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第六单元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1
关于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

诗歌概念起源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舞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


诗体概说
诗体的分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现在,只就一般的看法,简单地谈谈汉魏六朝和唐宋的诗体。

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诗,其中包括汉魏乐府古辞、南北朝乐府民歌,以及这个时期的文人诗。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乐府歌辞是由乐府机关采集,并为它配上乐谱,以便歌唱的。《文心雕龙·乐府》篇说:"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由此可以看出诗、歌、乐府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诗指的是诗人所作的歌辞,歌指的是和诗相配合的乐曲,乐府则兼指二者而言。后来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虽然没有配乐,也称为乐府。中唐时白居易等掀起一个新乐府运动,创新题,写时事,因而叫作新乐府。

唐以后的诗体,从格律上看,大致可分为近体诗和古体诗两类。近体诗又叫今体诗,它有一定的格律。古体诗一般又叫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

从诗句的字数看,有所谓四言诗、五言诗和七言诗。四言是四个字一句,五言是五个字一句,七言是七个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诗很少见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两类。五言古体诗简称五古;七言古体诗简称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五言律诗简称五律,限定八句四十字;七言律诗简称七律,限定八句五十六字。超过八句的叫长律,又叫排律。长律一般都是五言诗。只有四句的叫绝句;五绝共二十个字,七绝共二十八个字。绝句可分为律绝和古绝两种。律绝要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不受平仄格律的限制。古绝一般只限于五绝。

“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的含义:

1.形式是自由的
2.内涵是开放的
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

“古典诗”与“现代诗”的比较:“诗”者皆为感于物而作,是心灵的映现。“古典诗”以“思无邪”的诗观,表达温柔敦厚、哀而不怨,强调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现代诗”强调自由开放的精神,以直率的情境陈述,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诗歌主要有以下几部分:

(一)诗歌的起源

诗是最古老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来源于古代人们的劳动号子和民歌,原是诗与歌的总称。开始诗和歌不分,诗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统称为诗歌。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如,《诗经》《楚辞》和《汉乐府》以及无数诗人的作品。西欧的诗歌,由古希腊的荷马、萨福和古罗马的维尔吉、贺拉斯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二)诗歌的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三)诗歌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

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这种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且何谓为比也?盖写物以附意,扬言以切事者也。”朱熹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诗经》中的《螽斯》《硕鼠》等篇即用此法写成。

兴:是托物起兴,即借某一事物开头来引起正题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现思想感情的写法。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朱熹更明确地指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中的《关雎》《桃夭》等篇就是用“兴”的表现手法。

这三种表现手法,一直流传下来,常常综合运用,互相补充,对历代诗歌创作都有很大的影响。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很多的,而且历代以来不断地发展创造,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难以尽述。但是各种方法都离不开想象,丰富的想象既是诗歌的一大特点,也是诗歌最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还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象征。象征,简单说就是“以象征义”,但在现代诗歌中,象征则又表现为心灵的直接意象,这是应予注意的。用现代的观点来说,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主要的有三种:

1.比拟。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我们前面列举的诗词中,便有许多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前者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里荡漾。把“云彩”“金柳”都当作人来看待。以人拟物的,如,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我的心意/则明亮亦如你窗前的烛光/稍有暧昧之处/势所难免/因为风的缘故/……以整生的爱/点燃一盏灯/我是火/随时可能熄灭/因为风的缘故。把“我的心”比拟为烛光,把我比作灯火。当然,归根结底,实质还是“拟人”。

2.夸张。就是把所要描绘的事物放大,好像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以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其中说到“深千尺”“三千尺”,虽然并非事实真相,但他所塑造的形象,却生动地显示了事物的特征,表达了诗人的激情,读者不但能够接受,而且能信服,很惊喜。然而这种夸张,必须是艺术的、美的,不能过于荒诞,或太实、太俗。如,有一首描写棉花丰收的诗:“一朵棉花打个包/压得卡车头儿翘/头儿翘,三尺高/好像一门高射炮。”读后却反而使人觉得不真实,产生不出美的感觉。

3.借代。就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它与比拟有相似

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一般是比的和被比的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较为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为鲜明、突出,以引发读者的联想。这也就是艾青所说的“给思想以翅膀,给感情以衣裳,给声音以彩色,使流逝变幻者凝形。”

塑造诗歌形象,不仅可以运用视角所摄取的素材去描绘画面,还可以运用听觉、触觉等感官所获得的素材,从多方面去体现形象,做到有声有色,生动新颖。唐代诗人贾岛骑在毛驴上吟出“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但又觉得用“僧敲月下门”亦可。究竟是“推”还是“敲”,他拿不定主意,便用手作推敲状,不料毛驴挡住一位大官的去路,此人乃大文豪韩愈,当侍卫将贾岛带到他的马前,贾据实相告,韩沉吟良久,说还是用敲字较好。因为“敲”有声音,在深山月夜,有一、二记敲门声,便使得那种情景“活”起来,也更显得环境的寂静了。前述《枫桥夜泊》的“乌啼”“钟声”,也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段,更是十分逼真,非常精彩!现代的如黄河浪的《晨曲》:“还有那尊礁石/在固执地倾听/风声雨声涛声之外/隐隐约约的/黎明/灵泉寺的晨钟/恰似鼓山涌泉的/悠远回应/淡淡淡淡的敲落/几颗疏星/而涨红花冠的/雄劲的鸡鸣/仿佛越海而来/啼亮一天朝霞/如潮涌。这首诗也写得很好。所以我们如果掌握了用声音塑造形象的手法,那将为诗歌创作开拓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无论是比拟、夸张或借代,都有赖于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敏锐的观察,融入自己的情感,加以大胆的想象,甚

至幻想。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浪漫派也好,写实派也好,没有想象(幻想),便不成其为诗人。比如,以豪放称著的李白,固然想象丰富,诗风雄奇,而以写实称著的杜甫,也写出了诸如“安得广厦千万间……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乾。”(《月夜》)等等浮想连翩的佳作。

