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京剧常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1. 从小学京剧是怎样一种体验
京剧从形成到现在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历史的积淀使它集结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一切特征,它与中医、国画并列为中国三大“国粹”。与文化艺术相交融的京剧艺术更体现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使这一高雅艺术在中国传称和弘扬,就应该从娃娃抓起。

京剧和音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具有相通的地方,京剧的发展必然离不开音乐的发展,如京剧也有以前的传统剧目走向今天的现代剧,而京剧作为“国粹”具有深的历史文化,他更具有极强的导向意义。京剧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些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传统的文化逐渐被人们所忽略,在整个社会中并未受到重视,无论是文化、还是教育,强调学习的西方者多,而重视弘扬传统者少,要想更好的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从教育入手,为避免死板、僵硬的教学方法,更考虑到京剧和音乐相通的艺术特征,特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加入京剧元素,从娃娃抓起、从小学生抓起。让京剧艺术进校园、进教材。就是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欢京剧,让京剧这一艺术的生存发展有一片肥沃的土地。
2. 小学生京剧手抄报怎么做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历史悠久,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讲究唱、做、念、打,富于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别于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但是近几年来,戏剧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日趋衰弱,受到了新生艺术的冲击。尤其港台歌曲大量涌入内地,学生追星捧星,趋之若骛,对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却是知之甚少。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舞剧等,话剧是主体,外国戏剧一般专指话剧。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3. 京剧知识提纲
【DOC】京剧艺术欣赏课程教学提纲

文件格式:DOC/Microsoft Word - HTML版

《京剧艺术欣赏》课程教学提纲 一,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京剧艺术欣赏》; 课程代码: ; 课程学分:2学分; 总学时:。1,京剧基础知识开卷书面答题,占考查总成绩的50%. 2,优秀唱段的学唱,占考查总成绩的20%. 3,平时出勤及作业,笔记。

jwc.ctgu.edu/newshtml/jssw/05q/06cjxtg 。 22K 2006-11-21
4. 孩子学京剧都有哪些好处和优势
北京海淀区西颐小学开设了5年的京剧课程,从1年级到6年级,京剧课每周都会上一次。师资上除了学校老师外,北京京剧团的专业演员每周也会来为学生们讲课。学校还抽出了京剧表演的尖子生成立了海淀少年京昆艺术团。同学们在全国少儿戏曲大赛中曾获得了7枚小梅花奖。对于此次教育部将京剧纳入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程中,老师们都表示欢迎。

“教育部这样做显然是有一定的基础的,这也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兴趣,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系教授刘卫东认为,京剧的受众群中,年轻人占的比例较小。现在让它进入课程范围内,有积极的作用。

刘卫东说,振兴京剧,除了京剧的形式要随着时代审美趣味的变化而不断创新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方式,就是要培养青少年观众,要让新一代了解京剧、对京剧感兴趣。

国家京剧院院长吴江也认为,京剧的唱腔是中国的美声唱法,也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从小就学一点是很有好处的。此次选定的15首唱段是在广泛征求中小学教师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遴选出来的,代表了京剧艺术的主要特点。

中国戏曲学院教授赵景勃说,京剧作为国粹有着辉煌的历史,但现在的年轻人都不太了解。从小学生抓起,培养对京剧的兴趣,普及京剧的知识,对京剧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有积极的作用。现在很多国家都把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纳入基础教育中,这种试点应该倡导和支持。

许多艺术专家还建议增加京剧知识,比如脸谱、乐器、锣鼓经、行当等;京剧流派名段赏析,不见得每个人都会唱,但是应该让我们的后代知道,什么是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什么是南麒北马等。希望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能够试点成功。
5. 有谁给我启蒙一下京剧常识啊
1。

彩旦俗称丑婆子,唱念都用本嗓,实际是用丑角来应工的。简单说彩旦是重说白的,而且基本上都说京白,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的角色。

这类角色并不全是坏人,有的是用来讽刺愚蠢和自作聪明的人,比如《凤还巢》里的大姐程雪雁,《西施》里的东施等。 还有一些是表示性格爽朗、粗犷、豪放的妇女,例如《串龙珠》里的花婆,《四进士》里的万氏,《铁弓缘》里陈秀英的母亲等等,还有的是塑造了风趣、诙谐的艺术形象,例如《拾玉镯》的刘媒婆等。

