌都陆块之间的分界。地貌上表现为线状展布的连续沟谷、山鞍等负地形,在卫片上有清晰的线状影像。因大部分地段覆盖强烈,地表露头较差。地球物理探测其断面南倾,倾角中等。

断裂带是在石炭纪—二叠纪古特提斯大洋于晚三叠世向北俯冲的背景上发展起来的[55],康特金-岗齐曲、乌兰乌拉湖、北澜沧江一线仍保留有晚古生代蛇绿岩和晚三叠世构造混杂岩。当曲河两侧早石炭世地层没有显著差别,灰岩富含暖温水型小体珊瑚、厚皮腕足及

类化石。断裂带北侧中二叠统为斜坡相碎屑岩和台地相碳酸盐岩交替沉积,岩相、厚度变化较大;断裂带南部发育放射虫硅质岩、海底扇面水道砾岩、泥砂质复理石、洋岛型碱性(安山)玄武岩等,地层厚度急剧加厚,沉积体呈楔形。两侧普遍缺失早-中三叠世沉积,晚三叠世地层仅发育于断裂带北侧。中侏罗世断裂带南北两侧在地层发育,沉积建造、沉积相与沉积体系等方面是一致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沿断裂有碱性玄武岩[K-Ar年龄为(129.77±2.21) Ma~(156.16±0.49) Ma]喷发。沿断裂发育一系列古-始新世断陷盆地,沉积了沱沱河组和雅西措组。中新世火山活动强烈,区内石英粗安岩-辉石粗面岩等火山熔岩沿断裂带展布,形成现代地貌上的桌面山、熔岩台地,显示了巨厚地壳背景下陆内伸展状态火山熔浆溢流的活动特点。上新世以来断裂张性活动形成半固结状构造角砾岩。更新世以来断裂活动造就了当曲、解曲等河流谷地等地貌标志。

(二) 112道班-本塔断裂带(F3

位于研究区西南部,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为区域上桑多-多色断裂带的东南延伸部分,构成了索县-左贡盆地与多玛盆地晚三叠世以来沉积构造演化差异的重要分界。现代地貌上表现为连续的沟谷,本曲沿其自北西向南东流过,卫星图片上黑色线形影像清楚。

断裂带宽度变化大,从27~150 m不等,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43 °~78 °。断裂北侧为酉西岩组、结杂群和雁石坪群,南侧发育侏罗纪和早白垩世早期地层,自早白垩世以来断裂带两侧的沉积特征基本一致。

沿断裂发育挤压破碎带,构造岩为角砾岩和碎斑岩,偶见构造透镜体。角砾成分有构造片岩、灰岩、砂岩、砾岩及少量花岗岩,大者粒径为56 cm,小的为5 cm,以1.5~5 cm者为主,次棱角状-次圆状,扁平透镜体定向排列。角砾之间为同成分岩粉充填,钙质胶结。运动学标志反映该断裂在剖面上为南盘下降,其AB面与主断层面之间的锐夹角指示断层在平面上为右行。

断裂两侧地质体的分布和发育状况说明,该断裂在晚三叠世之前就有活动,目前保留的构造岩反映的是中侏罗世掀斜式断块运动。晚白垩世和古-始新世、上新世末期仍有多次活动,但其运动痕迹被伴生沉积盆地中的红色碎屑岩覆盖而并不十分清楚。



