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十大精髓指的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道家思想的精髓是什么?

道家思想之精髓:
“道法自然”:
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伦理精神。《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这就清楚地说明人和万物是平等的、人并不比其他万物具有更高的地位。道家崇尚自然,主张遵循客观规律,人应法天、法地、法自然,即“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道”的意义不仅在于自然生态和谐统一,更在于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在于生命的主体和自然的客体在生态学和美学基础之上,实现“天人合一”的生态美的合理结合。“致虚守静”:
身与心和谐的生命超越精神:道家主张把个体的自然存在和精神自由置于一切外在的附加物之上,走出人生的困境,挣脱“物役”的束缚,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人生。“无为而治”:
社会生态观。老子如是理解天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老子》三章)说:“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其基本涵义一是因任自然,二是不恣意妄为。

扩展资料: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最早追溯到上古时期。春秋时,老子集古圣先贤之大智慧,总结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华,形成了道家完整的系统理论,标志着道家思想已经正式成型。其学说以“道”为最高哲学范畴,认为“道”是世界的最高真理,“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道”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依据。
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人生之间的关系。道家代表人物有盘古、伏羲、女娲、广成子、黄帝、炎帝 、老子、庄子、列子、鬼谷子、张良、张道陵、司马徽、诸葛亮、徐茂公、宋濂、刘伯温、颜真卿、王羲之、张三丰等等赫赫有名的人物。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始源於黄帝,集大成於老子,发扬於张道陵天师,对中华哲学、文学、科技、艺术、音乐、养生、宗教、书法、美术、体育、史学、商业、军事等等影响极为深远。
参考资料:道家思想-百度百科

有无万化,无始之始,不争之争,无名之名

道家:老子讲“无为”;庄子讲“逍遥”。
道家的核心思想是有对象的,对象只有两个,就是人和自然,但是在实行上却是以人为本。
道家尊重人的本性也尊敬自然的法则。所以,人,作为行动之源,首先在学习道家文化时,要搞清楚自己,然后搞清楚自然,最后怎么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
,“道”一是指天地‘始”,而更重要的是“天”和“人”的运动规律。以至于中国文化中出现了很多关于“道”的规律的概念。道家是介于入世和出世之间的,核心思想是“道”要求个人生长和社会发展都要遵循这个“道”,致下,清虚,清静,无为都是“道”的品质,都是需要做的

道家思想的核心十大精髓

1、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老子曰:大功告成,诸事办妥,老百姓都认为我本来就是这样自自然然的。也就是说,完成功业的过程没有受他人强制的感觉,是人们的本性使然。人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有被习惯左右行为的本性;有依靠共通的文化习俗求生存的本性;有创新,适时改变自己的习惯和习俗以适应外界环境的本性。顺着这些本性去完成功业,人们会觉得原本就如此,很顺当,不会有牵强和被强迫的感觉和不满。完成功业也就自然而然。这也就是人性化管理能够事半功倍的根据。

2、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曰:领导者的行事原则是做而不争夺。正因为不争夺所以普天之下的人们都无法与之争夺。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商场之高手,也为而不争。不争者之所以反而得胜,正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符合人之本性,利人而无害于人,善得人之助,故能不争而胜。

3、知止可以不殆。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老子曰:知道适时终止可以不陷入危险的境地。因为没有达到满盈的程度,所以能够在事物趋于破旧的时候浴火重生。老子认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事物发展壮大而达到满盈的程度,就必然逐渐走向衰老死亡,就是说它渐渐不再近于道了,不近于道就会早衰亡。因此领导者不应当过分追求壮大,使事物趋于满盈而过早走向死亡。反而应当注意发展要控制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不至于过早满盈的程度,因而能够从容创新,使事物在破旧死亡之前能够浴火重生,脱胎换骨而处于有足够发展空间的新状态,因而能够继续发展。

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曰:知人的人具有睿智,自知的人算是聪明。能胜人的称得上是有力量,能自胜的人才算得上是强大。因此吕氏春秋先己篇曰:“故胜人者,必先自胜,欲知人者,必先自知”。自知篇曰:“存亡安危,勿求于外,务在自知。……败莫大于不自知。”一个管理者如果缺乏自知之明,自胜之功力,就很难知人善任而进行有效的管理。

毛泽东曾说过:“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也将曾国藩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处处效法。独树一帜的曾氏之学,是对中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智慧的凝结。曾国藩一生“用将则胜,自将则败”。曾之用兵,靠“敬”与“诚”两字,广得人才。一旦委以全权,用将得当,屡建大功;胜则自傲,自将而一试身手,屡战屡败,至于数次自杀未遂。正是这些磨难和经验教训使他逐渐明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哲理,达到“依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的人生境界,能够自胜而拥有强大的人格力量。

5、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曰:不违反规律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是不能做好的。老子还说:“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也就是说管理者治理企业,不可以违反规律妄为滋事,如果管理者经常大胆妄为,不断滋事以彰显自己的权势,企业就难以治理。老子总结说“为无为,则无不治。”管理者的行为应当顺应自然规律,不恣意妄为,要实事求是地寻求现实可行的道路,才能“无不治”。

