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人镇的历史沿革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历史沿革

历史沿革
台州先秦时为瓯越地。秦代,地属闽中郡。汉初,先后有东海、东越等王国封立。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东越国除,徙民于江淮间,改其地属会稽郡鄞县,置回浦乡。
秦汉 三国
西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以鄞县回浦乡置回浦县,以其地河流弯曲回旋入海而得名。县治回浦(今章安)。属会稽郡,隶扬州。辖境大致相当于后世台、温、处3府。是为台州建县之始。
东汉建武年间(25—56)(一作章和元年〈87〉),回浦县改名章安县。永建四年(129)(一作永和三年〈138〉),析章安县东瓯乡置永宁县(县治在今永嘉县境内)。建安四年(199)(一作兴平二年〈195〉),分章安县西南部置松阳县。
三国吴黄武、黄龙年间(222—231),分章安县西北部置始平县,分章安县西部及永宁县部分境域置临海县,以县境临海山而得名。赤乌二年(239),分永宁县置罗阳县;立罗江县。太平二年(257),分会稽郡东部置临海郡,隶扬州,郡治在章安(一作初治临海,寻徙章安),辖章安、临海、始平、永宁、松阳、罗阳(后改安阳)、罗江7县,辖境远及闽北。是为台州建郡之始。
两晋 南朝
西晋太康元年(280),改始平县为始丰县;分鄞县800户、章安县北部200户置宁海县,属临海郡。又改安阳县为安固县。太康四年(283),分安固县置始阳县,不久改称横阳县。罗江县改属晋安郡。是时,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永宁、松阳、安固、横阳县,隶扬州。
东晋太宁元年(323),分临海郡南部永宁、松阳、安固、横阳4县置永嘉郡。临海郡辖章安、临海、始丰、宁海4县,后世台州辖境大致形成。永和三年(347),分始丰县南乡置乐安县(今仙居),属临海郡。
南朝辖县如故。
隋唐 五代
隋开皇九年(589),灭南朝陈,废郡,并临海郡各县入临海县,属处州(十二年改称括州)。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临海县属永嘉郡。
唐初,复分临海为章安、始丰、乐安、宁海、临海5县。武德五年(622)置台州,以境内有天台山而得名,台州之名自此始。七年,并宁海县入章安县。次年又将始丰、乐安、章安3县并入临海县,台州仅辖临海县。贞观八年(634)复分临海县置始丰县。高宗上元二年(675)分临海县南部再置永宁县,分始丰县置乐安县。永昌元年(689)复分临海县东北部置宁海县。天授元年(690)九月,改永宁县为黄岩县,以县西黄岩山而得名。神龙二年(706),分宁海县与越州的鄮县地置象山县,属台州。开元二十一年(733)隶江南东道。天宝元年(742)复称临海郡。乾元元年(758)复称台州,隶浙江东道。此后反复改隶浙江东、西两道。肃宗上元二年(761)改始丰县为唐兴县。广德二年(764)象山县改属明州。中和三年(883)隶义胜军。光启三年(887)以台州置德化军。
五代,属吴越国,军、州建置及辖县如故。天宝元年(908),改唐兴县为天台县,后复改为始丰县。宝正五年(930),因治理盂溪水患,改乐安县为永安县,以祈永保平安。后晋天福间(936—942),吴越又改始丰县为台兴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吴越复改台兴县为天台县。
宋 元 明 清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吴越国除,台州入宋版图,州、县如故,隶两浙路。景德四年(1007),以“其洞天名山屏蔽周卫,多神仙之宅”,诏改永安县为仙居县。南宋隶两浙东路。
元至元十四年(1277),为台州路,隶江浙行省浙东道,辖县如故。元贞元年(1295),黄岩县以民户达5万,升为黄岩州,仍隶台州路。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改台州路为台州府,隶浙江行省。三年,复黄岩州为黄岩县。成化五年(1469)十二月,分黄岩县南部方岩、太平、繁昌乡置太平县,以其境内有太平山而得名。十二年,划乐清县东部山门、玉环2乡入太平县。自此,台州辖临海、黄岩、太平、仙居、天台、宁海6县。
清顺治三年(1646),入清版图,沿明制。康熙元年(1662)隶浙江省绍台道。七年隶宁台温海道(驻台州)。十一年隶台海道(驻台州)。二十四年隶宁台道。雍正四年(1726)隶宁绍台道。六年,于玉环山置玉环厅。厅因山名,隶温州府。太平县二十四郡、二十五都、二十六都划入玉环厅。 清宣统三年(1911)八月,辛亥革命,九月台州光复,成立军政分府,隶省军政府。
中华民国时期