2。武生,自然是生行中带武打的角色。

它在扮相上,与小生不同的是,小生绝大多数是没有胡子的,武生却是有的有胡子、挂髯口,有的不挂髯口。 武生的分类比较简单,主要分为长靠、短打两种。

长靠武生,一般是扎靠、穿厚底靴、使用长兵器,表现马上作战的居多。像《长坂坡》的赵云、《挑华车》的高宠、《青石山》的关平;也有挂髯口的,像《战宛城》的张绣、《战滁州》的脱脱、《一箭仇》的史文恭等。

短打武生,一般是不扎靠,外穿褶子、内穿箭衣,使用短兵器,进行步下短兵相接搏斗的角色,像武松、黄天霸、《三岔口》中的任堂惠、《洗浮山》的贺天保,等。 不过,长靠和短打的区别,不能只讲服装形式,也不能绝对化。

像“水浒戏”《一箭仇》中的史文恭,他的身份是曾头市的教师爷,不能像部队将帅那样顶盔贯甲,所以不扎靠,穿的是一种行话叫“扎巾”的帽子,穿的是箭衣,但是他与卢俊义对枪的打法仍然属于长靠。 一直要到后面偷营、水擒的表演才属于短打。

勾脸戏 长靠武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还要演一些勾脸的戏。戏曲术语,把角色按一定的图案往脸上涂抹油彩的化装方法叫作勾脸或揉脸。

武生演的勾脸角色,常见的有:《铁笼山》的姜维、《金钱豹》的豹子、《艳阳楼》的高登等。 猴儿戏 武生除了勾脸戏外,还要演“猴儿戏”,就是《西游记》故事里的孙悟空。

孙悟空也是勾脸的。一般来讲,生行的表演应当庄重,但猴戏必须毛手毛脚,这是京剧从昆曲班中沿袭下来的传统,历代的武生大师几乎没有不演猴戏的。

3。旦行是京剧中的后起之秀,在本世纪中,由于一大批旦角艺术家的崛起,创编了大量的优秀剧目,这一行当的表演艺术迅速发展,使得它一跃而上,超过老生,成了京剧最重要的行当。

旦角的门类也比较多,大致可以分为青衣、花旦如:《战宛城》中的邹氏、武旦、老旦等几个门类。 青衣,又叫正旦,扮演的都是性格端庄幽静的正面人物。

“青衣”一词来源也出在人物的服装上,许多戏里,像《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武家坡》的王宝钏、《汾河湾》的柳迎春等穿的都是一种朴素的青褶子,所以,大家就把正旦叫作青衣了。 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像《二进宫》的李艳妃穿的是龙(巾皮),《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一出场穿的也是所谓的凤冠霞(巾皮),到与父亲决裂以后,脱去宝衣,才换上了褶子。

划分青衣的标志主要还是人物性格和艺术特色。青衣的特色向来是以唱为主,这有点像安工老生。

青衣的唱,主要是用假嗓,与前面介绍的小生有接近的地方。演唱的风格不但要清亮娇脆,还要有阳刚喷礴的音色,不能过于柔媚。

它的念白,也必须上韵,念韵白,不能念京白,为的是显出端庄凝重。 旦角中,比较复杂的是花旦。

花旦的门类很多,扮演的人物也很杂。 大多数是风流美艳、活泼可爱,也有刚健阿娜的。

穿戴服装各式各样,有的也念韵白,但更多的是念京白。 过去,花旦在表演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一般都要“踩跷”。

所谓“跷”,是一种木头做的假脚,用来模仿古代妇女的“三寸金莲”。而绑上这种假脚走台步,使身段,甚至开打表演,是一项需要经过艰苦训练的特技,行话叫作“跷工”。

1949年以后,戏曲界实行了“废跷”。现在的舞台上已经很难看见这样的表演了,“跷工”技艺也濒于绝迹了。

在花旦行中,扮演《游龙戏凤》中的李凤姐、《拾玉镯》中的孙玉娇、等天真烂漫小姑娘的,行话叫作“闺门旦”。闺门旦的表演舞蹈性比较强,身段玲珑活泼,富有舞蹈性。

唱工上的特点是运用的唱腔全是【西皮】调,或者是【南梆子】,不唱【二黄】腔调。 花旦中还有一类角色,现在在舞台上比较少见,那就是“玩笑旦”。

玩笑旦过去是一些“玩笑戏”中的主角,像《张古董借妻》里的沈氏、《打面缸》里的周腊梅、《打花鼓》里花婆、《荡湖船》里的船娘、《探亲相骂》里的城里亲家等等,只是这类“玩笑戏”今天已经在舞台上很难见到了。 我记得,有位专家在三十多年前就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就叫作《今人不懂“玩笑戏”》。