(四)中国古代诗歌的分类

1.诗按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概念,是从诗的音律角度来划分的。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①楚辞体:是战国时期楚国屈原所创的一种诗歌形式,其特点是运用楚地方言、声韵,具有浓厚的楚地色彩。东汉刘向编辑的《楚辞》,全书十七篇,以屈原作品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离骚》为代表作,后人因此又称“楚辞体”为“骚体”。

②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官署名称,后变成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魏晋和唐代及其以后诗人拟乐府写的诗歌虽不入乐,也成为乐府和拟乐府。如《敕勒歌》《木兰诗》《短歌行》(曹操)。一般来说,乐府诗的标题上有的

加“歌”“行”“引”“曲”“吟”等。

③歌行体:是乐府诗的一种变体。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都是“歌曲”的意思,其音节、格律一般都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以后遂有“歌行”体。到了唐代,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乐府旧题外,已有少数诗人另立新题,虽辞为乐府,已不限于声律,故称新乐府。此类诗歌,至李白、杜甫而大有发展。如,杜甫的《悲陈陶》《哀江头》《兵车行》《丽人行》,白居易的许多作品,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大多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2)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分为两种,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①一种称“绝句”,每首四句,五言的简称五绝,七言的简称七绝。

②一种称“律诗”,每首八句,五言的简称五律,七言的简称七律,超过八句的称为排律(或长律)。

律诗格律极严,篇有定句(除排律外),句有定字,韵有定位(押韵位置固定),字有定声(诗中各字的平仄声调固定),联有定对(律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例如,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的律诗,每首四联八句,每句字数必须相同,可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如果在律诗定格基础上加以铺排延续到十句以上,则称排律,除首末两联外,上下句都需对仗,也有隔句相对的,称为“扇对”。再如,绝句仅为四句两联,又称绝诗、截句、断句,平仄、押韵、对偶都有一定要求。

(3)词:又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字数不同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有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2.按内容来分类: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谕诗。

(1)怀古诗。

一般是怀念古代的人物和事迹。咏史怀古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现实。也有的咏史怀古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与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之音而已。如,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2)咏物诗。

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

(3)山水田园诗。

南朝谢灵运开山水诗先河,东晋陶渊明开田园诗先河,发展到唐代,有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是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

(4)战争诗。

从先秦就有了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发展到唐代,由于战争仍频,统治者重武轻文,士人邀功边庭以博取功名比由科举进身容易得多,加之盛唐那种积极用世、昂扬奋进的时代气氛,于是奇情壮丽的边塞诗便大大发展起来了,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其代表人物是高适、岑参、王昌龄。

(5)行旅诗和闺怨诗。

古人或久宦在外,或长期流离漂泊,或久戍边关,总会引起浓浓的思乡怀人之情,所以这类诗文就特别多,它们或写羁旅之思,或写思念亲友,或写征人思乡,或写闺中怀人。写作上或触景伤情,或感时生情,或托物传情,或因梦寄情,或妙喻传情。

(6)送别诗。

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故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因各人的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离愁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五)现代诗歌的分类


诗歌的分类也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基本的有以下几种:

1.叙事诗和抒情诗。这是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的。

(1)叙事诗:诗中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通常以诗人满怀激情的歌唱方式来表现。史诗、故事诗、诗体小说等都属于这一类。史诗如古希腊荷马的《伊里亚特》和《奥德赛》;故事诗如我国诗人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诗体小说如英国诗人拜伦的《唐璜》,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

(2)抒情诗:主要通过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来反映社会生活,不要求描述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如,情歌、颂歌、哀歌、挽歌、牧歌和讽刺诗。这类作品很多,不一一列举。

当然,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2.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这是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类的。

(1)格律诗:是按照一定格式和规则写成的诗歌。它对诗的行数、诗句的字数(或音节)、声调音韵、词语对仗、句式排列等有严格规定,如,我国古代诗歌中的“律诗”“绝句”和“词”“曲”,欧洲的“十四行诗”。

(2)自由诗:是近代欧美新发展起来的一种诗体。它不受格律限制,无固定格式,注重自然的、内在的节奏,押大致相近的韵或不押韵,字数、行数、句式、音调都比较自由,语言比较通俗。美国诗人惠特曼(1819—1892)是欧美自由诗的创始人,《草叶集》是他的主要诗集。我国“五四”以来也流行这种诗体。

(3)散文诗:是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作品中有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篇幅短小,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如,鲁迅的《野草》。

(六)白朴《天净沙·秋》赏析

一提到“秋”,人们的第一反应便是那首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作)。殊不知,元曲当中写到关于“秋”的作品甚多,最为传神的当属白朴的《天净沙·秋》。如果说,马致远被称为“秋思之祖”的话,那么,白朴应义不容辞地被推为“秋意之圣”。本曲首二句白朴用如椽之笔,在不着一个谓词的情况下,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丫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

第二句,则是在前两句描摹的大范围中的一角特景。

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这一动态的骤然出现,打破了静景的观感,使人心为之一动。“一点”说明“飞鸿”的距离之远,“影下”更显速度之快!

第三句是最能传秋意之神的句子。首先是视角上的远近结合,远处是秋山和秋水,并且具有特征的色彩——青与绿;近处是秋天的植物:草、叶和花,白、红、黄更是和谐烘托,五彩纷呈,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秋之画卷”,渲染了秋景,传达了浓郁的秋意。其次,全句未著一个“秋”字而处处见“秋意”,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综观全曲,其结构新颖别致,即“铺排静景——中介飞鸿动景——铺排静景”,规范而不呆板;其次,章法上动静结合,变化而不单调;再次,如果说此曲前两句秋景不免显得清寂、清冷,那么到了第三句,则意境转换,更显清疏、清和了。这些足见作者的高超的炼意本领和构思技巧。

(七)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赏析

郭沫若的诗一向以强烈的情感宣泄著称,他的《凤凰涅》热情雄浑;他的《天狗》带着消灭一切的气势;他的《晨安》《炉中煤》曾经让我们的心跳动不止。但这首诗却恬淡平和,意境优美,清新素朴。诗人作这首诗时正在日本留学,和那时的很多中国留学生一样,他心中有着对祖国的怀念,有对理想未来的迷茫。诗人要借助大自然来思索这些,经常在海边彷徨。在一个夜晚,诗人走在海边,仰望美丽的天空、闪闪的星光,心情变得开朗起来。诗人似乎找到了自己的理想,于是他在诗中将这种理想写了出

