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6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底是冯桂芬提出的,还是张之洞?

冯桂芬。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扩展资料“中体西用”思想的原因和影响
“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原因有三:一是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与传播,是“中体西用”思想产生和发展最重要的思想基础;二是西方列强的侵略是“中体西用”产生的外部原因;三是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文化的精华是“中体西用”思潮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体西用”思想产生很大的影响:一是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封闭文化思想,促进了开明思想和改革思潮的出现。“中体西用”思潮贯穿洋务运动三十余年,对当时的历史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为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维新思潮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是学习西方,创立军事企业,开展“求强”运动;三是创办民用企业,走向了工业近代化道路;四是仿效西方,努力造就和培养人才;五是“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产生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扩展资料实施背景
1861年(咸丰十一年),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最早揭示了这种思想。以后,谈洋务者以各种方式表达过。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4月,南溪赘叟在《万国公报》上发表《救时策》一文,首次明确表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次年,礼部尚书孙家鼐《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再次提出,“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70-8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学习西方议会,90年代以后进一步抨击洋务派学习的思想是舍本求末,希望中国能像西方那样实行君主立宪。
张之洞于是在1898年5月出版了《劝学篇》,对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作了全面系统的阐述,重申“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反对政治制度的改革,一些外国人如赫德、李提摩太等,从殖民主义者的立场出发,也鼓吹过这种论调。20世纪初年,清政府推行新政,仍然奉行这一主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冯桂芬提出来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中体西用”。清末洋务派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常经史之学为原本,以西方科技之术为应用。初由冯桂芬提出,后由张之洞在《劝学篇》中系统阐述。

“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学术成就:

冯桂芬之思想,上接林、魏,下启康、梁,其意义不单单只是“求西学、思变法”的一脉相承,而在于其率先提出了消解现代化过程中的中西、古今矛盾的方法,即“惟善是从”。冯桂芬“惟善是从”的思想根基于中国文化中的见贤思齐、刚健有为的传统,是从中国文化本土生长出来的、可以导致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极其宝贵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冯桂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加全面地论述了向西方学习问题。他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传统,肯定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工业。不过,军事工业只是他学习的一个方面了。

冯桂芬指出“此外,如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皆得格物致理。舆地书备山川厄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看到了“农具、织具百工所需,多用机轮,用力少而成功多,是可资以治生。”明确提出在农、工业生产中采用机器的主张。究竟夷之长技有哪些?冯桂芬的认识较魏源有较大的进步。他总结出中国五不如夷。

除了认识到船坚炮利不如夷外,还认识到“人无弃才不如夷,地无遗利不如夷,君民不隔不如夷,名实必符不如夷”这里冯桂芬除了在技术方面外,还提出了“君民不隔”问题,这是很可贵的。冯桂芬提出了“自强攘夷”的主张,他把其主张概括为“以中国之名教伦常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非常强调中国自己掌握新式技术。他用了一段很精彩的话:“或曰,购船雇人何如?曰,不可。能造,能修,能用,则我之利器。不能造,不能修,不能用,则仍人之利器也。利器在人手,以之转漕,而一日可令我饥饿;

以之运盐,而一日可令我食淡;以之涉江海,而一日可令我复溺┅┅借兵雇船皆暂也,非常也。目前固无隙,固可暂也。日后岂能必无隙,固不可常也。终以自造、自修、自用之为无弊也。”这里包含着发展中国家在向发达国家学习中必须自己掌握经济命脉,才能确保独立的思想。这个思想,对于今天第三世界诸国在同发达国家打交道有借鉴意义。

冯桂芬对清朝的腐败统治有所不满,建议改革时政。他重视西方经世致用之学问,主张采用西学、制造洋器,他以中国的伦常名教为本,辅以外洋诸国富强新术。他的思想理论对洋务派有很大影响,同时也被资产阶级改良派奉为先导。

冯桂芬去世以后,他的治国理论,如:裁减冗员、精制规则、停捐输、变科举、广取士、废武科、采用西学、制造洋器等等评议,全都被朝廷甄别、采纳,大部分得以施行。即使到光绪年间大搞变法,也是要变法而没能背离他的统治之道。



