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的历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简介盂县历史

盂县位于山西省东部,是山西省阳泉市所辖的一个县。地处太行山西侧,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 63公里,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盂县乃春秋晋大夫盂盂丙之邑,故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如盂得名。盂县辖8镇6乡453个行政村,全县人口30万。县人民政府驻地秀水镇,距北京450公里。盂县是一个交通大县,阳泉北站位于该县,是石太高速铁路唯一中转站。盂县古名仇犹,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最著名的旅游景点是藏山,藏山祠相传为春秋时期晋程婴、公孙杵臼藏匿赵氏孤儿赵武之处。 盂县位于山西省东部盆地,地处太行山西侧,东经112.55度至113.49度,北纬37.57度至38.31度。东西长75千米,南北宽63千米。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东盂县与河北省平山县、井陉县和山西省平定县接壤,西临山西省阳曲县,南连寿阳县与阳泉市郊区,北靠五台县与定襄县。
县境四周群山环绕,境内山脉纵横,白马山东西横亘,管头梁南北纵贯,把全县分成东西两个盆地:盂城盆地和西烟盆地。境内最高峰为大梁山,海拔1874米。滹沱河畔最低,海拔在500米左右。

唐虞夏商时,今阳泉市境相传为古冀州之地。春秋时,今盂县地有仇犹国。周贞定王十二年(前457年),晋卿智伯灭仇犹;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市境属赵。
早在春秋末期,赵简子为适应军事争雄的需要,在今市区修筑“平坦城”,屯集粮草,驻兵把守,为重要的军事要塞。
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渊曾在此设州,管辖寿阳、盂县、石艾、乐平等县,是古阳泉历史上第一次升为州级建制。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在此设置平定军,发兵太原。
秦属太原郡。西汉初,于市境置上艾县,县治在今平定县新城村,属并州太原郡。东汉,上艾县属冀州常山国。三国时,南北分属魏并州乐平郡、新兴郡。
西晋沿用曹魏旧制。东晋十六国时,历属前赵、后赵、冉魏、前燕、前秦、后燕、北魏等国。北魏时南北分属并州乐平郡石艾县和肆州新兴郡定襄县。后全境属东魏和北齐。隋时于今娘子关置苇泽县,属井州,后废;于今盂县境置原仇县(后改称盂县),与石艾县同属辽州。

扩展资料昔日阳泉市区有泉五处,常年涌漾,故称漾泉,后演绎为阳泉。秦属太原郡。西汉初,于市境置上艾县。1949年,设阳泉工矿区,属榆次专区。1951年,阳泉工矿区改设阳泉市,由省直辖。1958年,阳泉市划归晋中专署领导。1961年,阳泉市改由省直辖。
阳泉是山西省第三大城市,市区桃河横贯,境内 山川叠翠, 矿藏资源丰富,是中国著名的无烟煤产地;素有“煤铁之乡”之誉。著名景点有:狮脑山、 翠峰山、藏山、娘子关、冠山、南山公园、北山公园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阳泉

盂县历史:

1、在夏商朝时期,传说天下被分为了九个州,按照当时的地域划分,孟州属于冀州管辖。到了西周初年,改变了州治的制度,孟州属于并州管辖。

在实行了分封制以后,孟州被划入了晋国的属地,春秋时期孟州仍然属于晋国,到了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的时候,智伯剿灭了仇犹。赵襄王五年,智伯又被赵国所灭,孟州从此属于赵国境内。

2、秦置郡县。秦始皇十九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汉分天下为30郡,郡上设州,郡下隶县,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3、晋以后,盂县为汉、赵、后赵、燕、魏、后燕等国所属。北魏建议元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属乐平郡,盂县西北部置抚城县,属定襄郡。隋开皇十六年置原仇县,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大业三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

4、唐武德三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 。贞观元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 、太原的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

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五代时期,盂县为梁、后唐、北汉所属。宋神宗时,分天下为33路,太原避河东路,盂属太原府。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

5、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明洪武七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清雍正二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至清亡未改。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

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民国二十六年底,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民国二十七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民国三十一年,将盂县划分为盂平、盂阳、寿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6、民国三十四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盂阳、盂平两 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民国三十五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民国三十七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

7、民国三十七年8月至民国三十八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民国三十八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后复归晋中地区。1949年10月1日,盂县属山西省晋中地区。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

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盂县辖境有所变化。1958年10月,盂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

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 。

8、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1984年政社分开,25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镇、21个乡。2001年,城关镇更名为秀水镇;撤销肖家汇乡、榆林坪乡,并入上社镇,撤销南社乡,并入西烟镇,撤销孙家庄乡、土塔乡,合并设立孙家庄镇。

