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杨树镇的历史沿革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6
大杨树镇面积在中国排第几,经济发展的怎么样?

北国第一镇——大 杨 树 镇 概 况一、自然地理
大杨树镇位于呼伦贝尔盟境内的鄂伦春自治旗东南部,地处东经124° 10 ′─124°40′,北纬49°30′─50°10′之间,它北依大兴安岭林区,南濒松嫩平原,犹如一只欲意跃出的猛虎,昂然翘首,英姿勃发。全镇面积1016平方公里,经济辐射区近2万平方公里,地形沿大兴安岭走向由东向西渐趋低平,西北属浅山丘陵,东南呈漫岗起伏,海拔在300---450米之间,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并且有“山区小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0.8°C,年平均降雨量450 毫米, 平均湿度85%,日照数为2,439.1小时,无霜期为110天。
大杨树镇属于小城镇大郊区,为城乡结合的田园城镇。镇属辖区15个村,68个屯星罗棋布。林业局、联合公司、铁路车务段与镇区浑然一体,珠联璧合;农场管理局、煤矿、制粉厂与镇区形成辐射之势,互为依托。镇区依山傍水,雄居于甘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上。西起镇辖第三小学,东南至黑龙江大兴安岭农工商联合公司,长4.5公里,平均宽2.5公里,中轴偏东可延长4公里,镇区面积为26平方公里。
镇区四野峰峦逶迤,林木繁茂,漫岗起伏,沃野飘香。马鞍山巍然高耸,神泉山溪水淙淙,达拉宾水库如明空宝镜;甘河水系似银链九曲回环。镇区绿树掩映,楼房鳞次栉比,街道宽阔车水马龙,田园城镇鸟语花香。仲夏端午,甘河两岸杨柳婆娑,百花争奇斗艳,碧水桥畔,游人如流,曲径喧天;入秋重阳,满山遍野万紫千红,霜叶红于二月花,沃野千里,大豆摇铃,果硕粮丰。
本镇地理位置优越。国家111线国道经由本镇,嫩林铁路从腹地穿过,沟通南北陆路交通,北连林海新城加格达奇,南接黑龙江省嫩江县城,连通本旗三镇一乡(宜里镇、乌鲁布铁镇、诺敏镇、古里乡、)和莫旗三镇(巴彦镇、红彦镇、奎勒河镇),构成以大杨树为中心的物资集散地和经济区域,成为鄂伦春旗对外开放的门户,呼盟对外经济的窗口。本镇资源丰富,它犹如一个巨大的宝盆,蕴藏天然之秘密,储蓄千里之精华。山上生长着柞、桦、杨树等天然阔叶次生林及少量落叶松,并生长黄芪、黄苓、龙胆、桔梗、柴胡、防风和贝母等80多种名贵药材。野生浆果类有:都柿、山丁子、稠李子、刺玫果、草莓、红豆、灯笼果、山葡萄、山杏等。食用菌类有:猴头、蘑菇、木耳等土特产品。山野菜有:蕨菜、柳蒿芽、山芹菜、四叶菜等二十多种,本地特产榛子,分布在林地边缘和缓坡地带。山中野生动物有:飞龙、雪免、棒鸡、旱獭、狍子、野猪、犴、鹿、麝鼠等60多种。水产品有鲤鱼、鲫鱼、鲇鱼、狗鱼、细鳞鱼、柳根鱼等十多种。矿产资源有:煤、铁、铜、铅、锌、锡、金、镁、白银、石墨、玛瑙石、木纹石、萤石、硅砂、珍珠岩、黑耀岩、膨润土等几十种。
镇区东部是天然粮仓,南部是乌金的故乡,西北脉连林海绿色宝库,中部镇区建设日新月异,新修的道路不断延伸,新建的楼房拔地而起,新兴的经济重镇犹如闪烁的明珠,镶嵌在兴安山麓放射光芒。
二、建置沿革
“大杨树”名称的由来,据考证,“大杨树”一词为汉语。早年,大杨树这个地区是一片空闲的开阔地,没有高大的树林,都是灌木丛生的小树和草甸子,但是,在甘河北岸的冲积平原上却生长着六棵伟岸的高大出类拔萃的大杨树,约有两搂多粗。当时,有一些“安达”和利用河流放木排买卖木材的人偶尔路经此地,就以这六棵大杨树为通商地点的标记,停排休息的地方,为此,“大杨树”这个地名便由此产生,顺延至今。
早在清光绪30年(1904年)猎人在大杨树“九峰山”附近发现了煤田露头煤,光绪32年(1906年)年奏准开采,清宣统元年(1909年)黑龙江总督府官商合资建置甘河煤矿,用河船运煤。宣统二年(1910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从嫩江右岸的博尔气至煤窑铺设了一条轻轨马拉车铁路,每年运出煤炭约7200吨,民国九年(1920年)停止开采。1935年(康德三年)由日本拓民(苏联白党)一百余户约300---400人左右,进驻大杨树地区,当时日本利用白党青年人当兵以反对苏联,其它人员以狩猎、放牧、种地维持生活。1937年以后,日本特务机关直接管辖鄂伦春地区的行政(包括大杨树地区)。