来——那似乎是天国乐园的景象。

诗人将明星比作街灯。点点明星散缀在天幕上,那遥远的世界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街灯则是平常的景象,离我们很近,几乎随处可见。诗人将远远的街灯比喻为天上的明星,又将天上的明星说成是人间的街灯。是诗人的幻觉,还是诗人想把我们引入“那缥缈的空中”?在诗人的心中,人间天上是一体的。

那缥缈的空中有一个街市,繁华美丽的街市。那儿陈列着很多的物品,这些物品都是人间的珍宝。诗人并没有具体写出这些珍奇,留给了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将它们作为我们需要的东西,带给我们心灵宁静、舒适的东西。

那不仅是一个街市,更是一个生活的场景。那被浅浅的天河分隔的对爱情生死不渝的牛郎、织女,在过着怎样的生活?还在守着银河只能远远相望吗?“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人这样说。在那美丽的夜里,他们一定在那珍奇琳琅满目的街市上闲游。那流星,就是他们手中提着的灯笼。简简单单的几句话,就颠覆了流传千年的神话,化解了那悲剧和人们叹息了千年的相思和哀愁。

这首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那意境都是平常的,那节奏也是缓慢的,如细流,如涟漪。但就是这平淡的意境带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让我们的心灵随着诗歌在遥远的天空中漫游,尽情驰骋美好的梦想

关于诗歌的故事
1、针锋相对

一天傍晚,苏东坡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少游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9、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东坡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间过来香。

苏东坡一向以诗词著称,听了父亲的诗句,以为过平过俗,不以为佳。谁知正当他沉吟之际,调皮的小妹却开口道:“兄长平日作诗,思路何等敏捷,想当初嘲弄小妹额角长得高,那‘未出庭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的诗句,得来何等迅速,今日缘何思路闭塞?”

苏东坡一听,知道小妹又在调皮了,只是微微一笑,便吟出两句诗来:

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苏小妹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精妙,听了父兄的诗句,两相比较,觉得还是哥哥的略高一筹。心中寻思道:“长兄的诗句好则好,但嫌欠雅。”小妹略加沉思,恰好远处传来杜鹃的啼鸣,她闻声生情,也信口因此两句诗来:

叫月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

小妹诗句刚吟出,父兄不禁齐声赞好。

10、绝妙好骂

苏东坡被贬岭南为官,一日无事游山,只见一个小和尚跪在庙门口眼泪汪汪,十分奇怪,忙问小和尚因何如此?小和尚哭诉道,因为他在点灯时不小心将灯盏碰翻在地,打碎了。老和尚不但打了他,还罚跪庙门口三日。苏东坡一听很气愤,便走入庙内去见方丈。

庙中的方丈一听说是当朝才子苏学士来访,喜出望外。苏东坡一进庙门,那老和尚就百般奉承,死乞白赖地央求苏东坡留个手迹。

苏东坡对这个方丈十分憎恶,但为了使庙门口那个小和尚不再受苦,他答应了老和尚的请求,说:“写字可以,但必须请庙门口那个跪着的小和尚前来为我磨墨展纸。”

老和尚一听,立刻满脸堆笑,连声答应说:“阿弥陀佛,老纳遵从吩咐。”

小和尚磨好墨,展开纸,苏东坡奋笔疾书,一幅对联一挥而就:

一夕化身人归去,八千凡夫一点无

时隔不久,佛印云游来到此山,见了对联捧腹大笑,问老和尚:“这幅对联原是两个字谜,你没猜出来吗?”老和尚连忙追问是什么意思,佛印要过纸笔,挥毫写了两个字,拂袖而去。 诗歌的常识性知识
一、什么叫诗歌
“诗”一词,本是四书、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中的《诗经》的简称。《诗经》本称“诗”,后被儒家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原本是配乐来唱的,所以也称“诗歌”,后演变成脱离音乐的一种文学体裁。
1、对诗歌的定义:
〈1〉《辞海》: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感情,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
〈2〉现代汉语词典: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感情
2、对诗歌定义的诠释(依《现代汉语词典》说)
(1)有节奏、韵律的语言。
旧体诗在节奏、韵律方面有严格要求。尤其是唐代的近体诗和宋代的词,在字数、平仄、对仗、用典、韵脚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①节奏(或称节拍):指声音的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主要表现在语气的间歇停顿上。
△王维《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杜牧《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歌可以没有严格的韵律,但必须有鲜明的节奏。郭沫若说:“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②韵律:指诗词中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则。《辞海》:指诗歌中的声韵和节律。
△平仄:汉语古音有平、上、去、入四声(现入声字已在普通话中消失)。按现代汉语的四声(除轻生)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字在京剧念白中还有:街。
平仄声的特点:平声:平缓悠长;仄声:短促急收。
利用文字的平仄,可以使诗歌具有很强的韵律感。唱歌时的拖腔都要落平声上才能延长, 例: 歌词 “十五的月亮” 中的 “亮”, 落在liang声上。
△押韵:指诗歌中某些句子末韵母相同或相近,使音调和谐优美。一般偶句押,首句可押可不押。新诗有几句押一次韵或不押韵的。例王之涣的诗: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凉洲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反映生活
①反映劳动生活:△古歌谣: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诗经·伐檀》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产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②反映社会 石壕吏 新婚别
△杜甫的《三史》 潼关吏 《三别》 垂老别
新安吏 无家别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兵东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诗经·硕鼠》
③反映边塞生活
△王昌龄《从军行》:
(一)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白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王昌龄《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翰《凉州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哭,古人征战几人回。
④反映爱情生活:△《关雎》△《孔雀东南飞》△李季《王贵与李香香》
⑤反映山水田园:
△陶渊明《归园田居》: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中句:
“采局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王维《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依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
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3)抒发感情:
别林斯基:“感情是诗情天性的最主要的动力因素;没有感情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歌。”诗歌抒发感情是多方面的:喜、怒、哀、乐、惊、恐、思。例:
①喜: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塞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怒:岳飞《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眼望、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③哀:△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谈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李瑛《一月的哀思》:
敬爱的周总理,我不能去医院瞻仰你,只好攥一张冰冷的报纸,静静地,伫立在长安街的暮色里。任一月的风,撩起我的头发,任昏黄的路灯照着冰冷的泪滴……
④闺怨妇思:
△李清照《点降唇·闺思》: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李清照《一剪梅·别愁》: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白《春思》: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旧日,是妄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李白《子夜吴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春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金昌绪《春怨》(唐):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二、诗歌发展的历程
↓1、古歌谣
↓2、诗经:305篇,5篇有目无辞,亦称“诗三百”。我国第 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六 艺”:风(15国风160篇)、雅(朝廷官吏作品105篇)、颂(庙堂祭祀乐歌40篇)、赋(直陈其事)、比(打比方)、兴(先言他物,然后引出所歌咏之事)。
↓3、楚词:以屈原为代表继承“诗经”传统,创浪漫主义新诗体。
↓4、汉乐府:“乐府”是负责采风的音乐机关名称。“乐府双璧”:《木兰诗》、《孔雀东南飞》
↓5、唐诗:我国诗歌的黄金时代,三大诗人
↓6、宋词:豪放派(苏辛派)婉约派(姜夔、刘永、李清照)
↓7、元曲:含散曲和杂剧
↓8、自由诗(新诗):五四运动后的诗歌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回答者: 米菠萝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007-12-4 12:54