撤销路家村乡、清城乡,合并设立路家村镇;撤销南娄乡、下曹乡,合并设立南娄镇;撤销苌池乡、王村乡,合并设立苌池镇。撤销东庄头乡,并入仙人乡。撤销东木口乡,并入北下庄乡,撤销庄里乡,并入下社乡。撤销北峪口乡,并入梁家寨乡。

区划调整后,全县辖8个镇、6个乡:秀水镇、孙家庄镇、路家村镇、南娄镇、牛村镇、苌池镇、上社镇、西烟镇、仙人乡、北下庄乡、下社乡、梁家寨乡、西潘乡、东粱乡。县政府驻秀水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县



盂县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后屡废屡置,断断续续千余年。1942年盂县划为孟平、盂阳、盂寿三个县,1945年8月盂城解放,三县又并归盂县。1983年9月划归阳泉市管辖。   “盂”是个很古的地方。1929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小屯村发掘出刻有“于[ ][ ][ ]获白麟[ ]祭于[ ]在九月维王祀五日王来自盂[ ][ ]”的兽头骨。据学者考究,这“盂”为地名。当然,此处所谓盂地,不可能就是今之盂县全境,但由此可以推测,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地方的部分土地上了。   夏、商时代,传说分天下为九州。按地域区划,盂属冀州。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据《左传》云:昭公二十八年“晋杀祁盈,魏献子为政,封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孟丙(应为盂丙)为盂大夫,”(治在今太原市东北45千米大盂镇),盂县之名,实自此始。又据《地括志》载:“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犹,戎翟之国也。”按此,这个时期盂县西部地区连同大盂一带为孟丙邑,东部地区为仇犹,治设今城东里放之古城坪。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赵襄子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汉朝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千佛寺摩崖造像
北魏建议元年(公元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太原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今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宋神宗时,盂属太原府。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到1939年又归二分区领导。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全县广大地区均为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1942年,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后复归晋中地区。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   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   1984年政社分开,25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镇、21个乡:城关镇、牛村镇、上社镇、西烟镇、下曹乡、南娄乡、路家村乡、清城乡、孙家庄乡、仙人乡、东庄头乡、东木口乡、下庄乡、土塔乡、苌池乡、王村乡、肖家汇乡、下社乡、榆林坪乡、北峪口乡、梁家寨乡、庄里乡、西潘乡、南社乡、东梁乡。   2000年,盂县总人口294176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4130、 路家村镇 10962、 牛村镇 20614 、上社镇 11205 、西烟镇 15021 、孙家庄乡 17354 、清城乡 12143 、南娄乡 13931 、下曹乡 15439 、仙人乡 11527 、东木口乡 4906、 东庄头乡 4497 、北下庄乡 6929 、土塔乡 8408 、苌池乡 17273 、王村乡 6478 、下社乡 5368、 肖家汇乡 6286、 梁家寨乡 7233 、北峪口乡 3848 、榆林坪乡 2806 、庄里乡 3916 、西潘乡 9037 、南社乡 4714 、东梁乡 1015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盂县撤乡并镇,由原来的25个乡镇调整为8镇6乡:原西烟镇、南社乡、东梁乡合并。
县名的由来
  西周时期就有“五鄙为县”的说法,但山西境内最早出现县名是在春秋时期。公元前594年晋侯“赏士伯以瓜衍之县”。公元前514年,晋国六卿消灭了祁氏,将其采邑分为七县,即盂县、梗阳县、邬县、涂水县、平陵县、马首县、祁县。不过这时的县还带有采邑的性质,直到秦统一全国后,随着郡县制的健全,这些县才真正成为行政县划名称。   盂县是山西历史上最早的县名之一,也是当时晋国最北部的县,其最早的地方长官盂大夫名叫盂丙,其治所在今阳曲县大盂镇。西汉至西晋末仍名盂县,北魏时废,原治所称为大祁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又在此重置盂县,大业二年(606年)再度撤销,后世又把盂县故称为大盂城。   大盂城旧址在今阳曲县北部的大盂盆地,四周环山,略无阙处,中部平坦如砥,其地形如“盂”状,故以得名。现在旧城遗址一带还留有“西校场”、“顺城街”等古老地名和城墙遗迹。相传每逢春夏之交,天将拂晓时,大盂古城会出现海市蜃楼般的景观,远远望去,晨霭之中“隐隐有城一座,垣堞门楼皆备。人或有心穿入,则不见其形,出则复见,日出烟消始失”(《阳曲县志·古迹》)。在当地人民心目中,大盂是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地方。   隋大业二年(606年)盂县撤销后,又在东邻的原仇县境恢复。这年改原仇县为盂县,县治即今盂县县城。   原仇县本为春秋时期古仇犹国地,仇犹在古文献中亦作仇由、仇繇、仇首等等,是白狄的一支。春秋末,晋国各卿族势力积极向北方扩展领土,当时智伯选中仇犹国为攻伐的目标,但因为通往仇犹的道路艰险,行军速度迟缓,很难出奇制胜。后来智伯想出一个办法,说要将一口大钟和两辆豪华车送给仇犹国君,这位贪图眼前之利的国君果然欢喜,还动用大量人力去扩修道路准备迎接智伯。这时臣子赤草蔓枝立即提醒国君说:“智伯贪而无信,欲图伐我而无路,当礼物送到,他的军队也一定随之而到。”仇犹国君不听忠告,赤草蔓枝只好逃往齐国,刚到齐国就听到智伯攻陷仇犹国的消息。   战国时期,仇犹故国称为原仇城,属赵国,汉代属盂县和上艾县地。北魏为石艾县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分置原仇县,大业二年(606年)改名盂县,并一直延续至今。现在的盂县县城也还是春秋仇犹国的旧址,在城东北还有仇犹城遗址。人称古城坪,在县城中心有条街名钟镇街,父老相传当年智伯送来的大钟还埋在地下呢。

