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3
请用四个字概括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道法自然是道家哲学的核心!
道家是中国哲学中最具哲学味道的学派。如果说儒家主要注重于人类社会的伦理,并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之中寻求人类的未来的话,道家则将研究的领域投向那遥不可知的过去与未来。道家更多地探索宇宙的起源和人的终极价值的问题。所以儒家是现实的哲学,时候脚踏实地的入世哲学,而道家则是深邃遥远的追求精神的自由的出世学派。道家哲学中所含有的对立辩证、矛盾转化的思想,将道家的思想推向了中国思辨哲学的最高峰,这样的哲学就是与西方的哲学相比,他们是异曲同工的,而且是毫不逊色的。
按照道家的核心宗旨,如果我们用四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
道法自然!


道家学派的名字,来自于道。而道的原意是道路,这是最浅层的最原始的本意,在道路的基础上,有了外延更加广阔的引申意,就是方法、途径,在往外延伸,就有了法则、规律、最高理念的意思。所以说,道家的道,就是一种最高理念,至高无上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和宇宙万物都遵从的一种规律。从自然社会上来说,这个道是天道,从人类社会来说,这个道是人道。在春秋时期,也许是在老子之前,郑国的哲学家子产就已经提出了天道和人道的理论。子产在解释一桩火灾的时候,抛弃了那些神秘主义思想,他说,“天道远,人道迩”。这是相当先进的思想。而老子则是在天道与人道的研究上,更进一步。他是第一个把“道”的观念引进自己哲学理念的人,他非常明确地表达了“道”的概念,就是宇宙的本原和万事万物发展的总法则。

既然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总法则,老子所要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道从哪儿来的问题。首先道是宇宙本原,道生万物,那么道又从哪儿来的?老子给我们制定了一条万物起源的范式。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另外还有一句话,就是“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说明,道是虚无的虚空的,是无,然后无中生有,有就是气,气生万物。

有无万化,无始之始,不争之争,无名之名

道家:老子讲“无为”;庄子讲“逍遥”。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有对象的,对象只有两个,就是人和自然,但是在实行上却是以人为本。
道家尊重人的本性也尊敬自然的法则。所以,人,作为行动之源,首先在学习道家文化时,要搞清楚自己,然后搞清楚自然,最后怎么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
,“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道家是介于入世和出世之间的,核心思想是“道”要求个人生长和社会发展都要遵循这个“道”,致下,清虚,清静,无为都是“道”的品质,都是需要做的

道家思想之精髓:

“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

“致虚守静”:

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

“无为而治”:

社会生态观。老子如是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子》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

扩展资料: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期。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代表人物有盘古、伏羲、女娲、广成子、黄帝、炎帝 、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张良、张道陵、司马徽、诸葛亮、徐茂公、宋濂、刘伯温、颜真卿、王羲之、张三丰等等赫赫有名的人物。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於黄帝,集大成於老子,发扬於张道陵天师,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

参考资料:道家思想-百度百科



道家思想有十大精髓,具体如下:

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

二、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故能不争而胜。 

三、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四、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五、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

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

七、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八、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九、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十、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拓展资料: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期。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精髓

道家法治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道家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一个思想派别。代表人物有伏羲、女娲、神农、黄帝、伊尹、许由、巢父、老子、列子、庄子、慎到、杨朱、王诩等。道家以道、无、自然、天性为核心理念,认为天道无为、道法自然,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无所不容,不所不包,和谐统一等,据此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等政治、军事策略,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哲学、逻辑、宗教、天体科学、生命科学、文学语言、医学、生理学、心理学、化学、生物学、医药学、物理学、气象学、环境学,天文学、地理学、社会学、伦理学、宗教学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核心思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家学派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把 “道” 当作世界的本原,并提出了一个以“道”为中心的宇宙本体论哲学。这是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认为天下万物都来自道,“道”是世界的根本,世界万物从“道”产生,最后又回复到“道”,而“道”自身则是永恒存在的。



