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学习历史有什么方法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4
学习历史有什么好方法??

、观念转变,早作准备

如今的高考形式,历史作为高考科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中考在去年才考历史,而且作为综合科来考,初中课时安排少,许多学校又缺乏专业教师,历史在有的学校形同虚设。学生初上高中后,对当前高考改革形势一无所知,在学习方法上,视机械背诵为唯一法宝,不愿认真听讲,缺乏积极的思维习惯,认识不到训练的意义,不做平时积累、循序渐进的打算。高一《中国近代现代史》属新编教材,从观点到史实,从容量到质量,从广度到难度,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这是历史学科本身发展的必然,也是社会进步和高考改革带来的结果。缘于此,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时少,进度紧和高考能力考查要求日渐扎实的情况下,如何更新观念,适应新形势,学好新教材,是摆在每一个高一新生面前一道难解的方程式。

二、讲究方法,注重理解

学习历史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积累的过程,决非一时一段的努力所能达到的。初中历史教材注重史实,形象而生动,而高中教材则注重理论概念,较为抽象。因此,《中国近代现代史》时较为头疼,只有注重学习方法,方能事半功倍,适应高考形势的要求。具体来讲:①要培养自学能力。高中历史教材每章前都有“引言”,它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同学们在学习每章之前,要认真阅读一下“引言”,把每章内容的线索和重点了解清楚。形成习惯后,有助于培养分析、概括能力。另外,每章选用的插图、表格、史料都要认真理解领会,以帮助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所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是必须的。总之,自己掌握了主动权,养成了良好的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对学习历史至关重要。②注重知识的联系结合,树立整体知识观。首先,高中历史许多概念比较抽象,诸如“革命”、“改革”、“改良”等,必须结合政治常识方能理解。在目前各类历史试题中,理解性的题目占据了主要地位,如果对教材处理不好,做选择题时,就会出现判断错误,做材料题和问答题时则容易答非所问。其次,注重知识的纵横联系。平时,在学习中应注重多分析、多比较,找出其异同处,加深对史实的理解,培养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能力。③注重跨学科的联系,学以致用。高考实行“大综合”的趋势,要求各科加强渗透。学生在平时应关注当前国际国内重大时事等热点问题,多角度去研究、分析所涉及的问题,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理清主线,建构体系

系统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的掌握离不开记忆,但记忆并不等于死记硬背,透彻的理解是记忆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只不过是按顺序进行了编排,这种错误无疑是学习的最大障碍。因此,高一学生首先应在章节内部理出清晰的“目”,务必因果关系明了、逻辑清晰、概括精练、重点突出,这是学习历史最基本的要求。其次,给章节以准确的“定位”,即阐释清楚每一章节在教材知识体系中的位置,犹如电脑网络,随时可调用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第三,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如新编《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一至四章,展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的“四部曲”: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阶段(1840—1864)——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形成(1860—1895)——中国半殖民地地位的确立阶段(1895—1901)——中国半封建社会形成的阶段(1901—1912)。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让高一学生克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困惑,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胸。当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为他们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

