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为什么向刘备求和?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1

这个问题有个错误,在《三国演义》中夷陵之战结束后,孙权并没有向刘备求和。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安居平五路时命邓芝出使江东,孙权随即命张温回访,双方关系才有所缓和。倒是根据《三国志》记载,历史上孙权在夷陵大胜以后,得知刘备没有返回成都,而是留守白帝城,心中不安,于是主动派遣使者去见刘备求和。

孙权闻先主住白帝,甚惧,遣使请和。

说起来孙权打了胜仗却主动求和,这个也是因为形势所迫,无奈之下的选择。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地方互相征战,打到后来形成了曹孙刘三分天下的局面。不过说是三分天下,但是实际上曹操控制的地盘最大,人口最多,实力远远超过了孙刘两家。孙权和刘备联手,也只是利用地利勉强自保而已。

所以当孙权撕毁协议,趁着关羽北伐襄樊后方空虚的机会,袭取了荆州以后就面临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刘备起兵报仇时,而曹魏也起兵南下,那么江东就危险了。因此当刘备为了重夺荆州,给关羽报仇起兵伐吴时,孙权第一时间就向曹丕称藩,以避免两面受敌。由于此时曹丕继位不久,又刚刚逼着汉献帝禅位自己称帝,第一要务是统合内部,孙权主动称藩有助于他提高威望,曹丕最终决定接受他的称藩请求,孙权得以集中全力应付刘备。

不过孙权称藩只是权宜之计,并不是真心要归顺曹丕。孙权很清楚随着曹丕地位日益巩固,那么势必不会容忍自己只是表面上的臣服,早晚会逼着自己做出实际上的让步,而这是孙权不可能答应的,他还是希望继续割据江东,并找机会争夺天下,因此和曹魏翻脸是迟早的事情。

而另一方面,夷陵之战以后孙权虽然命将军李异、刘阿等人率吴军乘胜追击,进抵白帝城下,想借这个机会杀入益州,以便统一南方,有更多资本和曹魏抗衡。可是刘备毕竟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知道这个时候必须要安定人心,所以亲自留驻白帝城,以安军心。果然,在得知刘备亲自镇守白帝城以后,蜀军的军心逐步安定,在夷陵之战中逃散的残兵也陆续返回,白帝城的防务日益稳固,这么一来孙权趁火打劫的打算就无法实现,只能下令撤军。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如果继续和刘备保持敌对状态,一旦和曹丕真正翻脸,魏军大举南下的时候,刘备再度东征,江东将再次面临两线作战的危机。要避免这种危险,孙权必须要选择一方和谈,缓和双方关系。既然此时已经不可能向曹魏做出实质性让步,孙权想避免两面受敌,自然就只能遣使去向刘备求和,这也是当时他唯一能做的选择。



可能就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能力并不是很强大,如果只凭自己一个人的能力的话,根本就不可能会打赢曹操的。

