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像《三国演义》等里面,双方对垒打仗时都是两个大将先出来单挑,等分出胜负后双方士兵才开打?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8
古代打仗真的像三国演义里那样,每队派出一员大将打仗吗?为什么不一起上啊

无论西方还是东方都没有明确的在战场上武将单挑的记录~
中国从炎黄时期开始出现了战略思想,战争的手段是击溃对手使对方臣服,而将领是一直军队的核心和精神领袖。客观上就不循序将领尤其是大将出现单挑的情况。
到秦汉时期大将悍将大多是那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统帅这种人用的是韬略而不是拿着大刀长矛去和别人打。当时正面战场中最流行的就是箭弩开道,战车冲阵,兵阵推进、奇兵合围等战术。

有些猛将在逆境下会带领部队身先士卒,但是这也是象征性的带领冲锋下,极少会充当冲锋的炮灰。长平之战中,赵括被围断粮数十日,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才领军突围。但是还没有突围到秦军面前就被秦军乱箭射死。
如果真有武将单挑赵括早就和白起大战上几百回合了。

至于小说中频繁出现的武将单挑只不过是艺术加工而已。

大将是主演嘛,当然要露脸,士兵都是跑龙套的。
影视剧和现实是不一样的,大将单挑,士兵坐板凳围观,那有这么爽啊!

这是因为《三国演义》是小说,写战争时先让双方大将单挑,从艺术方面既好写又好看。要是真有板有眼的写行军布阵,小说家不擅长,读者也未必有耐心看。

真实的历史上并不是这样的。古代战场很少有大将单挑这种机会。真实的战场上,大多数是猛将带着士兵冲锋,可以起到提高士气的作用。真要是双方大将在战场让碰面了,狭路相逢,那只有交锋了。比如关羽乱军之中斩颜良,黄忠突袭斩夏侯渊。


扩展资料

古代军队行伍分明,分工明确。比如春秋战国的秦代的步兵编制:五人为伍,十人为什,五什为屯,二屯为百,然后是五百人,一千人等。每队都有指挥官,如伍长、什长、屯长、百将等。到唐代军制改为:每火10人,5火为队,2队为旅,每团2旅,设火长,队正、旅帅、校尉等。

士兵小队组成大队,大队再组成军团。士兵分属不同的兵种,作用各不相同,长枪兵对骑兵,骑兵对步兵,盾牌兵防守,弓箭手远程杀伤等。打仗也不是一拥而上,而是依靠队形,一旦乱了就会溃败而逃。

以罗马重步兵方阵为例:方阵分三个横队,第一横队先进攻,士兵投完标枪后冲锋,与敌人短兵相接。打一段时间后。第二横队进攻,第一队后撤休息,互相轮换数次。第三横队是预备队,是全军的精锐,在关键时刻投入战斗。



小说作者的故意刻画行为,具体解释为:
将领先打,主要是冷兵器时代,士气很大程度上是决定胜败的重要因素,双方选择最强的人单挑,一般都是将领,以表示我比你更强,借以打击对方士气。
实际上你说的这种将领先单挑的情况也就三国演义一类的小说,回看历史,比如春秋战国时期这么多国家,这么多大战,看看记载基本没有人出去单挑的。
如楚汉战争,项羽的厉害很大程度上也是他指挥军队,你看项羽带兵打仗,什么时候他出去单挑过。而且真正历史上的名将,比如韩信、姜子牙、孙膑、吴起、廉颇、李牧、白起、王翦、卫青、霍去病以致后来的戚继光你看看有几个人在历史上真正记载是单挑的。

这只是小说的一种表现手法,为了表现大将的勇猛。然而历史中不是不是这样的。历史中往往是士兵保护大将以及军旗。因为大将不仅是军队中最勇猛的且还是一个队伍的指挥官。如果指挥官阵亡了,队伍势必会乱了阵脚也就提前预示输赢了。

打战先单挑,史书里从来没有,因为写史书的人是官员。官员对军事打战的实际情况还是懂一些的,收集的资料也丰富。
而写打战先单挑的都是些小说家,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大多数人搞不好连战马、大战的兵器都没有见过,所以当然描述大战纯靠自己的臆想啦。

这不过是作者为了表现主人公的英雄气概,历史上两军对垒时大将单挑的现象在隋唐时期才出现

  • 和现实还是会有所差距,《三国演义》里有哪些情节不符合历史?
    答: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99、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
  • 《三国演义》与历史相比,三国的历史人物是否被丑化?
    答:有些历史人物不说是丑化,至少是弱化。比如,蜀汉中后期的大将马忠。不是东吴同名那个。是军政双才。是刘备去世前发现的最后一个贤才。是南征时主将。在小说里却成了打不过女人的人。吴懿历史上以少胜多击败魏军。还因为这个这个战绩,和魏延一起加官进爵。可小说里成了庸将一个。还有蜀汉后期大将阎宇...
  • 读《三国演义》有感
    答:读《三国演义》有感6篇 《三国演义》是一部神奇的智慧宝典,书中再现了从黄巾起义到晋武帝时期近一百年间波澜壮阔的历史,描写了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的历史过程。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读《三国演义》有感6篇,以供大家参考! 读《三国演义》有感【篇1】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它描写了魏、蜀、...
  • 《三国演义》中,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为什么向刘备求和?
    答:这个问题有个错误,在《三国演义》中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并没有向刘备求和。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时命邓芝出使江东,孙权随即命张温回访,双方关系才有所缓和。倒是根据《三国志》记载,历史上孙权在夷陵大胜以后,得知刘备没有返回成都,而是留守白帝城,心中不安,于是主动派遣使者去见刘备求和...
  • 《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二者究竟孰真孰假?
    答:《三国志》受当初的政冶环境要素,以魏为擒雄,三国魏国有本纪,别的两国之间仅有本纪,再加上蜀国都没有史官,因此最后我们看到的《三国志》,对三国魏国一方记述的比较详尽,对吴、蜀双方记述相对性简易;《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对蜀国集团公司怀有怜悯心理状态,因此墨笔大幅歪斜给蜀国一方,而且也...
  •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有什么区别??
    答: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 《三国演义》。
    答: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 《三国演义》和《三国志》有哪些不同之处???
    答:这也就是为什么受《三国演义》的影响,道光年间的统治者曾给关羽长达三十余字的谥号了。 至于丑化,基本是对神化而言的。比如周瑜,历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国演义》却把他描述成了一个忌贤妒能的人。丑化大部分都是为神化作映衬的。 三、人物与线索 《三国演义》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
  • 论述三国演义的语言特点?
    答:但在《三国演义》中,周瑜成了诸葛亮的垫底人物。写周瑜,是为了抬高诸葛亮。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