学习方法
(一)抓好预习环节
预习,即课前的自学。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是上课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有些学生由于没有预习习惯,对老师一堂课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教师讲课。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呆板被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学生虽能预习,但看起书来似走马观花,不动脑、不分析。这种预习一点也达不到效果。
1.预习的好处
(1)能发现自己知识上的薄弱环节,在上课前补上这部分的知识,不使它成为听课时的“拌脚石”。这样,就会顺利理解新知识。
(2)有利于听课时跟着老师讲课的思路走。对听课内容选择性强。明确哪些知识应该放上主要精力,加强理解和消化;哪里应该重点记笔记,做到心中有数。
(3)预习有利于弄清重点、难点所在,便于带着问题听课与质疑。注意力集中到难点上。这样,疑惑易解,听起来轻松、有味,思起来顺利主动,学习效果高。
(4)预习可以提高记笔记水平。由于课前预习过,讲的内容和板书,心中非常清楚。上课时可以不记或少记书上有的,着重记书上没有的或自己不太清楚的部分,以及老师反复提醒的关键问题。从而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理解问题上。
2.预习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预习时要读、思、问、记同步进行。对课本内容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不必求全理解,疑难也不必钻深,只需顺手用笔作出不同符号的标记。把没有读懂的问题记下来,作为听课的重点。但对牵涉到已学过的知识以及估计老师讲不到的小问题,自己一定要搞懂,以消灭“拦路虎。”
(2)若以前没有预习的习惯,现在想改变方法,先预习后上课,但不能一下子全面铺开,每门功课都搞提前预习。这样做会感到时间不够用。显得非常紧张,不能达到预习效果。因此,刚开始预习时,要先选一两门自己学起来感到吃力的学科进行预习试点,等到尝到甜头,取得经验后,并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再逐渐增加学科,直到全面铺开。
(3)预习应在当天作业做完之后再进行。时间多,就多预习几门,钻得深一点;反之,就少预习几门,钻得浅一点。切不可以每天学习任务还未完成就忙着预习,打乱了正常的学习秩序。
(4)学习差的学生,课前不预习,上课听不懂,课后还需花大量的时间去补缺和做作业,整天忙得晕头转向,挤不出一点时间去预习。其实,这种学生差的根本原因就在不预习上。学习由预习、上课、整理复习、作业四个环节组成。缺了预习这个环节就会影响下面环节的顺利运转。这些学生必须作好在短期内要多吃点苦的思想准备。在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后,要安排一点时间预习。这样做虽然费了时间,但上课能听得懂,减少了因上课听不懂而浪费的时间,同时,还可以减少花在课后整理、消化、作业上的时间。时间一长,运转正常了,学习的被动局面也就会改变,就再也不需加班加点了。
3.预习的要求
(1)要注重讲究实效,不搞形式。要根据学习计划安排时间,不能顾此失彼。预习一般要安排在新课的前一天晚上进行。这样,印象会较深。新课难度大,就多预习一些时间,难度小就少预习一些时间。应重点选择那些自己学起来吃力,又轮到讲授新课的科目进行预习,其他科目只需一般性的预习。某些学科,也可以利用星期天,集中预习下一周要讲授的课程,以减轻每天预习的负担。
(2)预习的任务是通过初步阅读,先理解感知新课的内容(如概念、定义、公式、论证方法等),为顺利听懂新课扫除障碍。具体任务是:①复习、巩固和补习有关已学的旧知识,找出新课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并把理解不透的记下来。②初步弄清新课中的基本内容是什么?这些知识内容在原有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什么?并找出书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费解的地方。③预习时要看、思、做结合进行。看:一般是把新课通读一遍,然后用笔勾划出书上的重要内容。需要查的就去查一查;需要想的就应该认真想一想;需要记的就应该记下来。思:指有的时候要想,做到低头看书,抬头思考,手在写题,脑在思考。做:在看的过程中,需要动手做的准备工作以及对课本后的练习题要进行尝试性的做一做。问答题答一答。不会做,不会答可以再预习,也可以记下来。等教师在授课时集中注意听讲或向老师提出。预习以后,还要合上书本,小结一下。这样做能使自己对新教材有更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听课环节
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听课是学生接受教师指导,掌握知识,发展智力的中心环节。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保证高效率学习的关键。听课时,有的学生全神贯注,专心听讲;有的分心走神,萎靡不振,打瞌睡。有的像录音机,全听全录;有的边听边记,基本上能把教师讲的内容都记下来;有的以听为主,边听边思考,有了问题记下来;有的干脆不记,只顾听讲;有的边听边划边思考。思考时,有的思考当堂内容,有的思考与本课相关的知识体系,有的思考教师的思路,有的拿自己的思路与教师的思路比较。
那么,怎样才能达到听好课的目的呢?总的要求是要抓住各学科的不同特点,带着问题听,听清内容,记住要点,抓住关键,着重听老师的讲课方法与思路,释疑的过程与结论。具体要求:
1.要充分认识老师在上课时的重要作用。因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着主导的作用。他在课堂中的分析讲解远比课后辅导要详细得多,这也是学生自已看书无法比较的。课堂教学是老师指导学生掌握知识的一条最简捷的路。因此,每个学生都应该虚心向老师学习。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上好每一节课。
2.要集中注意力,全神贯注地听老师讲解,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千万不能思想开小差。如果在老师启发下,自己有了比较好的想法,可以在笔记本上记下来,等下课后再去深入思考或请教老师和同学。总之,课堂上的“分心”,是学习的大敌。
3.听课中可以尝试在老师没有作出判断、结论之前,自己试作判断、试下结论。看看自己想的与老师讲的是否一致。找出对与不对的原因。
4.要力求当堂理解。理解是掌握事物本质、内部联系及规律的思考过程。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当堂理解呢?在课堂上,你想的应与老师讲的统一,你思考的问题应与老师讲的问题统一。在教师的启发下,你要始终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如果在思考中出现不理解或理解不透的地方,应举手提出问题。如果课堂上老师没有时间解答你的问题,应继续听老师的讲解。课后再去请教老师。
5.要跟着老师的思路跑。听课是为了增长知识和发展智力。因此,不能把知识听懂了就算课听好了等同起来。高水平的听课应该不仅注意老师传授的具体知识,更应该注意老师讲课的思路。追着老师的思路跑,目的在于把老师讲课过程中运用的各种思维方式,思维过程搞清楚。学习老师是如何进行周密科学思考的,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有的学生不注意老师的讲课思路,而偏重于记忆老师的推导,总结出来的公式或结论,认为这是听课的主要目的。其实,这样掌握的知识,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死知识。这种死知识忘得快,又不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更谈不上发展智力。
6.要抓住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和学科特点的关键。知识内容的关键一般指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关系式以及公式、定义。当老师讲解这些关键知识时,你一定要特别注意,抓住不放。同样,不抓住学科特点的关键学习,也会影响你的学习效果。实际上,各门学科的内容体系、发展思路、训练要求以及教的方法各有特点。学习中非抓住这些特点不可。如物理、化学、生物课要特别注意观察和实验,在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思考来掌握科学概念和规律。数学要通过大量演算,证明等练习获得数学知识,培养出数学思维能力。语文和外语在听课时,主要抓住字、词、句、篇等方面的知识点,并且通过听、说、读、写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和文字。
(三)紧抓复习环节
复习是对前面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再加工,并根据学习情况对学习进行适当调整,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因此,每上完一节课,每学完一篇课文,一个单元,一册书都要及时复习。若复习适时恰当,知识遗忘就少。早在1885年,德国的心理学家艾滨浩斯,通过实验发现刚记住的材料,一小时后只能保持44%;一天后能记住33%;两天后留下的只有28%;六天后为25%。所有的人,学习的知识都会发生先快后慢的遗忘过程。一些记性好的学生是因为能经常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上进行复习,做到“每天有复习,每周有小结,每章有总结”,从而形成了惊人的记忆力。因此,很多学生对所学知识记不住,并不是脑子笨,而是不善于复习,或复习功夫不深。
1.复习的要求
(1)课后应及时把老师讲的和板书的知识像放电影一样,在脑子里过一遍。看看能想起多少,忘了多少。然后翻开笔记,查找漏缺。
(2)看教材时,应边看边思,深思重点、难点。分析疑点、深化理解。
(3)看阅必要的参考书,充实课堂所学的内容。
(4)整理与充实笔记,对知识进行归类,使知识深化、简化、条理化,并按规律去加强记忆。
(5)加强练习。练习一般应在复习后进行,也可边复习边练习。在复习过程中,加强练习,能提高复习效果。
(1)及时复习。当天学的知识,要当天复习清,决不能拖拉。做到不欠“帐”。否则,内容生疏了,知识结构散了就要花费加倍时间重新学习。要明白“修复总比重建倒塌了的房子省事得多”。
(2)要紧紧围绕概念、公式、法则、定理、定律复习。思考它们是怎么形成与推导出来的?能应用到哪些方面?它们需要什么条件?有无其他说法或证明方法?它与哪些知识有联系?通过追根溯源、牢固掌握知识。
(3)要反复复习。学完一课复习一次,学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复习一次。学习一阶段系统总结一遍。期末再重点复习一次。通过这种步步为营的复习,形成的知识联系就不会消退。
(4)复习要有自己的思路。通过一课、一节、一章的复习,把自己的想法,思路写成小结、列出图表、或者用提纲摘要的方法,把前后知识贯穿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