1947年,小二沟地区成立了诺敏努图克,1948年春,又将古里、多布库尔、甘河、奎勒河流域的四个猎民部族合在一起,在朝阳成立了甘奎努图克(归莫旗管辖)。1949年莫旗政府认为大杨树地区气候适宜、天时好、地利强、是发展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好地方,因此,又将甘奎努图克从朝阳迁址到大杨树。1958年3月1日将甘奎努图克改为甘奎公社,隶属鄂伦春旗管辖,当时人口约近千人;集聚的民族有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汉族等,相继发展了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供销、邮电、医疗、粮店、学校等。
1970年10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以大杨树作为农业和林区副食品重点基地,同时改造次生林兼固营林生产,确定进一步开发大杨树地区;在大杨树设立县级机构----大杨树区,当时人们称之为“世外桃园小香港”,大杨树小香港由此得名。直到1976年呼盟划归内蒙古,大杨树地区也自大兴安岭地区划出并入鄂伦春自治旗,原大兴安岭建置仅保留制粉厂、联合公司 、地区二车队三家企业,做为外驻企业仍留在大杨树,鄂伦春旗将甘奎公社迁至乌鲁布铁(现为乌鲁布铁镇),建立大杨树镇,周围毗邻地区相继成立了古里乡、讷尔克气乡、宜里乡、龙头乡、诺敏镇及莫旗的扎如木台乡、红彦镇、巴彦乡构成了以大杨树为依托的经济区。
1985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旗委、旗政府决定在大杨树镇开展小城镇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三权下放的有51个单位,只下放人权的有税务分局、公安分局、法庭、农村矿区检察院等4个单位,整个改革历时八个月结束。
1988年初,旗委、旗政府根据大杨树地区的地理、资源特点和商业结构情况,确定大杨树镇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和“资源开发区”,采取优惠政策,提前发展建设。
1992年旗委、旗政府决定将大杨树作为全镇配套改革试点镇。从“三个有利于”出发,制定下发了《关于大杨树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后称18条决定,操作实施。
2004年初,旗委、旗政府作出重大决定,将全旗经济建设的重点放在大杨树镇,赋予大杨树镇相关的权力,这一战略决策必将带动大杨树镇经济建设的春天。
大杨树的经济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甘奎努图克时期(1951---1958年),在党所提出的“护林防火、发展生产、兴旺人口”和“以猎为主、通过定居、逐步开展多种经营”经济建设方针指引下,生产生活逐步走向正轨。甘奎公社时期(1958---1970年),在“以林为主、养猎并举、开展多种经营、有计划地发展农牧业生产”的经济建设方针指导下,经济发展很快,生活自给有余,但是文革期间生产一度徘徊。大杨树区时期(1970---1976),随着嫩林铁路的开通(1970年),林区、农垦区、能源基地的开发建设,大杨树经济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黄金阶段,截止1978年,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达1,669.9万元;粮豆薯总产量6,124.8万斤;家畜总头数14,686头(口);与此同时文教卫生、城镇建设也得已迅速发展。大杨树镇时期(1976年以后),行政机构变化后,大杨树镇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杨树镇结合镇情相继制定了“以牧为主、多种经营”、“农牧为主农工贸相结合”、“以农为主、工贸结合、多种经营、全面发展”和“农业稳镇、工业富镇、开放活镇、流通兴镇”等一系列经济建设方针,深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弘扬“团结拼搏、不甘落后、利用资源、敢为人先”的地区精神,依靠全镇各族干部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开拓前进、经济持续发展。
(一)农业
大杨树镇农业始于1958年,以种植粮菜作物为主。1962年发展到了千亩耕地,并拥有拖拉机、康拜因和米面加工设备等,粮菜自给有余。文革期间,农业生产等一度受挫,生产出现徘徊局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推行了以家庭经营为主的联合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有了很大发展,1988年农业总产值增长5倍。1997年全镇农业总产值(不变价)3,995.59万元,比1988年增长了6倍多;农民人均收入2640元,比1988年增长6.9倍。