主要是因为他们必须联合起来,这样才能对抗强大的魏国。

因为战争结束之后他才明白了自己的实力并不足,他不可能一个人单打独斗的对付曹操。

  • 《三国演义》中,刘备在晚年选择伐吴是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吗?
    答:在名著《三国演义》中,关羽襄樊之战失利后,败走麦城,又被潘璋部下马忠活捉。孙权曾要招降关羽,但是关羽宁死不屈,最后孙权只能下令将其斩首。关羽死后,刘备为了给他报仇,发动七十五万大军攻打孙权。不过,刘备没能打败孙权,反而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损兵折将无数,他本人也败逃到白帝城(后...
  • 《三国演义》中刘备 关羽 张飞 分别被谁杀死的
    答:绪,行将出发之时,张飞却死于非命,为曾受过他处罚的帐下将张 达、范疆所残杀。张、范两人在行刺张飞成功后,即“持其首,顺流 而奔孙权”。一代名将没有战死在千军白刃之中,而丧命于自己 部属之手,这真是一个莫大的悲剧。《三国演义》中是这样说的 关羽大意失荆州后 刘备因念及兄弟结义知情...
  • 夷陵之战中,实力更强的刘备为什么败给了孙权?
    答:那么夷陵之战时,看上去明明实力更强的刘备,为什么会败给表面上实力更弱的孙权呢? 其实夷陵之战,刘备的实力远强于孙权,本就是一种来自于《三国演义》的错误说法。在三国演员对夷陵之战的描写中,刘备总共出兵足足七十二万,达到了官渡之战时袁绍的鼎盛兵力(《三国演义》的说法),而吴国的实力相较于此就远远不如了,...
  • 1、诸葛瑾劝刘备失败后,孙权听从谁的建议去见曹丕,陈说利害,使曹丕袭汉...
    答:“诸葛瑾劝刘备失败后,孙权听从谁的建议去见曹丕,陈说利害,使曹丕袭汉中”可参看《三国演义》第八十二回:孙权降魏受九锡,先主征吴赏六军。赵咨出谋自荐并得孙权派遣为使去见曹丕,陈说利害,使曹丕袭汉中。赵咨,字德度,南阳人,博闻多识,善于辩论。三国时期吴国大臣,吴蜀夷陵之战时,奉孙权...
  • 这场战役比赤壁之战更牛,《三国演义》竟然只字未提
    答:刘备大将傅士仁、糜芳投降孙权,在《三国志》中也是事实,但后来他们并未逃回刘备,更没有杀死马忠。然而在《三国演义》中,被描写成两人在投降孙吴后,见情况不对劲杀死马忠逃归刘备,遭刘备处刑。再说夷陵之战双方的真实力量,《三国演义》中,刘备是70万大军,东吴是20万大军,这实际上夸大了刘备的...
  • 在《三国演义》中,当曹丕、刘备都称帝时,为何孙权只是称王?
    答: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孙权没有选择跟随曹丕和刘备之后选择称帝,而是称王的同时向曹丕称臣。这里孙权明显是耍了个心眼。一是想借魏国势力,帮助其渡过刘备兴师讨吴的难关。二是表达自己依旧想做汉臣的虚伪,好笼络人心。这次表面上孙权是认怂了,但却让东吴得到了实惠。后来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的八百里...
  • 历史上关羽为何会拒绝孙权的提亲?真相是什么?
    答:但是,关羽不仅断然拒绝,还痛骂了孙权,这让后者怀恨在心,自然想对关羽除之而后快了。一 具体来说,针对孙权向关羽提亲这一事件,不仅是《三国演义》中得到了体现,也是正史所记载的说法。对此,《三国志》如下记载:“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孙权...
  • 在《三国演义》中,最让人恶心的人物是谁呢?
    答:在曹操晚年还恭请曹操称帝,曹丕称帝时,又向曹丕称臣,被授封为吴王,但是夷陵之战结束后很快反叛。孙权从来都没有明确的战略,就是一个机会主义者,看见合肥守军少了就去打合肥,看见荆州有利可图就去背刺盟友,最后一辈子下来发现就只有从盟友手中夺取的土地,晚年还要牺牲自己的儿子来达到政治目的。
  • 《三国演义》中为什么孙权不着急伐魏
    答:一、军事实力和吴军特长。东吴实力有限,孙权有自知之明,即便在赤壁大捷之后,吴军大胜,但曹魏依然和孙、刘三分荆州,什么原因?实力。孙权的赤壁大捷,是水军的胜利,偷袭的胜利。周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神话,但毕竟两败俱伤,况且还有个吴军永远的噩梦张辽看门;夷陵之战,陆逊胜刘备,但也死伤惨重。吴...
  • 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的损失究竟多大?
    答:在《三国演义》中,孙刘两家曾亲如兄弟,联合抗曹,不止结成了战略同盟,甚至还进行了联姻,那一场火光冲天的赤壁之战,直接将曹操称霸中原的美梦击碎,从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然而,本该亲上加亲的孙刘两家,却因关羽的那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产生裂痕。在公元219年,孙权更是袭取荆州,将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