(5)复习中遇到问题,不要急于看书或问人,要先想后看(问)。这对于集中注意力、强化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很有好处。每次复习时,要先把上次的内容回忆一下。这样做不仅保持了学习的连贯性,而且对记忆有很好的效果。
(6)复习中要适当看点题、做点题。选的题要围绕复习的中心来选。在解题前,要先回忆一下过去做过的有关习题的解题思路,在这基础上再做题。做题的目的是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做综合题能加深知识的完整化和系统化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独立完成作业环节
独立完成作业是深化知识,巩固知识,检查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也是复习与应用相结合的主要形式。然而,有些学生没有真正利用好这个环节。他们一下课就抢着做作业,作业一完,万事大吉。更有些学生课上根本没听懂,下课后也不问,作业抄袭后向老师交差完事。其实,做好作业有以下意义:
1.可以检查自己的学习效果。通过做作业可以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补救。
2.通过做作业时的思考,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把易混淆的概念搞清楚,把公式的变换搞熟练。总之,有利于把书本上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3.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因为作业中提出的各种问题,必然会促使自己积极思考,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做完作业后,不能把它一扔了事,而应当定期进行分类整理,为总复习积累资料。复习时,翻阅一下记录的作业,既方便省事,又印象深刻。
做作业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1.审题。审题是做作业十分重要的一步。拿到一个题目,首先应判断它属于哪一类,难易的程度如何?分清题目的条件和要求。已知条件是什么?从题目提供的信息中还能挖掘出什么条件?它的要求是什么?同时要让自己的思路顺着题目的路子思考。通过思考、准确、透彻地理解题目的意思,分清已知条件有哪些,题目要求的结论是什么。在审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哪些地方没有直接用语言表示出来,而隐含在题目中的其他形式条件,即注意隐含条件的挖掘。
2.寻找解题途径。方法一般有三种:一种是“由因导果”,可以表述为:“已知→可知→可知……”,最后到达结论。第二种是“执果索因”,即结论←需知←需知←……”。这样一层一层的追下去,直到追到已知条件全部有了为止。这样。已知条件和要求结论之间的道路就打通了。第三种是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题目,就需要我们用前两种的综合办法,以尽量缩短条件与结论的距离。即一方面从已知条件推出一些可知的中间结果,另一方面根据题目的要求分析出一些需知的中间结果。需知与已知一旦统一,则可得到解题的途径。
在寻找解题途径中,要广泛联想与这些条件和结论有关的概念、公式、法则和方法等。联想过去是否解过和与此相同或相近的题目。那时是怎样解的?如果能联想起有关的旧知识,即与此题相应的规律原理、原则、公式就会浮现在脑海中,使解题的思路更加开阔。联想越广,跨度越大,得到的解题效果也越佳。
有时因为题目较复杂,为了思考方便,也可以把审题的过程画成简图。这实际上是一个运用学过的知识,把题目加工、改造的过程。经过加工,思路明了,解题捷径就会出现在眼前。
3.正确解题,经过①②两个步骤,已经寻得解题的途径,判定了解题的方案。但在实施时还要注意解题的保质保量。要做到这点,解题的步骤必须按部就班,一步步演算。书写规范化,格式明了,表达准确。要做到这点,必须要有扎实的基础。除此以外,在解题中,重要的知识点应写出来,繁题要简写,简题要详写。
4.注意检查。就是回过头来再检查一遍,看看是否题目要求的解都求出来了,有没有漏解。是否求出的解均符合题目的要求,有没有错解。检查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一环。检查的方法很多。①步步检查法。即从审题开始,一步步检查。这种方法可以检查出计算、表达上的错误。②重做法。即重做一遍,看结果是否一样。③代入法。将计算结果代入公式或式子看看是否合理。同时,还要注意锻炼一题多解、一题多想。比较归类的解题习惯,不断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认真记好课堂笔记
记笔记是为了学,为了懂,为了用。记笔记的原则是以听为主,以记为辅。简练明白,提纲挈领,详略得当。难点不放过,疑点有标记。不乱,不混,条理明。对联想、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记。笔记要留有空白处,便于复习时补缺。
笔记的主要内容有:
1.记讲课提纲,解题思路,难于理解的重点及难点以及自己悟出的重要体会。
2.老师解决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论据与推导论证过程。精、巧、新的解题方法。
3.课堂上没有解决的疑难。新知识和旧知识的联系或结合点。容易发生错误和混淆的概念。
4.记要点,书上有的不必多记,可在笔记上留下空白,课后补记或对照课本复习。
5.预习时发现的问题、体会,自己掌握不好的旧知识。
6.摘录参考书上对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帮助的材料。
记笔记的好处有:
1.思想不易开小差,因上课时要边听边记边思考。能保持注意力集中、持久,加强对知识的接受与理解。
2.记笔记要手、眼、耳、脑并用,使感觉器官和思维得到综合训练,提高学习能力.