全镇共有土地20.5万亩,15个村,68个屯,农业人口近两万人,全年粮食总产量17,412.9吨,农业主要盛产一麦(小麦)两菜(甜菜、油菜)三豆(大豆、土豆、芸豆)和各种新鲜蔬菜。大杨树镇畜牧业发展较为稳定,本镇有草原面积10万余亩,随着农业开发面积减少,主要分布在欧肯河、四平山西北约3.5万亩,甘河西约1.5万亩,此外沟塘地头,林间小块草场很多。养殖业主要有奶牛、牛、马、猪、鸡、鸭、兔、蜜蜂等。目前全镇农村已有12个村建成了标准化村办小学校;14个村建成村党支部、村委会办公室;13个村办起村卫生所;12个村安装了有线电视;两个村安装了程控电话,住房条件大大改善,并有两个村建成了小康住宅示范,铺通村屯砂石路80公里,架设低压输电线路80.4公里。大多数农民购买了小四轮拖拉机,种地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作业,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已具雏形。
(二)工业、二轻及乡镇企业
大杨树镇工业发端于1958年,当时仅有一家钟表修理店和一家小木器厂。至1976年建镇初期,已拥有印刷、橡棋、被服、运输、建材、制砖、米面加工、工艺美术、机电修理、建筑维修等十多个行业,工业总产值为43.5万元。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二轻企业的日益巩固发展,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至1988年以来,全镇已拥有化工、建材、服装、木器、食品、印刷、橡棋、饮料、运输、乳品、工艺美术、机械修理、酿酒、制造、建筑维修等900家企业。其中二轻企业27个,乡镇企业873家(其中:集体23家,个体850家),地方工业又有了较大发展,其中:矿泉水、油脂、面粉加工行业有了较大增长,截止1997年末,地方工业总产值达7,711.1万元,比1988年增长了16倍;乡镇企业1,689家(其中:个体1620家、集体19家、股份制50家),二轻企业14家,乡镇企业1997年上缴税金达1000多万元。
(三)商业、供销
大杨树镇的商业、供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蓬勃发展。1950年前,大杨树从事商业活动的主要是私人安达。因林区交通不便,猎民深受私人安达盘剥。1950年在大杨树建立了供销合作社,当时只有4人,三间木刻楞房和一辆胶轮车,供销社收购皮张、药材等不压等不压价,从而打破了私人安达的拢断。
1966年鄂伦春自治旗商业局在大杨树设甘奎贸易公司,原甘奎供销社建制的转为国营商业,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经营批发企业。当时主要是经营百货、针纺、生产资料、糖业烟酒等商品;1970年,在甘奎贸易公司的基础上建立了各类专业性批发企业,有百货站、副食站、土特站、医药站、燃料站、服务公司。至1988年大杨树商业有各类专业公司6家,百货公司、糖业烟酒公司、五金公司、蔬菜公司、食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中型零售企业一家----大杨树国营商场。1988年末,国营商业系统固定资产总值243万元;仓库6,785平方米;营业建筑5,974平方米;全部流动资产1,229万元,比1973年增长3.59倍;库存商品925万元;比1973年增长4.45倍,1988年实现利税93万元,较73年、78年、80年、85年分别增长4.05倍、82%、173%、173%。1998年开始大杨树国营商业、供销企业都已顺利实现改制,重组、租赁、承包与集体、个体商业并驾齐驱,共同繁荣发展。
(四)交通运输
大杨树镇的交通运输五十年代主要靠大轱辘车,当时往返嫩江需7天时间,仅有的两台汽车是奎勒河林业局的车,遇到雨雪天交通十分困难。
经过近50年的不懈努力,土路变公路,公路变铁路,交通运输迅猛发展,给大杨树地区带来了经济繁荣。目前本地拥有国家111线等10条公路(包括简易公路)533公里,各种机动车辆近3000台;嫩林铁路186.41公里经由本地,每天有23.5对货车和8对客车由大杨树通过,年货物吞吐量80万吨以上,年客运流量100万人次,铁路公路构成密集的交通网络,大杨树已成为本地区的农、林、牧、副产品和各类建筑物资的集散地。
(五)通讯设施
通讯设施从无到有,从土到洋。1988年邮电装机为800门自动电话,纵横交换机1部,镇内实现了自动拔号电话通讯。1993年12月,2000门程控电话一次割接成功,进入全国直拔网;1998年7月程控电话装机6276部,移动电话装机804部,无线寻呼机837部,截止2002年全镇程控电话发展到11,440部,54部磁卡电话,移动电话6800多部,通讯网络进入国际直拔网络。