检举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回答者: 黑色神鹤 - 初学弟子 一级 2007-12-6 17:29

检举 宋时华州掾张刺达从太守来华山拜谒陈希夷先生。宾主叙坐后,又设一座位于上首,如有所等候似的。这位太守大人,也不知陈抟设此虚位等谁。心想,我是此地太守,谁还能坐在我的上首?心中就有些不乐之意。等了一阵,来了个兰袍葛巾道人,态度颇端肃。陈抟拱揖让坐。这来的道人竞毫不客气的坐在上位座上。太守见这位道人虽则神气闲雅,却是傲无逊容,心中更加不悦,很怪这位道人无礼。然而陈抟却对这位道人甚恭。陈抟向这位道人请道:先生袖中何物?幸以相贶?道人从袖中摸出枣子三枚,其颜色各不一样,一白一红一青。白者授与陈抟,红者道人自食,青者授与太守。太守越加心中不高兴,就随手给了张刺达。张刺达就把它吃了。这道人去后,太守问陈抟:适才来这位道人是谁?陈抟说:此即纯阳真人也。太守悔恨不及,已无可奈何。张刺达自此亦得道成仙,往往游于人间,每显异迹。

回答者: 破碎的幻梦 - 实习生 一级 2007-12-6 23:18

检举 一、 这是清朝大学者—纪晓岚的故事:

当纪先生很小的时候,他既聪明又顽皮,常常让老师啼笑皆非(老师姓施);有一天,纪晓岚带著一只小黄鸟到学堂去玩,玩得正起劲的时候,施老师进来了;纪晓岚马上把鸟儿藏在墙上松脱的砖头后面,石老师也瞧见了,他故意装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课了。可是当施老师吟著诗句走到墙边时,突然用手把砖头往后推,可怜的鸟儿就活活的被压死了,老师还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细 羽 佳 禽 砖 后 死」

纪晓岚想了想,说:「老师,我能不能给您对个下句?」老师还是很得意,说:「当然可以。」 纪晓岚说:「您念的是细羽佳禽,我给您对粗毛野兽,您的砖,我对石, 后我对先,死我对生,是:

「粗 毛 野 兽 石 先 生」

老师听了,知道纪晓岚是用谐音在骂他,鼻子都气歪了,但是,他又没对错嘛!
二、 其二、苏东坡与佛印

苏东坡在杭州,喜欢与西湖寺僧交朋友。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两人饮酒吟诗之余,还常常开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苏东坡宴会请客,他总是不请自来。有一天晚上,苏东坡邀请黄庭坚去游西湖,船上备了许多酒菜。游船离岸,苏东坡笑著对黄庭坚说: 「佛印每次聚会都要赶到,今晚我们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诗,玩个痛快,他无论如何也来不了啦。」谁知佛印和尚老早打听到苏东坡要与黄庭坚游湖,就预先在他俩没有上船的时候,躲在船舱板底下藏了起来。

明月当空,凉风送爽,荷香满湖,游船慢慢地来到西湖三塔,苏东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须,高兴地对黄庭坚说:「今天没有佛印,我们倒也清静,先来个行酒令,前两句要用即景,后两句要用「哉」字结尾。」黄庭坚说:「好吧!」苏东坡先说:

浮云拨开,明月出来,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黄庭坚望著满湖荷花,接著说道:

莲萍拨开,游鱼出来,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这时候,佛印在船舱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听黄庭坚说罢,就把船舱板推开,爬了出来,说道:

船板拨开,佛印出来,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苏东坡和黄庭坚,看见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个人来,吓了一大跳,仔细一 看,原来是佛印,又听他说出这样的四句诗,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来。

苏东坡拉著佛印就坐,说道:「你藏得好,对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赏月游湖,谈笑风生。

一天,苏东坡指点厨师,用一尾西湖活草鱼,洗净剖开,裂上五刀,用火腿、葱、姜蒸制。厨师烧制好,送到书房。苏东坡一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连声呼道:「好一尾五柳鱼!」刚举筷想吃,忽然,看到窗外人影一闪,佛印和尚来啦。苏东坡心想:「嗨,好个赶饭和尚,早不来,晚不来!我刚要吃鱼,你却赶来了。今天我偏不让你吃,看你怎麼办?」一伸手便把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在窗外早已见到那盘鱼了,心想:好啊,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 苏东坡笑嘻嘻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一本正经地回答:「小弟今天特地来跟你打听一个字。」「什麼字啊!」「你姓苏的『苏』字怎麼写法?」 苏东坡一听,眉头一皱,知道佛印学问好,不会连个「苏」字也不会写, 一定有名堂,便装作认真地回答:「喔,「苏」字嘛,上面一个草字头,下面左边一个「鱼」字,右边一个 「禾」字。」佛印也假装糊涂地问:「喔,假如草字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 呢?」 苏东坡说:「那还是念「苏」啊:」佛印按著说:「那把「鱼」搁到草字头上边呢?」 苏东坡急忙说:「嗳,那可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说:「好啊!你说把鱼搁到上面不行的,那就把鱼拿下来吧!」 苏东坡一下子醒悟过来!佛印说来说去,就是要吃他那盘五柳鱼。

