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大汖村的历史沿革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盂县的历史

盂县历史:
1、在夏商朝时期,传说天下被分为了九个州,按照当时的地域划分,孟州属于冀州管辖。到了西周初年,改变了州治的制度,孟州属于并州管辖。
在实行了分封制以后,孟州被划入了晋国的属地,春秋时期孟州仍然属于晋国,到了战国时期,周定王十四年的时候,智伯剿灭了仇犹。赵襄王五年,智伯又被赵国所灭,孟州从此属于赵国境内。
2、秦置郡县。秦始皇十九年灭赵国。置太原郡盂县,治在盂丙邑。汉分天下为30郡,郡上设州,郡下隶县,盂县属并州刺史部太原郡。汉以前,盂县仇犹分治,这时始将盂和仇犹全交为盂县。三国时期,盂县属并州新兴郡,西晋,盂仍属并州新兴郡。
3、晋以后,盂县为汉、赵、后赵、燕、魏、后燕等国所属。北魏建议元年将盂县东部并入石艾,属乐平郡,盂县西北部置抚城县,属定襄郡。隋开皇十六年置原仇县,治在今盂县城,属辽州。大业三年原仇复名盂县,属太原郡。
4、唐武德三年,盂县西部置乌河县,治在今凌井镇 。贞观元年将乌河县并为盂县,属河东道 、太原的府太原郡。在北魏、隋唐以前,盂县西部之乌河中、上游一带为汉以前的盂县,与阳曲大盂一带为列国之盂邑,县城以东以南一带,为隋朝之原仇县。
兴道以北一带为北魏之定襄郡属地,至唐初始统为盂县。五代时期,盂县为梁、后唐、北汉所属。宋神宗时,分天下为33路,太原避河东路,盂属太原府。金兴定年间升为州,受绛州元帅府节制并置刺史,盂县属太原武勇军。
5、元代因袭金制,盂仍为州,属中书省河东山西道宣慰司冀宁路。明洪武七年,降盂州为盂县,属山西省太原。清雍正二年,升平定为直隶州,盂县与寿阳、昔阳均属平定,至清亡未改。民国成立以后,废州制,山西设雁门、冀宁、河东三道,盂县属冀宁道。
后道撤消。盂县直属省。民国二十六年底,盂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属晋察冀边区四分区领导民国二十七年1月,日军占领盂县城。民国三十一年,将盂县划分为盂平、盂阳、寿东三个县,并将城东的二,三两个区划归平定县属晋察冀边区北岳区一专区,二分区领导。

6、民国三十四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盂县城解放,盂阳、盂平两 县的原盂县地区复归盂县。民国三十五年将原划给寿东县的地区仍划归盂县,属冀晋区二专区领导。民国三十七年又将原划给平定县的两个区亦归回盂县,至此,盂县辖境复原。
7、民国三十七年8月至民国三十八年8月属晋中一专区领导。民国三十八年8月1日至20日归阳泉地区领导。后复归晋中地区。1949年10月1日,盂县属山西省晋中地区。1952年5月,将县东南之山底、牵牛镇以东、东村、苏家泉、大小西庄、大小河北、东西南舁。
上下章召等20个村庄划归阳泉市,同年年底,又把县西部划归东西郭秋、大小方山、东西汉湖、东西黄龙头等26个村庄划归为阳曲县。盂县辖境有所变化。1958年10月,盂县实现人民公社化。同时,经国务院批准,撤销盂县建制,划归阳泉市。
11月,成立阳泉市盂县联社。1959年4月,上级决定恢复盂县建制,与阳泉市分开,复归晋中地区领导。1959年8月,将牛村公社所辖北舁、杜家庄、王家庄、代家庄、孔南庄、咀子上、东林尖、五架山等8村划归阳泉市 。
8、1983年9月,盂县归为阳泉市领导,实行市辖县。1984年政社分开,25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镇、21个乡。2001年,城关镇更名为秀水镇;撤销肖家汇乡、榆林坪乡,并入上社镇,撤销南社乡,并入西烟镇,撤销孙家庄乡、土塔乡,合并设立孙家庄镇。
撤销路家村乡、清城乡,合并设立路家村镇;撤销南娄乡、下曹乡,合并设立南娄镇;撤销苌池乡、王村乡,合并设立苌池镇。撤销东庄头乡,并入仙人乡。撤销东木口乡,并入北下庄乡,撤销庄里乡,并入下社乡。撤销北峪口乡,并入梁家寨乡。
区划调整后,全县辖8个镇、6个乡:秀水镇、孙家庄镇、路家村镇、南娄镇、牛村镇、苌池镇、上社镇、西烟镇、仙人乡、北下庄乡、下社乡、梁家寨乡、西潘乡、东粱乡。县政府驻秀水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县

盂县大汖村独特风格的“立体交融式”乡土建筑完整地保留了古老的盂县传统和民俗风情,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山地的完美和谐。目前村里只有17口人生活,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50岁,在这里生活的老人每天洋溢着平静、自足、幸福的神情,给人以纯朴、悠闲、与世无争的美好印象。盂县大汖村依山而建的古民居,被当地人戏谑的称为“盂县深山里的布达拉宫”,村里房屋大多是黄黏土与石头混合材料建筑,有的还是二层楼房结构,其特点是经济实惠、冬暖夏凉、造型美观,家家户户由弯曲和深浅不一的小巷相连。