历史基础知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史实性基础知识,一类是理论性基础知识。史实性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名物、典章、制度等。理论性基础知识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更、阶级斗争的状况、社会制度的演进以及上述几方面的相互关系等。而这些知识又是有五个要素构成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评价。只有了解这些特点,循着这些特点去学习,才能逐步钻进去窥见生动活泼的历史画卷的奥秘,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根据这些特点,吸收到丰富的文化营养。
一、要采取史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首先,阅读课文时要找出课文中的主要史实和基础结论,要找出课文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它的主要事迹,并对它做出基本的正确评价。其次,要注意做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学习每一段内容,要思考它于旧知识有什么区别,要把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思考,了解它们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以及与前后史实的联系。这样一边整理一边学习,就会逐步理清历史线索,弄清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具有规律性的知识,才能清晰地掌握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内容)、意义(作用),做到以史带论、史论结合。再次,要注意研究编、单元、章、节、目的标题,掌握它们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标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历史知识连成系统。
二、要采取制表图示的学习方法
历史基础要素较繁杂,在时间上,要能记住每个朝代的起止年代、重要历史人物的产生年代或一个统治者的在位时间等,能计算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距今有多少年;在地点上,要能识别中国历史地图上的重要山脉、河流及其流向,识别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能掌握、描出国家的疆域以及农民起义的进军路线,能读懂教科书的插图等。至于人物事迹、事件内容及其历史评价等要素就更为繁杂。要把握这些繁杂的内容,先要一段一段阅读、理解,然后还要把消化了的历史知识概括、归纳、整理,制成历史朝代演变表、历史事件比较表、重要年代关系等等,这样才能把课本上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设计图表的过程是:先画草图,将教材的内容加以简化浓缩,然后再从草图中去掉次要因素和次要联系,这样就可以以简驾繁,一目了然。这种列表图示法,可以使历史知识经过消化,达到简化、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比较分析,从中明晰地看出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
三、要采取知古鉴今的学习方法
学习历史为的是“古为今用”“知古鉴今”,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要会运用历史知识。这就要求站得高,望得远,发掘的深,要把历史学习与自己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可通过写一些笔记、评论或小论文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这样联系实际,结合现实来学历史,会明确目的、兴趣浓厚,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逐渐把握历史的真谛。
出于国情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考虑,国家教委把历史学科列为中小学课程的必修课。然而,要想使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繁多的历史概念中吸取知识营养,得到思想启蒙,还必须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十四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次,要正确理解已经掌握的各种历史现象。正确理解史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结构、思维品质。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和得出新的结论。仍以《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为例,"繁华的城镇"的兴起和作用,是这节课同学们理解的难点。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城镇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的增加需要扩大产品交换的市场,于是城镇应运而生。可见,城镇是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城镇中的主要商品种类大多数是日常生活和劳动工具,随着城镇的发展,无地或破产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手工业或经商,投入到工商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行列中。城镇的兴起又促进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了老师对这段内容的分析,同学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城镇的兴起,而城镇的兴起又推动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再次,要正确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只学不练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典型而精当的练习既能从多角度考察你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从而使你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列举与北宋、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做这道题目的思维结构是:首先分别弄清与北宋、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那些;然后再具体分析各政权的交替、传承和相互关系;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与两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大理、金、西辽、西州回鹘、黑汗王朝。这样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掌握了学法。
记忆、理解、运用,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历史不知不觉成为你的朋友,而历史成绩在扎实的基础上自然会得到提高。
另外还要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其他基本方法:
1、了解历史学科特点 提高学习效率
常听同学这样说“我化了很多时间去记忆,可总是记不住;记住的很多知识,又总是混淆搞错;就算没有搞错,也只掌握了一部分;最可恶的地写了一大通,结果却得不到分。”为什么?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一是时序性,二是整体性,三是实证性。正是这三大特点,使历史取得其他学科无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只有根据学科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效果。
时序性是因为历史是按照人类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它具有一维性。所以在学习时首先必须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明确其先后顺序;如学习中国古代史,就必须熟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这一朝代更替变化,然后再把握每个朝代的起迄时间及其发生相关事件,这样就能避免历史事件前后混淆的错误。其次可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帮助把握其前因后果的发展关系;如在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可根据时间顺序整理为:1933年10月蒋介石国民政府对中央根据革命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中央受左倾错误领导,导致红军“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
整体性是说历史纵贯古今中外,具有普遍的联系性。因此学习历史知识力求纵横交叉、全面把握,注意知识前后、左右间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表达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我们既要从外国侵华史的角度,把它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联系起来进行纵向疏理;又要和明治维新、第二次工业革命、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国内国际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横向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甲午战争,认识日本对华侵略的必然性,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性,以及国内国际影响的复杂性。
实证性是说历史学科的评价和结论必须有经过史料的证明,而不像有的学科那样从理论到理论,甚至可以无限的想像。所以历史答案必须有准确的史料,不能泛泛而谈,切忌“假、大、空” ;如回答“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这一问题时,必须结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失败的史实,揭示出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或革命派,他们选择的道路都无法实现了;再联系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史实,最后得出“社会主义道路确是近代革命的唯一选择”。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回答时运用的“史料”主要指教材上的知识,所以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永远是学好历史的首要条件。
2、从课程目标看学习方法:
历史思维的核心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历史学习当中的。
识记 作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记忆这类历史内容。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等行为动词。在按时间和地点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把握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历史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分割围歼”,即: 1.人物;2.事件(事态);3.组织(机构);4.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5.文化成果(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
理解 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一定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理解,是要求在历史学习中,不单单记住所学的历史知识,而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和考察历史的理论方法的基本内容的概括性、本质性、特征性认识,将对历史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已有的结论性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性认识,并能掌握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关系的联系性,达到能够运用理解的知识观点分析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目的。历史学科的理解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教材中表述的理解,掌握已经学习过的范围内知识的要领,并做到融会贯通;对教材以外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够把相关内容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运用已经学习过的历史知识,理解相关内容的含义。
运用 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作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运用能力是指站在一定的思想政治立场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构建和阐释历史事实的能力。历史认识者主体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在这里,我们头脑中积累的各学科知识为历史认识提供了角度,提供了武器和工具。人们越是具有广博深刻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越能多角度、令人悦服地解释各种历史现象,越能科学地揭示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越能深刻地洞察隐藏于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本质越能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规律。例如,发生于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历经几十年,包括外交、外贸、军工、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各种内容之间且存在着因果、时空、人事等复杂关系,我们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论述也可以进行分析性论述,这就要求我们把所学知识及理解进行运用了。又如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要求我们在对我国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繁荣和科技发展停滞这一历史事实本身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社会原因做出阐释,这也是一种运用。
3、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自主学习的内涵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合作学习的内涵包括交往性、互动性,探究学习的内涵包括问题性、过程性。一句话,要真正让学生自己学习历史,而不是让他们等待老师来灌输。
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基本理念的学习方式下,同学们需掌握以下一些学习方法:
○阅读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和图片的),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基本历史方法;
○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习的内容进行比较、概括和阐释;
○学习与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最后祝你学习成功!!!