有一次,佛印在寺院,知道苏东坡要来,也照样清蒸一盘五柳鱼。刚好苏东坡进来了。佛印一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天我也要难难你。正巧旁边有只磬,他就随手将鱼放在磬裏。

苏东坡早已看见,装作不知。刚坐下就故意「唉」地叹了口气。佛印素知苏东坡性格乐观,疑惑地问道:「太守,今天为何愁眉不展?」苏东坡回答说:「唉,大和尚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刚写好上联,下联就难住啦,一直想不出,所以心烦啊!」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麼?」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一听,心中好笑:这对联家家户户都贴烂了,他却拿来戏弄我,不知道苏东圾葫芦裏卖的什麼药。於是不动声色的说:「我来给你对吧,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连呼:「啊呀,高才高才!原来你磬(庆)裏有鱼(余)啊!快, 拿出来吃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乖乖地从磬裏把鱼拿出来了。
三、 其三、 于谦小时候,束发两髻,有个和尚笑他:
「牛头且喜生龙角」
于谦马上回答:
「狗嘴何曾出象牙」
但是于谦回家之后,告诉妈妈,妈妈马上帮他梳成三角;于谦出门又遇到那和尚,和尚又笑他:
「三角如鼓架」
于谦就回答说:
「一秃似擂槌」
和尚听了无言以对
四、 其三、嫦娥原爱绿衣郎
从前,有一幕僚家有一个天姿国色的闺女,其上峰多次向其示意娶她为妾。这位幕僚既不敢违拗他,又怕委屈了女儿,正与妻子踌躇不定,愁眉不展时,女儿前来问安,见状便问二老有何心事?父母只好据实相告。
女儿聪慧过人,又孝顺父母,便灵机一动对二老说:“我有三个条件,一是不光有父母之命,还得有媒妁之言,应请王公大人作媒;二是聘礼要有玫瑰宝石、黄色宝珠等珍品;三是入洞房前,还要对一副对子。三者缺一,我决不和他成婚。”
父亲连连点头说好。次日禀复那位大官,他一一应允。迎亲之日,那豪华气派自不待言,待酒足客散,大官迈步欲进洞房,却被侍婢挡住,让其对对子,只见红笺上写着:竹映桃花,君子也贪红粉色。大官看着娟秀的字体,一时对不上来,便移步庭院。正当仰望中天明月,反复吟哦时,一部属过来问:“大人不入洞房,还有雅兴吟诗作对?”大官便将索对一事告诉了他。部属听罢,连连赞叹,上联出得新巧,竹称君子,红粉桃花,一语双关。不免也沉默构思起来。
这时,星月辉映,树影婆娑,一下子触动了那位部属的灵感,只见他摇头摆尾地吟道:月穿杨柳,嫦娥原爱绿衣郎。
大官连说:“妙极!妙极!明天重重有赏。”便直趋洞房交卷。
侍婢送上对幅,姑娘玩味一番,提笔批道:“公系榜眼出身,对虽工丽,恐非出自心裁”。大官见批语,羞愧难当。他忖度片刻,便毅然离开洞房,去寻那位部属,叫他去入洞房,并以全部嫁妆为赠。
五、 其四、 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
话说清朝乾隆年间,广东有两个自认为很有才气的秀才,一李一宋,他俩结伴旅游,一路观山赏景,联诗对句,好不自在。游了半天,又累又渴,见前面树荫下有一位年逾古稀的和尚在纳凉,身边放一葫芦,便上前讨水喝。
老和尚打量两人一眼说,两位贵姓?有水,不过要对对子,对得上方可饮水。两秀才欣然同意,并自报李、宋二姓。老和尚听罢,便将两人姓氏嵌入联说:李宋二先生,木头木脚。两秀才听毕,见对联是讥笑自己,对了半天也没对上,不仅得不到水喝,还讨了个没趣,怏怏而去。
这个故事在民间流传了几百年,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广东农民报》一读者将这故事整理成文,投至该报,有36位对联爱好者热心对下联,其中只有阳春县读者黄文昌对的较好。
他对的下联是:龚庞两小姐,龙首龙身

