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黄戏是怎样发展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迎赛之风的抚州采茶戏是怎样发展的?

江西抚州采茶戏,是在茶灯戏的基础上,汲取抚州当地的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抚州地区历来新春灯节及秋熟迎赛之风甚炽。
明代末期,茶灯戏从赣东传入抚州,在东乡进贤两县,与花鼓采茶灯汇合,进入临川、崇仁诸县,茶灯戏与竹马戏等穿插表演。
清代《东乡县志》即有记载:
元宵好事者或伴龙灯马灯桥灯诸名目,杂以秧歌采茶,遍行进村,索茶果食,正月尽乃罢。
清代初期,抚州诸县连遭火灾,民多流徒。不少难民以卖艺为生,其茶灯戏大量移植外地剧目,脱离灯彩搬上舞台,组成了三角班,演出富有抚州地方特色的单台戏。
三角班的发源地,在歌舞灯彩繁盛的宜黄、临川、崇仁、乐安四县交界的多山地带。
清代乾隆《临川县志》记载:
崇仁、乐安、宜黄、临川之间多山,四方游丐据以为穴……此逐徒彼,彼逐徒此。
初期的抚州三角班,角色通常是一旦一丑,再加上锣鼓或二胡手一个坐堂,演唱单台戏和小戏。所谓单台戏,即由一人登台演唱,唱词直接来自民间小曲。
单台戏初期的演出形式是:开台前要“拜府”或称“十拜”,演出中间要“打彩”,演出结束时则要“谢台”或称“谢彩”。
单台戏中,除沿用大量的民歌小调外,又创用了一种四句三韵式的单台调,并成为单台戏的基本唱腔。这一时期的小戏剧目,大多采用外来的对子戏。
另外,还有一种“板凳戏”,即自拉自唱的艺人坐唱,经常活跃在茶楼酒肆、村户人家之中。通过他们又促进了三角班的广泛流传和艺术上的提高。
清多康熙至乾隆年间,抚州三角班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和传播。增加了小生行当,单台调也发展为上下两句结构,并派生出反弦单台曲子“会母调”,表现能力大大丰富。
清代末期,抚州三角班开始向半班发展。这时,一些艺人去宜黄拜师,学习宜黄戏的表演,并购置服装道具,搬演宜黄戏的袍带正戏。
班子成员有时增至七、八人,角色增加了花脸行当;唱腔中加入了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乐器伴奏,又引进了川调。这种新型的三角班逐渐取代了当时正在衰落的抚河大班,活跃于农村小镇。
1934年,崇仁航埠采茶戏著名艺人张佑民,带班从宜黄来到临川,成立了第一个职业半班佑民班。此后,职业班社相继成立,半班便以临川中心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期。
此时,长期在抚州地区流传的傀儡戏艺人也相邀演唱半班,并将傀儡戏的不少剧目带进采茶戏,大量的伴奏曲牌和唱腔丰富了茶戏音乐。
后来,丰城、高安的丝弦班南下抚州,又带来了一部分剧目和本调、小花调等腔调也促进了半班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的1951年,举办了地方戏曲艺人训练班,同年建立了抚州地方剧团,1953年正名为“抚州采茶剧团”。
随后,各县专业采茶剧团相继成立,群众业余剧团也纷纷建立。各剧团在挖掘整理传统剧目、创作移植现代剧目方面都做出了许多成绩,音乐改革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调、单台调、川调的表现力进一步得到提高,新的唱腔逐渐形成。许多富于地方特色的腔调不断被挖掘、运用,一个新的抚州采茶戏脱颖而出。
旧时抚州采茶戏流行于抚州各县和吉安、赣南邻县农村。多为半职业的或业余戏班,一般在本地或就近演出。职业半班佑民堂、筱仙台、四喜堂、同福堂、八俊堂、匡俗班等。
新中国成立后,抚州市、临川、崇仁、金溪、进贤、东乡、资溪、乐安、南丰等九个县市先后建立了专业团体,全区12个县市的农村均有业余班社。演出范围从本省各地扩至北京、上海、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省的部分地区,深受群众欢迎。

吉安采茶戏是赣中吉安地区的一种民间小戏,俗名“三角班”、“花鼓班”。
永丰县老艺人本法师和杨万福介绍:明代中叶,江西宜黄戏一度繁荣,艺伶逾千。清代乾隆年间该剧种由宜黄县传入毗邻的乐安县和永丰县,至道光时盛行于永丰县。
本法师于1885年去宜黄学三角班,拜余冬香为师。以后,又吸收流行在吉安地区中部和北部的花鼓班的剧目和唱腔。
到了20世纪初,宜黄戏、吉安戏等大剧种衰落,永丰一带的三角班便通过流散的大班艺人,采用了一些古典剧种的表演程式和剧目,或与大班艺人合班。逐步形成了半班。吉安采茶戏艺人供奉的祖师青源师,与宜黄戏相同。
吉安采茶戏以永丰、吉水为基地,逐步向外发展,一是流传至毗邻的宁都、兴国等县;一是向吉安、泰和等县衍进。
这时,吉安采茶戏班社林立。在吉安市有同和堂班和同合堂班,永丰有天中班和万福宝班,吉水有庆周班、金生班、同志班等。

宜黄戏是江西古老赣语剧种之一。迄今已有近400年历史,中心流传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闽西一带。

宜黄戏是清代初期,在宜黄县发展起来的,因江浙发音“宜”、“二”不分,故后来有人称“宜黄腔”是“二黄腔”。

究其根源,宜黄戏可以直溯明代的西秦腔。这种西秦腔的曲调包括以唢呐伴奏的“二犯”及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其中的“二犯”因较之西秦腔之“二犯”有很大发展,便成了独树一帜的宜黄腔。