PS:其实都是从百科上下的啦。更多有关盂县的资料可以去那儿看。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83.htm#5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83.htm
百度百科的,你看看吧

盂县古名仇犹,历史悠久,是山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现属阳泉市管辖。盂县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如盂得名。
 盂县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后屡废屡置,断断续续千余年。1942年盂县划为孟平、盂阳、盂寿三个县,1945年8月盂城解放,三县又并归盂县。1983年9月划归阳泉市管辖。  
 “盂”是个很古的地方。1929年考古工作者在安阳小屯村发掘出刻有“于[ ][ ][ ]获白麟[ ]祭于[ ]在九月维王祀五日王来自盂[ ][ ]”的兽头骨。据学者考究,这“盂”为地名。当然,此处所谓盂地,不可能就是今之盂县全境,但由此可以推测,我们的祖先至少在三、四千年以前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地方的部分土地上了。  
 夏、商时代,传说分天下为九州。按地域区划,盂属冀州。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据《左传》云:昭公二十八年“晋杀祁盈,魏献子为政,封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孟丙(应为盂丙)为盂大夫,”(治在今太原市东北45千米大盂镇),盂县之名,实自此始。又据《地括志》载:“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犹,戎翟之国也。”按此,这个时期盂县西部地区连同大盂一带为孟丙邑,东部地区为仇犹,治设今城东里放之古城坪。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赵襄子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汉朝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北魏建议元年(公元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太原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今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宋神宗时,盂属太原府。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到1939年又归二分区领导。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全县广大地区均为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1942年,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8月25日),盂阳、盂平两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1946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1948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1948年8月至1949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1949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后复归晋中地区。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  
 1958年10月,全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  
 1984年政社分开,25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镇、21个乡:城关镇、牛村镇、上社镇、西烟镇、下曹乡、南娄乡、路家村乡、清城乡、孙家庄乡、仙人乡、东庄头乡、东木口乡、下庄乡、土塔乡、苌池乡、王村乡、肖家汇乡、下社乡、榆林坪乡、北峪口乡、梁家寨乡、庄里乡、西潘乡、南社乡、东梁乡。
  2000年,盂县总人口294176人,各乡镇人口: 城关镇 64130、 路家村镇 10962、 牛村镇 20614 、上社镇 11205 、西烟镇 15021 、孙家庄乡 17354 、清城乡 12143 、南娄乡 13931 、下曹乡 15439 、仙人乡 11527 、东木口乡 4906、 东庄头乡 4497 、北下庄乡 6929 、土塔乡 8408 、苌池乡 17273 、王村乡 6478 、下社乡 5368、 肖家汇乡 6286、 梁家寨乡 7233 、北峪口乡 3848 、榆林坪乡 2806 、庄里乡 3916 、西潘乡 9037 、南社乡 4714 、东梁乡 10151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盂县撤乡并镇,由原来的25个乡镇调整为8镇6乡:原西烟镇、南社乡、东梁乡合并。