很好地进行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老师特地带领我们去图书阅览室借阅了有关诗歌的书回来.让我们用心品读.老师告诉我们:诗歌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甚至一个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说:我们务必要认真读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多收集诗歌.还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
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因为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
例文:
六(1)班花欣然
这学期.我们开展了[轻叩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小组的四名同学制定了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次活动.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也大开了眼界.
当然.我们也学会了许多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技巧.例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知道了去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轻叩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
六(1)班李润芝
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歌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辉.本学期我们展开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进了诗歌的国度.去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领略诗歌独有的魅力.
首先.我们自发地分了组.制定活动计划.确定了每个人应该干的活.如:我们这组就由马昕宇等人收集现代诗.柯霁虹等人收集古诗.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就开始行动了.大家将收集来的资料按内容进行了归类整理.在网上将有关诗歌简介和诗歌背景的资料整理成文.这些对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徐火通(teng)<御儿舟中别朗公>我们就是通过收集来的资料.品出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思念融入了钟声与鸡的鸣叫声中.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收获了许多了知识.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去欣赏诗歌.尝试了自己写诗.在这当中.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欣赏诗歌的方法.就拿王昌龄的<出塞>来说.这首诗我是通过收集诗歌背景资料来理解欣赏的.在资料的帮助下.我体会到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耐人寻味.有历史变迁.征战未断的感叹.第二句写的是出征的人还未回来.多少个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第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心愿.希望有[龙城飞将"的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当然.欣赏诗歌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欣赏诗歌时总结出来.尝试自己写诗也让我明白了写诗不一定要用多么华丽的词语.而是要写出自己眼中的事物.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我进一步感受了中国诗歌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让我明白了读一首诗.并不仅仅限于把这首诗背熟.而是要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并欣赏诗歌的方法.这样才算真正弄懂了一首诗.诗歌还有一大妙处.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当你觉得很疲倦时.不妨试试.闭上眼睛.跟着诗走进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那种感觉是你死读书读不来的.
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诗歌的热情还没有消逝.我们要多读诗.品味其中美好的乐趣.将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六(1)班韩宇欣
上个星期.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活动中.我们学会给诗歌分类.欣赏诗歌.还学写了儿童诗呢!.
活动一开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我们计划在一周的时间内.搜集关于诗的知识.学会给诗歌分类.能够正确地赏析诗歌.我们还希望能自己学写一首小诗呢!为了完成计划.我们确定了组长.并给每位同学合理地分了工..
我是负责查资料的.上网进入了[google"页面.输入了关键词[诗歌".哇!关于诗歌的知识可真不少呀.据google搜索统计现共有2850万个词条是关于诗歌的.我立即点开了其中几个网页.进入了诗歌知识的海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另外两部诗歌总集分别是--<楚辞>.<汉府乐>--".[我国的元曲.是一种小令.兴盛于元代.大多由民歌而来--".[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在诗歌知识的海洋里.我流连忘返.增长了许多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可不小.我们小组的同学搜集了许多的古诗和现代诗.可这么多的诗.涉及面这么广.怎么整理呢?当我们学会了给诗歌分类后.这些整理的事情就变得容易得多了.真是小菜一碟.我知道了诗歌分类可以按作者分.按题材分.按形式分.按体裁分--我们按照作者给搜集来的诗歌分类.不一会儿.就把小山似的资料整理好了.
我们还学会了欣赏诗歌.知道了欣赏诗歌前.要先把诗多读几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读.可以用不同诗人写的诗对比着读.还可以边读边在脑海里描绘画面.走进诗中读.学会了这些.欣赏诗时.我们就可以体会诗人创设的意境.更加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含义了.比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短短几句.让人感到琴声初起.仿佛小儿女在耳边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与敌人奋力拼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仿佛就在眼前.
最后.我们还尝试着当了一回小诗人.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就从我们的笔尖流露出来.我也写了首诗--<四季的树>.
四季的树
春天的树. 秋天的树.
发了绿芽. 金黄一片.
归来的鸟儿 孩子们收到
有了新的家. 秋姑娘送来的信.
夏天的树. 冬天的树.
郁郁葱葱. 光秃秃的.
炎热的天气 像年迈的老人
有了一丝的清凉. 却挺直了腰杆.
[与诗同行"的活动.让我在诗歌海洋中快乐地遨游.我时时拾起了一枚枚五彩斑斓的贝壳.那些小小的贝壳就是一首首诗.它们是诗歌的历史.是诗歌的未来.也是中华几千年诗歌文化的见证.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喜欢诗歌了.
六(1)班马雨童
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如何欣赏诗歌.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诗歌.自己还尝试写了诗.从而体会到中外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头搜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宋词的资料.我一打开[google"输入[宋词".马上进入了词的世界.屏幕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名字:苏轼.陆游.辛弃疾.李煜.李清照--我轻快地点击着.尽情地欣赏着这些词人的流光溢彩的作品.我被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所吸引.读到李煜的<乌夜啼>时.我默默吟诵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看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又沉浸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美好意境中--
通过交流.我还阅读了不少唐诗.元曲.以及现代诗等诗歌资料.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许多诗歌知识.
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涌现出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在宋朝.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李清照.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另外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读诗有些好办法.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六(1)班申秋晨
在我们身边.诗歌无处不在.为了提高我们的诗歌赏析能力.加深对诗歌的了解.上个星期.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这一活动.
首先.我们制定了本次活动的详细计划.首先收集各种诗歌.并对它们进行分类.接着.从中选择一两首做详细的分析和理解.最后.我们打算自己尝试写一写诗.做一做[小诗人".
我打开电脑.哇!诗歌的海洋真是太丰富了.古今中外的诗人写了许许多多美丽的诗篇.令人赞叹不已.为了方便更好地了解更多的诗歌.我们把收集来的诗歌分了类.我们还掌握了几种诗歌的分类方法呢!如.按时代分.可分为现代诗和古代诗,按内容分.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抒情诗等,按诗人分.可分为李白的诗.杜甫的诗.王维的诗等等.
接着.我们学习了赏析诗歌的方法.本次活动中.我们尝试自己赏析了元代作家白朴的<天净沙?秋>.这首散曲写的是秋天和谐的景色.该曲虽和马致远的<秋思>有相似处.但却又自有特点.诗人用青.绿.白.红.黄五色.以远及近.由高到低.多层次多侧面立体交叉式地描绘出秋日美丽的景象:夕阳的余辉.映红了天边的一片片残霞.孤零零的小村庄坐落在这残霞之下.一缕缕袅袅轻烟.一只只默默地站在枯老树枝上的乌鸦.勾画出深秋一派萧瑟的画面.可是诗人笔锋一转.[一点飞鸿影下"不仅写出了大雁掠过时的样子.还给阴冷的静态画面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再加上[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不失为一篇写秋的佳作.通过对诗歌的赏析.我们总结了四条欣赏诗歌的方法.它们分别是联系生活实际读.诗与诗对照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和边读边走进诗中.有了这四种方法.我们就会更好地欣赏诗歌.
最后.我还尝试着写了写诗.虽然没有大诗人写的那样好.但我为自己也能写出美妙的小诗而高兴.此次[与诗同行"的活动意义深刻.我们不仅掌握了诗歌分类的方法.还学会了如何欣赏诗歌.我们真是收益匪浅.
六(1)班严靖凯
诗歌是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宝.它蕴含了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情感.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我们通过开展[与诗同行"的活动.初步接触了诗歌.对诗歌有了一定的认识.另外.我们还提高了对语言的理解能力.增加了文字积累.并且提高了文学素养.
在进行活动前.我们小组制定了一个学习活动方案.我负责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在查找中.我有很多收获.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通过查找.我了解到诗歌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诗歌按音律分可以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词和曲等.按内容来分可就多啦.有边塞诗.怀古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叙事诗.咏物诗.讽刺诗.抒情诗.悼亡诗等.它们代表诗歌的内容.现代诗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或叙事诗和抒情诗.就这样.我们平时见到的无数的诗歌都可以归为这几类.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是近体诗和思乡诗.俄国诗人叶赛宁的<白桦>是自由诗和抒情诗.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了解了诗歌的分类.还学会了欣赏诗歌.我掌握了欣赏诗歌的方法:联系生活实际.对不同的诗比较着读.一边描绘诗中的意境一边读.先了解作者的时代背景再读等.读诗时我会运用上这些方法.再欣赏它就不难了.例如对<秋思>和<秋词>这两首描写秋天的诗.我会将它们进行对比着读.体会诗人不同的思想感情.另外.我也写了一首诗呢!
生活 就像赛跑.
有时是第一.
我像不像一个小诗人?
通过这次活动.我在诗歌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感受多多.受益多多.我真希望我能多参加一些像这样的活动!
我对不对?
可以这样开头:
很好地进行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老师特地带领我们去图书阅览室借阅了有关诗歌的书回来.让我们用心品读.老师告诉我们:诗歌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甚至一个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说:我们务必要认真读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多收集诗歌.还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
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因为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
例文:
六(1)班花欣然
这学期.我们开展了[轻叩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小组的四名同学制定了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次活动.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也大开了眼界.
当然.我们也学会了许多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技巧.例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知道了去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轻叩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
六(1)班李润芝
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歌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辉.本学期我们展开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进了诗歌的国度.去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领略诗歌独有的魅力.
首先.我们自发地分了组.制定活动计划.确定了每个人应该干的活.如:我们这组就由马昕宇等人收集现代诗.柯霁虹等人收集古诗.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就开始行动了.大家将收集来的资料按内容进行了归类整理.在网上将有关诗歌简介和诗歌背景的资料整理成文.这些对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徐火通(teng)<御儿舟中别朗公>我们就是通过收集来的资料.品出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思念融入了钟声与鸡的鸣叫声中.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收获了许多了知识.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去欣赏诗歌.尝试了自己写诗.在这当中.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欣赏诗歌的方法.就拿王昌龄的<出塞>来说.这首诗我是通过收集诗歌背景资料来理解欣赏的.在资料的帮助下.我体会到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耐人寻味.有历史变迁.征战未断的感叹.第二句写的是出征的人还未回来.多少个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第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心愿.希望有[龙城飞将"的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当然.欣赏诗歌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欣赏诗歌时总结出来.尝试自己写诗也让我明白了写诗不一定要用多么华丽的词语.而是要写出自己眼中的事物.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我进一步感受了中国诗歌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让我明白了读一首诗.并不仅仅限于把这首诗背熟.而是要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并欣赏诗歌的方法.这样才算真正弄懂了一首诗.诗歌还有一大妙处.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当你觉得很疲倦时.不妨试试.闭上眼睛.跟着诗走进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那种感觉是你死读书读不来的.
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诗歌的热情还没有消逝.我们要多读诗.品味其中美好的乐趣.将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六(1)班韩宇欣
上个星期.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活动中.我们学会给诗歌分类.欣赏诗歌.还学写了儿童诗呢!.
活动一开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我们计划在一周的时间内.搜集关于诗的知识.学会给诗歌分类.能够正确地赏析诗歌.我们还希望能自己学写一首小诗呢!为了完成计划.我们确定了组长.并给每位同学合理地分了工..
我是负责查资料的.上网进入了[google"页面.输入了关键词[诗歌".哇!关于诗歌的知识可真不少呀.据google搜索统计现共有2850万个词条是关于诗歌的.我立即点开了其中几个网页.进入了诗歌知识的海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另外两部诗歌总集分别是--<楚辞>.<汉府乐>--".[我国的元曲.是一种小令.兴盛于元代.大多由民歌而来--".[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在诗歌知识的海洋里.我流连忘返.增长了许多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可不小.我们小组的同学搜集了许多的古诗和现代诗.可这么多的诗.涉及面这么广.怎么整理呢?当我们学会了给诗歌分类后.这些整理的事情就变得容易得多了.真是小菜一碟.我知道了诗歌分类可以按作者分.按题材分.按形式分.按体裁分--我们按照作者给搜集来的诗歌分类.不一会儿.就把小山似的资料整理好了.
我们还学会了欣赏诗歌.知道了欣赏诗歌前.要先把诗多读几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读.可以用不同诗人写的诗对比着读.还可以边读边在脑海里描绘画面.走进诗中读.学会了这些.欣赏诗时.我们就可以体会诗人创设的意境.更加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含义了.比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短短几句.让人感到琴声初起.仿佛小儿女在耳边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与敌人奋力拼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仿佛就在眼前.
最后.我们还尝试着当了一回小诗人.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就从我们的笔尖流露出来.我也写了首诗--<四季的树>.
四季的树
春天的树. 秋天的树.
发了绿芽. 金黄一片.
归来的鸟儿 孩子们收到
有了新的家. 秋姑娘送来的信.
夏天的树. 冬天的树.
郁郁葱葱. 光秃秃的.
炎热的天气 像年迈的老人
有了一丝的清凉. 却挺直了腰杆.
[与诗同行"的活动.让我在诗歌海洋中快乐地遨游.我时时拾起了一枚枚五彩斑斓的贝壳.那些小小的贝壳就是一首首诗.它们是诗歌的历史.是诗歌的未来.也是中华几千年诗歌文化的见证.通过这次活动.我更加喜欢诗歌了.
六(1)班马雨童
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如何欣赏诗歌.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诗歌.自己还尝试写了诗.从而体会到中外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头搜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宋词的资料.我一打开[google"输入[宋词".马上进入了词的世界.屏幕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名字:苏轼.陆游.辛弃疾.李煜.李清照--我轻快地点击着.尽情地欣赏着这些词人的流光溢彩的作品.我被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所吸引.读到李煜的<乌夜啼>时.我默默吟诵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看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又沉浸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美好意境中--
通过交流.我还阅读了不少唐诗.元曲.以及现代诗等诗歌资料.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许多诗歌知识.
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涌现出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在宋朝.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李清照.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另外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读诗有些好办法.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诗歌欣赏要具备如下的知识:

1.如何品诗。人们常把欣赏诗歌叫“品诗”。所谓“品”,第一是要细心地认真地思考和回味;第二是要凝神定情,在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比较稳定的情绪下进行欣赏活动;第三是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中寻找与诗歌意念相对应的形象感受;第四是用必要的重复来加深对诗情诗意的把握。
2.读诗入意境。欣赏诗歌还要“读”。诗歌具有节奏,韵律,不读只看,是无法细致深入地领略这种美感的。反复认真地读诗,诗中那种情感的慷慨激昂和音调的铿锵有力、节奏的明快活泼,或者情调的缠绵悱侧、言语的呢呢喃喃、节拍的波浪起伏,就会十分自然地融汇在一起,使你为之所感动。
3.提高欣赏情趣。当然,诗歌欣赏同其他艺术欣赏活动一样,也有一个情趣、格调、标准的问题。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健康的欣赏情趣,确立较高的欣赏标准,另一方面要选择适当的诗歌作为欣赏对象。对于情趣和格调过于低下庸俗的诗歌,应该有分析、剔除,批判的能力。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诗人白居易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学问,到处向人请教,但仍不能满足他强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听说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学问非常高深。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见,好不容易见到了禅师,便虚心地问:“师父,请告诉我如何才能得道?”禅师回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说:“这连三岁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说是道呢?”禅师回答:“三岁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难奉行啊!”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诗的故事
这里有一个宋之问巧遇骆宾王的故事。
初唐诗人骆宾王曾参与起兵反对武则天,但归于失败,他只得隐姓埋名,出家当和尚。
这天,杭州灵隐寺来了一个年轻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问。晚间,宋之问于寺间长廊漫步,见皓月当空,野山魃魃,便诗兴大发,吟出“鹫岭郁昭哓,龙宫隐寂寥”两句诗来,自觉有些意味,可是下面两句却一时接不上来。长廊尽头,宋之问忽见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几句,道:“老衲倒有两句——”于是,他缓缓吟来:“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宋之问听了,深感佩服。
宋之问回房细细品味,觉得老和尚的两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兴冲冲地跑去拜见老和尚,可不见人影。正在徘徊怅然之际,一个小和尚经过,宋之问赶忙上去询问,和尚道:“噢,他就是骆宾王啊。”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子,从小就才华出众,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帝。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来,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以证明他写诗的才华。如果他写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骗皇上,要把他处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伤心又愤怒。他强忍着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着想着……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内作了一首诗,当场念出来: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李白读书的故事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但他小时候读书却不怎么刻苦,甚至有些贪玩,有一天他到一条小河边去玩,看见一个老太婆在磨一根铁棒,就上去好奇地问:“老奶奶,你为什么磨铁棒?”老太太告诉他是在磨针。李白说:“那么粗的铁棒怎么能磨成针呢?”老人说:“只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李白深有感悟,从此刻苦读书,成为一代“诗仙”。 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着毛驴在街上行走,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
“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