对于历史,我想说的是:关键在平时,临时抱佛脚是没有用的。尤其对考小综合或大综合的同学来说,平时的基础是决定胜败的关键。我自己就曾经吃过这样的亏。教我历史的魏献策老师是一位非常尽职尽责的好老师。他的课仿佛有一种魔力能把你紧紧地吸引住,浩浩历史长河在他的讲解下仿佛一下子就与我们拉近了。更重要的是,他总能引导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去思考它们背后的联系与实质。这是学习历史的最重要的方法。在他的指导下,高一时我的历史学得很顺利。也许是让胜利冲昏了头脑,高二时我开始偷懒了,不再注重基础知识的及时掌握。只是到了考试前才临时背一背。到高三下学期总复习时,我才发现自己是多么愚蠢。高一的知识由于有扎实的基本功,我不用再费多少力就能轻松地回忆起全部内容。而高二的课文我即使读了好几遍还是有忘的可能。我这才知道为什么老师总让我们“抓基础、重平时”。�

高中历史的学习与初中完全不同,并不是靠死记硬背就能解决问题的。高中历史更需要的还是理解。最好是能每星期复习一次,每个月再总复习一次。复习时关键是要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

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有的书上说,要把历史学成“立体”的。我想,所谓的“立体”,大概也就是这种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吧。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再如“直接”与“间接”这样的问题,在我看来,其实也很简单。答“直接”时,你就让头脑变简单些,一开始想到什么就是什么,完全不必拐什么弯。除了“直接”之外的就都可放心地归入“间接”那部分去了。�

至于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用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减少漏答的可能,即使你实在想不出还要答些什么,也要尽可能写满那个推算出的条数。同时,还要注意序列号的安排。大点小点用不同的序列号标出,就会显得层次分明,逻辑性强,这样也就不容易丢分。最后,字迹一定要工整。想想看,一个老师要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改完那么多的试卷,如果字迹潦草,有哪个阅卷老师会有好心情给你高分呢?�

最后,多与老师同学交流对学习历史也很有帮助。一个人无论怎样细心都会有疏忽的地方,通过与同学交流笔记、与老师探讨习题,往往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也可读一读像《历史学习》这样的杂志,了解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自己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对解题很有帮助。到高三下学期的时候,要争取每天都花一至两个小时在历史上。因为历史有一个特点,容易忘。今天记得滚瓜烂熟的东西很可能第二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所以复习历史更要注意计划性。除了跟上老师的复习进度外,自己还应有自己的计划,给自己定一个时间表,哪段时间复习哪段内容,注意科学合理,确保能够按时完成。可以双条线同时进行。一条是老师的,一条是你自己的。例如老师在复习世界史,你掌握好世界史的同时,还可再看看中国史。不仅记住了更多的内容,还有利于进行中外比较,使自己对高中三年的历史知识有一个总体上的把握,效果要比单独复习世界史好上几倍。另外,专题复习也很重要。可以帮助你掌握好历史线索,可以深入地研究一些历史规律之类的东西,增加自己思考的深度和广度。其实,历史是一门很有意思的科目,不用担心学不好它,只要肯用心,掌握方法之后,历史会变得很简单了。

学历史要培养对历史的兴趣.看书时应该下意识地被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当你翻开书时,不应该笼统的看,应该先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主干是什么,什么是重点,分清楚这些,再适当地多一些课外书或者练习,当在上其它课的时候有讲到关于历史的知识的时候要注意贯通(门门课程都是有 一定的联系的)考试的时候要注重把其他科目的知识融入其中,这样老师才不会认为你是死记硬背

我们老师说的学习历史的最好方法是,把书变薄,再把书变厚!
就是要先掌握每本书的梗概,要确切的知道总的说什么,比如是世界史或是别的什么,就好象知道人的骨架一样
然后就是往里面加肉,知道了骨架,细节也就好记了
但无论学什么,重复都是学习之母,熟能生巧,学习是没有什么捷径的!
好的方法会促进学习,但光有好的方法要想学好是不可能的!