有无万化,无始之始,不争之争,无名之名

道家:老子讲“无为”;庄子讲“逍遥”。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有对象的,对象只有两个,就是人和自然,但是在实行上却是以人为本。
道家尊重人的本性也尊敬自然的法则。所以,人,作为行动之源,首先在学习道家文化时,要搞清楚自己,然后搞清楚自然,最后怎么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
,“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道家是介于入世和出世之间的,核心思想是“道”要求个人生长和社会发展都要遵循这个“道”,致下,清虚,清静,无为都是“道”的品质,都是需要做的

道家:老子讲“无为”;庄子讲“逍遥”。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有对象的,对象只有两个,就是人和自然,但是在实行上却是以人为本。
道家尊重人的本性也尊敬自然的法则。所以,人,作为行动之源,首先在学习道家文化时,要搞清楚自己,然后搞清楚自然,最后怎么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
,“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道家是介于入世和出世之间的,核心思想是“道”要求个人生长和社会发展都要遵循这个“道”,致下,清虚,清静,无为都是“道”的品质,都是需要做的

  • 道家的精髓是什么
    答:道家的思想精髓是:清净无为。分析:老子说,人身上牙齿最硬,舌头最软,所以牙齿最先掉落,而舌头永远鲜嫩,说明道家哲学的核心就是探讨如何保全个体的生存,为了保全个体的生存,可以让邪恶肆意横行。中国人待人处世的原则正是道家的宽容忍让,像阿Q那样让人打了就说是儿子打老子,钱被抢去就打自己一耳光...
  • 道的精髓是什么 道家的核心思想的对象是什么
    答:1、道的精髓是:有无万化,无始之始,不争之争,无名之名。2、道家:老子讲“无为”;庄子讲“逍遥”。3、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有对象的,对象只有两个,就是人和自然,但是在实行上却是以人为本。4、道家尊重人的本性也尊敬自然的法则。所以,人,作为行动之源,首先在学习道家文化时,要搞清楚自己...
  • 儒家、佛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精髓是什么?
    答: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这里的天,就是客观规律、大自然)佛家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没有苦难、疾病、战争...
  • 道家思想的十大精髓指的是什么
    答:道家思想的核心十大精髓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
  • 那用一个什么虚字字来概括道家思想的精髓是最合适
    答:道家思想的精髓,主要有以下几点:1、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2、为而不争:“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又可以分为...
  • 道家思想的精髓
    答:1. 道家思想的精髓可概括为“无为而治,顺其自然”,这一理念强调个人自由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处。2. 道家哲学并不依托于特定的信仰体系,而是倡导人们应自由地与自然同步,这一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3. 道家哲学对中华哲学、文学、艺术及医学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4. “无为而治...
  •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答:道家思想之精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
  • 道家思想精髓九个字是什么?
    答:道家思想之精髓:“道法自然”,不是九个字,是四个字,儒家儒家思想精髓九个字分别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道家思想,是古代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提倡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与自然和谐相处。道家反对有所谓的...
  • 道教的精神精髓是什么?
    答:道家思想的核心精髓就两个字:“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道家所提倡的做人学问,是指让人实事求是,光明磊落,机敏大度,能伸能屈,把握尺度,掌控分寸,专注突破,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敢于决断,顾全大局,能谋善断,运筹帷幄。中华传统文化“道”“儒”“释”各有特点,但三家...
  • 道家思想的精髓8个字
    答:4. 道家崇尚自然,蕴含着辩证法的元素,并倾向于无神论,倡导清静无为的生活态度,反对无谓的斗争。5. 道家提倡与自然和谐共处,遵循无所不容的自然法则,实现自然无为的境界。道家思想以“道”为哲学体系的中心,认为“道”涵盖了天道、人道和地道,是宇宙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法则。老子对“道”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