老子还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把握了规律就用以指导实践,而不是用于空谈。老子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的最终要求的是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也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因势利导”。

6、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老子曰:话说多了,就会一再遇到无言与对的尴尬,倒不如信守中道而寻找中的的办法。也因此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并无所谓“仁爱”,而是把万物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其自然。圣人也无所谓“仁爱”,而把百姓都当作祭祀用的祭品那样用完即扔,莫不相关,任他顺从于道自然发展。认为“希言自然”,少说空话是本应如此的事。重要的是“从事于道者,同于道”,能够得当地把握住中正之道,“允执其中”,顺从于道,才能成大事。所以认为以其多说空话而一再穷尽困窘,还不如信守切中于道的原则而能够真正办实事。

7、治人事天莫若啬。

老子曰:管理治理众人并有事于天地,最好的办法莫如农耕那样。也就是说应当顺着作物生长的规律,不要强制它,顺从它发展的需要而照顾它、灌溉它、扶助它,这样作物必然成长得很好,能够获得丰收。因此,管理者带领众人去完成事业,同样也要遵循这个原则,才能够获得丰硕的成果。

8、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曰:治理大的国家就好像煎小鱼那样。也就是说领导者不可乱加干扰,要按照火候来照料,绝不可以还不到时候就乱翻乱搅,把小鱼都搅糊了。领导者治理一个组织,也必须像煎小鱼那样谨慎从事,绝不可不到时机就胡搅乱作把事情搞糟。

9、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老子还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是以无为遵道为正,以智谋为奇。“归根曰静”,回归到遵道之正,“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遵道是成大事的根本,奇谋只是辅助性的手段。

10、善用人者为之下。

老子曰:善于用人的领导人处于低位势。也就是说,凡事只考虑自己的私利,不尊重他人,不善于与他人相处的人,就处于“位势高”境地;反之,遇事能先顾及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相处融洽的人,则处于“位势低”境地。位势低者如山之谷,水必住低处流,于是众人从之,可谓势在必然。

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 道家思想精髓九个字
    答:1. 知:在道家思想中,“知”强调的是对道的认识与理解。知者不惑,意味着通过对宇宙万物及其运行规律的洞察,人们可以消除困惑,达到心灵的清明。2. 仁:仁爱是道家伦理的核心,它倡导以柔克刚,用爱心去包容万物,实现和谐共生。仁者不忧,体现了一种对他人及自然的深切关怀与尊重。3. 勇:勇者不...
  • 道家思想的精髓8个字
    答:1. 清代学者纪晓岚对道家学术的精炼描述为八个字:综罗百代,广博精微。2. 道家思想的核心概念是“道”,它被视为宇宙的原始本源,并支配着宇宙中的一切运动和法则。3. 道家哲学可以简化为两个原则:“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4. 道家崇尚自然,蕴含着辩证法的元素,并倾向于无神论,倡导清静无为...
  • 道家思想精髓九个字
    答:道家思想精髓九个字:知、仁、勇、慈、俭、让、觉、正、净。这九个字,前三个是儒家的三样宝贝,中间三个是道家的三样宝贝,后面三个是佛家的三样宝贝,若能理解这些字背后的含义,可以受益一生。《礼记·中庸》上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知者不惑,这是在告诉我们,做人...
  •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答:4. 道家倡导政治上的无为而治,即通过最小的干预来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使社会秩序自然运行。5. 道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天人合一与顺应自然,不强求不可得之物,不对抗自然规律。6. 《太上感应篇》是道家根本经典之一,强调累积德行,敬畏自然法则,并重视个人内在修养。7. 道家认为“无为”是指顺应自然,...
  • 儒家、佛家和道家的主要思想精髓是什么?
    答: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他们的楷模。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这里的天,就是客观规律、大自然)佛家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这里不单指人类,而指一切有情生命);...
  • 老子思想的精髓
    答:」西汉史学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
  • 道学的精髓是什么?
    答:致虚守静,少私寡欲,清静无为,知足知止
  • 道家思想的精髓8个字是什么?
    答:清代纪晓岚对道家学术说了八个字:综罗百代,广博精微。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 “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 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可以简单概括为 “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
  • 道教的精神精髓是什么?
    答:道家思想的核心精髓就两个字:“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道家所提倡的做人学问,是指让人实事求是,光明磊落,机敏大度,能伸能屈,把握尺度,掌控分寸,专注突破,学会选择,懂得放弃,敢于决断,顾全大局,能谋善断,运筹帷幄。中华传统文化“道”“儒”“释”各有特点,但三家...
  • 道家思想的精髓
    答:道家思想的精髓可以用8个字来概括:无为而治,顺其自然。道家思想的核心并不在于任何特定的信仰或理论,而是强调个人自由和自然和谐。这种思想流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和医学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家思想的精髓: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意味着人们应该尽可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