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曹操终生无法统一中国?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4
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无法统一中国,只好建立魏国,这样中国进入三国时期 这句话有没有错误?

有错误,首先魏国并不是因为赤壁之战失败后而建立的,而且魏国也不是曹操建的,而是他的儿子曹丕建的;在着,退一万步讲,就算曹操在赤壁之战是胜了,那他也没有统一中国,还有南西川和南蛮等一大些地方没打下来呢。

政治:东吴孙权吴人吴制,也就是政权江东化。本质上缓解了一定的内部阶级矛盾。曹操方面:北征乌丸刚结束,新降荆州集团,内部矛盾压力大,曹操依循法家思想治国,严重影响士族阶级的特殊为官地位,面对的舆论压力大(舆论掌握于士族阶级之手) 总结一句话:东吴基本上下一心(孙权斩岸立誓之后)与刘备联军,曹操内部矛盾虽未彻底激发,但要相对较大。

军事:孙氏久占东吴,以历三世,国险民附,易守难攻,且入主东吴必经水战,江东之人多以水战为主。曹操方面军事力量强大,兵数众多却因新老(亲兵,新降,地域)关系上下离心,不习水战,故而略显外强中干。

战术:曹操领5000精兵追击刘备后,突然离奇的停顿在巴丘(今湖南岳阳),并没有顺势追击刘备或者等大军到齐顺江而下东吴,给刘备时机联合东吴做足够的战前准备。所谓“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操在巴丘停顿了将近半年,从而丧失了战机的主动权(有说法是军队得了瘟疫。)

思想:骄傲自满,过于轻敌。顺便说下一楼的!赤壁之战根本就没庞统什么事!!庞统那时没名气没地位,凭什么让曹操相信他?连锁战船是曹操或者他自己的幕僚们的想法,一是因为瘟疫,二是因为北方人不善水战,三是气势。


总结一句: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一错再错,指挥上与思想上严重失误,再加上瘟疫及内部政权阶级不稳,后方不干净(马腾,韩遂)以及孙刘联盟和周瑜指挥的正确性,导致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逐步形成。