(六)文化教育医疗卫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杨树镇文化市场空前活跃,现在镇内有录像厅28家,舞厅4家,录像带出租3家,电子游戏厅10家,台球室17家,磁带出售点8家,二人转剧场1家,租书厅12家,照像馆10家,复印室14家,工艺美术社12家,歌舞酒店10家,旅游景点2家,共计131家。镇文化站近二十年举办文艺演出活动千余场,受到群众好评。
教育工作,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已具规模。大杨树地区现有中学7所,小学22所,在校生17,750人;幼儿班34个,幼儿700多个,医疗卫生部门共有旗县级医院4所,其中地方两所:鄂旗二院、鄂旗三院;驻在企业两所;农场局医院、林业局医院、企业卫生所3个;卫生防疫站3个,个体诊所28家,医疗门市部近20家。镇区农村还有三十多个卫生所,遍布城乡。
(七)城镇建设
五十年来,大杨树镇城镇建设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特别是“两区”建设以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楼房建设和镇内市场建设突飞猛进,大杨树镇城镇面貌有了很大变化,甘奎路、振兴路、建设路的相继建设;甘河防洪大堤建成竣工,能抵御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市场体系的规划建设,农业基地的开发都将有力地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大杨树镇正依靠自身的拼博阔步向前。兴建的楼群拔地而起,新建的水泥路向前延伸,大豆基地步入规范化建设,小康生活已走进千家万户,商业市场更加繁荣稳定,公路线上一片车水马龙,农业生产方兴未艾,工业生产如火如荼。白天,展现一片繁荣兴旺,夜晚,到处都是灯火辉煌,新兴的城镇在奋进中掘起,各族人民在奋斗中前进。
(八)驻在企业
大杨树镇内驻在企业有:大杨树农场管理局位于大兴安岭南麓,嫩江中游西岸。事业区面积为1,904万亩,人口5万多人。垦区土质肥沃,雨量充沛,林木繁茂,江河纵横,盛产麦豆油薯,是一个新型的农业机械化垦区。农场管理局现有耕地面积:125万亩,下设8个农场,其中6个农场在大杨树镇境内,3个专业公司,2个煤矿和两个电厂;另有中心医院、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完全中学、科研所等8个县团级企事业单位。
大杨树林业局管辖施业区总面积977,400公顷,其中有森林面积301,300公顷;林业局以营林为主,现有耕地近20万亩。
黑龙江大兴安岭林管局农工商联合公司下属24个农场,有耕地15万亩,有一个制砖厂,年产量为1000万块。还有大兴安岭地区二车队。
大杨树制粉厂日加工小麦6万吨。大杨树车务段管辖区为加南至哈达阳区间全程180公里。驻军有森警大队、沈阳军区通讯中队、武警中队,几十年来驻在企业和驻军为大杨树镇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们的业绩在大杨树发展史册上将永放光辉。
(九)精神文明。全镇有自治区级文明单位1个,市级文明单位17个、旗级文明单位23个;文明窗口行业6个;十星级文明户1392个;六星级文明户3316人。
四、经济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
大杨树镇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其主要表现为10大优势:
1、资源丰富,地上地下资源潜力,其主要表现为10大优势:牧业草场广阔,总面积1,300万立方米。矿产资源目前发现的有煤碳膨润土、高岭土、硅石、矿泉水等几十种。2、能源充裕,本地区有两座煤矿,煤炭年产量20多万吨,蓄量3,993.6万吨。有四座火力发电厂,总发电量一亿三千二百万度。3、交通便利,嫩林铁路190公里从大杨树腹地穿过,成为南北运输大动脉。10条公路533公里构成运输网络。4、流通活跃。大杨树镇为鄂伦春自治旗经济重镇和南部农副产品物资集散地,经济辐射区2万平方公里,经济区人口20万人。现在每年外销大豆4—5亿斤,销售木材10—20万立方米,与此同时大量建设物资、生活用品源源运进,农贸市场和各种专业性市场正在逐步完善。5、行业门类较全。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副业、工业、采矿、电力、建材、运输、矿泉水、油加工、服务行业等各行各业门类齐全。6、商品意识浓,因为地理位置优越,外来人口多构成复杂,各方面信息、关系多等原因,大杨树人的商品意识较浓厚。7、农贸集散地特点。8、非公有制经济异军突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试验区”建设以来,加之天时、地利、人和在大杨树这块热土,且非公有制经济犹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占居“半壁江山”。9、上级政策倾斜,财政收入逐年递增。10、地林铁农协同建设。
