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曹魏,最终无法统一天下的原因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请问如何了解东方project里面的人物性格,历史,故事等,动漫游戏文学,不限形式。

其实你多看一些东方同人文,在自己去百科一下就会了解很多。。。(我就是这样的。。)

狼与辛香料。虽然是架空的世界,但从社会风俗到人文历史都是根据中世纪历史来的。特别是女主角的出身。按《金枝》所述,将丰收之神想象为在麦地里奔跑的动物,在那时非常常见。看狼与辛香料能学到许多知识。
新暗行御史。特别是它的前半部分,许多都出自朝鲜族传统神话和历史人物。比如梦龙、春香、洪吉童(好像叫这个…………)、文秀等等。作者在单行本里写得很清楚。
尸姬中那个大boss也出自日本神话。(叫崇神魔缘好像。为数不多的拿日本皇族说事儿得漫画哦~)

曹魏帝国的开创者曹操一生起兵的经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公元190年起兵反董卓开始,到公元196年迎立汉献帝开始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六年是曹操的草创阶段。

草创阶段是曹操的战略形成期,曹操从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开始,曹操处于四战之地的兖州,一步一步凭借谋略和能力,先后击败并收编黑山军与青州黄巾军,虽然在军事有着一系列的胜利,但是曹操一生做出的最英明的决策却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战略的实施。

第二个阶段:从公元196年到公元207年北征乌桓后,这11年是曹操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绝对政治正确开始了黄金发展扩充期,是曹操的高速发展阶段。

曹操影视形象

因为曹操手中控制着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时不时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做得却是有利于自己的事,这种打着汉家旗号办私事的政治行为给曹操带来了诸多的政治利益,比如利用皇帝的名义招揽人才,却为自己所用,再比如用皇帝的名义向不服从的诸侯下达臣服的命令,不服从就以汉室的名义讨伐,所以曹操对外发动的战争全部都是出师有名,这可是巨大的政治利益。

第三个阶段:公元208年初到公元220年曹操去世,这12年是曹操在赤壁之战战败后开始转变战略,是曹操的战略转变阶段。

曹操因为在赤壁之战的惨败和南郡之战的败退,失去了用军事手段统一天下的机会,因此曹操转变了战略,改用政治手段加紧剥夺东汉仅存的政治权力,从丞相到魏公,从魏公到魏王,曹操迈出了实质性的纂位步伐。

同时曹操辅以军事手段继续征服未服从的地区,从关中的马超、韩遂,到汉中的张鲁,西南的乌桓人和鲜卑人,以及江东的孙权,益州的刘备,但第三阶段的对外军事行动变得极端保守,比如曹操征汉中张鲁后,成功拿下汉中,却放弃大好进军益州的机会,导致夺取益州的天赐良机稍纵即逝,与当年历经千辛苦驰骋数千里也要远征乌桓时的雄心比起来,简直一个天下,一个地下。

曹操影视形象

有时候,不仅要问:是什么让雄才大略的曹操变得如此的小心谨慎?

其实早在公元207年,当曹操从远征乌桓的路上回师时,东汉天下十三州其中的8州已被曹操尽收手底,从实力的对比来看,孙权盘踞扬州,刘表占据荆州,刘璋拥有益州,张鲁有汉中,马超、韩遂有关中和凉州,天下所有其他势力加起来也不如曹操一半的实力,任何人都会觉得曹操统一天下只是时间问题,可曹操居然失败了,如此雄才大略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如果你仔细分析曹操创业的三个阶段,就会发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治事件贯穿始终,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为何最终无法统一天下?其实原因早已注定,就是这个“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曹操无法统一天下。

先谈谈天下大势,两汉四百余年的江山到了东汉末年陷入大乱,众所周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千变万化的,四百年的汉室江山如果是“合”,那么按照大势来看,东汉末年应该会维持一段较长时间的“分”。

曹操

从大势看,东汉末年的天下走势是分裂,而不是统一,原因是合得太久了,这个“合”可以理解为统一,也可以理解人心思汉,所以尽管汉献帝只是个任人摆布的傀儡,但仍然具有强大的号召力。

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在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大肆挖取政治利益的同时,“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把双刃剑也不断划出对曹操不利的局面,贯穿了曹操的中后期,还差一点颠覆了曹魏政权。

曹操不是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但绝对是有史以来最有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既然是“挟天子”就难免会与天子产生矛盾,从衣带诏事件开始,曹操感受到了拥汉派的不息抗争,尤其是在曹操加紧纂位的过程,尤其更加突出,以至于对曹操形成强大的掣肘力。

在曹操创业的第二阶段时,曹操本人也只是大汉朝廷的司空,虽然能开府治事,但明面上仍然是三公之一的司空,明面上仍然归属于傀儡皇帝汉献帝,曹操到许都朝拜汉献帝时,仍然要被皇帝身边的虎贲卫士挟制前行,虽然这不过是汉制传统,但对于曹操来说已经是浑身冷汗,对于身居高位的权臣来说,前车之鉴无数权臣的下场让曹操胆战心惊,于是曹操做了两件事:

曹操

一是更换皇帝身边的虎贲卫士为自己人;二是在打下邺城后将其作为自己的大本营,能少朝见皇帝就少见,或者干脆不见。于是曹操开启了异地挟制天子的先例,曹操人在邺城,汉献帝所在的许都有大量的自己人。

在赤壁之战前,曹操一直是汉官,虽然是权臣,但究竟没有迈出实质性的纂位步伐,所以受到拥汉派的反抗也相对较小,所以对外征战,曹操敢冒险,敢离开政治中心到数千里之外的白狼山打乌桓人,而不必担心他所挟制的小朝廷会有什么不利于自己的举动。

而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开始一步一步加紧纂位,在曹操南下准备征讨荆州时,就废除东汉实行百年之久的三公官职,重启西汉初年的丞相制度,不仅大权独揽,而且还模仿萧何“参拜不名、剑履上殿”,不过即使如此,也还能理解,毕竟萧何可是西汉的大功臣。

一切的转变发生在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前线的军事行动导致整个曹操一手建立起来的政权发生危机,有多少人想看曹操的笑话,又有多少人在暗地中算计曹操,所以在赤壁之战失败后,曹操最重要的事不是在前线抵御孙刘联军,而是退回政治中心,安抚人心,稳定局势,不让居心叵测之人有危险举动。

曹操影视形象

曹操多年以来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汉献帝的身边形成了一个拥汉派的士人集团,只要皇帝在,总会有迂腐的文人忠心,在为曹操获取政治利益的同时,不断地对曹操形成制衡,就连曹操多年的战友,大汉朝廷的尚书令荀彧,也因为反对曹操的篡位之举,而死得不明不白。

在逼死最后一个敢明面反对曹操篡位的荀彧后,再也没有人敢明面上反对,都只是因为害怕曹操手中强大的军事权力和政治权力,而转入暗中或地下,静待机会,拥汉派并没有消失,而只是隐藏起来了,虽然在曹操在纂位的过程中,或明或暗地处理了大量的拥汉派士人,但谁能保证没有下一个呢?

所以当60岁的曹操在拿下汉中张鲁后,在没有郭嘉这样天才谋士的劝说下,曹操开始犹豫了,开始小心谨慎了,开始担心许都那个小朝廷会在自己长期远离政治中心时发生意想不到的事,而在8年前,曹操远征乌桓时,虽然长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但仍不失为满腔雄心壮志时的心态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这一切,只因为曹操担心那个被自己“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朝廷,当一步一步走上高位,开始称公拜王时,曹操事实上已经走到了东汉的对立面,无论曹操如何辩解,如何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澄清自己不会篡位,可这一切不就如同和尚头上的虱子---明摆着吗?

曹操形象

政治斗争从来就是残酷的,不会因为你的仁慈而得到一个好下场,曹操已经走了一条不归路,只有向前走,继续篡位进程,而没有回头路,回头不是身死族灭,就是鱼死网破,所以曹操牢牢地抓紧手中的兵权,至死不放松。

曹操非常明白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朝廷,从来也不是待宰的羔羊,任何看起来软弱的对手,都会在你放松防范之际发起致命一击,不是不击,而是时候未到,曹操非常明白这一点,时刻防备着,而这一切暗流涌动,则被发动襄樊之战的关羽彻底点燃。

曹操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就在曹操坐镇长安,准备前往汉中救援夏侯渊,以在汉中之战对抗刘备时,西北的乌桓人和鲜卑人也不安份了,曹操派出自己的儿子曹彰前往平叛,而远在荆州的关羽也在同一时间开始的北伐襄樊的战争。

擒于禁,斩庞德,围襄阳,困曹仁,威震华夏,关羽在襄樊之战的初期取得了巨大的战争成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搅得曹魏整个中原地区一片混乱,几乎是几一时间,发生在公元218年的太医令吉本、司直韦晃、少府耿纪在政治中心许都发生叛乱,攻打曹操的亲信长史王必,可惜被王必与典农中郎将严匡平定。

曹操称魏王

公元219年,邺城也不太平,魏讽准备勾结长乐卫尉陈祎准备在邺城发生叛乱,可惜还没开始就是被陈祎告密,身在邺城的曹丕终于找到机会,以此事为借口,大肆捕杀拥汉派士人,前后杀了数千人,这些人曹操原本就知道是拥汉派,但又没有借口杀的人,也是曹操在外征战一直担心的人。

一系列的事件证明了曹操一手创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小朝廷在曹操篡位过程中,成了曹操在政治上最大的敌人,以至于在后期无法让曹操放开手脚在外征战,一个畏手畏脚的曹操,如何能够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呢?这就是曹操始终无法统一的原因所在。

“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曹操创业初期是利好,到了中后期就变成了曹操沉重的政治负担,曹操是汉官、汉臣,如果取而代之就是标准的篡位,曹操没有篡位都承担了巨大的骂名,更何况是篡位呢?所以曹操始终没有迈出那一步就是这个原因,曹操是个务实的人,除了皇帝的虚名,曹操什么也不差,所以曹操终其一生没有篡位,但曹丕就没有这个负担,曹丕不是汉臣,是魏臣到魏主,取代汉就顺理成章。



