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的历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3
简介盂县历史

盂县位于山西省东部,是山西省阳泉市所辖的一个县。地处太行山西侧,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 63公里,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盂县乃春秋晋大夫盂盂丙之邑,故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如盂得名。盂县辖8镇6乡453个行政村,全县人口30万。县人民政府驻地秀水镇,距北京450公里。盂县是一个交通大县,阳泉北站位于该县,是石太高速铁路唯一中转站。盂县古名仇犹,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是藏山,藏山祠相传为春秋时期晋程婴、公孙杵臼藏匿赵氏孤儿赵武之处。 盂县位于山西省东部盆地,地处太行山西侧,东经112.55度至113.49度,北纬37.57度至38.31度。东西长75千米,南北宽63千米。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东盂县与河北省平山县、井陉县和山西省平定县接壤,西临山西省阳曲县,南连寿阳县与阳泉市郊区,北靠五台县与定襄县。
县境四周群山环绕,境内山脉纵横,白马山东西横亘,管头梁南北纵贯,把全县分成东西两个盆地:盂城盆地和西烟盆地。境内最高峰为大梁山,海拔1874米。滹沱河畔最低,海拔在500米左右。

盂县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史载:周灵王三年,即公元前569年,县境东北部曾建立仇犹国),而且有编史修志的传统。在这块人文背景深厚的土壤上,流传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并涌现了大批杰出人物。自春秋战国以来自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第一部《盂县志》面世后,历经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盂县都有新编或续编的志书。新中国诞生前,仅传世的《盂县志》就有明嘉靖版和清康熙版、清乾隆版、清光绪版四种。

盂县古名仇犹,历史悠久,是山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现属阳泉市管辖。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如盂得名。盂县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后屡废屡置,断断续续千余年。1942年盂县划为孟平、盂阳、盂寿三个县,1945年8月盂城解放,三县又并归盂县。1983年9月划归阳泉市管辖。   “盂”是个很古的地方。1929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小屯村发掘出刻有“于[ ][ ][ ]获白麟[ ]祭于[ ]在九月维王祀五日王来自盂[ ][ ]”的兽头骨。据学者考究,这“盂”为地名。当然,此处所谓盂地,不可能就是今之盂县全境,但由此可以推测,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地方的部分土地上了。   夏、商时代,传说分天下为九州。按地域区划,盂属冀州。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据《左传》云:昭公二十八年“晋杀祁盈,魏献子为政,封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孟丙(应为盂丙)为盂大夫,”(治在今太原市东北45千米大盂镇),盂县之名,实自此始。又据《地括志》载:“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犹,戎翟之国也。”按此,这个时期盂县西部地区连同大盂一带为孟丙邑,东部地区为仇犹,治设今城东里放之古城坪。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赵襄子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汉朝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千佛寺摩崖造像
北魏建议元年(公元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太原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今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宋神宗时,盂属太原府。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到1939年又归二分区领导。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全县广大地区均为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1942年,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后复归晋中地区。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   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   1984年政社分开,25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镇、21个乡:城关镇、牛村镇、上社镇、西烟镇、下曹乡、南娄乡、路家村乡、清城乡、孙家庄乡、仙人乡、东庄头乡、东木口乡、下庄乡、土塔乡、苌池乡、王村乡、肖家汇乡、下社乡、榆林坪乡、北峪口乡、梁家寨乡、庄里乡、西潘乡、南社乡、东梁乡。   2000年,盂县总人口294176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4130、 路家村镇 10962、 牛村镇 20614 、上社镇 11205 、西烟镇 15021 、孙家庄乡 17354 、清城乡 12143 、南娄乡 13931 、下曹乡 15439 、仙人乡 11527 、东木口乡 4906、 东庄头乡 4497 、北下庄乡 6929 、土塔乡 8408 、苌池乡 17273 、王村乡 6478 、下社乡 5368、 肖家汇乡 6286、 梁家寨乡 7233 、北峪口乡 3848 、榆林坪乡 2806 、庄里乡 3916 、西潘乡 9037 、南社乡 4714 、东梁乡 1015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盂县撤乡并镇,由原来的25个乡镇调整为8镇6乡:原西烟镇、南社乡、东梁乡合并。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83.htm