目前,制约大杨树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
大杨树各族人民蓬勃向上,坚韧顽强,勤劳质朴,聪慧勇敢。五十年来,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高举“团结建设”的旗帜。坚持“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坚持“农牧并举、多种经营”的经济建设方针,以昂扬斗志、极大的热情投身“试验区”建设,披肝沥胆,忘我工作,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犹如猛虎下山,云飞剑舞雄千里,目电声雷震前方,谱写了大杨树建设史上的新篇章。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前程似锦,全镇各族人民将奋勇拼搏,开拓前进,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的大杨树而努力奋斗!

大杨树镇位于呼伦贝尔市境内的鄂伦春自治旗东南部,它北依大兴安岭林区,南临松嫩平原,镇辖区面积1016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6平方公里 ,镇内居住着鄂伦春、鄂温克、达翰尔、蒙、汉等13个兄弟民族。长期以来,由于优越的地缘经济条件所致,形成的大杨树镇为中心的物资集散地和经济区域,辐射自治旗及莫旗九个乡镇,总面积达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20余万。大杨树镇属于城乡结合的田园城镇, 准县级建制镇,包括镇区和库勒旗管理处( 正科 )全镇辖25个居委会 ,14 个行政村 ,1个畜牧业示范区 ,1个农林队。大杨树镇由农、林、地、铁四部分组成。镇内驻有大杨树农垦集团、大杨树林业局、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农工商联合公司、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大杨树面粉厂、大杨树铁路车站五家地、县级企业。林业局、联合公司、铁路车站与镇区浑然一体 ,农场局、煤矿、面粉厂与镇区形成辐射之势, 互为依托。 全镇拥有耕地面积45万亩,农业主要盛产一麦( 小麦 )两菜 ( 甜菜、油菜 ) 三豆 ( 大豆、芸豆、土豆 ) 。拥有森林面积301330公顷 , 矿产资源如煤、珍珠岩、膨润土等二十多 种,夏日矿泉水畅销全国各地,水产品有鲤鱼、细鳞鱼等十多种, 野生动物有飞龙、雪兔、狍子、野猪、犴、鹿等60多种,山野菜有蕨菜、柳蒿芽、山芹菜等二十多种,名贵药材有黄芪、龙胆、贝母等80多种,野生浆果有都柿、山丁子、稠里子、草莓、山葡萄等,食用菌类有猴头、蘑菇等,本地还特产榛子。 大杨树镇拥有自治旗三分之一的人口, 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商贸集散地的特点, 使本镇非公有制经济撑起了全镇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构筑鄂伦春旗非公有制经济的“隆起带”给大杨树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02年,大杨树工商业联合会成立,现有会员108人。以双娃乳业为龙头,大搞奶牛养殖基地建设是本镇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2004年大杨树镇投入380万元筹建农牧业产业化奶牛扶贫基地,整个小区可建牛舍 50栋,现已建成10栋,每栋可养奶牛50头,第一期工程已经完成, 奶牛已陆续入住。

民国九年(1920年)停止对煤矿的开采。1935年(康德三年)由日本拓民(苏联白党)一百余户约三百多人迁入大杨树地区。当时日本利用白党青年人当兵以反对苏联。其它人员以狩猎、放牧、种地维持生活。