因为曹魏在和东吴和蜀汉对战的时候错过了很多时机,曹操晚年后雄心壮志不在,对逐鹿天下没有以前那么狂热了,所以曹魏只能占据北方之地,不能一统天下。

曹魏虽然国力强大但是没有一统天下的原因是因为曹魏内部出现了许多分歧,有许多门阀士族在暗地里反对曹家,又有孙吴蜀汉的抵抗,最终无法一统天下。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太信任司马氏了,司马氏当时篡夺了他们的帝位。

因为东吴的地势易守难攻。并且当时曹魏内部也有纷争。所以说无法统一全国。

  • 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为何最终无法统一天下?
    答: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为何最终无法统一天下?其实原因早已注定,就是这个“挟天子以令诸侯”让曹操无法统一天下。 先谈谈天下大势,两汉四百余年的江山到了东汉末年陷入大乱,众所周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任何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千变万化的,四百年的汉室江山如果是“合”,那么按照大势来看,东汉末年应该会维持...
  • 三国时曹魏三分天下有其二,雄据九州,为何不能统一天下?
    答:魏国在赤壁之战前,就已经做到了天下三分有其二,凭借的是正确的战略、合理的用人、时势的潮流。曹操没能统一天下,只是因为在赤壁之战中轻敌自满,导致统一天下的大业,就此失去。很多机会失去了,就不再重来,虽然曹操领导的势力在当时的天下,算是最大的势力,无论是以人口来计,还是以土地面积来计...
  • “三分天下有其二”的优势下曹操都没能一统三国,没
    答:将多帅少,这是曹魏军事上的一大瓶颈,在“三分天下有其二”的绝对优势下曹魏仍多年完成不了统一,与此有很大关系。是曹魏没有人才吗?不是,当时的人才也数曹魏最多,但正如后人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不少,缺少伯乐,或者说伯乐太能干,把千里马的活都给干了,结果自然没了千里马。曹魏中后期能称得上...
  • 三国时期的瘟疫有多可怕,迫使曹操暂缓统一大业
    答:在如此严峻的疫情之下,逼得曹魏的统治者不得不停下征服的脚步来处理内政,保住自己的基本盘。这也是在赤壁之战后,曹魏便没有再采取有效军事行动来一统天下的原因。毕竟魏国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了,稳住基本盘是当时的重中之重,毕竟疫情严重起来会怎么样,一连失去建安五子的曹丕比谁都清楚。战争还是抗...
  • 魏蜀吴从地图上看是差不多的,为何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答:正因为曹魏占据了文化中心和政治中心,被认为是华夏正统,同时又合法地继承了东汉的政治,在当时被普遍认可是东汉的继承者,所以蜀汉和东吴政权就处于边缘化,不被承认,同时又因为曹魏没有真正统一天下,所以只能说三分天下有其二。此外,还有一个经济重心的问题,别看曹魏的人口和面积没有占到三分之二...
  • 三国时期为什么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答: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建立之后,自然都是有自己疆域版图,现在也能够看得到三个国家的地域划分。从地图上来看,三个国家的国土面积其实是相差无几的,只不过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那就是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这就让人不太明白了,明明三个国家都是差不多大的,为什么要说魏国占去了三分之二?众...
  • 三国的面积相差不大,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是什意思?
    答:人口数量决定着魏蜀吴三国的士兵数量。由此,在人口上,魏国同样可以称得上三分天下有其二。正是因为和魏国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诸葛亮曾表示益州疲弊,并且长期保持和东吴的联合,以此抵抗曹魏。而对于曹魏来说,因为整体实力上的强大,所以即便在一些战役上输给诸葛亮,最终还是消灭了蜀汉。
  • 魏蜀吴从地图上看是差不多的,为何说魏国三分天下有其二?
    答:兵力占到60%;东吴占31%和28%;蜀汉占12%和12%。7. 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中原地区,曹魏控制了这一地区,被视为华夏正统。蜀汉和东吴则被视为偏安一隅。8. 尽管曹魏的国土面积没有达到三分之二,但由于其经济实力占到三国总GDP的至少70%,因此也有“三分天下有其二”的说法。
  • 曹操终其一生都没称帝的所有原因??
    答:2、称帝的时机不成熟。毕竟当时汉献帝还在,如果曹操贸然称帝,刘,孙两家势必会以此制造事端,打破当时的格局,吃亏的只能是曹操。一心把北方治理好,才是当务之急。3、曹操的心胸度量不足称帝,宋代文学家苏洵这样评价曹操:“曹操有取天下之虑,而无取天下之量”,这种说法还是比较中肯的,虽然在时机...
  • 明明魏蜀吴面积差不多,为什么魏就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
    答:”(《三国志》)曹操“三分天下有其二”,甚至说“十分天下有其八”,才是当时的历史真相。下面,我们从地理的角度来分下一下这个问题,看一看“三分天下”背后的真相!一、曹魏方面 曹魏的统森戚橡治区域,大致是东起大海,西到河西走廊,北到长城,南到秦岭淮河,所辖领土覆盖了当时的十二个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