东汉末及三国史中,曹操可谓一位真正的风云人物,他论第二,恐怕没人敢排第一,曹操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在同一时期,无人能比。
曹操是真正的豪杰,他上马能领军,下马能治民。提笔能写诗,拔剑能杀人。是一个文武全才的人物。三国志记载,曹操出身豪门但无纨绔之风,颇有游侠的味道。他虽然家境富裕,门第也算很高,但他从未受此约束。他任侠好友,急公好义,自小就是一条好汉,年轻的时候,也颇干过一些癫狂事,甚至挟刃入室想行刺权贵(一说张让,一说董卓)。但曹操胸襟广大,爱憎分明,高瞻远瞩,多谋善断,因此他既是权臣,也是明主,有很多名人悍将为他效力甚至效命。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曹操的生平事迹传奇之处甚多,咱们在这不便一一列举。在这单论曹操何以未能统一中国。
曹操年少便胸有大志,虽然未必想做九五之尊,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子必定是他的目标,同样,曹操出身豪门,但同样有济世平天下的胸怀,他的很多诗句中表达了他对时局混乱,人民苦难的感慨。他从群雄割据,诸侯混战一开始,就有荡平天下,统一中国的志向的,而不像刘璋,刘表等只想贪图富贵,割据一方那种昏庸之辈。曹操立志统一天下,是有思想准备的。
曹操起事,有他的班底,其中包括他的家族班底,既有曹氏,又有夏侯氏,其中诞生了如夏侯淳,夏侯渊,曹洪,曹仁,曹真等名将,也有如其子曹丕,曹植,曹彰等出色的接班人,另外,曹操很注意收买人心,早期,甚至留祢衡不杀,因此获得了如荀攸,荀彧,郭嘉,贾诩,司马懿等才华超众的谋士以及张辽,于禁,徐晃,张颌,乐进等名将追随。也有典韦和许褚这样的勇士效命。同样,他也收罗了各行各业的人才,如王杰,陈琳,孔融等文人才子,韩浩,枣诋等屯田管理人才,也有程昱,满宠,钟繇等地方管理人才。
曹操军事方面可谓是天才,群雄并立初期,曹操的人马是最少的,但是曹操的军队又是最团结的,从关东反董卓联盟开始,他的部队一次次被打散,但又一次次聚集,最后在战胜袁绍和远征乌桓后,他练就了一支纵横平原高地,所向披靡的部队。至此曹操可以说在北方已经无人能敌。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曹操没能统一天下呢?某不才,以下浅见薄始,供诸位指正。
首先:曹操战胜乌桓后,志得意满。视天下英雄如无物。因此他并没有仔细规划统一战略。同样,他麾下的谋士,唯一有阳谋远见的郭嘉去世,其他如贾诩,荀彧,荀攸都不能给曹操一个完美的战略框架。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战胜乌丸,平定辽东后,曹操的实力和声望达到了一个高峰。这个时候,他是继续谦恭养望,积蓄实力,还是横行无忌,惟我独尊呢?很明显,曹操选择了后者。本来曹操是以东汉中兴之臣的面目出现的,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尊天子以伐不臣”,曹操本来是站在正义的一面,吊民伐罪,讨伐不臣,和之前的权臣何进,董卓,袁绍都不一样,曹操因此取得了民心,尤其是士大夫的归心。但是曹操在依靠武力征服了半个中国,尤其是取得中国当时最富饶,最核心的地区后。按理说应该是占得天时,但实际不然,曹操占领邺城后,野心膨胀,大修土木,如铜雀台,供自己享乐,而后又自任丞相,横行朝野,三国演义有记载,说曹操目中无天子,经常欺君罔上,有一次甚至“遮于天子之前以迎受之”万岁”“,惹得关二爷要一刀把他干掉,虽然是演义,但也反映了当时的一些事实,那就是曹操的不臣之心已经昭然若揭。在天下还未统一,人心还未稳定的情况下,拥有半壁江山的曹操如此作为,不可能不引起一向以忠君爱国自诩的儒家士大夫们的愤怒,同样,阉人之后的曹操,其家族虽然豪富,虽然自诩为汉开国元勋曹参的后人,但实际远不如”四世三公“的袁家,甚至不如四世太尉的杨家那么具有威望。在门第家世思想非常浓厚的东汉末年,这是很难得到士大夫和世家们的支持的。因此曹操虽然拥有强大武力,但政治基础并不雄厚。这是他的致命伤之一。如果他如王莽那样蓄养人望,不急着享受。“多积粮,缓称王”,继续势力,收取民心。稳定自己的阵营。而后以继续“尊天子而伐不从”,以王师征伐刘表,刘备,孙权,刘璋,结果可能会大不一样。
其二,曹操是一个性格乖张的人,曹操大多数时候都爱才如命,礼贤下士,但是他本身性格比较狷介,从小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点和优点同样明显的人,他好色,喜怒无常,多疑,视人命如草芥。这一切都让他很难成为一个统一天下的雄主,如果拿他跟秦始皇比,被认为是刻薄寡恩,鹰视豺声的赢政,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从未有过杀戮无辜的情况,也没有随意杀害臣下和侍仆。但曹操不同,曹操经常偏离正轨,经常根据自己的好恶行事,如梦中杀人,酒后杀人,随意杀自己的小妾。杀孔融,杀杨修,包括一怒屠城,杀害数十万无辜百姓,这都不是一个雄主应该的做的,而更像一个游侠儿。因此,他的性格,不可避免的影响了他的决策。这对他的统一大业是有致命影响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西蜀张松因为其被曹操轻视(曹操个人喜好所致,张松其貌不扬,曹操不喜,因而轻慢之)而怀恨在心,力劝刘璋与曹操为敌,且成了刘备内应。成为曹操的统一大业的绊脚石。。
其三,曹操作战方向的错误,曹操在平定乌桓后,我认为他应该西向消灭关西马超,韩遂等西凉势力。马超韩遂虽然勇猛,西凉军虽然彪悍,但绝非曹操的对手,因此曹操应该首先统一北方。在北方,他的军队是具有绝对优势的,他的将领们也善于陆战。收拾西凉后,再南下汉中,西蜀,如果善用韬略,必定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样就平定了大半个中国。以西,南,东三个方向对刘表,孙权形成夹击之势。刘表新丧,内部不稳,刘备虽然想鸠占鹊巢,但强龙难压地头蛇。刘琮及蔡氏审时度势,必定投降曹操。这时候刘备如丧家之犬,不但诸葛亮不会辅佐他,徐庶都很难说。要么继续南逃东吴,要么就只能投降曹操。此刻孙权孤掌难鸣,不可能再有一战之决心。不用打,很快就会降了。就算打,曹操兵多将广,粮草充裕,并且可以从三个方向进攻,东吴兵少,虽然善于水战,但长期来看,必败无疑,而且曹操王命之下,东吴士人很难抗拒。
后世有人经常把赤壁之战当作曹操的滑铁卢,但事实并非如此,曹操不能统一天下,不是一两个赤壁就能决定的。曹操一生,身经百战,胜仗固然多,败的也不少,经常是丢盔卸甲,根据地丢了,甚至连命都差点没了,这个时候曹操都挺过来了。但是由于曹操的性格决定了他的策略,连续的胜利造成了他的自大心理,妄自称相,横行朝野,造成人心不服,而后又在吞并荆州以后贸然以倾国之兵力南下,妄图以石击卵,一战平定长江以南,统一天下。但是曹操军队不习水战,结果在孙刘的夹击之下,一败涂地,损失惨重。让刘备缓过气来,先图荆州,后并西蜀,三国并立之势形成,刘备势力同时发展壮大,东吴也没有了惧怕之心。曹操在两者的夹击下,已经无力回天,很难再有统一天下的大好局势。

岁数大了经常犯头风病,还哪有时间打仗,赤壁之后,曹操不是跟刘备征汉中吗,结果打的一半曹操头风病犯了,疼昏过去了,等他醒了,司马懿跟他说我们已经输了,是我下令撤退的。

赤壁之战后,曹魏损失惨重,短时间内肯定无法卷土重来,这期间,蜀吴正好趁机做大,形成三足鼎立,这时再想统一中国就难上加难了!时也!命也!