妈的
说了这么多没一个实在的
我跟LZ讲,要想把历史学好,TM就一个字,背,把5本历史书全背下来.
什么叫把书变薄,再把书变厚,不就是说要把书上的内容全记下来吗,什么是最好的记忆方法,就是背.
不管你高一高二历史成绩如何,高三花一个学期的时间把5本书全背下来,高考没80也有70
高三上学期背书,下学期背题目,很多历史问答题就是套

政治科也与历史类似;地理要动些脑子,但终究还是要先把书上的内容记牢(记牢的最好方法就是背)

我以前高考文综300考217,还不是重点班的

关于LZ的补充:什么东西不是长期积累的,学习成绩也不是一天就可以突飞的,节哀吧,复读,可能是你最好的选择

  • 初三生学好历史的方法有什么?
    答:初三生学好历史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建议:1. 制定学习计划: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包括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内容安排。将历史课程分成小块,每天集中精力学习一两个主题,避免拖延和压力过大。2. 阅读教科书:认真阅读历史教科书,理解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可以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帮助记忆和理解...
  • 大学历史学有哪些好用的学习方法?
    答:学习大学历史学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历史学之前,需要制定一个详细的学习计划。这个计划应该包括每天的学习时间、每周的学习目标以及每个学期的学习计划。这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组织时间和任务,提高学习效率。阅读教材和参考书:大学历史学的教材和参考书是学习的...
  • 初中生历史学不好怎么办 有什么学习方法
    答:历史学习方法 ①训练和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教材的能力。②在找出主要知识点加强记忆的基础上,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知识框架。③会编写读书提纲,提高领会和掌握教材的能力。④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⑤在阅读的基础上,按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事物的发展过程或知识的性质、类别加以...
  • 如何学好历史的10种方法
    答:如何学好历史的10种方法  我来答 8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 高调小白菜 2017-02-15 · TA获得超过353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一、历史课堂学习“四习惯”:预习—笔记—思考—温习 我们常说,习惯...
  • 历史怎样考好?我要你的学习方法。我平时历史只能考60多分(满分80分)中...
    答:鉴于中学生学习历史多有难处,特把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总结如下: 一、有关年代的学习人类历史是一条不断发展变化的长河,这条长河演变的标志可以用年代或者说时间来表示。繁多的历史事件都可以用时间串联起来,因此,对时间的记忆就显得十分重要。那么,如何记忆时间呢? 1、机械记忆类.机械记忆主要有以下几种,(1)编歌谣,...
  • 怎么学历史
    答:【学习方法】历史的学习,很简单的一种复习梳理方法是,不按课本编排的专题来复习,而是按照每册课本后面的大事年表,按照时间顺序,将每件大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影响、历史意义等整理出来,然后再逐步熟悉直至最终能够背诵。你会发现很简单(这就是学习任何科目都需要有清晰的框架和脉络...
  • 学习历史的方法是什么?上课要做到哪几点呢?
    答:3.巧记人名、地名、年代。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较多,去掉这些也就不成为历史了。学习历史,记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并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同样有比较可行的科学记忆方法。记人名。记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征来...
  • 请问一下 学历史有什么好方法?
    答:我是学文科的,可是历史总是考不好,所以请教一下有什么好的方法。先在这里谢谢各位了!... 我是学文科的,可是历史总是考不好,所以请教一下有什么好的方法。先在这里谢谢各位了! 展开  我来答 2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成瘾食物?jxs195257 2008-03-16 · TA获得超过1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
  • 学习历史的学习方法有哪些?
    答:学习方法 (一)抓好预习环节 预习,即课前的自学。指在教师讲课之前,自己先独立地阅读新课内容。初步理解内容,是上课做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过程。有些学生由于没有预习习惯,对老师一堂课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坐等教师讲课。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老师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显得呆板被动,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学生...
  • 请问`学习历史有什么方法吗?
    答:请问`学习历史有什么方法吗?看了书却还是考不好,反而老师说我从来不看书``可明明以前是不看,现在有看啊~~~没什么效果~~请问,有什么好的方法吗?偶已经高3了,6月就要高考,不知道有没有可能突飞猛进呢?最好是写的实... 看了书却还是考不好,反而老师说我从来不看书``可明明以前是不看,现在有看啊~~~没...