民国元年(1912)废府、州、厅制。2月,玉环厅改为县。7月,撤销台州军政分府,各县直属省政府。3年,省下设道,属会稽道,玉环县属瓯海道。同年,北洋政府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太平县以县西温峤岭别称温岭改名温岭县。16年道废,各县直属省政府。21年月,省政府在省县之间试行县政督察专员制,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宁海县为第六区。因内政部未予核准,9月改设特区,为第五特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办事处。22年10月改划为第四特区。24年月,省政府正式设置临海行政督察区,置专员公署。25年,据行政院新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组织暂行条例》,称第七行政督察区。29年月,以南田县全部境域及宁海县东南部18乡镇、临海县东北部5乡镇,置三门县,以地濒三门湾而得名。31年,天台县划属第六区。32年,宁海县改属第六区。35年增辖天台,磐安2县。37年4月划为第五区,未及实施,7月又重划为第六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 1949年6月解放后,置浙江第六专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1949年10月10日,第六专区改称台州专区,驻临海县,辖临海、黄岩、天台、仙居、温岭、三门、宁海7县及临海城关、海门两直属区。玉环县属温州专区。1950年5月,撤销临海城关直属区,划归临海县。1952年10月,宁海县改属宁波专区。1953年6月,分玉环县境洞头、大门诸岛另建洞头县,属温州专区。1954年5月,撤销台州专区,临海、天台、三门3县划属宁波专区,黄岩、温岭、仙居3县及海门直属区划属温州专区。1956年3月,仙居县改属宁波专区;海门直属区撤销,改为黄岩县属区。1957年7月,复置台州专区,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宁海7县。1958年月日0月,三门县撤销,并入临海县;宁海县撤销,并入象山县,属台州专区;洞头县重新并入玉环县,仍属温州专区。12月撤销台州专区,天台县划属宁波专区,临海、仙居、黄岩、温岭4县划属温州专区。1959年4月,中共浙江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通知撤销玉环县,所属境域分属温岭县与温州市,并于4月付诸实施。196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撤销玉环县。1962年4月,复置台州专区,并复置三门县、玉环县。辖临海、黄岩、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7县。1978年10月改称台州地区。1980年7月置海门特区,属台州地区,辖境包括原黄岩县海门区、大陈镇、山东人民公社及临海县前所人民公社。1981年7月撤销海门特区,以其行政区域置椒江市,以境内有椒江而得名。此后,临海县章安区、黄岩县洪家区与三甲区,陆续划属椒江市。1986年3月撤销临海县,置临海市。1989年10月撤销黄岩县,置黄岩市。1994年,撤区建市,并搬市政府至椒江,台州地区现辖路桥、椒江、黄岩3区,临海、温岭、天台、仙居、三门、玉环6个市。

一个是政治问题,一个是历史遗留

王人镇辖地由原王人区于1992年撤区并乡分置形成,因驻地王老人集之简称而来。相传清代有钦差南巡,路径此地,听到村内鼓乐喧天,人声鼎沸,遣人问之,得知有一对王氏老人共庆双甲,煞是热闹,钦差颇感奇异,略备礼物,并赠四言绝句一首,以示庆贺,遂去。主人事忙,当时不知此事,待看礼单落款,方知钦差赠贺。忙追之,未及而返,一时传为佳话。后人称之为“王老人集”。
民国时期,设阜阳县第五区,1947年游击战争时期,曾一度在此设阜北县,县址位于邓寨。1949年仍属阜阳县,设王人区,辖20余乡,1958年成立公社。1961年恢复王人区,辖王人、刘寨、巩店、邵庙、五里5个公社。1964年10月划属利辛县。1969年撤区分置王人、巩店两个公社。1975年春,复置王人区,辖王人、巩店、王店、刘寨、邵庙5个公社。1983年公社改为乡,1992年撤区并乡,分置王人镇、巩店镇,王人镇由原王人乡、邵庙乡合并而成,此分置布局至今。
1986年以来所辖村委会撤并增设情况
1986年—1992年,所辖为原王人乡、邵庙乡。其中,王人乡为南街、北街、郭营、储寨、王维、五里、徐菜园、周寨、汝元、李寨、高寨、后储、窑庄、中店、太原、刘营计16个行政村;邵庙乡为前辛、东车、邵庙、吴营、东李、梨园、邓寨、曹店计8个行政村,合计为24个行政村。
1992年—2005年,由于撤区并乡,王人乡和邵庙乡合并成王人镇,行政村区划不变。到了2005年4月份,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要求,由原来24个行政村合并成21个行政村,具体为:南街和北街两村合并成王人村,前辛和东车两村合并为辛车村,曹店和梨园两村合并成曹店村。2009年4月份,根据省、市、县有关文件要求,21个行政村再次合并成为现有的15个行政村。 众所周知,王人集在古时称为西城。但关于它的一些情况,由于年代久远,恐怕今天很少有人了解了。