赤壁战后三年间,曹操一直采取措施,稳定内部,公元211年(建安十六年)起平定凉州,历时2年,公元215年(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见刘备已取得益州,而汉中是益州门户,曹操抢先一步,率十万大军亲征汉中张鲁,十一月,张鲁出降曹操,汉中遂为曹操所有。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自阳平关南渡沔水,依山而进,驻军于定军山,夏侯渊出兵与刘备争夺地势,被黄忠斩杀,曹军大败。之后,曹操亲率大军来夺汉中,但是刘备坚壁不出,曹军与刘备军相距数月,无利,遂放弃汉中。公元220年(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还军洛阳。当月,病逝在洛阳,终年六十六岁,谥曰武王。

  • 曹操没能统一中国的原因
    答:他没有失败,因为赤壁之战,他大伤元气,在有生之年不能统一中国而言,最后蜀吴还不是先后被灭了。
  • 揭秘曹操为什么不能统一中国的原因
    答:如果没有赤壁的战败,那曹操的实力比于孙刘两家来说是非常恐怖的,赤壁之战让曹操的百万雄师死伤过半,水军几乎全军覆没,还因此失去了荆州这块重要的战略要地。总之,赤壁之战大大的削弱了曹操的实力,而使得孙刘两家的实力大增,此消彼长,因此曹操错过 了统一中国的最好的机会。三 曹操失去了一位...
  • 曹操当初实力那么大,为什么最后没有统一三国呢?
    答:曹操实力确实强大,但是由于赤壁之战,曹操战败,刘备稳立荆州、孙权东吴底盘更加稳固,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然成型。曹操就算再强大,但是他已经失去了统一三国的时机。曹操早赤壁之前战无不胜,主要还是在战略之上小心谨慎,攻克弱方,在攻打强敌,好让自己在攻打强敌之时没有后顾之忧,曹操在攻打孙权之前,是...
  • 曹操的终生遗憾是如何铸成的?
    答:曹操的终生遗憾是什么呢?那就是他未能当上皇帝,未能坐上皇帝的龙椅。每一个中国人都有皇帝情结,曹操更是如此。皇帝的龙椅就摆在曹操的身边,仅一步之遥,可是他却不敢坐 不能坐,就像在你面前摆着一道你梦寐以求的极品美食,色香味俱全,尽管你手里拿着筷子,可是,你就是不能品尝;面对极品...
  • 三国有一场战役曹操大败,导致中国统一推迟70年,这是哪一场战役?
    答:三国中导致曹操大败的那场决定性战役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正是因为那场战役,让曹操没能打败孙刘联军。所以造成三国分立的局面,十几年就一直对峙着,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而且从那以后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大增,给中原的统一带来了困难。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当时的曹操非常...
  •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什么不重新集聚实力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
    答:曹操这么说,还是我们熟悉的曹操吗?之前的英雄气慨到哪里去了?为何会浪费一个如此之好的机会?为何如此谨小微慎?其实这么多问题都是一个答案,答案就是:曹操的战略改变了,不再以统一天下为最优先的事项,而是以稳定内部,逐渐夺取最高权力为目的。赤壁之战后,曹操虽然进行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比如...
  • 赤壁之战后,曹操为什么不重新集聚实力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
    答:我觉得应该是,赤壁之战让曹操损失了太多,这一败,他再也没有信心和决心,能够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赤壁之战,让曹操丧失了很多的精锐,同时,这一次的失败,让很多想要造反的人有了机会,内忧外患夹杂着,人到中年的他也没有那么多的力气,去挣扎了,不如缩小自己的梦想。虽...
  • 赤壁之战后,为何曹操不选择重新集聚实力完成统一天下的梦想呢?
    答:称公封王实际上就加紧了政治上的篡位,曹操改变了之前先统一再篡位的战略,而是实行了能统则统,不强求统一,追求政治上的篡位。第三个原因:曹操没能解决击败孙刘联盟的问题。曹操在赤壁之战后多次征孙权,但都是无功而返,因为曹操没有解决一个重大问题,如何击败孙刘联盟的问题。曹操的实力比孙刘联盟...
  • 曹操为什么没能统一中国?
    答:那是因为郭嘉比他年轻得多,属于子侄辈,曹操感觉不到他的压力,而贾诩属于曹操的同辈人,曹操在骨子里对他是暗加戒备的。 赤壁之战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战例,不需要我多作发挥。总之得意忘形的曹操遭到了当头一棒,从此之后曹操统一大业“几乎”成为不可完成的事情了。 三、“得意忘形”导致重大错误决策之二 其实在此...
  • 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魏,最终无法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答:而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开始一步一步加紧纂位,在曹操南下准备征讨荆州时,就废除东汉实行百年之久的三公官职,重启西汉初年的丞相制度,不仅大权独揽,而且还模仿萧何“参拜不名、剑履上殿”,不过即使如此,也还能理解,毕竟萧何可是西汉的大功臣。 一切的转变发生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前线的军事行动导致整个曹操一手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