  夏、商时代,传说分天下为九州。按地域区划,盂属冀州。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
  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赵襄了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
  秦置郡县。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
  汉分天下为30郡,郡上设州,郡下隶县,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
  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晋以后,盂县为汉、赵、后赵、燕、魏、后燕等国所属。
  北魏建议元年(公无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 。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 、太原的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兴道 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五代时期,盂县为梁、后唐、北汉所属。
  宋神宗时,分天下为33路,太原避河东路,盂属太原府。
  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
  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
  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
  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至清亡未改。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 。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 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8月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后复归晋中地区。
  1949年10月1日,盂县属山西省晋中地区。
  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盂县辖境有所变化。
  1958年10月,盂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
  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 。
  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
  1984年政社分开,25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镇、21个乡。
  2001年盂县撤乡并镇,由原来的25个乡镇改为8镇6乡。

  • 盂县的历史
    答:2、秦置郡县。秦始皇十九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汉分天下为30郡,郡上设州,郡下隶县,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3、晋以后,盂县为汉、赵、后赵、燕、魏、后燕等国所属。
  • 盂县历史文化沿革
    答:藏 山 在盂县北三十五里,相传春秋时晋程婴藏赵氏孤儿处,故名。 山腰有藏身洞及藏山庙,建筑宏伟。 其山势高耸,西向稍平,夕阳反射,紫绿万状,为本县之名胜。 其藏山庙是明代建筑, 有塑象、石造象、经幢, 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参“忻县·公孙杵臼墓”。程子岩 在盂县北兴道村东山上,原为...
  • 山西省盂县简介
    答:盂县历史文化悠久,是山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有2600年的历史。春秋时曾建“仇犹古国”,闻名于世的赵氏孤儿藏匿故事就发生在盂县,素有“忠义之乡”美称。自然资源 1、水资源 盂县水资源总量为11.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达4160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3.2毫米,折成水体为14.2亿立方米。河川径流量为...
  • 简介盂县历史
    答:盂县乃春秋晋大夫盂盂丙之邑,故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如盂得名。盂县辖8镇6乡453个行政村,全县人口30万。县人民政府驻地秀水镇,距北京450公里。盂县是一个交通大县,阳泉北站位于该县,是石太高速铁路唯一中转站。盂县古名仇犹,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最著名的旅游...
  • 盂县志的历史
    答:盂县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史载:周灵王三年,即公元前569年,县境东北部曾建立仇犹国),而且有编史修志的传统。在这块人文背景深厚的土壤上,流传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并涌现了大批杰出人物。自春秋战国以来自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第一部《盂县志》面世后,历经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盂县都...
  • 盂县志历史
    答:盂县,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69年周灵王三年,东北部曾孕育出古老的仇犹国,见证了文明的初现。这里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众多动人的故事和传奇人物。自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第一部《盂县志》的诞生,标志着这座...
  • 大盂镇的历史沿革
    答:大盂镇因此而得名,汉亦称盂县,属太原郡。北魏废,称大祁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盂县,大业初废。故治今称大盂镇,在阳曲县北。2007年3月14日,太原市就行政区划微调进行发布,在原11个行政村基础上新增一个行政村“移动新村”,新增的村庄位于阳曲县大盂镇境内棘针沟村东,村名为“移动...
  • 山西一县,资源、农业、经济、交通、旅游大县,有一座山藏着故事_百度知...
    答:盂县是一个 旅游 大县,盂县 历史 悠久,文物古迹较多。据《盂县志》载,1990年统计,盂县有各类古建筑127处,石窟寺3处,摩崖造像8处,彩塑1处,寺观壁画4处。这些寺、庙、庵、观、摩崖造像,是阳泉市 旅游 业血肉相连的结构性补充。全县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国家级3处,省级3处)。其中...
  • 盂县大汖村的历史沿革
    答:某个朝代曾有人在大槐树附近挖掘出古墓。从遗物记载推断,历史上曾有马姓一族,南方人,一个朝廷大臣,为躲避灾难由他乡走进这座大山,修筑了自己的家园。此后不知什么原因若干年里村子成了空寂。到元末明初,有韩家三兄弟从洪洞来到盂县,定居沙湖滩村。现在的韩姓居民是从沙湖滩村搬过来的,至今...
  • 山西盂县的南天门石牌坊有何历史故事?
    答:在山西省盂县的藏山笏峰右侧,矗立着一座具有历史韵味的明代石牌坊,上刻着庄重的“南天门”字样,见证着古老的传说。这座石牌坊是通往峰顶的路径起点,一条蜿蜒曲折的石阶路,总计约一千余阶,如同之字形,陡峭而壮观。这之字形石阶的历史故事源远流长,传说中,赵武仙在世时的英勇事迹被后人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