1937年以后,日本特务机关直接管辖鄂伦春地区(包括大杨树地区)。1947年,我国东北解放,小二沟地区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诺敏努图克。1948年春,又将古里、多布库尔、甘河、奎勒河流域的四个猎民部落合并在一起,在朝阳成立了甘奎努图克(归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管辖)。1949年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政府认为大杨树地区气候适宜、天时好、地利强,是发展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好地方,因此,又将甘奎努力图克从朝阳迁址到大杨树。 1959年秋季将甘奎努图克改名为甘奎公社,隶属鄂伦春自治旗管辖,当时人口约千人;集聚的民族有汉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等,并相继发展供销、邮电、医疗、粮店、学校等行政事业单位。1960年3月14日经呼伦贝尔盟委批准,盟农场管理局决定在大兴安岭东南麓开荒建场,创建了大兴安岭垦区的第一个农场即大杨树农场(即大兴安岭农管局巴彦农场)。1965年8月24日,黑龙江省煤炭管理局地方煤矿局决定:成立大兴安岭特区大杨树煤矿筹备处。1970年8月11日大兴安岭地区革命委员会以大革发(70)80号文批复了《关于鄂伦春自治旗甘奎公社及该地旗属各部门暂由大杨树地区代管的报告》。10月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以大杨树作为农业和林区副食品重点基地,同时改造次生林兼顾生产,确定进一步开发大杨树地区。同年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革委会以大革发(70)11号文件决定筹建“大杨树区建设指挥部”,同年改为政企合一的县级大杨树行政管理机构——大杨树区。管辖区内有4个农场(达拉滨、反修、奋斗、嫩江良种场)和原呼盟6个农场(欧肯河、东方红、宜里、扎赉河、诺敏河、古里)及大杨树煤矿、制粉厂、建材厂,并代管甘奎公社。1972年12月2日,大兴安岭地区党的核心小组核发(1972)172号文件《关于中共大杨树区首届委员会的批复》决定:委员由26人组成,党委12人,王凤祥任书记。1975年9月24日,黑龙江省革委会以(75)149号文件,下发了《关于改革大杨树区体制问题的批复》,此批复做出两项规定:即“甘奎公社仍由鄂伦春自治旗管辖”和“撤销大杨树地区建制,建立大杨树镇”。
1976年7月3日,鄂伦春自治旗委、旗革委会成立了接收大杨树区领导小组,组长耐热尔图、副组长佟佰礼。年末大杨树镇由黑龙江省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并组建大杨树镇革命委员会,同时启用“中共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镇委员会”公章,由中共大兴安岭地委组织部以大组发(76)83号文件任佟佰礼同志为大杨树镇党委书记兼革委会主任。1979年呼伦贝尔盟划归内蒙古,原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的地方建制全部撤出,仅保留制粉厂、联合公司、二车队三家企业,作为外驻企业仍留在大杨树,鄂伦春自治旗将甘奎公社迁至乌鲁布铁。
1981年4月大杨树镇革委会更改为大杨树镇人民政府。1985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旗委、旗政府决定在大杨树镇开展小城镇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三权下放的有51个单位;只下放人权的有税务分局、公安分局、法庭、农村矿区检察院等4个单位,整个改革历时八个月结束。1988年初,旗委、旗政府根据大杨树的地理、资源特点和商业结构情况,确定大杨树镇为经济体制改革“试验区”和“资源开发区,采取优惠政策,提前发展建设。1989年5月28日根据内民字(1989)120号《关于成立鄂伦春自治旗库勒奇镇的批复》,成立库勒奇镇。1998年5月15日,依据自治区民政厅内民政批字(1998)33号《关于撤销鄂伦春自治旗库勒奇镇并将其整建制并入大杨树镇的请示》文件,仍保留正科级建制,设立大杨树镇库勒奇管理处。



  • 大杨树镇的历史沿革
    答:1960年3月14日经呼伦贝尔盟委批准,盟农场管理局决定在大兴安岭东南麓开荒建场,创建了大兴安岭垦区的第一个农场即大杨树农场(即大兴安岭农管局巴彦农场)。1965年8月24日,黑龙江省煤炭管理局地方煤矿局决定:成立大兴安岭特区大杨树煤矿筹备处。1970年8月11日大兴安岭地区革命委员会以大革发(70)80号文...