大汖村有明确记载有1500年历史。村里一位老人挥着自信的手势告诉游客:“村子整整1480年了,北魏时建的,与云冈石窟同年同月。”据当地文物部门调查,村子后曾有座镇山大王庙,里面供奉着7尊石像。“镇山大王”石像背后记有“北魏永安二年”,距今却是1500多年历史,因此专家称,这个村落北魏时期就已存在。
关于大汖的先人,也有不同版本。某个朝代曾有人在大槐树附近挖掘出古墓。从遗物记载推断,历史上曾有马姓一族,南方人,一个朝廷大臣,为躲避灾难由他乡走进这座大山,修筑了自己的家园。此后不知什么原因若干年里村子成了空寂。到元末明初,有韩家三兄弟从洪洞来到盂县,定居沙湖滩村。现在的韩姓居民是从沙湖滩村搬过来的,至今传到了十三辈,三百余年。马姓南方人该是大汖村的缔造者,而这个韩家老三,却成了大汖人的祖先,因为今天的村民都姓韩。



  • 盂县大汖村的历史沿革
    答:大汖村有明确记载有1500年历史。村里一位老人挥着自信的手势告诉游客:“村子整整1480年了,北魏时建的,与云冈石窟同年同月。”据当地文物部门调查,村子后曾有座镇山大王庙,里面供奉着7尊石像。“镇山大王”石像背后记有“北魏永安二年”,距今却是1500多年历史,因此专家称,这个村落北魏时期就已...
  • 山西千年古村落形似布达拉宫,这个村有什么历史传承?
    答:一、古村落的成因这个古村落是阳泉市盂县的大汖村,已经有着1500多年的历史。最初的建造时间是北魏时期,直到元末有三个姓韩的兄弟来到了这里,并且在此定居。他们也就是这里的祖先。到现在为止已经有13代传人了。能够历经1500多年的风霜雪雨保留到现在,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二、村子的建筑结这个村子建造...
  • 山西有一座“小布达拉宫”,历史达1500年,它的地名外地人不会读_百度...
    答:大汖村 历史 悠久,长达1500年,它还曾被央视纪录片报道过,由此很多人开始认识了这个古村落。 在2019年其入选我国第七批中国 历史 文化名村。大汖村之所以被人们称作是盂县的“小布达拉宫”,是仅仅从远景角度看去,村落房屋层层叠叠,与西藏布达拉宫风格相似,而不是指在建筑风格上相似。如今这个...
  • 山西千年古村落依山而建似“布达拉宫”,这个村子里现存多少人?_百度...
    答:这个村叫盂县大汖村,位于山西省盂县梁家寨乡,是迄今盂县现存最古老的村落,北魏时期就已存在。据村里一位老人介绍说,村子整整有1480年的历史了,与云冈石窟同年同月。汖,本意是瀑布的意思。但凡山清水秀的山里,都有飞泉瀑布。大汖村在深山沟谷中,对面有二座大山,这两座大山呈龙虎相对的形状,两...
  • 山西小布达拉宫大汖村,1500年历史古村,10年后将变成鬼村
    答:大汖村据村后的镇山大王石像背后留有的文字“永安二年”来看大汖村是北魏时期就有大汖村了,听村里的老人说到,大汖村百姓是逃难到此,修建的家园。后因不明原因成了鬼村。现在的大汖村的百姓都是沙湖滩村搬过来的。村里最大的宗室是姓韩的。村内保持有原滋原味的原始生活方式,村里没有商店、...
  • 盂县大汖村的近代发展
    答:1943年8月10日夜晚,300多名日伪军悄悄进村,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20多名村民被枪杀,800多只牲畜及财物被掠夺,170多间民居被烧毁,宁静的村庄变成了一片血海加火海……上世纪50年代,大汖还有住户80余家、360余人。那时的村子称得上是一个小社会,学校、供销社一应俱全。正如今天一位老人站在自家...
  • 汖有几种读法
    答:韩姓祖先由村中一座坟墓挖出的砖刻文字记载所知,首建大汖村者姓马,是个朝廷大臣,南方人。在大汖的一处山崖里,曾经发现了七尊石佛,现今仍保存在大汖村。那尊最大的石佛背上刻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按石刻记载算,大汖村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大汖村原有人口320人。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青壮年大量...
  • 太行深处有一“小布达拉宫”,整个村子没有地基,为何却可以屹立千年不倒...
    答:山西有一座远离尘世的千年古村,这里被誉为太行深处的“小布达拉宫”,但是却鲜为人知,这里就是山西省盂县梁家寨乡的大汖村。初识此村,已被生僻的“汖”字难住,它在康熙字典里读“pin”,而当地人更习惯念作“chang”(三声)。老村,老树,老屋,老街,老人...这是一个走过千年历史岁月的孤村...
  • 山西盂县大汖古村住宿推荐
    答:山西省的旅游有非常特色一点就在于,山西省内的古村落特别的,时间好像拿那些在大山里面的村子一点办法都没有。今天给大家介绍在山西里面的古老而宁静的这样一个山西小村庄,历史达到1500年之久。大汖村基本信息 住宿:可借宿农家屋,睡大土炕,费用约二三十元。美食:盂县农家饭、特色小吃,如莜面河捞、...
  • 阳泉大汖村的哪些古村落值得推荐?
    答:阳泉大汖村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村落。这里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以下是一些值得推荐的古村落:大汖村:作为阳泉大汖村的核心区域,大汖村保留了大量的明清时期古建筑,如古宅、古庙、古井等。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