清代乾隆年间初期,宜伶又以原配奏乐器大筒胡琴改为主奏乐器,从此唢呐“二犯”及平板“吹腔”一变为胡琴腔。

清代戏曲家李调元在《雨村剧话》中曾写道胡琴腔起于江右,又名“二黄腔”。胡琴腔的诞生,标志着板腔音乐在南方增加了一路。

宜黄腔崛起后,流行很广,现赣剧、徽剧、祁剧中所唱的“二黄腔”,是直接由宜黄腔传去的,所以宜黄腔对我国许多剧种中“二黄腔”的形成有着直接影响。

宜黄戏旧称“宜黄班”、“宜黄调”,它以明末西秦腔演变成的宜黄腔,宜黄戏为主要唱腔,清代末期吸收其他乱弹的声腔和剧目而形成一个多种声腔综合的剧种。

宜黄戏的有些演出剧目还保留了早期的关目和排场,显得十分古朴。宜黄戏的曲调主要有宜黄腔、反调、唢呐二凡、西皮浙调、南北词等,同时还保留西秦腔时代的吹腔,俗名“平板吹腔”。

明末清初开始宜黄戏专唱“宜黄腔”。后来,吸收了其他乱弹的声腔和剧目,如西皮、浙调、吹腔、拨子、南北词等,而成为由多种声腔综合而成的宜黄戏剧种。主要流行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和福建闽西一带。

宜黄戏班在明代就很出名,我国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最初就由宜黄班演出,并因此有“宜伶”、“宜黄子弟”之说。

只不过那时的宜黄班先唱弋阳腔。“弋阳之调绝”,相继兴起的便是徽州、青阳两腔的流行。不久,引进了海盐腔,随后占据了江西剧坛,盛极一时。



  • 宜黄戏是怎样发展的?
    答:宜黄戏是清代初期,在宜黄县发展起来的,因江浙发音“宜”、“二”不分,故后来有人称“宜黄腔”是“二黄腔”。究其根源,宜黄戏可以直溯明代的西秦腔。这种西秦腔的曲调包括以唢呐伴奏的“二犯”及以笛子伴奏的“吹腔”。其中的“二犯”因较之西秦腔之“二犯”有很大发展,便成了独树一帜的宜黄...
  • 介绍宜黄戏
    答:宜黄戏是江西省地方的戏曲剧种之一,旧称宜黄班,发源于宜黄地区。宜黄戏的主要声腔是产生于当地的"宜黄腔",俗称二犯或二凡,相当于京剧的二簧,后来逐渐吸收了西皮调、浙调、南北词等腔调,变成以皮黄戏为主的剧种。宜黄戏的主要流行地区为江西省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和福建闽西一带。民国...
  • 吉安采茶戏是发展起来的?
    答:到了20世纪初,宜黄戏、吉安戏等大剧种衰落,永丰一带的三角班便通过流散的大班艺人,采用了一些古典剧种的表演程式和剧目,或与大班艺人合班。逐步形成了半班。吉安采茶戏艺人供奉的祖师青源师,与宜黄戏相同。吉安采茶戏以永丰、吉水为基地,逐步向外发展,一是流传至毗邻的宁都、兴国等县;一是向吉安...
  • 宜黄戏的传承意义
    答:归纳主要有三:一、学术研究价值。“宜黄腔”、宜黄戏的形成、发展、演变和兴衰过程已成为中国戏曲史的一个缩影。对于探索研究,戏曲演变规律是理想的标本。二、独特的艺术价值。古老的宜黄戏经几百年历史长河冲涮和锤炼精华积增,艺技双高、独特的“宜黄腔”永葆当年的美妙,更显古色古香楚楚动人。积存...
  •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曲目有哪些
    答:宜黄戏:宜黄戏、旧称宜黄班。主要流行地区为江西的宜黄、南城南丰、广昌等县,远及赣东北,赣南和福建闽西一带,建国后,一九五七年定名为宜黄戏。吁河戏:吁河戏,地方大剧种,旧名土戏,因为最先只演孟姜女的故事,又称之为孟戏。这种孟戏历来由宗族性的班社演出。其流行地区为广昌一带。一九八一年定名为吁河戏,...
  • 宜黄戏有哪些特色?
    答:竟与北京风靡一明的弋阳、秦腔、乱弹等腔并肩比美了。因此,宜黄腔流传之广、影响之深,对于探索“二黄”声腔起源、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宜黄戏传统剧目丰富,特色鲜明,旋律简单平直,尤以平板有特殊的地位和用法,以至许多人把它看成是二凡的一种板式;整本戏多,故事性强;角色分工细致,唱腔...
  • 简述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发展概貌
    答: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
  • 戏曲有什么
    答: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
  • 迎赛之风的抚州采茶戏是怎样发展的?
    答:清代末期,抚州三角班开始向半班发展。这时,一些艺人去宜黄拜师,学习宜黄戏的表演,并购置服装道具,搬演宜黄戏的袍带正戏。班子成员有时增至七、八人,角色增加了花脸行当;唱腔中加入了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乐器伴奏,又引进了川调。这种新型的三角班逐渐取代了当时正在衰落的抚河大班,活跃于农村...
  • 江苏有那些地方戏剧种?
    答:清代中叶,在江苏盐城、阜宁一带流行着一种由家民号子和田歌雷雷腔、栽秧调发展而成的说唱形式门叹词,形式为一人单唱或二人对唱,仅以竹板击节。后与苏北民间酬神的香火戏结合,称为江北小戏。之后,又受徽剧和京剧的影响,在唱腔、表演和剧目等方面逐渐丰富,形成淮剧。5淮海戏淮海戏旧称“淮海小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