  • 其他区域性断裂构造基本特征
    答:断裂带宽度变化大,从27~150 m不等,断层面倾向南西,倾角43 °~78 °。断裂北侧为酉西岩组、结杂群和雁石坪群,南侧发育侏罗纪和早白垩世早期地层,自早白垩世以来断裂带两侧的沉积特征基本一致。沿断裂发育挤压破碎带,构造岩为角砾岩和碎斑岩,偶见构造透镜体。角砾成分有构造片岩、灰岩、砂岩、...
  • 区域断裂构造特征
    答:其性质均为压性亦有扭性特征,以逆冲方式为主。是本单元中形成时间早、活动时间长、活动强度大的断裂,它对该区蛇绿岩带的生成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在矿产方面常形成以铬、镍、钴、铜、汞、金的多金属化探异常及矿产。莫托沙拉-1630断裂组 该断裂组在区域上呈NW向展布,由于受板块构造的挤压作用...
  • 断裂构造
    答:主干断裂:主要为深、大断裂.基底断裂;一般断裂:主要为盖层断裂。、一般断裂、韧性剪切带和隐爆角砾岩构造。 (一)区域主干断裂 区域性主干断裂是指深、深大断裂和基底断裂。评价区内主干断裂呈近东西向、北东向、北北东向和北西向分布。自北向南主要有城安-镇头逆冲-滑覆构造带(江南古隆起北缘断裂)、祁门-三阳...
  • 区域性断裂构造
    答:其特征是,有时迁就NE向较老的断裂和受稍晚的NW向断裂的改造,使其本身更加复杂化。断裂性质以左旋剪切和正断层为主。它主要形成于中生代晚期,对构造、岩浆作用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对内生和外生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三)北西—北西西—北北西向断裂组 分布较普遍,但数量较少。其中,呈NW西...
  • 区域断裂构造简介
    答:前面提到了断裂的分类及其性质,在区域地质研究中,不同性质的断裂组合往往代表不同期次的构造运动。典型的区域断裂构造组合有逆冲推覆构造,即挤压背景下构造组合; 伸展构造,即拉张背景下的构造组合; 此外还有走滑断裂构造体系,是构造作用下几何调节的产物。 (一) 逆冲推覆构造 逆冲推覆构造或推覆构造是由逆冲断层及...
  • 断裂特征
    答:③基底断裂:盆地受区域性不整合面的控制,发育了3大套圈闭层:下古生界圈闭层(下圈闭层),上古生界圈闭层(上圈闭层),中新生界圈闭层(中新圈闭层)(2)圈闭的分带性 塔西南坳陷和库车坳陷中新生代圈闭成排带。(3)圈闭的成型性 圈闭组合排列呈雁行、入字型、帚状及反S型等多种构造型式。(4)圈闭的...
  • 区域断裂特征
    答:该断裂带在密云—喜峰口—青龙一带平面上呈舒缓波状,断面陡倾多在80°以上。局部地段由断层群组合而成。挤压破碎带一般宽数十米,最宽可达200~300 m。糜棱岩、片理化、构造透镜体发育,具压性特征。在青龙县以东地段,中、新元古代沉积具有明显控制作用。同时断裂南北两侧表现为明显的差异性。断裂以北...
  • 郯庐断裂带邻区主要断裂构造特征
    答:在郯庐断裂带邻区发育有较多的大型断裂带(附图11),这些大型断裂共同作用对我国东部中、新生代盆地的发育演化具有重要影响。 1.太行山东麓断裂带 (1)断裂带的空间展布及分段特征 太行山东麓断裂带是太行山隆起区与渤海湾盆地区的构造分界线,由黄庄-高丽营、徐水、保定-石家庄、邯郸、汤东和汤西等十多条NE—NNE向...
  • 区域构造特征
    答:区域上以北北西向格咱断裂为主要断裂, 次一级北西向及东西向断裂发育 (图2.4)。区域性断裂具长期性、继承性活动的特征, 属导岩、容矿构造; 其余均属切穿中生界地层的印支-喜马拉雅期浅表脆性断层, 属容矿或破矿断裂。 以逆冲-平移断层为主, 规模大, 互相交切, 有前冲后落、背冲和叠瓦状...
  • 新构造断裂特征
    答:按其切割地壳深度和规模大小、控岩作用及展布形态可划分出深大断裂、区域性断裂和一般断裂三个级别。 区内大多数新构造断裂为继承性断裂,不仅控制着地貌分区、火山活动及地震活动,同时也控制着新生代沉积及河流的发育。 (一)深大断裂 区内共有深大断裂8条。 1.嫩江北北东向断裂(F1) 该断裂北起黑龙江省嫩江以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