玩笑旦艺术上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不一定唱【西皮】、【二黄】,而是唱一些杂腔小调,像《张古董借妻》唱【吹腔】、《打面缸》唱的是【南锣】、《打花鼓》唱的是【风阳歌、鲜花调】,等等。 花旦中的泼辣旦,都是大方不拘,说打就打,说骂就骂的人物。

最典型的就是《刺巴杰·巴骆和》中的巴九奶奶马金定。这路角色有解近武旦的一面,但决不能演成纯粹的武旦。

她们在开打时,常使用大杠子,而且在过去也不踩跷与当时的花旦、武旦不一样,。
6. 浅谈如何在小学中年级进行京剧欣赏教学
微课与翻转课堂是最近几年兴起的教学方法,翻转课堂中的微课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通过微课学生完成知识建构、难点解决、拓展延伸等内容,把课堂内的宝贵时间,还给学生。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体验式学习,实现知识的内化吸收,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尝试把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与小学高年音乐欣赏教学相结合,并把微课创新应用于音乐课堂教学,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音乐课堂,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音乐,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微课以丰富的画面和生动形象的演示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课堂的生机与活力,增强了音乐感染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兴奋点和兴趣,缩短感知时间,更好地将学生引导到预定的学习目标上,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7. 京剧脸谱知识
戏曲中,黄脸的方腊、白脸的庞吉庞太师,在历史上都不是坏人。

同是猴脸脸谱,脸谱造型也有不同。譬如大闹天宫时期的美猴王孙大圣与西天取经的孙行者、被封‘斗战胜佛’的孙悟空,脸谱有的表现出反抗精神、顽强和正义精神、还有的表现作为一个得了佛家“正果”的猴王形象。

(而且即使同一个人物的脸谱,不同艺术家也有丰富的不同谱式) 再如花果山上的猴帅、猴将形象。老猴通臂猿老成豁达、深谋远虑,墨猴形象主要以黑色等暗色为主。

八仙斗白猿中的白猿,显得机敏有趣,以较白的亮色为主(为了衬托剧情,额头上还有一个仙桃的图样) 假悟空六耳猕猴就显得狡诈多动。 同是天庭的星宿猴脸,觜火猴(就是封神榜中的方贵。

孙悟空在天宫与他交过一手)机敏活现(昆腔剧目的齐天大圣、觜火猴等脸谱与京剧的不完全相同)、九曜星中的罗睺(蚀星) 则一脸官相、故作威严。
8. 京剧介绍
京剧道具 京剧的道具通常具有十分写意的象征意义,它不像话剧那样讲求实景,而是留给观众很多的想象空间。

桌椅类:京剧中桌椅恐怕是使用最多的道具了。通常就是代表屋里的桌椅,但同一把椅子可以在一出戏里,前面代表普通的座椅,后面就代表龙床了。

桌椅除了用作桌椅外,还可以当作门,椅子一摆,两人前后一站,门里门外的感觉就有了。桌椅还常常代表高山,土坡,将台等等,高出平面的层面,还可以摞起来用。

演员登上桌子,根据剧情可能就是上了高山,或是上了高台。有时为了表现贫寒,家里也有板凳出现,用途多种,道理和椅子一样。

旗帜类:根据场合形式的不同,也有很多含义。通常见到的龙套打的旗,代表千军万马或者是仪仗。

轿旗,两个人打,形状有点像门,用来代表轿子,像《锁麟囊》里薛湘灵出嫁时用的。车旗,一个人在后平举两面画着车轮样子的旗子,用来表示各种车辆。

《打龙袍》、《挑滑车》等戏里都有。 还有些如号令旗等。

马鞭:这是京剧中最具代表性的道具。只一根马鞭,就代表了马,或骑或牵。

加上演员的表演,给人以活生生骑马的感觉。 武器:刀枪剑戟,不一而足。

包袱:京剧里的包袱根据大小形状颜色的不同,常用来表示行囊,金银,印信甚至首级等不同的东西。 其他实物类:跟实物形象没有太多区别的道具,如酒壶酒杯,书卷,灯烛等等就不多列举了。