明朝时,王人称为五樟县、五樟林,也有人说,曾作为顺昌县城。据说当时向南一直管辖至现阜阳北关,当时阜阳北关有一颗大杨树,故又有“南到大杨树头”一说,向北到二郎庙、苗集,向西到关集、宫集,向东到胡集、马店、王市集等地。清朝时,王人称为王老人集,再后来就简称名字王人集了。解放战争时期,曾在此设立阜北县,后因故撤销。解放后王人一直作为区乡政府所在地。
历史上的王人集,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从王人集上现有的几个生产组的名称如西牛市、东牛市、南门外、西门外、西门里,南街、北街等来看,可见一斑。城内外风景如画,景点颇多,如“三山夹一庙”、“一步两拱桥”、“四门四井”、“五寺三泉”等。在王人集的南门到北门之间,有一条繁华的古官道,其长约三华里,这就是名闻遐迩的“三里长街”,以前叫西大街,人们称为“老街”,街上车水马龙,其中心位置是老街口,又有人叫大隅首,是古城的至高点,当时流行一句话叫“骂不死的老大街口”形容其繁华程度。可惜的是,1941年日本鬼子火烧王人集,王人惨遭破坏,老街亦未能幸免,后来阜涡路改道,老街日渐萧条,风光不再。 据《利辛县地名录》记载王人古西城筑于唐代,“唐时筑城驻军”,这一点在《王人区史》及其他一些史料中亦是如此记载,但据王人集的老人说,王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王人与距其东十余公里的东城(现王市镇东城集)是楚国的边界,楚王将其作为封地分封给两位公子,从此开始小规模的筑城,也有人说,西城是明朝的王人地方官袁应所筑,可惜这些都找不到相关的资料来证明,只能听老人们传说当时筑城时的盛况。
据传,当时修成后的土城方圆十几里路,护城河河宽、水深,水波荡漾,城墙高大、坚固,气势雄伟,颇为壮观。城分为内城、外城。内城呈方形,有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分别称为东门、南门、西门、北门。城东西跨度约500米、南北跨度约1500米。城门分上下两层,均为砖木结构,底层装有厚重的木城门,门旁是守军住房;上层是门楼,分别供奉着一些威风凛凛的神像,他们都面向城外,傲然挺立,令人望而生畏,似乎是在警告入侵者不要轻举妄动。在内城四个角,各有一个高高的炮楼,供守军放哨。在内城四周有护城河环绕,除西边的一条叫西城河外,其它三面又叫龙凤沟。这几条河沟除东边的一条被填平当成街道外,其余的三条仍依稀存在。在护城河上,有四个吊桥,平时由守军看管。在四个内城门外,各有一口大井,称为东井、西井、南井、北井,故王人又有“四门四井”之说。这四口井以南井、北井、东井名气较大。南井又称鹅项泉,北井又称珍珠泉,东井又称白玉泉,它们与王人周边的北大寺、黑(xiě)脸寺、永昌寺、凶良寺、定光寺并称“五寺三泉”,是古王人的象征。“五寺”已经不存在了,“三泉”中也只有鹅项泉、珍珠泉仍然存在,且经过历代的不断修砌、淘挖仍为附近居民使用。
外城在内城外,分布着大片的荒滩、洼地和居民的菜园,零星地住着一些居民,远处,又有一城墙环绕着,称为外城墙,它比内城墙稍矮,但更宽、厚。外城有六个城门分别与四个内城门偏斜一定的角度相对。分别称为东南门、东大门、东北门、北大门、小西门(比内城门小)、南大门,城墙上有十余个岗楼,供人瞭望。城墙外又有一环状护城河绕城而过,对应相应的城门,河上有六座小桥。 继续抓好现代农业推广和规模化种植。09年实施小麦核心示范区建设1.3万亩和玉米核心示范区建设2000亩,全面落实小麦高产攻关和玉米振兴计划。设施农业狠抓了四里村50亩的棉花育种,辛车村的200亩的蔬菜和药材生产,王人村10亩袋装食用菌、10亩温室大棚花卉和50亩雪里红,曹店村的75亩日光温室。



  • 王人镇的历史沿革
    答:王人镇辖地由原王人区于1992年撤区并乡分置形成,因驻地王老人集之简称而来。相传清代有钦差南巡,路径此地,听到村内鼓乐喧天,人声鼎沸,遣人问之,得知有一对王氏老人共庆双甲,煞是热闹,钦差颇感奇异,略备礼物,并赠四言绝句一首,以示庆贺,遂去。主人事忙,当时不知此事,待看礼单落款,...
  • 利辛县王人镇的党支部叫什么
    答:1965年5月1日,由阜阳专员公署筹备,组建利辛县人民委员会,析阜阳县王人、王市、马店、胡集4区,析涡阳县阎集、江集、张村3区,析凤台县阚疃、展沟2区,析蒙城县望疃区,共10个区组成利辛县辖区,宣布开始办公。办公地点临时设在阎集区公所院内,同年10月移于今址。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利辛衣淝襟淮,自古是兵家...
  • 利辛县有多大
    答:公元1898年,闫好文、要韶等再次聚众结捻,起义反清。1928年--1934年,中国共产党相继在王人、马店、牛拐湾、胡集蒋疃、张村铺建立党组织。1927年2月,张跃祖、李怀恩、邓友莲等,成为境内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1929年4月9 日,在阜阳举行的皖北土地革命大暴动中,中共王人、马店、牛拐湾党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