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但一时不知哪个字好。于是,一面思考,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街上行人看到贾岛这种神情,感到十分惊讶。
韩愈看到,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驴子怎么低着头,也不朝前面看看?”
贾岛一惊,慌忙下驴,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驴上所得诗句,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
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
“推敲”一词是根据唐朝诗人贾岛锤炼诗句的故事引申出来的,意为反复琢磨。

  • 六年级第六单元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答: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大发,忙唤来苏东坡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起应道:“父亲说得好。” 苏洵见儿女一起应允,十分高兴,首先吟出两句诗来: 水向石边流出冷,风从...
  • 关于诗的知识和故事
    答:陆游一贯以不拘礼法、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怀之面示人,所作诗词也多发此声,尤其其绝笔诗《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更是妇孺皆知,传唱近千年而不衰。陆游也有少部分词与婉约派较为接近,立意却高远得多了,其中最有故事的就是这首脍炙人口的《钗头凤》。陆游在...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总结,举具体事例
    答:诗在唐朝达到了顶峰,内容也更加多元化。“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站在分道的路口,告诉朋友切勿“儿女共沾巾”。“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身陷牢狱,只能望“蝉”兴叹。“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太白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将他不愿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志气娓...
  • 语文书上六单元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答: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仰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
  • 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白桦、太阳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答: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有动态的美感。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表现出一种高洁之美。读这首诗,除了感受诗歌意境的美之外,还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太阳的话》作者站在太阳公公的角度,以太阳的口吻呼唤我们起床开窗,到大自然去尽情享受阳光,抒发了作者对光明和温暖的向往。
  •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歌作文
    答:以"语文"为话题写作文600字左右文体不限(除诗歌) 我和诗歌?我有诗歌总结。 你在改改就可以了。 诗歌总结前几天,我和几个好朋友去图书馆借书,我突然想起我们语文书里面的第六单元课文,里面都是一些关于诗歌的内容,而且老师前几天还让我们每个小组的人选一篇诗歌来朗读。 我便从图书馆里面找了一本关于诗歌的...
  • 有关诗歌的知识
    答: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
  • 六年级第六组搜集名歌、童谣、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急急急急急急急...
    答:庙里有棵树, 树下有个老和尚, 老和尚对小和尚讲故事: 从前有只庙, …… 四 小三资, 拉车子, 一拉拉到陆家嘴。 拾着一包香瓜子, 炒炒一锅子, 吃吃一肚子, 拆拆一裤子, 到黄浦江边解裤子, 拨拉红头阿三看见仔, 拖到巡捕行里罚角子。 五 山浪有只老虎, 老虎要吃人, 拿伊关辣笼子里。 笼子坏脱,...
  • 有关诗歌的知识和故事
    答: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
  • 诗歌的知识及故事
    答:《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赋:是直接陈述事物的表现手法。宋代学者朱熹在《诗集传》的注释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如,《诗经》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