  • 大兴安岭地区的历史沿革
    答:内蒙古呼伦贝尔盟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行政区一部分,黑龙江省黑河专区呼玛县全部和嫩江县行政区一部分,划归会战区。初步规划在会战区内建设大杨树、松岭、呼中、新林、塔河、阿木尔、古莲、十八站、库伦斯、南瓮河、霍龙门11个林业公司。 同年8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于大兴安岭会战区成立大兴安岭...
  • 内蒙古分哪儿几个市,哪儿几个县,哪儿几个镇,分别是什么?
    答:截至2019年,内蒙古辖9个地级市、11个县级市、17个县、没有镇。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辖9个地级市、3个盟(合计12个地级行政区划单位),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合计103个县级行政区划单位)。1、呼和浩特市、包头市下辖区(县、旗)明细:2、乌海市、赤峰...
  • 东北大兴安岭的资料,急
    答:辖7个镇,17个居委会:新林镇、翠岗镇、塔源镇、碧洲镇、宏图镇、大乌苏镇、塔尔根镇。【呼中区】 人口5.2万人。面积0.94万平方千米。辖4个镇,11个居委会:呼中镇、碧水镇、呼源镇、宏伟镇。历史沿革1964年设大兴安岭特区。1970年大兴安岭特区改为大兴安岭地区,地区驻加格达奇。原属黑河地区的呼玛县(驻呼玛镇)和...
  • 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位于哪个市哪个区
    答:历史沿革石首,以有石孤立于石首山而得名。公元284年,西晋太康五年,石首置县,历史上首次出现石首二字(取名于江边孤石)。1949年属沔阳专区,1951年属荆州专区。1955年析县境西北部分地另置荆江县。1970年属荆州地区。1986年5月27日,国务院批准撤销石首县,设立石首市(县级)。石首,有着悠久的古代文化史。公元前448年...
  • 大兴安岭跨越哪几个省啊?
    答:历史沿革1964年设大兴安岭特区。1970年大兴安岭特区改为大兴安岭地区,地区驻加格达奇。原属黑河地区的呼玛县(驻呼玛镇)和原属呼伦贝尔盟的鄂伦春自治旗(驻阿里河)、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驻尼尔基)划归大兴安岭地区。辖1县、2自治旗。1979年将鄂伦春自治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地区辖...
  • 王人镇的历史沿革
    答:1975年春,复置王人区,辖王人、巩店、王店、刘寨、邵庙5个公社。1983年公社改为乡,1992年撤区并乡,分置王人镇、巩店镇,王人镇由原王人乡、邵庙乡合并而成,此分置布局至今。1986年以来所辖村委会撤并增设情况1986年—1992年,所辖为原王人乡、邵庙乡。其中,王人乡为南街、北街、...
  • 求内蒙古大杨树资料
    答:久而久之,便因此得名——“大杨树”,并延续至今。(二)历史沿革 早在清朝光绪30年(1904年)猎人在大杨树“九峰山”附近,发现了煤田露天煤。光绪32年(1906年)清政府奏准开采。宣统元年(1909年),黑龙江省总督府与官商合资建甘河煤矿,用船运煤。宣统二年(1910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从...
  • 大杨树是什么地方啊
    答:久而久之,便因此得名——“大杨树”,并延续至今。(二)历史沿革 早在清朝光绪30年(1904年)猎人在大杨树“九峰山”附近,发现了煤田露天煤。光绪32年(1906年)清政府奏准开采。宣统元年(1909年),黑龙江省总督府与官商合资建甘河煤矿,用船运煤。宣统二年(1910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从...
  • 大杨树是什么地方啊
    答:久而久之,便因此得名——“大杨树”,并延续至今。 (二)历史沿革 早在清朝光绪30年(1904年)猎人在大杨树“九峰山”附近,发现了煤田露天煤。光绪32年(1906年)清政府奏准开采。宣统元年(1909年),黑龙江省总督府与官商合资建甘河煤矿,用船运煤。宣统二年(1910年)至民国元年(1912年)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