1896年,孙家鼐在筹办“京师大学堂”的奏折中最早提出:“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孙家鼐的一篇奏折只上奏过皇上,影响不广。

身居高位的洋务派首领张之洞,于1898年撰著了4万余字的《劝学篇》一书。此书最初是讲“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到了全书的结尾处“旧学”改为“中学”,“新学”改为“西学”。

中体西用是《劝学篇》一书的主题。这本书受到了光绪帝的赞赏,命全国的官员阅读,所以它的发行量竟达200万册,并有英文和法文版本,而书名则被译者改为《中国唯一的希望》。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新价值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一种思想文化遗产,是一种可以被赋予时代精神,为改革开放服务的文化资源。任何一个国家,要全盘否定或无视自家的传统文化,是不可能完成现代化的。同样,不分良莠地死抱着传统文化当命根子,也不可能实现现代化。

西学为用,这是必需的。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引进“西学”势在必行。比如电脑和互联网都是“西学”,它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生活的一切角落,这是不争的事实。

以上内容参考 人民网——“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新议



张之洞在他的专著《劝学篇》里主要论述了自己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又简称为“中体西用”,但是这个观点却并不是他直接提出来的,是江苏的一个候补道吴之榛在苏州办学的过程中提出的办学宗旨。不过因为人微言轻,再加上张又撰了长篇大文主要论证了这一观点,所以现在都以为这话是张之洞提出的。

最早是冯桂芬提出来,张之洞系统论述。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谁提出的
    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教育理念最早由清末的教育家张之洞提出。这一理念旨在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华与西方现代的知识和技术相结合,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这一理念强调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同时吸收西方科学知识和技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谁提出来的什么意思
    答:1、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谁提出来的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张之洞提出来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张之洞为了调和统治阶级顽固派和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
  • 评述张之洞《劝学篇》的主要内容及“中体西用”思想的历史作用与局限...
    答:【答案】: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由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个中国近代重要的教育思潮和社会思潮被系统化、理论化,成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的纲领。(1)《劝学篇》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通篇主旨归于“中学为本,西学为用”。文中所指...
  • 中体西用是谁提出的
    答: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提出的。其中所谓的“中学”就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思想,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西学就是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商务模式,教育,还有法律。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中体”才是其中的本,而引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目的就是来挽救清...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谁提出来的
    答:该思想是冯桂芬在1861年提出的。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主张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而后,《万国公报》的编者沈寿康在1896年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中西学问术自互有得失,应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因此,“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口号非常简切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一般...
  • 古代哪位人物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点?
    答:要从两个角度来看待这段历史:一是它为何存在,二是它对我们现在的含义。这是因为清朝的统治者不能象以前一样继续执政。因为战争和军队的失利,他们很有可能不会成为中国的霸主,甚至会被其他国家的力量所推翻。在这样的形势下,清朝的统治者必须作出回应,以“中学为身,西方为用”作为其最初的回应。
  • 中体西用思想什么时候提出
    答:最先提出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是洋务派思想家冯桂芬。他于1861年在《校邠庐抗议》一书中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数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他以“本”“辅”的主从关系来处理中学与西学的关系。从字面上,一字不差地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是《万国公报》的编者沈寿康。主要内容 1、...
  • 为保护中华文化之根本,谁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它以中国的伦理为基础,以各国的繁荣为补充。”后来被总结为“西用中国风”。冯桂芬提议的。“国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意思是“国学为用西”。晚清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主张以中国伦理史研究为原创,运用西方科技技术。最早由冯桂芬提出,《劝学篇》年由张之洞系统阐述。“中学”指三班八阶,即明德、...
  •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提出者是谁
    答:清朝官员张之洞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有敏感词,发不出来。用图片发了。
  • 谁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答:谁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冯桂芬。除此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人还有清朝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严复、清朝的张之洞、梁启超等人。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翻译家和教育家,他曾留学英国,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他认为,要振兴中华,必须学习西方文化的先进成果,但同时也要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和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