  • 小学生必知京剧常识有哪些?
    答:京剧的行当——主要分生、旦、净、丑四种行当。生就是指男子,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就是指女子,又分正旦(青衣),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彩旦(揺旦)。京剧四大名旦是指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他们是我国京剧旦角行当中四大艺术流派的创始人。净就是花脸,又分正净(铜锤花脸)...
  • 京剧小知识手抄报内容
    答: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汉族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例,一是男扮女、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即戏曲服装和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和规格;五是利用“程式”进行表演。
  • 京剧常识知识点
    答:1.京剧行当 生就是指男子,又分老生,小生,武生。旦就是指女子,又分正旦(青衣),老旦,花旦,花衫,武旦,刀马旦,彩旦(揺旦)。净就是花脸,又分正净(铜锤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毛净。丑就是丑角,俗称“三花脸”,又分文丑,武丑,铁丑。末就是指中年以上男子,多数挂须。又细分为...
  • 小学生必知京剧常识有哪些?
    答:小学生必知京剧常识如下:1、京剧曾称平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被视为中国国粹。2、徽剧是京剧的前身。清代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起,四大徽班陆续进入北京,他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同时又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方法,民间曲调,通过不断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京剧。3、京...
  • 关于小学生京剧方面的知识有哪些?
    答:关于小学生京剧方面的知识有:1、京剧的伴奏称为“场面”。按乐器的性能,分为“文场”和“武场”。2、唱腔中字随板出的称做“迎头板”;后半拍出字的称“腰板”;散板曲调不点板眼,只在一句唱腔终了时才下一板,因而称做“截板”或“底板”。3、京剧武场在戏剧表演中的作用是配合演员的身段动作...
  • 小学生必知京剧常识有哪些?
    答:京剧可分为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生行为男性人物,其中又可细分为老生、小生、娃娃生、武生、红生等。旦行为女性人物,其中又可细分为青衣、正旦、花旦、刀马旦、老旦等。净行为威重、粗犷、豪爽等特殊性格的男性人物,其中又可细分为花脸(铜锤、黑头)、架子花脸、武花脸等。丑行为反派人物或诙谐、...
  • 京剧常识的目录
    答:四年级:《万紫千红分外娇》五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五年级:《猛听得》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六年级:《你待同志亲如一家》七年级:《儿行千里母担忧》七年级:《文成公主》八年级:《趁夜晚》八年级:《这一封书信来得巧》九年级:《智斗》二、京剧常识(一)京剧源流1....
  • 京剧小常识7条有哪些?
    答:1、京剧脸谱起源于生活。每个人面部器官的形状、轮廓相似,生理布局也都有一定的规律,面部肌肉的纹理与人物的年龄、生理、经历、生活的自然条件也都有密切关系,所以京剧脸谱的勾绘是以生活为依据,也是生活的概括。2、在各个行当中,演唱方法及演唱风格不尽相同。唱功最重的当属老生、青衣和正净;其次...
  • 小学生京剧常识
    答:希望京剧进入中小学课堂能够试点成功。 5. 有谁给我启蒙一下京剧常识啊 1。 彩旦俗称丑婆子,唱念都用本嗓,实际是用丑角来应工的。简单说彩旦是重说白的,而且基本上都说京白,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的角色。 这类角色并不全是坏人,有的是用来讽刺愚蠢和自作聪明...
  • 京剧脸谱生常识
    答:1.京剧脸谱的知识 脸谱的通用色彩含义为: 红色 一般:忠勇侠义,多为正面角色。 其他:有讽刺意义,表示假好人。 特例:老人显示年轻红光犹在;坏人做了点好事。 黑色 一般:直爽刚毅,勇猛而智慧。 其他:表示阴阳中的阴,用于鬼魂。 肤色较黑或面貌丑陋。 白色一般:阴险奸诈;刚愎自用。 其他:和尙,太监脸谱;表示老人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