盂县古名仇犹,历史悠久,是山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
盂县乃春秋晋大夫盂丙之邑,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1942年盂县划为孟平、盂阳、盂寿三个县,1945年8月盂城解放,三县又并归盂县。1983年9月划归阳泉市管辖。
西周初年,州治变更,盂属并州。实行分封制后,盂属晋国。春秋时期,盂仍属晋国。据《左传》云:昭公二十八年“晋杀祁盈,魏献子为政,封祁氏之田为七县(邬、祁、平陵、梗阳、涂水、马首、盂),孟丙(应为盂丙)为盂大夫,”(治在今太原市东北45千米大盂镇),盂县之名,实自此始。又据《地括志》载:“并州盂县外城,俗名原仇。亦名仇犹,戎翟之国也。”按此,这个时期盂县西部地区连同大盂一带为孟丙邑,东部地区为仇犹,治设今城东里放之古城坪。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公年前455年),智伯灭仇犹。赵襄子五年(公元前453年),智伯又为赵氏所灭,仇犹属赵。秦始皇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阳曲大盂)。汉朝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北魏建议元年(公元528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今平定县),属乐平郡(今昔阳县);盂县西北部(兴道村以北)置抚城县,属定襄郡。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原仇县(以城北有原仇山故名),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贞观元年(公元62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太原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今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即春秋战国时代的仇犹国)。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
  宋神宗时,盂属太原府。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
  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 1937年底,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到1939年又归二分区领导。1938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全县广大地区均为抗日游击区和根据地。1942年,由于抗日斗争形势发展的需要,将盂县划分为盂平(山)、盂阳(曲)、寿(阳)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1939年划分的)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 盂县的历史
    答:2、秦置郡县。秦始皇十九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汉分天下为30郡,郡上设州,郡下隶县,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3、晋以后,盂县为汉、赵、后赵、燕、魏、后燕等国所属。
  • 盂县历史文化沿革
    答:乌河县 唐武德元年 (618) 置乌河县 (一说隋末置抚城县,唐武德元年改名乌河县),属并州,以县境之乌河取名。贞观元年 (627) 并入盂县。县志称,乌河故城在盂县西一百里之凌井村,又名抚城。当为今阳曲县之东凌井。白马关 在盂县东北七十里,一名牧马关,又名伏马关。《新唐书·地理志》: “盂...
  • 山西省盂县简介
    答:盂县历史文化悠久,是山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有2600年的历史。春秋时曾建“仇犹古国”,闻名于世的赵氏孤儿藏匿故事就发生在盂县,素有“忠义之乡”美称。自然资源 1、水资源 盂县水资源总量为11.4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达4160立方米。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63.2毫米,折成水体为14.2亿立方米。河川径流量为...
  • 盂县志的历史
    答:盂县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史载:周灵王三年,即公元前569年,县境东北部曾建立仇犹国),而且有编史修志的传统。在这块人文背景深厚的土壤上,流传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并涌现了大批杰出人物。自春秋战国以来自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第一部《盂县志》面世后,历经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盂县都...
  • 简介盂县历史
    答:盂县乃春秋晋大夫盂盂丙之邑,故故城在今阳曲县东北大盂镇。因县境山峦回合,中低如盂得名。盂县辖8镇6乡453个行政村,全县人口30万。县人民 *** 驻地秀水镇,距北京450公里。盂县是一个交通大县,阳泉北站位于该县,是石太高速铁路唯一中转站。盂县古名仇犹,历史悠久,文物古迹较多,最著名的...
  • 盂县志历史
    答:盂县,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据史书记载,早在公元前569年周灵王三年,东北部曾孕育出古老的仇犹国,见证了文明的初现。这里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还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孕育了众多动人的故事和传奇人物。自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第一部《盂县志》的诞生,标志着这座...
  • 大盂镇的历史沿革
    答:《左传·昭公二十八年》:“魏鲜子为政,分祁氏田以为七县,盂丙为盂大夫”。大盂镇因此而得名,汉亦称盂县,属太原郡。北魏废,称大祁城。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置盂县,大业初废。故治今称大盂镇,在阳曲县北。2007年3月14日,太原市就行政区划微调进行发布,在原11个行政村基础上新增一个行政...
  • 山西一县,资源、农业、经济、交通、旅游大县,有一座山藏着故事_百度知...
    答:盂县是一个 旅游 大县,盂县 历史 悠久,文物古迹较多。据《盂县志》载,1990年统计,盂县有各类古建筑127处,石窟寺3处,摩崖造像8处,彩塑1处,寺观壁画4处。这些寺、庙、庵、观、摩崖造像,是阳泉市 旅游 业血肉相连的结构性补充。全县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3处(国家级3处,省级3处)。其中...
  • 盂县人口
    答:盂县历史文化悠久,是山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有2600年的历史。春秋时曾建“仇犹古国”,闻名于世的赵氏孤儿藏匿故事就发生在盂县,素有“忠义之乡”美称。唐代开国功臣张士贵、历史文化名人王珻、田嵩年、贾敬之、高长虹均出生在盂县。盂县区位优势突出,是晋东重要门户和交通枢纽,阳泉北站可直达全国24个...
  • 盂县是哪个省哪个市
    答:5个乡。盂县历史文化悠久,是山西最古老的县份之一,有2600年的历史,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年)置盂县。闻名于世的赵氏孤儿藏匿故事就发生在盂县,素有“忠义之乡”美称。有藏山、龙堂瀑布、寺平安温泉、千佛寺等著名景点。境内山脉纵横,白马山东西横亘,管头梁南北纵贯,把盂县分成东西两个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